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斌(山東:濟南泉景中學小學部)
為將黨的教育方針貫徹到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中,我們要根據(jù)當下小學階段的科學授課的實際情況,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改進教學方法。
項目式學習,就是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的一項改革嘗試。項目式學習采用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方法,以新奇提問作為教學輔助,吸引學生學習科學的注意力,以達到提高教學效率和質量的目的。
項目式學習(project-based learning,簡稱PBL),最初出現(xiàn)在一些歐美國家,后更多的國家普遍采用。項目式學習強調要結合教學情境和新穎教學方法,注重建立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模式,鍛煉和強化學生的個人思考辨別能力。項目式學習,推動了教學方案的設計過程,倡導師生之間的有效互動。
項目式學習,與我國的所倡導的教學理念和育人方針相互契合,為學生提供了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和教學方法,有助于學生全面提高個人綜合能力。
因此,大力推進項目式學習,無論是對于當下的新課程改革,還是落實新時代的育人方針,都具有一定的實踐價值,值得廣大教育教學工作者不斷探索。
受傳統(tǒng)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影響,一些教師將教學重點放在讓學生接受和掌握書本上的知識點,大多數(shù)的授課教師都認為只要自己將相關知識點講授得足夠透徹和明白,學生就一定能熟練地掌握并能在實踐中靈活運用,若是有個別學得不夠精細的學生,只要勤加練習和不懂就問,也一樣能夠達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他們忽視了小學生的天真活潑的天性、愛玩的天性,以及對新鮮事物感到好奇的天性,沒有營造一個足夠有趣且新奇的教學環(huán)境來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
在如今的小學科學課堂上,也依舊存在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陳舊的現(xiàn)象,使學生處于乏味無趣的課堂學習的狀態(tài)。
要打破沉寂的課堂氛圍,就需要班級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踴躍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與教師產(chǎn)生互動。
但從目前的調查發(fā)現(xiàn),大多數(shù)的小學科學授課教師在課堂之上僅僅是自己在“表演”,課堂上的學習氛圍顯得格外的沉寂,沒有生氣活力,而且有部分的學生目光渙散,注意力根本就沒有集中在科學課堂的授課內(nèi)容中。
從此可知,教師若是沒有注重吸引學生的學習注意力,難以達到既定的學習目標,對學生的期末科學成績就會有相當大的影響,不利于學生科學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
盡管國家正在大力推行和倡導實施的小學科學教學的改革,但也難免在一些偏遠地區(qū)會因為地域的差異和限制,無法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接收到最新的信息,這就造成了部分地區(qū)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理念和教學方式方法依舊受到傳統(tǒng)的束縛,無法為學生提供最科學、最先進、最實時的教學信息,無法做到與國家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同步,學生的學習質量也無法達到預期的水準。
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快速發(fā)展和科技事業(yè)的進步,在小學科學課程的教學內(nèi)容也要與時俱進。在如今這個大力提倡創(chuàng)新的時代,教師運用新奇的、具有趣味性的教學方式,能改變以往乏味無趣的課堂教學氛圍,促進學生愛上科學學習。同時,教師要創(chuàng)設生動的教學情境,有效調動學生的自主學習積極性。
因此,在小學科學實踐教學活動中,教師要充分運用項目式學習法引領課堂節(jié)奏,使學生在與教師、與同學互動過程中,增強科學認知思維、強化實踐學習能力,使小學生的科學學科整體能力得到鍛煉,高質量、高效率進行科學知識的學習。
教師要借助項目式學習法的兼容性特點,幫助學生深度探究科學學科知識要點與重點,促進小學生的科學思維有效養(yǎng)成,進而全面培養(yǎng)學生探究學習的興趣與動力,使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得到全面鍛煉,扎實掌握科學學科基礎知識,增強學生對科學知識探究的質量水平,提高學生的實際學習效率。
如,一年級下冊中《看花認植物》的授課,教師可組織學生到學校的花園中,利用可接觸到的實物開展實踐教學,符合小學生天真活潑的天性。在開闊寬敞的教學場所中,還能有效降低學生的緊張心態(tài),降低學生在學習乏味科學理論知識時的壓力。
教師指認花園里的相關植物為學生進行詳細的講解,從既定的教學內(nèi)容之中還可引申出課外的知識,例如關于植物的養(yǎng)殖方法、各種花朵的各自花語等,從而增強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思維能力。
教師在教學中,運用將書本理論知識與實踐操作無縫契合的方法,能使學生在天真爛漫時就能有效接受課堂授課的知識點,同時達到高效高質。為此,教師可以組織實踐探究體驗活動,讓學生進行實際探索學習,增強學生科學知識探索能力。
如,教師設置觀察蒜苗生長的作業(yè)課題,讓學生利用一星期時間了解蒜苗培育、成長的過程,并對其進行觀察記錄,讓學生在實際學習體驗中掌握植物生長變化的特點與規(guī)律,促使學生的科學觀察能力得到有效培養(yǎng)和鍛煉,并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知識形成的架構與內(nèi)涵,從而不斷提高學生課程學習能力,為學生未來的發(fā)展打好基礎。
人與人之間互動都是從交流開始的。對此,小學科學授課教師應該盡量促使學生響應自己的互動環(huán)節(jié)內(nèi)容,在多多交流溝通的過程中有效地緩解緊張的學習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因此,教師要科學應用項目式學習法,激發(fā)師生之間互動交流熱情,讓學生在實踐交流中培養(yǎng)健康身心,鍛煉學習能力,強化科學思想,促使學生的科學綜合能力得到全面鍛煉。
在項目式學習法的應用中,教師要融合新課改育人目標任務,幫助學生進行實踐探索訓練活動,使學生的整體學習思想得到有效培養(yǎng)。教師要積極開展多元化的、全面的教學引導活動,為學生科學開展實踐探索活動助力;要遵循項目式學習的主旨要求,將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與采用創(chuàng)新教育方法相結合,設計符合小學生認知規(guī)律的互動方案,凸顯學生在科學課程教學中的主體地位。
如,在進行一年級下冊中的《做個小掛鉤》一節(jié)中的授課中,教師可采用做小游戲的教學方式,將班級上的學生分成若干個小組,并指定每組中的一名小組長,維護小組內(nèi)的秩序,調動小組成員的積極性,為小組成員分配任務,在一定的時間內(nèi)每個小組都要做出各自特有的掛鉤,在此過程中不允許與其他小組交流或模仿。這樣,能有效地鍛煉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并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讓學生對團隊精神產(chǎn)生一定的認知和感悟。
在小組合作過程中,大家互相交流合作,學習過程生動有趣,改變了以往沉悶乏味的學習氛圍,促進學生能最大限度地掌握既定的授課內(nèi)容,實現(xiàn)高效高質。實踐表明,實施小學科學學科項目式學習法,對學生的整體學習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與價值。
我國地域遼闊,國家相關教育部門下達或推行某項政策,大多通過政府官方網(wǎng)站頒布。因此,各地小學的領導層,應該及時關注政府和教育部門的最新政策動態(tài),以最快的速度加以響應和貫徹,及時改進和完善該學校的教學策略和方式,為學生提供科學、先進、豐富的教學資源,推動學生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與此同時,教師要充分運用現(xiàn)代教學手段,優(yōu)化項目式學習方式,在實踐學習中激發(fā)學生探究興趣,強化學生探索動力,充分彰顯主動學習的價值與作用,使學生真正成為小學科學課堂的教學主體,提升科學學科的整體教學質量。
教師也要通過各種渠道關注黨和國家的政策法規(guī)信息??赏ㄟ^手機微信公眾號關注相關部門的官方公眾號,接受公眾號實時更新的推送消息來獲悉相關的政策法規(guī);也可通過日常的電視新聞,或查看國家教育部門的官方網(wǎng)站等,都可迅速地了解到相關的最新政策動態(tài)。如,教師要結合多媒體教學設備創(chuàng)設科學學科教學情境,讓小學生快速融入科學知識學習氛圍,并且借助微課、翻轉課堂等信息化教學方法進行創(chuàng)新性教學引導活動,讓學生真正認識到科學知識及其重要作用,并且配合教師展開拓展性學習與創(chuàng)新活動,為學生綜合素質的不斷提高奠定牢固基礎。
教師要保障學生在實踐學習中強化學科探究能力,激發(fā)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動力,為學生的深度學習做好鋪墊;要引導學生在深入挖掘科學知識中獲得正確的理念和學習方法;要不斷激發(fā)學生科學探索的興趣與動力,促進學生高效學習。
另外,教師要借助信息化教學手段,讓學生與教師突破時間和空間的制約進行無障礙的溝通交流,強化科學學科知識要點與重點的學習,全面增強小學生科學學科核心素質。
在項目式學習的背后是一系列教學方案、育人理念、教學方針、授課方式方法的改進和革新。教師要重視學生個體,將學生放在教學的首位,為學生的個人綜合能力的進一步發(fā)展提供更好的資源和環(huán)境。對此,小學科學教師應充分的了解自己班級學生的學習狀況,有針對性地采用正確、有效、恰當?shù)慕虒W方法和策略,及時指出學生的不足之處,使教學成果在預想的基礎上更上一層樓,夯實學生的科學知識基礎?!?/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