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靖,楊 茹,白惠娟
鄭州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河南省腫瘤醫(yī)院)婦瘤科 鄭州 450008
宮頸癌是婦科最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1],多發(fā)于41~55歲的女性[2]。宮頸癌是全球性疾病,發(fā)病人群以發(fā)展中國家為主。中國宮頸癌發(fā)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長,2019年我國宮頸癌新發(fā)106 430例,死亡47 739例[3-4]。早期宮頸癌(Ⅰa2~Ⅱa期)常行根治性手術治療,標準手術方式為廣泛子宮切除加雙側盆腔淋巴結清掃,術中易損傷膀胱、輸尿管及支配膀胱功能的神經,引起尿潴留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者術后排尿功能,降低其日常生活質量[5-6]。宮頸癌術后膀胱功能恢復對患者預后至關重要。本研究將生物反饋訓練結合間歇性夾管治療應用于宮頸癌患者術后膀胱功能恢復,效果良好,現報道如下。
1.1 研究對象選取2019年1月至2020年12月鄭州大學附屬腫瘤醫(yī)院收治的宮頸癌患者226例,根據術后輔助治療方式的不同將患者分為觀察組(120例)和對照組(106例)。觀察組在常規(guī)清潔護理基礎上,采用生物反饋訓練結合間歇性夾管治療,對照組采用常規(guī)清潔護理。納入標準:①經影像學及病理學檢查確診為宮頸癌,按照修訂的2018年宮頸癌國際婦產科聯盟FIGO病理分期均為Ⅰa2~Ⅱa期。②實驗室檢查和心電圖、全身CT檢查均無手術禁忌。③術前膀胱功能正常。④手術方式均為廣泛子宮切除加盆腔淋巴結清掃術。排除標準:①合并精神類疾病。②嚴重腦、心、肝、腎功能不全者。③合并泌尿系統疾病。觀察組年齡19~69(40.57±7.58)歲;鱗狀上皮癌68例,腺癌52例。對照組年齡21~70(40.77±7.68)歲;鱗狀上皮癌57例,腺癌49例。兩組年齡和病理類型均衡可比。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治療方法所有患者術前全身麻醉后按常規(guī)方法留置12~14F雙腔導尿管14 d。對照組常規(guī)清潔護理。
觀察組在常規(guī)清潔護理基礎上,同時進行生物反饋訓練和間歇性夾管治療。分別于術前、術后第3天進行生物反饋訓練。①鼓勵患者定時排尿。②排尿訓練。每次排尿時需在尿流量最大時中斷,收腹深吸氣,維持4~5 s,再進行排尿,以此鍛煉盆底與外陰部功能。③腹式呼吸訓練。通過鼻子吸氣,吸氣時挺腹,維持7~8 s,吐氣時收縮腹部,30 min/次,早、中、晚各1次。④盆底肌功能訓練。囑患者放松身體,先收縮肛門、再收縮陰道,上提盆底肌,吸氣時收縮,維持10 s,呼氣時放松,15 min/次,早、中、晚各1次。術后7 d開始進行間歇性夾管訓練,當出現尿意腹部稍有膨脹感時,放開導尿管,排尿結束后再夾閉導尿管,如此重復,2~4 h排尿1次,如飲水較多則縮短夾閉導尿管時間。另囑患者睡覺時松開導尿管固定夾,以避免膀胱過度膨脹引發(fā)輸尿管尿液返流以及尿瘺。術后第14天拔除導尿管。
1.3 觀察指標
1.3.1術后主觀疼痛感受變化 分別于術后6、12、24 h,基于視覺模擬評分(visual analog score,VAS)量表[7]評價兩組患者術后主觀疼痛感受情況。
1.3.2儲尿時與排尿時狀況 拔尿管前1天,囑患者22:00后禁飲水,早上睡醒拔除尿管,正常排尿后囑患者30 min內飲水1 000 mL,2 h后運用萊博瑞尿動力學分析裝置行尿動力檢查,記錄患者儲尿與排尿時的膀胱壓與尿道分布壓。
1.3.3術后狀態(tài) 分別于術前3 d,術后3、14、20 d,采用自我感覺負擔量表(self perceived burden scale,SPB)[8]評價患者自我感覺負擔情況,評分越高提示自我感受越差;采用舒適狀況量表(general comfort questionnaire,GCQ)[9]評價患者術后舒適狀況,評分越高提示術后狀態(tài)越好。
1.3.4術后并發(fā)癥和尿路感染情況 術后拔除尿管后,記錄兩組患者導尿管重置、尿失禁、尿潴留及排尿困難、尿路感染的發(fā)生情況。尿路感染標準為中段尿細菌培養(yǎng)尿內菌落數≥105個/mL[10]。
1.3.5尿流動力學恢復情況 于患者尿道內插入尿道測壓管,肛門內插入直腸測壓管,將尿道測壓管與直腸測壓管分別連接萊博瑞尿動力學分析裝置。檢測并比較兩組患者術后尿流動力學恢復情況,殘余尿量<50 mL,尿流率>10 mL/s視為尿動力學恢復[11]。
1.4 統計學處理應用SPSS 22.0分析。兩組導尿管重置、尿失禁等拔除導尿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術后尿動力學恢復及尿路感染情況比較行χ2檢驗;膀胱壓、尿道分布壓比較行兩獨立樣本t檢驗;GCQ評分、SPB評分、VAS比較行重復測量數據的方差分析。檢驗水準α=0.05。
2.1 兩組患者術后主觀疼痛感受VAS比較見表1。觀察組術后6、12、24 h VAS均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與對照組VAS隨時間變化而降低。
表1 兩組患者術后主觀疼痛感受VAS比較
2.2 兩組患者儲尿和排尿時狀況比較儲尿時,觀察組膀胱壓、尿道分布壓均高于對照組;排尿時,觀察組膀胱壓高于對照組,而尿道分布壓低于對照組,見表2。
2.3 兩組患者GCQ、SPB評分比較見表3。觀察組術后3、14、20 d GCQ評分高于對照組,而SPB評分低于對照組。觀察組與對照組GCQ評分隨時間變化而升高,而SPB評分隨時間變化而降低。
表2 兩組患者在儲尿時和排尿時膀胱壓后和尿道分布壓的比較 cmH2O
表3 兩組患者術后狀態(tài)GCQ評分、SPB評分比較
2.4 兩組患者拔除導尿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見表4。226例患者拔除尿管后,導尿管重置25例,尿失禁10例,尿潴留9例,排尿困難5例。
表4 兩組患者拔除導尿管后并發(fā)癥發(fā)生情況比較 例(%)
2.5 兩組患者術后尿流動力學恢復和尿路感染情況比較見表5。226例患者術后尿流動力學恢復106例,尿路感染35例。
表5 兩組患者術后尿流動力學恢復和尿路感染情況比較 例(%)
宮頸癌是發(fā)生于子宮頸部位的惡性腫瘤,是女性生殖道最常見的婦科惡性腫瘤。宮頸癌手術后患者無法正常自主排尿,是宮頸癌根治術后最主要的并發(fā)癥之一,極其影響患者生活質量,更容易引起焦慮情緒,不利于患者術后恢復[12]。其發(fā)生主要是由于宮頸癌根治術手術范圍過大,不可避免地損傷支配膀胱和尿道的交感和副交感神經導致的,另外也與切除子宮后膀胱過度伸張及失去牽拉子宮的韌帶對盆底組織的支撐作用有關[13-14]。一般來講,宮頸癌手術范圍越大越徹底越容易影響膀胱功能,當然也與術前膀胱功能狀態(tài)密切相關[15-16]。
本研究應用間歇性夾管可以幫助患者感知尿意、鍛煉自主排尿;應用多種生物反饋訓練方法可以幫助患者收縮尿道括約肌及肛門括約肌,鍛煉盆底肌群,預防大小便失禁及漏尿的發(fā)生,還可以通過肌群收縮減少尿潴留。本研究結果顯示,兩組患者術后12、24 h VAS較術后6 h均有所降低;觀察組患者術后6、12、24 h VAS都低于對照組,表明生物反饋訓練結合間歇性夾管對宮頸癌患者術后減輕疼痛效果較為明顯。儲尿時,觀察組膀胱壓、尿道分布壓均明顯高于對照組;排尿時,觀察組膀胱壓高于對照組,而尿道分布壓低于對照組。以上結果表明觀察組患者在膀胱和尿道的共同協作下,可以輕松地把尿液排出。觀察組術后3、14、20 d GCQ評分均明顯高于對照組,表明觀察組患者術后狀態(tài)較好;觀察組術后3、14、20 d SPB評分均低于于對照組,表明觀察組患者自我感覺較好。觀察組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和尿路感染發(fā)生率低于對照組,尿流動力學恢復好于對照組,表明宮頸癌患者根治術后生物反饋訓練結合間歇性夾管治療能夠明顯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并可促進尿動力學恢復,降低尿路感染,顯著提高患者術后生活質量。
綜上所述,生物反饋訓練結合間歇性夾管可以改善宮頸癌患者術后膀胱功能,減輕疼痛,明顯降低患者術后并發(fā)癥發(fā)生率,提高生活質量,值得在臨床上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