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順儀
2023 年高考版《試題調研》第2 輯文言文閱讀之“超重點3 掌握兩類文本內容理解題的命題重點”部分,例解時援引了2022 年高考語文甲卷文言文文段內容:
調研1(2022·全國甲卷)張儀南見楚王,曰:“今齊王之罪其于敝邑之王甚厚,敝邑欲伐之,而大國與之歡。大王茍能閉關絕齊,臣請使秦王獻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則是北弱齊,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為利也,則此一計而三利俱至?!?/p>
選項:張儀見到楚王,提出楚國如果能與齊國斷交,秦王就會下令獻上商于之地六百里,又可以削弱齊國,還能得到秦國的恩惠,這是一舉三得的事情。
從選文到選項,三次出現“商于”一詞,筆者認為涉及古地名,最好用“商於”,而不用簡化的“商于”。
古代用的“於”字,今天雖簡化成了“于”,但放在今天的語用背景下,孤立看“商于”,一時很難想到這是一個地名,只會理解為語義是“對……進行商量”“跟……商討”的一個詞,而一看字形“商於”就知道是一個地名,不會對其作“對……進行商量、商定”“跟……商討”的聯(lián)想。所幸上文的“商于”,附有前后語境,還能讓人想到這是一個地名。
是用簡寫的“商于”,還是還原為“商於”?權威的人教社2020 年6 月第1 版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選擇性必修中冊第三單元《屈原列傳》,就該地名注釋為:〔商於〕地名,在今河南淅川西南。一說,指商(今陜西丹鳳西北商鎮(zhèn))、於(在今河南西峽鎮(zhèn))兩邑及兩邑之間的地區(qū),即今丹江中下游一帶。教材用的就是“商於”,而不是不倫不類的“商于”。更早的2007 年1 月第2 版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必修)《語文》第六冊第四單元《屈原列傳(節(jié)選)》,還就“商於”的讀音進行了標注:商於(wū)。
“于”與“於”的分工,因“于”和“於”的語用情況多數相通,現代白話文把“於”并入“于”。盡管如此,《現代漢語通用字表》《通用規(guī)范漢字表》仍把“於”作為規(guī)范字收錄,現代作介詞的“於”都用“于”代替(讀wū 的“於”和讀yū 的姓氏字“於”仍寫作“於”),即使作姓氏、地名解,在特定詞語(於戲、於菟)里,不論讀“wū”,還是讀yú(於陵)、yū(於姓),“於”都為規(guī)范字;用作介詞時,仍作為“于”的異體字處理,讀yú。如把古地名“商於”簡寫成“商于”,久而久之,既會造成不必要的誤讀,又不利于識別文獻里的“商於”。
說到古“商於”,春秋戰(zhàn)國時,它是楚國“商密”與“於中”兩地的合稱,范圍為秦嶺“商”開始至武關后“於”結束的六百里地?!吧獭逼鸪踅朽w,秦國封衛(wèi)鞅于鄔,遂將鄔地改名為“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