黃圓
【摘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隨著對核心素養(yǎng)的重視及高考試題命制的研究,情境及情境意識是教學、備考中繞不過去的主題,高考作文備考應如何有效審題,完成情境任務,寫出有質量的作文呢?以“情境”為立足點,從試題命制、語文教學、考生個人、備考過程等方面,貫通“教—備—考”一條線,找出備考中學生的問題并探尋解決之道。
【關鍵詞】作文備考;情境意識;缺失;策略
《普通高中語文課程標準(2017年版)》明確提出,高考命題應“以情境任務作為試題主要載體,讓學生在個人體驗、社會生活和學科認知等特定情境中完成不同的學習任務,以呈現(xiàn)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多樣化表現(xiàn)”。情境,作為考查的載體,在高考評價體系、具體的語文教學內(nèi)容和核心素養(yǎng)的提升中,高考備考中的考生不再是一個被動的知識搬運工,而是一個情境的主動參與者與建構者。但現(xiàn)實的情況是,在對作文材料解讀過程中,考生的情境意識往往是缺失的。
筆者曾就2020年高考Ⅰ卷的作文找過一篇類似文,讓學生來寫作。
西晉末年的名臣顧榮,曾經(jīng)應人邀請赴宴,發(fā)現(xiàn)端烤肉的仆人顯露出想吃烤肉的神情,于是就把自己那一份給了他。同座的人都譏笑顧榮,顧榮說:“哪有成天端著烤肉而不知肉味這種道理呢!”后來遇上戰(zhàn)亂過江避難,每逢遇到危急,常常有一個人在身邊護衛(wèi)自己,顧榮覺得很奇怪,便問他原因,原來他就是當年接受烤肉的人。時人大多稱贊顧榮具有仁愛之心,稱其為“洛陽三俊”之一,卻很少有人看到仆人的美德。
班級計劃舉行美德分享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顧榮和仆人,你對哪個感觸更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演講稿。
要求:結合材料,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泄露個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與全國高考Ⅰ卷作文相比,這兩篇作文有四個相似點:第一,來源于歷史故事;第二,要進行人物比較(你對哪個感觸更深);第三,結合感受和思考來寫;第四,文體接近(演講稿、發(fā)言稿)。
筆者在批閱時發(fā)現(xiàn)絕大部分學生對顧榮子“仁愛之心”的內(nèi)涵理解不精準。他們普遍認為,顧榮子的“仁愛之心”是指善良、尊重、理解、有同情心、同理心,等等。這固然沒錯,但在結合現(xiàn)實事例來作論證時,大多只是完成了事例的羅列,比如,做志愿者、捐款、讓座、幫助有困難的人、抗疫救護隊等,并沒有揭示出此材料中“仁愛之心”的本質特點。
那么,材料中“仁愛之心”的本質特點是什么?如果不去思考材料中事件的背景、人物的地位、雙方的關系,不去置身于真實的歷史情境(事件)中,與當下意義(班級美德分享會)的勾連就失去了附著點,寫作就會偏離題意,論證就會流于淺表。這種“忽略”并非偶然,而是在備考作文中考生情境意識的慣性缺失。
在這則材料中,顧榮子確實具有仁愛之心(材料也明確提出“時人大多稱贊顧榮具有仁愛之心”),但放在具體的這個歷史情境中,如何更好地把握住“仁愛之心”的內(nèi)涵,完成寫作任務呢?
我們不妨對歷史(材料)情境有個全局觀:1.顧榮子是有身份的主人;2.仆人面露想吃肉的神情;3.同座人譏笑;4.顧榮子認為仆人天天端肉理應嘗肉。所以,顧榮子的“仁愛之心”具有以下特征:1.平等身份,理解他人合理需求,以己之力來助人;2.不計回報的、無條件的“給”。
這樣對“仁愛之心”概念的理解與把握,是考生在審題中應具備情境意識的刻意練習,也是寫作有高度與深度的保證。讓未經(jīng)嚴格審題訓練的學生去寫2020年高考全國Ⅰ卷作文,如果他們不能在限定的歷史情境中去思考,會不會把材料中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僅解讀成友誼、成人之美呢?我們在備考中,都把審題能力擺在首位,在“無情境不命題”的高考命題背景下,教師如何敏銳捕捉考生情境意識的缺失,以及如何有意訓練、有效訓練,成為筆者思考與努力的方向。
一、試題命制的情境應適合學生的實際生活
2020年高考全國Ⅱ卷作文,要求考生以“中國青年代表”的身份在“世界青年與社會發(fā)展論壇”上演講。這樣的情境現(xiàn)場與考生的實際生活確實有點遙遠,考生很難調(diào)動自己的個體認知情境,在實際寫作中難免寫得生硬與做作,自然不利于學生情感與思想的表達。某地作文題,寫“中國印記”,就身份情境的選擇有嘉賓致辭、學生演講和學者寫信。再以2021年廣州市一測題為例,廣播稿、演講稿、慰問信,在任選任務的背后,實際上是給了考生更多的寫作選擇。這種試題命制的情境更具“調(diào)動”與“喚醒”功能,更能適切學生的實際生活,讓高中生有話可寫,讓他們能組織整合相應的情境知識,包括學科的、個人的、社會的情境認知來綜合解決問題,圓滿完成寫作任務。
二、語文教學的情境應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情境,現(xiàn)在成為語文學習與備考的載體、觀念、范疇、概念和策略。作為一線教師要看重“情境”在教學中的作用,提高教學效果,提升備考的效率。
筆者曾選用一道“實業(yè)家張謇興?!焙汀安淘噢k學”為比較的作文題給學生來寫,學生對材料中張騫、蔡元培所處的時代背景知識一無所知,張冠李戴。廣州市一測的作文題,情境任務選項中有一項是讓考生以當時中學生身份,給學校廣播站寫一篇廣播稿。在標桿作文中第2號文,考生交待了“‘東方紅一號’成功發(fā)射”的時代背景,準確還原了當時的歷史情境,加上有時代感的語言、鏗鏘的語調(diào),充分體現(xiàn)了考生扎實的學科素養(yǎng)。八省市適應性測試卷中有關抗美援朝的歷史,學生耳熟能詳,但如果考生的知識積淀足夠深厚,學科素養(yǎng)優(yōu)秀,能“調(diào)動各種相關知識與能力”,那么一定能寫出高水準的文章來。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指出,“學科素養(yǎng)通過基礎教育階段的學科教學培養(yǎng)形成,既是基礎教育培養(yǎng)目標的要求,也是高校人才選拔的要求”“高考必須堅持引導教學”,那么,我們在備考作文過程中,在進行分項訓練和分點訓練時,通過設置真實、典型的情境,在“素材積累”上下功夫,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提高寫作的能力。
三、考生個人的情境應儲備考試的解鎖能力
學生曾問筆者:“老師,審題時老是解讀不好材料,特別是歷史性背景的,怎么辦?”其實,學生的擔心反饋了兩個問題:第一,怕讀不懂材料;第二,不知如何將歷史和當下聯(lián)系。這兩個問題是相輔相成的:讀不懂材料,歷史與當下的情境連接當然會失偏;讀懂了材料,調(diào)動、喚醒了各種情境意識,那么歷史事件的情境與時代任務驅動情境間,充滿了無限創(chuàng)造的空間,文章一定能出彩??v觀八省市適應性測試、廣州一測、深圳一測和廣州二測,都屬于材料+主題的任務驅動型作文,均由材料、主題和情境任務三部分構成,衡量任務驅動型作文的關鍵在于導出任務的情境。新題型以“鼻祖”八省市適應性測試作文題為例, 材料一共由8句話構成,前三句展現(xiàn)極為困難下中華兒女的浩然正氣。第四句是三組數(shù)據(jù),非常直觀地揭示戰(zhàn)爭的殘酷和偉大的革命精神。第五、六句展現(xiàn)全民族的凝聚力,第七句高度贊美戰(zhàn)爭的歷史與現(xiàn)實意義。整個材料使“抗美援朝”這單一歷史事件具有了多方位的解讀空間,(下轉第29版)(上接第28版)很快能將考生置身于特定的歷史時空,激活他們情境意識,激發(fā)創(chuàng)作的欲望與靈感。所以,不怕讀不懂材料,而是怕材料讀不細致,讀得沒有方法。2021年的廣州一測“探索從未停步,超越永無止境”,深圳一測的“品孔顏之樂,做幸福青年”和廣州二測的“拒絕俯視,共創(chuàng)未來”,從材料來看,敘述角度多樣,呈現(xiàn)內(nèi)容豐富,并沒有特別難讀懂之處。
因此,學生的擔心在備考早期是可以理解的,隨著備考的科學性、系統(tǒng)性深入,有意識、有效地訓練學生的審讀材料的情境意識,學生的自信心及審題能力自然在提升。在真實的考場中,考生的個人認知、社會經(jīng)驗認知及學科認知等情境都成為解題的“鑰匙”,對材料有正確的解鎖能力,在約50分鐘的寫作時間內(nèi),把平時的訓練完美地發(fā)揮出來。
另外,材料+主題的任務驅動型作文,主題的前后兩句話構成何種關系,也成為我們作文平時訓練的重點。深圳一模的“品孔顏之樂,做幸福青年”,只有“品”好“孔顏”為何而樂,才能勾聯(lián)當下“青年”如何“做”到幸福。那么,學生如何能做到借昔說今,觸碰到情境的闡釋點呢?熟知高考評分細則便知,學生作文的訓練是一項分項、分點的長期、有效訓練。在思維模式、結構篇章、段落升格、素材積累等方面,讓學生明確寫作的具體得分點,以此強化學生對情境的關注與理解。那么,就關系型的主題上,我們應建立“依托于情境,立足現(xiàn)實,歸于說理”的思維模式。以深圳一模為例,孔顏之樂的情境與幸福青年的情境,兩種情境的結合,是不是有可挖掘之處?當代青年真能像千年前的孔顏“一簞食、一豆羹”就能滿足嗎?為什么不能滿足?如何做到內(nèi)心幸福呢?當學生將兩種情境的組合啟動了自己的“思考”與“追問”,那么就可以探尋情境更深層的意蘊,拓展情境更開闊的空間了。
四、備考過程的情境應建構知識能力網(wǎng)
從近兩三年的高考作文題看,試題的命制大部分明確提出了寫作的文體要求,發(fā)言稿、演講稿、書信、主持詞等。文體的真實必然應合于真實的情境,那么在備考過程中,要建立必備知識網(wǎng),要讓學生熟悉并準確運用這些文體格式。除此以外,有意識地、有步驟地提升關鍵能力,要在內(nèi)容上,學會表達真情實意,還原于真實的情境。比如,廣州二測題以“拒絕俯視,共創(chuàng)未來”為主題,在“世界青年交流論壇”上發(fā)言,如何寫出個人獨特的感受、思考,不陷于喊口號、堆格言的豪言壯語中,那就與平時備考過程的情境訓練關鍵能力有直接關系了。
1.情境意識的增強,需觀察生活
高考語文在材料的選擇上,多聚焦社會大的事件,考察學生關注當下時事、關心家國的敏感性與視野。那么,我們在備考過程中,就要有意識地去拓寬學生的個人認知、社會認知的情境邊界。格局要大、視域要廣,要善于觀察自然萬物與社會萬象,特別是關注人類共同命運體,共同面臨的各種問題,平時保持思考的習慣。
2.情境意識的增強,需認同角色
在具體的寫作中,情境任務的完成不單是形式上的,在情感上,一定要有角色認同感。比如,以學生代表身份在電視臺“開學第一課”節(jié)目中向全國中學生演講;在“世界青年與社會發(fā)展論壇”特定情境,考生要有角色認同并轉換,心中不僅要有家國情懷,還要有世界情懷、國際意識,這樣的話,寫作才夠大氣。特別需要學生在平時的備考中去儲備相關的知識,廣閱讀、勤思考,借鑒、學習優(yōu)秀的演講稿,積累文化背景知識。
3.情境意識的增強,需解決問題
《中國高考評價體系說明》在闡釋情境和“四層”“四翼”的關系中指出,情境意識就是需要考生有問題解決的意識與能力。在學生的作文中,我們經(jīng)常會看到結構的單一,第一段論述主題,第二段抄材料、引名言,第三段和第四段論證主題的兩個方面,第五段呼吁、總結。這樣寫下來,就算主體段落事例豐富,旁征博引,但作為有具體情境的寫作要求,應該在寫作中能表示對具體問題解決的探索途徑,比如,提出一些意見、主張或倡議。在平時的備考中,我們要多讀優(yōu)秀的時評,培養(yǎng)解決實際問題的意識,有意培養(yǎng)學科認知情境和社會認知情境的意識?!皩嶋H上,真實的情境是向學生暗示了情景資源和相關的問題解決情境的一種先行組織者”,這正是我們在高考情境作文備考中探索、追求的教學方向。
[本文系廣東省教育科學“十三五”規(guī)劃課題“新課標背景下語文高考情境化試題的教學實踐研究”(課題批準號:2020YQJK043)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1]李金華.情境化:基于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和高考評價體系的語文備考策略[J].語文教學通訊,2021(4A).
[2]杜秀,陳魯峰.天涯靜處無征戰(zhàn),兵氣銷為日月光[J].語文教學通訊,2021(3A).
[3]林忠港.“情境作文”重在探索可能性[J].語文學習,2020(10).
[4]教育部考試中心.中國高考評價體系[M].人民教育出版社,2019.
責任編輯? 羅燕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