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揚
(淮陰師范學院 圖書館, 江蘇 淮安 223300)
文化總是不斷地在接觸、交流、發(fā)展和競爭的歷史過程中被賦予新的內涵;按照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的說法,文化一般是包含著信仰、道德、藝術、法律、智識、風俗以及人類在社會所得的一切能力與習慣,是物質產品與精神產品的結合[1]。隨著時間和空間的轉化,名詞存在的文化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又在不斷地發(fā)生變化。由此,我們可以從動詞的角度——即從“運動”“過程”和“生成”的角度打破對文化的靜態(tài)理解,進而引入動態(tài)生成的視角,并將其融于各類具體業(yè)務工作中。
育人工作是高校日常各項工作中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圖書館作為高校重要的文化載體,具備圖書資料、期刊信息資源、優(yōu)良的自學研學氛圍等天然優(yōu)勢,是高校閱讀資源育人的主要行政實體之一。應該在日常工作中將育人屬性主動滲入進去,并通過制度建構、舉措落實等各種具體方式達到育人功能主動生成的良好效果,為整體意義上的高校日常全方位、全員育人工作作出應有的貢獻。
閱讀空間的存在形式如實體閱讀書屋、工作坊、各類網絡平臺等,其內部的重要載體是閱讀資源——以館藏各類紙質和電子資源為中介,以物理空間、網絡空間等為具體的存在形式,其功能指向個體完善人格的養(yǎng)成。實際上,閱讀空間本身也是一種閱讀資源,其內在的陳設、書籍的擺放等都構成了必要的組成元素。閱讀空間的有效性主要體現(xiàn)在:閱讀內容符合主流意識形態(tài);閱讀目的不僅包括知識習得,更要指向育人功能的形成;閱讀行為完成后能提升讀者繼續(xù)閱讀的興趣等。
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高校圖書館中關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獻資源十分豐富。應充分利用每次閱讀分享活動,通過面對面交流、網絡微信、公眾號等各類渠道搭建學習渠道,充分實現(xiàn)活動的育人功能。由此,閱讀空間建設在資源分配上便有了重要抓手,比如在落實核心價值觀學習過程中更接地氣,更有實際指導意義,與學生學習實踐和生涯發(fā)展結合得更加緊密,從而達致更好的實踐效果。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要積極形成有效閱讀空間有利于每個青年在內心深處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涵養(yǎng)好,就要始終抓住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這一中華民族精神命脈之重要源泉,是樹立文化自信的重要方法。
閱讀資源共享時將育人工作有機融入進去,將形成有效的育人效果。這一效果將有助于青年學子形成以具備高度關注人的主體性等為基本特征的科學的思維方式。而在現(xiàn)實中,由于種種復雜的原因,傳統(tǒng)思維方式中的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被異化和遮蔽了,而代之以高度抽象概括的符號化的概念邏輯系統(tǒng)。我們應當更多地從東方智慧中汲取其優(yōu)勢,從根本上認識閱讀空間育人功能的不可替代性。
學生組織是二級學院層面做好育人工作的重要載體。通過學生會、自管會、團委會等常規(guī)組織架構的設立,學生組織能在具體工作開展中主動自覺地配合學院團學工作老師做好各項工作的落實,同時能形成自身的主動自覺意識,具備較強的自我管理能力和對學院全體學生的日常教育管理能力。但在圖書館環(huán)境下,這一情況是不存在的。圖書館空間中存在著大量的自主學習個體,其與圖書館行政管理部門之間不構成二級學院那種育人環(huán)境下的緊密的組織聯(lián)系,使得長期以來育人工作在圖書館日常管理工作過程中存在一定程度的空白或落實乏力等現(xiàn)象。
區(qū)別于學院層面的教育管理的主動自覺和專門的學工隊伍帶領相關學生組織開展各項具體工作等實際情況,館內工作人員自身一般不具備天然的學生教育管理思維,即使具備這樣的意識,由于不具備二級學院層面的學生管理經驗,往往在具體落實過程中缺乏必要的自覺思維和能力建構,同時由于如前所述的圖書館空間中學生個體與管理者缺乏二級學院層面緊密的師生之間或教育者與被教育者之間的隸屬關系,館內工作人員在試圖對學生進行常規(guī)管理和教育過程中往往感到乏力。
一般來說,育人工作的制度建構在館內日常管理整體制度框架中不多見,更多的是對基層工作者各崗位具體職責的制度建構。從長遠和現(xiàn)實之角度看,做好日常學生個體教育管理工作在圖書館空間中應該成為必不可少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應該成為整體意義上構建高等教育全方位育人制度的重要環(huán)節(jié)。
機制建構是任何工作正常運行的重要基礎,建構得好便會有“綱舉目張”的效果。文化是機制的內化,機制是文化的凝結。機制既是一種規(guī)則體系,也是一種意義體系。在圖書館這一重要的育人場所中,文化因素的價值內涵體現(xiàn)在學生個體自身指向未來發(fā)展的價值體系是否能較健全地形成;體現(xiàn)在館內工作人員與學生個體日常交往活動過程中的有效對話是否可以促進學生自身綜合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體現(xiàn)在學生在課程教學之外能否在圖書館這一特定場域中形成自我穩(wěn)定的全面的高效學習管理體系等多個方面。
閱讀空間的表現(xiàn)形態(tài)不是一成不變的,除了傳統(tǒng)的物理空間的閱讀平臺,更要重視網絡空間閱讀平臺的建設和維護。我們這里所探討的閱讀空間既可以是實體意義上的以獨立物理空間形式而存在;也可以是網絡空間中以各類應用軟件形式而存在的虛擬空間形式;還可以是存在于心靈空間的個體自身的閱讀空間。
由此,我們有必要從庫恩的范式革命的角度對上述不同形態(tài)表征的閱讀空間形式予以相應的理論層面的認識和辨析。物理層面的閱讀空間是構建閱讀育人平臺的實體基礎,網絡層面的閱讀空間是對其的有益補充,心靈層面的閱讀空間形態(tài)是個體習得的內化結果。
不過,不同于一般理解的庫恩理論中的范式的不可通約性——即當舊的范式被替代時,此范式下的常規(guī)科學也要被放棄,上述三種形態(tài)存在的閱讀空間是不會互相被替代的,都現(xiàn)實存在于具體的社會實踐中并被個體所廣泛使用。
閱讀空間在建設之初就應將其運用到提升育人工作有效性的這一定位上來,并通過具體舉措在實踐層面中加以有效落實。同時也要看到,不同主體間的文化差異性、融合性、生成性等特征都是引領基層育人機制建構的重要因素,閱讀空間建設也不例外,比如尊重不同主體之間的差異性將引領制度建構更加人性化;關注融合性在引領制度建構過程中更加重視交往和溝通;重視生成性確保制度建構的結果更加合理,對實踐活動的現(xiàn)實指導意義將更加符合理論發(fā)展需要。
3.2.1 著力構建圖書館與基層學工組織之間的協(xié)調聯(lián)動機制
圖書館和各二級學院都是高校應該積極構建旨在提升閱讀分享活動育人功能的協(xié)調聯(lián)動機制。其目的是指向全方位育人實效性的不斷提升,具體策略是做好這一協(xié)調聯(lián)動機制的具體落實途徑的制度性安排,方法是實事求是,本質是以構建這一機制為契機,調動全校各類行政單位的育人資源,形成最大合力。
具體來說,由于自身性質和定位的不同,以上兩類行為主體在看待學生行為個體時的角度也不盡相同,從實踐層面看,館藏豐富的第二課堂閱讀資源可以與學工體系中指向學生綜合素養(yǎng)提升的各類團組織實踐活動產生較多互動。由于不同主體間存在著個體差異(如判斷力、領悟力、理解力等),在課程資源的融合和生成等層面僅靠某一方面的制度安排和實踐落實還遠遠不夠,需要兩類行政主體密切協(xié)調聯(lián)系,并實現(xiàn)資源共享、機制互動、成果共生。
3.2.2 著力構建館內外閱讀空間建設經驗分享機制
構建符合實際需要的閱讀空間機制建設是做好圖書館育人工作的核心制度安排,具有提綱挈領的示范性作用。需要在結構設計、內容闡述、具體落實等各個層面通過歷史文本檢索、實際調查訪談、比較反復論證等多種方式凝聚各方面智慧形成規(guī)范性文本,并在實際工作層面不斷豐富和完善,最終形成符合實際的、可執(zhí)行性較強的制度文本。
具有較豐富閱讀空間建設水平的校外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及相應協(xié)會都是可以廣泛爭取和聯(lián)系的閱讀資源實體。在日常的具體工作中,可以在閱讀空間機制建設等具體事宜上廣泛聯(lián)系,互相參考學習行業(yè)職業(yè)工作經驗,在廣泛的交流溝通中形成共識,為構建更加科學合理的閱讀空間機制貢獻智慧。
3.2.3 著力構建館內工作人員與學生之間的有效溝通機制
如前所述,館內工作人員與學生之間的關系不同于二級學院層面學工系統(tǒng)與學生的天然隸屬關系——后者有利于學生(學生干部)主動自覺完成學生事務的積極性的自發(fā)產生;教育者應該發(fā)現(xiàn)“混沌的邊緣”,創(chuàng)造性地實現(xiàn)不確定與確定之間的平衡[2]。因此,在溝通內容上,應在重視閱讀資源文本本身的分析和理解基礎上,著重關注讀者自身對文本閱讀的理解和體會。在溝通方法上,應有意保持對閱讀資源作為中介的全閱讀過程的時刻關注,如個體閱讀行為的真誠性、閱讀方法的正確性和行為效果的真實性;確保是始終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指引的,以馬克思主義方法論為根本遵循的,有效的、高效的、實效的閱讀。
綜上所述,館內工作人員要加強理論學習,從科學性、真理性、影響力、傳播面等高度深刻認識馬克思主義理論巨大的真理生命力,并將其作為指導自身一切工作和實踐的理論準繩。從而具備正確的價值判斷和政治定力,在與讀者的互動中,逐步建立和形成這樣一個學習者共同體,即通過反思性對話[3]、共建平臺等方式促進共同行為規(guī)范的有效實施,不斷優(yōu)化機制運行方式,確保落實效果,為更好地造就具備堅定黨性修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作出應有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