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颶 彭坤杰
(中交第二公路勘察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 武漢 430056)
近年來,我國公路交通發(fā)展迅猛,山區(qū)路網不斷豐富加密。某高速公路位于西北山區(qū),項目沿線廣泛分布巨厚黃土,形成了大量土-巖二元結構路塹邊坡。由于黃土獨特的沉積環(huán)境與形成機理[1],使其具有多空隙、弱膠結、節(jié)理裂隙發(fā)育等特點,易形成滑坡、崩塌等地質災害,特別是土-巖二元結構邊坡,受其水文地質結構影響,成為滑坡形成的高發(fā)類型,嚴重影響公路交通建設。
該滑坡位于某高速公路ZK265+510~ZK265+750 段左側路塹區(qū)域,屬于黃土塬梁地貌,總體地勢為東高西低,地形上陡下緩,局部發(fā)育小型沖溝,坡面植被茂盛?;麦w后緣背靠黃土梁,前緣路塹邊坡一級平臺,平面呈圈椅狀。其主滑方向與路線垂直,滑體長約245m,寬約124m,高約50m,方量約60 萬m3,屬中型滑坡,滑坡平面詳見圖1。
圖1 滑坡平面圖
滑坡區(qū)為高速公路路塹邊坡,原設計為三級挖方邊坡,坡面采用拱形骨架防護。該邊坡已開挖完成,但防護、排水措施未及時施作。進入雨季后,受持續(xù)強降雨影響,該段邊坡失穩(wěn)滑移。
滑坡周界較為清晰,后緣張拉裂縫基本貫通,兩側沖溝處可見羽狀剪切裂縫,縫寬2~5cm,坡體局部形成錯臺,存在淺表層溜滑跡象。地表位移監(jiān)測成果表明坡體處于蠕滑狀態(tài)。
地質勘探、調繪成果表明,滑坡物質主要由4 部分構成,即黃土狀土、新黃土、古土壤、礫巖?,F分述如下:
1.3.1 黃土狀土(Q4del):淺黃色,土體結構疏松,以粉粒為主,土質不勻,針狀孔隙發(fā)育,局部可見少量鈣質結核,原巖為新黃土夾古土壤。
1.3.2 新黃土(Q3eol):淺黃色,土體結構較密實,以粉粒為主,土質均勻,具強烈濕陷性。
1.3.3 古土壤(Q2eol):以夾層形式分布于新黃土中,褐紅色,土質不均,黏粒為主,具團粒結構,含少量鈣質結核。
1.3.4 礫巖(K1Z1):為滑床下方穩(wěn)定底層,強風化層以泥質膠結為主,中風化層以鈣質膠結為主,其中卵石粒徑2~7cm,含量約占55%,強度較低。
滑體主要由新黃土構成,滑面形態(tài)在主滑方向上呈圓弧形,主要沿新黃土貫通裂縫、軟弱夾層以及土巖接觸帶分布?;矠榈追膹姟酗L礫巖,前緣剪出口局部可見光滑滑面,擦痕較清晰。
滑坡區(qū)位于陜北臺凹的彬邑凹陷帶內。在黃土沉積過程中,因地殼間歇性抬升,導致本地區(qū)侵蝕基準面不斷下移,溝谷持續(xù)下切,形成了如今溝壑縱橫、支離破碎的黃土塬梁地貌[2],滑坡所處的地段為沿黃土塬梁山脊線側面分布的斜坡地形,在較平緩的基巖臺階上堆積形成了巨厚黃土,下部基巖面位于一級平臺處,巖性為強風化礫巖。
由于黃土具有大空隙、濕陷性等特點,遇水易潰縮變形,進而發(fā)展成排泄通道,并不斷向下延伸;同時,底伏的基巖由于結構致密,具有相對隔水作用。降雨沿黃土空隙、裂隙、陷穴等排泄通道不斷下滲,于土-巖二元結構接觸面處匯集。一方面,接觸面處黃土遇水泥化,抗剪強度降低,形成軟弱帶,另一方面,受地下水反復匯集、排泄影響,土-巖接觸面動水壓力波動較大,土體顆粒間有效應力隨之銳減,抗滑性能進一步下降,多重因素綜合作用下,剪切應力沿此帶集中,并不斷向后延伸,在施工擾動等因素疊加影響下,最終與后緣地表水排泄通道貫通,形成滑帶,坡體失穩(wěn)滑移。
該滑坡周界明顯,后緣裂縫持續(xù)延伸發(fā)展,前緣鼓脹隆起,同時地表位移監(jiān)測結果反映坡體最大變形速率15mm/天,表明坡體蠕滑中,即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
由于滑坡規(guī)模較大,為全面客觀分析坡體穩(wěn)定狀態(tài),沿主滑方向布置A-A’、B-B’兩個工程地質斷面,采用不平衡推力法進行計算,計算模型見圖2、圖3。
圖2 A-A’剖面計算模型
圖3 B-B’剖面計算模型
穩(wěn)定性計算參數結合本地區(qū)類似工程經驗,對室內土工試驗參數修正后,綜合確定,見表1。
表1 計算參數
滑坡區(qū)抗震設防烈度為7 度,設計基本地震加速度值為0.10g。由于本段路塹邊坡前后銜接隧道和橋梁,故除須按照天然、暴雨工況計算外,還應考慮地震影響。
根據公路行業(yè)現行相關規(guī)范,結合工程重要性,確定天然工況下穩(wěn)定安全系數為1.3,暴雨工況下穩(wěn)定安全系數為1.2,地震工況下穩(wěn)定安全系數為1.15。計算結果見表2。
表2 穩(wěn)定性計算結果
以上計算結果表明,A-A’斷面,在天然工況下處于基本穩(wěn)定狀態(tài),但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在暴雨工況和地震工況下均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B-B’斷面,天然工況下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基本滿足規(guī)范要求,暴雨工況下處于不穩(wěn)定狀態(tài),地震工況下處于基本穩(wěn)定狀態(tài),亦不滿足規(guī)范要求;計算結果與坡體現狀變形破壞特征和定性分析結論一致。
為保證高速公路施工和運營安全,滑坡治理應因地制宜,采取技術可行、經濟合理、安全可靠、施工方便、可操作性強的工程措施。
由穩(wěn)定性計算結果可知,A-A’斷面在三個工況下,剩余下滑力均較大,僅依靠抗滑支擋措施,會導致工程規(guī)模巨大,一方面經濟性較差,另一方面會同步增加施工難度和安全風險。故該滑坡治理采用完善排水、減載先行、加固在后的治理思路,以確保通車后的長期穩(wěn)定??紤]到坡面防護措施已損毀開裂,擬采取封閉裂縫、局部削坡減載+剪出口支擋措施;鑒于滑坡區(qū)降雨較多,輔以完善的排水措施。
首先對A-A’、B-B’斷面削坡減載,確定剩余下滑力,具體計算模型見圖4、圖5。
圖4 A-A’剖面削坡減載計算模型
圖5 B-B’剖面削坡減載計算模型
削坡減載后剩余下滑力計算結果見表3。
表3 削坡后穩(wěn)定性計算結果
以上計算結果表明,削坡后剩余下滑力明顯降低,順利實現減載目標。該滑坡治理以暴雨工況為最不利工況進行設計。為充分利用坡體自身抗滑力,同時達到經濟合理、節(jié)省投資的目標,A-A’剖面尾部設置抗滑樁、B-B’剖面尾部設置抗滑擋墻。
根據以上計算分析和治理思路,確定治理方案如下:
4.2.1 封閉裂縫:治理前采用三七灰土封閉裂縫,并做好臨時排水措施,及時排出坡外匯水。
4.2.2 削坡減載:自滑坡后緣附近削坡減載,邊坡中上部設置寬平臺,寬度5~20m,邊坡開挖坡率1:1.5。
4.2.3 坡面防護:邊坡減載與防護同步實施。第一級邊坡防護措施修復后予以保留;最上一級邊坡設置骨架護坡避免沖刷;其余坡面采用三維網植草保證景觀效果。
4.2.4 剪出口支擋防護:ZK265+510~ZK265+705 段一級平臺剪出口設置抗滑樁,樁截面1.8×2.4m,樁間距為5m,樁長為17m;ZK265+705~ZK265+750 段設置抗滑擋墻,墻高6.5m,基礎埋入基巖不小于1.5m。
4.2.5 截排水措施:塹頂及平臺布設永久截水溝和急流槽,攔、排地表水。
圖6 A-A’典型設計斷面圖
圖7 B-B’典型設計斷面圖
5.1 該滑坡治理完成后,已經歷兩個雨季,期間多次降雨。現場長期位移監(jiān)測結果表明,坡體未再出現變形、開裂跡象,處于穩(wěn)定狀態(tài),治理效果良好。
5.2 土-巖二元結構邊坡,受其特殊水文地質結構影響,易形成滑坡災害,路線設計階段應提高地質因素在路線方案統(tǒng)籌中的地位,盡量降低此類邊坡規(guī)模和數量,邊坡系統(tǒng)設計時亦應充分考慮不利工況,采用針對性防護方案,避免后期安全隱患。
5.3 本類型滑坡防范重點是做好排水工作,特別是臨時排水,應加強施工過程控制,開挖一級,排水、防護措施及時跟進一級,可有效避免滑坡形成。
5.4 滑坡治理應因地制宜、逐段分析,避免全坡采用單一強支擋措施,應綜合分析、治理,以實現安全、經濟、高效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