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 豪
唐代張彥遠有言:若復不為無益之事,則安能悅有涯之生!是以愛好愈篤,近于成癖。這句話出自其《歷代名畫記》卷二論鑒識、收藏、購求、閱玩一節(jié)。數(shù)年前初識此語,便深以為然,由此即自號曰:無益堂。
論及有益之事,于古人而言,或者讀書致仕,或者衣食溫飽;于今人而言,或者認真學習,或者工作賺錢。從古至今,有益之事不外乎權(quán)、利之事,莫過于多數(shù)人所信篤之事。如果在上學的時候,跑去爬樹、捉螃蟹,便是師長眼中的無益之事;如果在工作的年齡,沉迷于看書養(yǎng)花,便也是那些自以為生活工作充實的人眼中的無益之事。書法亦未嘗不是其中一件無益之事。
硬筆書 抄毛澤東詩詞數(shù)首
回首往事,最令人深刻,難以割舍的正是一件又一件無益之事。現(xiàn)今的快節(jié)奏生活讓人來不及思考,人的精神世界需要逃離這種機械而不給人以喘息的當下。一個人最充實,最忘我的時候往往是沉浸在眾人所鄙棄的“墮落”之中。
學書以來,已恍惚有七八年。早年喜歡寫字,不過是自己胡亂圖畫,寫寫什么顏真卿、柳公權(quán),然全不得法。后遇良師梁正文先生,得以漸窺一斑。與多數(shù)人不同,我的學書是從魏碑開始的,后遍及唐楷、魏晉一路,我深以為魏碑在整個書法史中的分量應是舉足輕重的,它所傳遞出來的審美觀是當下大眾所匱乏的。任何藝術(shù)都講究生命力,生命力的核心表現(xiàn)在于變化,在于不可計算。魏碑一路恰以趣勝,其線條結(jié)字的變化自然巧妙,姿態(tài)萬千,大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美。這種東西可以將我們從呆板、規(guī)矩和對稱的幾何審美中抽離出來,而這種對自然意趣的追求,將自我精神融入藝術(shù)作品的追求正是中國藝術(shù)的獨特魅力。
當下書法的現(xiàn)狀似乎沉迷在對技法的苛求和炫耀,陶醉于對幅式的設計和安排。特別是如今胡亂題跋題簽,東拼西湊來設計章法,博人眼球的做法,無不令人為當代書法家的文化水平所扼腕嘆息。中書協(xié)近幾年所提倡的藝文雙修實是很有必要,現(xiàn)今耳目所及多是“文盲”書法家,我覺得并不是夸張。中國藝術(shù)的核心在于中國文化,論技法,論設計,當今書家絲毫不遜古人。但是每當提到古人,當今書家又無不自嘆弗如,究其根本在于文化的缺失。我始終認為書法應該是關(guān)起門來自娛自樂的私密藝術(shù),它應當深刻地結(jié)合文學,文字學等基礎學科?!短m亭序》《祭侄稿》《寒食帖》必然不是寫來掛在大廳讓人圍觀稱奇的產(chǎn)物,正如詩詞書信亦絕非作來讓人感嘆唏噓的求贊文。好的文章必不能“為賦新詞強說愁”,好的書法作品也不該是精雕細琢,小心翼翼的奢侈品。因此我特別喜歡那種安靜書寫的自然狀態(tài),如果一件作品寫不好,最多兩三遍(經(jīng)常都是一遍),我是不愿多費功夫打磨的。細致的磨練應當放在平日的訓練之中,呈現(xiàn)在作品里的應該是當下最自然最直接的想法。在技法訓練提升的同時,文化的攝入熏陶更是應當齊軌并進,不知當下書家是否問過自己一個問題:我有多久沒有寫過自己的文章,自己的詩詞?或者說根本就是從未有過。這必然是一個沉重且令人遺憾的問題,當抄書抄得不亦樂乎的時候我們還剩下多少自我?我們常常講書法應當在博取諸家之長后形成自己的風格,試問情感如此干涸的書家又如何形成自我風格呢?因而在書寫之余,我也頗好古人文賦,亦偶作小詩短文,以求在文字文學方面有所提升。其實說起來,作詩弄賦又何嘗不是一件無益之事。
細數(shù)人的一生,在大多數(shù)時候必然要學會面對孤獨,享受孤獨,于孤獨之中找到有趣的事才不至于迷失自我。人們在面對孤獨時要么選擇把自己埋葬在無止盡的工作中以求逃避,又或者將自己置于茫茫無邊的人際交往中以求麻醉,能真正直視內(nèi)心,與自己獨處,就必然要去尋找那有趣的無益之事。盡此有涯之生,若徒為不欲之事,何以行此一程。
硬筆書 劉熙載《藝概》選抄
硬筆書 毛澤東詩詞四首
硬筆書 文徵明題跋數(shù)則
硬筆書 劉熙載《藝概》
毛筆書 《顏氏家訓》節(jié)選
毛筆書 中秋詩詞
車 勇 遼寧
我是一名專業(yè)從事書法教學的老師,這次我書寫的內(nèi)容是《李煜詞集》選段,選擇了平日擅長使用的秀麗筆作為本次大賽的書寫工具,以A3白色紙張為底,搭配黑色卡紙邊框,整體以三塊白色長條加黑色邊框等邊距排列,右上角采用冊頁封面形式作為題款,留白處以各類隨形章進行填補。整體書風以鐘繇為主融合“二王”之筆意,秉承古拙、秀美的風格,力求書寫的完整性及流暢性,使布局大氣端莊。
成功永遠青睞于肯付出努力和有準備的人,成人組二等獎的比賽成績打開了我兩年來的心結(jié),感謝“中鋼”大賽組委會為全國廣大書法愛好者提供比賽平臺,感謝“中鋼”大賽一直以來的陪伴,我將與“中鋼”大賽一同成長、一同進步、一同創(chuàng)造奇跡……
該作品章法形式打破界格之束縛,以三條屏加題簽,增強節(jié)奏感,配以印章,形式自然,書寫技法精熟,用筆圓潤,線條粗細變化較大,較好地展現(xiàn)了秀麗筆的性能。視通篇若一字之布局,縱橫顧盼呼應,以追尋天成之趣。作品于茂密沉凝中見疏朗竣爽之空間審美意象,除分界此外再無任何粉飾,古樸清新,簡約時尚。作品風格取法鐘、王小楷,兼融黃道周筆意、八大山人字勢,書寫風格力求清雅古樸,勁媚秀逸。通篇觀之,棋布星陣,然每作一字但求字緩意疏,免生阻塞緊迫之感。日后創(chuàng)作注意短小筆畫之間的筆意連貫的可見性,在收放上的處理可以加強對比的幅度;避免橫向、斜向線條的平行感,通過角度和弧度的微小變化來破除。
方義杰 廣東
作品書體為甲骨文,內(nèi)容為《論語·學而篇》。
作品形式分為三部分:黑卡為主體、米黃色襯紙為輔、佛教黃紙做標題點綴,主要追求整件作品古樸素雅,富有層次感。
在用筆上,力求用硬筆表現(xiàn)甲骨文線條嚴整瘦勁、挺拔爽利的用筆特點。在結(jié)字上,采取方圓結(jié)合、開合揖讓的結(jié)構(gòu)形式,布局選擇有行無列,形成行氣貫穿、大小相依、左右相呼、前后相應的活潑局面,盡量呈現(xiàn)甲骨文古樸而又爛漫的情趣。
現(xiàn)今取法魏晉“二王”者眾,篆隸者少,鮮有直抵源頭,以甲骨或金文為創(chuàng)作方向的。這幅甲骨文硬筆,章法簡約、主體突出,甲骨文作為契刻出來的文字,筆意充盈,百體雜陳,或骨格開張,有放逸之趣;或細密娟秀,具簪花之格,字里行間,頗富藝術(shù)之美。該作品章法采用縱有列而橫無行,字距緊、行距松的形式,深諳用筆如刀,以黑底白字,表現(xiàn)其疏朗清秀,作者用篆范圍廣泛,但能相融相諧,由此可見作者的通變才情。筆下之線熔挺健、清秀、雋美、敦實于一爐,線條之沉著與靈巧結(jié)合得甚為緊密。有的線條筆力遒勁,精氣彌漫;有的溫文爾雅,一派天機。筆勢相諧,鋒隨情動,雖風貌不一,彼此有別,但又完美統(tǒng)一,可見作者高明之處。
黃華慶 廣東
2020年上半年,由于疫情的原因,我除了配合學校做好線上教學之外,空余時間很多,于是以趙之謙和吳讓之篆書為主要基調(diào)進行了大量的硬筆書法練習和創(chuàng)作。有一天,我在翻看某書法國展作品時,偶然發(fā)現(xiàn)有一幅作品用手卷形式寫成后裝裱成條幅,這種形式很新穎,我思索用這種形式創(chuàng)作硬筆作品。于是設計出效果圖,分成四小條,前面為錦紙題簽,最后有與之呼應的花紋,每條之間有黑色線條,形式感非常新穎。思索后決定內(nèi)容寫《菜根譚》,可以根據(jù)格子數(shù)量進行選抄,于是用1.0mm的中性筆以趙之謙筆意書之。前后用了一天時間才完成作品。作品完成后擱置了半年之久。如今此作品幸運獲得二等獎,我非常開心!深知書法藝術(shù)博大精深,浩如煙海,自己還有太多的功課需要學習,路漫漫,其修遠,我愿繼續(xù)在書法求藝的道路上快樂前行。
這幅篆書硬筆作品以手卷形式分割成四部分,色彩搭配古樸典雅,取法鄧石如,又有王福庵風骨,雖為硬筆,但用筆借鑒毛筆篆籀筆法,自然、勁健、流暢。一般落筆較輕,行筆逐漸加重,收筆又自然出鋒,如倒韭懸針,如“不、才、人”等字。為了追求變化,有時落筆取逆鋒重按,如“人”字,每一點畫都造成一個實在的形體,具有圓渾的立體感,就其篆書筆畫形體分析,都能做到“骨肉相稱”或“肥瘦相和”,給人一種“渾厚遒勁,樸茂雄強”,如蒼鷹搏擊長空之氣勢,輕起輕收,自然出鋒而富變化。橫筆有的“砒平繩直”,如“玉尺之量齊”如“士”字兩橫筆;有的“隨體附形”,或起筆高收筆低,高起低落;有的起筆低收筆高,如“事”字之橫。曲筆一般作輕快柔和之態(tài),多呈勁健挺拔之狀。
劉 俊 江西
首先感謝組委會和各位評委,此次比賽提供了一個很好的平臺,通過比賽,我收獲和成長了不少。對于這次十三屆“中鋼”大賽獲得二等獎,我是非常意外的,同時也得到了極大的鼓勵。因為這是我第一次參加“中鋼”的比賽,最開始看到了征稿啟事,要求不能用秀麗筆和黑底創(chuàng)作,感覺自己心有余而力不足,因為受練習毛筆的影響,硬筆練習一直都是使用更接近毛筆的秀麗筆,鋼筆和中性筆練習得相對較少。征稿要求放寬之后,可以使用秀麗筆,我便開始準備比賽。
1.內(nèi)容的選擇。我平時創(chuàng)作古人書論和題跋類內(nèi)容較多,此次比賽也書寫平時熟悉的《黃山谷論書》創(chuàng)作。
2.工具的選擇。使用秀麗筆,更能表現(xiàn)用筆的豐富性和線條的變化。
3.紙張形式的選擇。作品紙采用A4紙簡單拼接而成,沒有過多裝飾,追求簡潔自然。因為疏忽沒認真讀征稿啟事,投稿后才發(fā)現(xiàn)可以投A3和冊頁。
4.書體風格的確立。近年毛筆一直練習《書譜》,所以此次比賽也是以《書譜》為主要格調(diào),加入自己對書法的理解,增加了連帶關(guān)系、長短線條以及粗細對比。追求自然書寫,一氣呵成。
秀麗筆有一定的斜角,可以通過提按獲得線條的變化,如古人鋪毫用筆時的三維立體感。作者較好地掌握了其特點,以圓潤的線條表現(xiàn)力為主體,偶施粗線,既有硬筆剛毅挺拔的線質(zhì),又富有精妙的粗細變化,整體流暢自然,草法合度,字形變化較大。整體節(jié)奏稍快,有些線條不夠凝練,轉(zhuǎn)折處做一些方圓的對比,使轉(zhuǎn)將發(fā)揮得更淋漓盡致。若能加強橫勢變化,使字外空間更加豐富,則更上一層樓。小草的字法平穩(wěn)中寓險絕,單字的重心平穩(wěn),疏密的對比明顯,如“禪、當、殊、多、遺”等字,均留出大空間。單字的動態(tài)感以部件的開合、正斜、欹側(cè)為主要手法,如“恨”字上合下開,“縛”字上開下合,“英”字上正斜,“賞”字上部右欹下部左側(cè),“尊”字上部左欹下部右側(c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