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丹陽市華南實驗學校(212300) 韋陽廣
蘇少版美術教材三年級下冊《紙版畫》一課的內容,在版畫系列學習中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從低年級接觸肌理、了解拓印,到高年級學習綜合版畫、木刻版畫,是美術系統學習中的一個環(huán)節(jié)。在紙版畫底版制作的教學中,很多教師往往只講解用最簡便的材料(卡紙和剪刀),剪貼成具有一定高低層次的版面,導致學生的發(fā)散性思維難以得到發(fā)展,制作出的底版比較單一,肌理變化不豐富。實際上,紙版畫底版的制作蘊含多種剪、貼、刻的變化方法。筆者嘗試設計開放性的學習活動,引導學生由淺入深,體會知識的來龍去脈,觸及知識的核心,即“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使學生在制版學習中綻放思維之花。
興趣是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新能力的起點,是成功學習的秘訣。創(chuàng)設美術教學情境,對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藝術情操、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望具有促進作用。在美術教學中,教師應注意挖掘教學內容內在的趣味,充分利用拓印用時少的特點,以變魔術式的形式展現版畫作品,讓學生在輕松的氛圍、寬松的環(huán)境中學習。
例如,教學蘇少版美術教材三年級上冊《紙版畫》一課時,教師通過一張白紙進行導入教學:“老師學會了一個魔術,可以在5 秒鐘之內變出一幅畫,大家想看嗎?請幫老師倒數5個數?!?/p>
生:5、4、3、2、1!
師:接下來,就是見證奇跡的時刻。(出示作品)
生:這是印出來的畫,它的底版是凹凸不平的。
……
整個過程,學生仔細觀察,注意力被畫所吸引,積極探索其中的秘密??吹酵赜〕鰜淼募埌娈嫊r,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進行有目的的觀察,發(fā)現紙版畫的藝術特點,從而自然地進行紙版畫的學習。
在美術欣賞課中,教師往往在課始出示范作后便一講到底,出現教師積極投入、學生漠然視之的尷尬場面,將欣賞演變成了“講賞”。在這樣的課堂上,學生只是被動地接受教師的觀點,根本沒有發(fā)表自己見解的機會;同時,教師這種帶有權威性的講授常常不能被學生所理解。
學生的學習不是一個被動接受的過程,而是一個主動參與的過程。學生只有積極參與,才能激發(fā)自身的創(chuàng)造潛能。在美術欣賞課中,教師過多、過細的講解,既不利于學生對作品的真切感受,也不利于學生欣賞能力的培養(yǎng)。因此,在欣賞版畫作品時,教師要讓學生仔細地“讀畫”,用問題引導學生觀察畫面。
例如,欣賞少兒版畫家徐家林的作品《希望》時,教師出示欣賞學習單,引導學生欣賞:“從作品中,你們看到了什么?作品是怎么表現的?(從構圖、顏色、肌理、層次等角度進行分析)作品表達了什么?”
師:你們喜歡這幅作品嗎?為什么?
生1:我看到了一只美麗的孔雀,作者用各種肌理的紙制作羽毛,表現出了黑白灰的層次。
生2:我覺得作品呈現了孔雀最美的時刻。
生3:我喜歡這幅作品,因為它構圖飽滿,肌理變化豐富。
師:徐老熱愛生活,喜歡版畫制作,熱衷實驗各種繪畫材質和技法,創(chuàng)作出折剪、折紙等版畫技法。同時,他還自制版畫機、滾筒等。現在請大家欣賞徐老的三幅作品。(多媒體出示少兒版畫家徐家林的《希望》《清晨的大街》《一起搖擺》三幅作品,教師引導學生經歷“描述—分析—解釋—評價”的過程)
師:你喜歡哪幅作品?你的感受是什么?你從作品中看到了什么?
師:這些作品在內容、構圖上分別有什么特點?如何在畫面中表現出黑白灰的層次?
師:你對自己喜歡的作品有什么看法?
生4:我喜歡《清晨的大街》。這幅作品中有很多汽車,有些汽車形狀差不多,但是顏色有深淺變化,從而表現出汽車的前后層次,真實地展現了清晨的街景。
生5:我喜歡《一起搖擺》。作品中有很多人,這些人動作一致,讓我想起了大媽們跳的廣場舞;畫中的顏色也有深淺變化,表現出了人的前后關系。
生6:我喜歡《希望》。在這幅作品中,人張開雙臂,抬頭挺胸,表現出對生活充滿希望;后面淡淡的背景使畫面更加豐富。
師:同學們,少兒版畫家徐家林的作品都是以生活中的場景為創(chuàng)作內容,通過作品表達自己的情感……
上述教學,教師通過“四步欣賞法”,引導學生感受版畫獨特的藝術表現效果,以及少兒版畫家徐家林在版畫創(chuàng)作中的情感,培養(yǎng)學生善于觀察的習慣。這里,教師利用少兒版畫家徐家林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情感表達過程突出主題,激活了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學生體會版畫傳達的情感,感受到版畫的肌理美。同時,教師讓學生結合具體紙版畫的技法進行創(chuàng)作。這樣通過真實的任務、真切的感受、真情的表達,培養(yǎng)了學生自覺、主動的學習態(tài)度。
在傳統的美術教學中,講解紙版畫的底版制作這部分內容時,教師一般告訴學生第一步干什么、第二步干什么,以及每一步如何操作。在這樣的課堂上,教師講,學生聽,學生是被動接受的,他們沒有進行思維活動或只進行較少的思維活動。這樣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而且思維沒有被激活,導致對所學的知識掌握不牢固,記憶不深。雖然學生也能完成學習任務,但基本上是依葫蘆畫瓢,創(chuàng)作缺乏新意。
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先引導學生觸摸底版、觀察作品,使學生對紙版畫的底版有全面、全新的感受和認識;再開展猜謎游戲“底版你來猜”,讓學生通過猜謎游戲了解吹塑紙、瓦楞紙、卡紙等不同的紙可以印出不同的肌理效果,感受紙版畫獨特的藝術表現形式。這樣教學有利于幫助學生了解學習重點,進行自主、科學的探究,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印象深刻。學生的每一個發(fā)現都應得到肯定和鼓勵,這樣能使學生在感受藝術美的同時,品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
(學生拿出各種紙,用手摸一摸并說一說感受)
生1:吹塑紙平平的、毛毛的、軟軟的。
生2:硬卡紙平平的、硬硬的、光光的。
生3:瓦楞紙有點兒起伏不平。
師:我們以前學過剪紙、折紙的方法,回想一下,這些紙是如何表現出凹凸變化的?
生4:吹塑紙可用鉛筆刻畫,使紙凹下去。
生5:吹塑紙、卡紙可用剪刀剪切,使紙有凹凸變化。
生6:瓦楞紙本身就是不平的,可以直接使用。
師:(出示做好的底版)這個底版用的是什么紙?如何制作的?用了哪些工具?(學生先用手磋磨底版,感受底版中紙的變化,然后回答問題)
生7:吹塑紙可用鉛筆刻畫出點、線、面的肌理。
生8:吹塑紙可先用剪刀剪出外輪廓,再用小刀刻出紋樣。
生9:卡紙可先用剪刀剪出每個部分的輪廓,再粘貼起來,這樣就能表現出高低起伏,有凹凸變化。
生10:也可以手撕卡紙,撕出輪廓。
師:同學們聽得真仔細!那你們知道哪些制版方法?
生11:我知道刻線的方法,就是用鉛筆尖或者筆桿在吹塑紙上刻畫,在這個過程中要注意線的流暢、停頓。
生12:還要注意點、線、面的合理運用。
生13:第二種制版方法是剪貼法。我們可以將硬卡紙用剪刀或手撕外形,所有輪廓分開剪(撕),擺、貼底版時要從大到小一層層疊加。
生14:第三種制版方法是鏤空法,先剪出物體的輪廓,再刻畫點、線、面,就有圖案了。
師:(出示幾幅紙版畫)這幾幅畫是用什么紙制作的呢?你更喜歡哪種效果?
生15:我喜歡圖3。它是用卡紙剪貼而成的,作品的造型很漂亮。
生16:我喜歡圖1。它是用瓦楞紙做的底版,顏色有點淡,如果瓦楞紙和別的紙一起用,可能會有更好的效果。
生17:圖2是用吹塑紙刻線表現的,我很喜歡。
……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借助多媒體、實物展示等方式,實現人機、生生、師生間的互動交流,從而巧妙地把動手操作和思維活動有機地結合起來,促使學生在活動中思考、在思考中發(fā)現、在發(fā)現中交流。隨著活動的不斷深入,教師要將學生的思維引向紙版畫底版制作的關鍵——如何制造凹凸變化,并鼓勵學生積極思考、討論,尋找多種制版方法。
師:(出示不同的底版)這些底版的制作方法和前面學的一樣嗎?它們是怎樣制作的?都用了哪些工具?
生1:第1個底版用了兩層紙,刻掉上面一層的部分紙,下面一層紙自然就產生了視覺上的凹凸變化。
師:是的,這是一種方法。有的制版可以上面和下面刻的地方不一樣,也能產生凹凸變化。
生2:第2個底版用折紙的方法表現凹凸變化。
生3:第3 個底版的輪廓是剪好后折疊,這樣既可以表現出手掌的凹凸變化,又能表現出手掌的各種姿態(tài)。
師:對。折疊的時候注意不要重疊。那么,紙還可以怎么操作,表現出底版的凹凸變化?
生4:可以先揉一揉紙,然后打開,就能表現出凹凸變化。
生5:還可以利用墻紙的肌理直接制版。
……
這樣,學生做在其中、樂在其中、得在其中,對底版凹凸變化的理解也就更加深刻了。
美術源于生活,但不是生活的翻版,它高于生活,是生活的升華。黑格爾曾說:“藝術的美高于自然。因為藝術美是由心靈產生和再生的美,心靈和它的產品比自然和它的現象高多少,藝術美也就比自然高多少。”創(chuàng)作時,教師不能只讓學生對現實生活做客觀的臨摹,而應當引導學生多思考自己的意愿和對生活的審視,基于認知與感受對現實生活素材進行提煉、加工和創(chuàng)作。
課堂中,教師展示學生課前收集到的美好生活的照片并提問:“這些照片,你最喜歡哪一張?你選擇這張照片的理由是什么?照片中的什么內容最吸引你?你覺得照片的構圖怎么樣?照片中表現了什么情景?”
生1:我選擇第一張照片。照片中跳繩的人的動作吸引了我,他們跳得很開心,創(chuàng)作時我會把這幾個人放大,突出他們。
生2:我選擇第三張照片。照片中人的表情吸引了我,我在創(chuàng)作時會把他們的表情畫得更夸張一點,還要在對角線構圖的左下角添一兩個人。
生3:我準備畫第二張照片,用豎構圖的方式畫一組跳山羊的人,旁邊畫一些觀眾。
師:你們會選擇哪些紙表現?為什么?
生4:人物的頭和身體用吹塑紙制作,四肢用瓦楞紙制作,因為瓦楞紙表現的四肢有彈跳力。
生5:我選擇卡紙,先剪出人的外形,再用折紙的方法,折出人的動作。
……
生活千姿百態(tài),自然變化無窮,美術作品也豐富多彩。藝術源于生活,是生活的提煉、加工與創(chuàng)造。學生將感受到的生活之美運用到藝術中,充實生活,表現生活,能讓生活更加多姿多彩。因此,教師要充分調動學生的各種感官,滿足學生探索和嘗試的欲望,為學生提供暢想的空間,使他們在參與中深化理解,實現創(chuàng)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