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 亞,田 穗
(黔南民族師范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貴州都勻,558000)
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主要基于幼兒平時自身體驗和交往經(jīng)驗的積累,合作游戲是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途徑。[1]5—6歲的幼兒能想辦法吸引同伴和自己一起游戲,在活動時能與同伴分工合作,在遇到困難時能與同伴一起克服。[2]教師要指導幼兒樂意與人交往,互助、合作和分享等。[1]當幼兒與同伴發(fā)生矛盾或沖突時,教師要指導其嘗試用協(xié)商、交換、輪流玩、合作等方式解決沖突。[2]在教育活動中,教師選擇適當?shù)臅r間和適當?shù)姆绞浇槿胗變和闆_突,以達到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的目的,是幼兒園教育活動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從合作游戲?qū)τ變喊l(fā)展的意義和教師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的現(xiàn)狀切入,探尋教師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的策略,為幼兒園教師解決教育場域中幼兒同伴沖突問題提供參考。
同伴合作能力對幼兒的發(fā)展具有重要作用。[3]合作游戲能促進幼兒同伴之間的相互合作,是幼兒成長過程中重要的活動。隨著幼兒社會交往范圍的不斷擴大,合作游戲?qū)Υ龠M幼兒的發(fā)展有重要意義。
在合作游戲時,幼兒之間必然要進行交流。在合作游戲中,幼兒會相互討論、溝通,或以角色扮演等方式進行合作,他們有自己的分工,在與他人溝通時,幼兒會思考自己應該說什么、怎么說才能更符合自身角色,思考怎么樣才能讓同伴明白自己的意思,進而給游戲雙方帶來更好的游戲體驗。由于個體差異性,幼兒的語言發(fā)展能力不同,這種差異有利于幼兒之間的學習,他們可以在合作游戲時相互學習,在交流過程中提升語言表達能力。
幼兒是有自己思想的個體,每一個幼兒都有自己的個性,因此在合作游戲時幼兒之間會出現(xiàn)意見分歧,發(fā)生矛盾或沖突。但是,幼兒并不會因為矛盾、沖突而終止游戲,矛盾、沖突解決的過程也是幼兒提升與他人交往能力的過程。事實上,在幼兒園中合作游戲深受幼兒的歡迎,幼兒在合作游戲中發(fā)現(xiàn)問題、解決問題,相互交流,可以逐漸掌握與他人交往的技巧,促進社會性發(fā)展。
由于每個幼兒都有自己的個性,并在游戲時展現(xiàn)出來,因此合作游戲中會出現(xiàn)搶玩具、推搡等情況,這會阻礙游戲活動的進展。受認知發(fā)展水平、年齡等因素的影響,幼兒在合作游戲時會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這為幼兒解決問題提供了機會。幼兒可以通過向同伴學習、教師的引導、不斷地嘗試等方式,學會如何解決問題,進而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提升思維能力。
在合作游戲中,幼兒可以與他人合作,幼兒之間可以相互鼓勵、相互磨合,共同解決問題,體驗成功的樂趣。在與他人交往的過程中,幼兒可以學會如何關(guān)心他人、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問題、幫助別人等,提高與人交往的技巧,促進親社會行為的發(fā)展。在團隊中,不同個性的幼兒聚集在一起,互相學習、互相了解,能促進幼兒之間情感的溝通。通過合作,幼兒能夠認識到“眾人拾柴火焰高”,明白“人多力量大”的道理。同時,幼兒為了同一目標共同努力,可以提高成功的概率。例如,在搭建的合作游戲中,幼兒可以通過相互合作共同完成一個模型或完成同一個主題的內(nèi)容,一起討論搭什么,怎么搭,承擔自己可以完成的責任,完成在團隊中的角色的任務。因此,通過合作游戲,幼兒可以認識到合作游戲是團隊游戲,游戲任務的完成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合作游戲可以增強幼兒的團隊合作意識,讓幼兒學會合作、愿意合作。
貴陽市A幼兒園設有總園和分園,本文選擇在總園中的兩個大班進行觀察,將76名幼兒、4名教師和2名保育教師作為觀察對象,采用觀察法和訪談法收集資料,通過對資料的整理和歸納,研究教師介入大班幼兒合作游戲沖突的現(xiàn)狀。
通過觀察、記錄,結(jié)合對教師的訪談,本文將教師介入合作游戲沖突的時機分為出現(xiàn)同伴沖突的隱患時、幼兒同伴沖突發(fā)生時、幼兒向教師尋求幫助時、幼兒同伴沖突行為結(jié)束后,具體情況如表1所示。
表1 教師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的時機情況
由表1可知,當同伴沖突發(fā)生時,教師介入合作游戲的次數(shù)最多。訪談得知,在幼兒發(fā)生同伴沖突時,教師沒有精力顧及所有沖突行為,或者觀察到的沖突行為在教師看來是很平常的、不會造成惡劣影響的,因而選擇忽視。當發(fā)生的沖突造成較嚴重的后果時或者幼兒告狀時,教師才會更多采取介入措施。教師幫助幼兒解決合作游戲過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是非常重要的,教師幫助幼兒去自我中心,讓幼兒愉快地相處對其社會性發(fā)展是非常必要的。安全問題是教師工作的重中之重,幼兒所有的活動都應該建立在安全的基礎(chǔ)上。由于班級人數(shù)較多,教師的精力有限,因此教師在蘊含教育契機時的介入意識不強,不能充分利用介入時間對幼兒進行引導 。
孫文杰將教師介入幼兒合作游戲中同伴沖突的方式分為主動介入和被動介入。[4]對收集到的數(shù)據(jù)進行整理、分析,本文將教師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行為時的主動性情況進行了梳理,具體如表2所示。
表2 教師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的主動性情況
由表2可知,在合作游戲中幼兒發(fā)生同伴沖突行為時,教師的介入多為被動介入,有57次。在觀察中了解到,教師在已經(jīng)發(fā)生同伴沖突且沖突對課堂秩序或幼兒安全造成了或大或小的影響時介入最多,或者在幼兒告狀、尋求幫助的時候才會更多地關(guān)注沖突事件。這兩種情況均為被動介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由于班級人數(shù)較多,教師精力有限,因此對幼兒之間發(fā)生的沖突行為,教師不能全部發(fā)現(xiàn)并及時主動地介入。有時,教師覺得有些沖突沒有介入的必要,或者認為自己的介入沒有任何教育價值,因而不會主動介入。這說明教師缺乏觀察幼兒的意識,介入幼兒沖突的主動性不強,錯失介入的時機。
教師是介入幼兒游戲的主體,教師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時的情緒影響介入效果。本文將教師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時的情緒分為三種:冷靜、不耐煩、激動,具體情況如表3所示。
表3 教師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時的情緒
從表3可以看出,教師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時所表現(xiàn)的情緒中,冷靜的情緒最少,激動的情緒最多。在訪談中,L教師說:“在幼兒發(fā)生沖突時,最大的感受就是吵,不僅是他們自己在吵,還會影響到其他幼兒,影響課堂秩序,因此,我要維護課堂秩序,讓他們安靜下來。這樣,教師介入幼兒的游戲沖突時情緒也就會受到影響?!泵鎸_突行為時,冷靜的情緒可以幫助教師有條理地處理問題,并且讓教師更加理性地選擇合適的介入方式。據(jù)觀察,在實際教學中,由于幼兒在相處過程中經(jīng)常會出現(xiàn)沖突行為,教師已經(jīng)習以為常,因此多數(shù)情況下不會主動介入。而且,幼兒的沖突行為在教師看來是“雞毛蒜皮的小事”,教師介入的主要目的是讓幼兒安靜下來,維護課堂紀律。在這一過程中,教師容易出現(xiàn)不耐煩的情緒。在幼兒發(fā)生沖突時,教師最容易表現(xiàn)出的情緒是激動和憤怒,教師會通過吼、拉、瞪等行為制止幼兒的沖突行為。
教師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的方式有很多,如有學者將其分為敷衍回應、單純制止、權(quán)威判定、科學引導。[5]通過觀察、記錄教師介入幼兒同伴沖突的行為,經(jīng)過數(shù)據(jù)的收集和整理,本文將教師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的方式分為四種,具體如圖1所示。
圖1 教師介入方式的分布情況
從圖1可以看出,在合作游戲中幼兒發(fā)生同伴沖突行為時,教師采用單獨制止的介入方式最多。訪談可知其原因,教師認為,這一情況是因為幼兒發(fā)生沖突行為是不可避免的,由于班級人數(shù)較多,教師做不到觀察每一次的沖突事件,也不可能將注意力完全放在幫助幼兒解決沖突上,因此采用單純的制止和權(quán)威仲裁的方法介入。這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維護好班級紀律和幼兒安全,而且這樣介入的時間也會較短,解決問題的效率相對較高,教師會有更多時間了解其他幼兒,幫助其他幼兒,提高班級管理效率。教師多采用單純的制止介入方式從下面的案例中也可以看出。
案例一:在建構(gòu)區(qū)進行合作游戲時,一凡拿了一個龍蝦一樣的大鉗子幫助大家“運輸”材料,他大聲地吆喝:“搬東西了,一塊錢一次?!睗蓾杀晃?,也想當“搬運工”。他問一凡:“我可以來試試嗎?”一凡將大鉗子握得更緊了,轉(zhuǎn)身躲開,離澤澤更遠了。多番詢問和請求后,一凡都不讓步。澤澤慢慢挪過去,趁一凡不注意,一把搶過一凡手里的大鉗子,立馬跑遠了。兩個人立即在教室里開始你追我趕,不時傳來他們兩個的哭喊聲和尖叫聲。這終于引來L老師的注意。L老師抓住正在搶玩具的一凡和澤澤,拿過了大鉗子,大聲吼了一句:“住手,你們兩個!”L老師把大鉗子遞給澤澤邊說:“一凡,你們要合作搬運材料,你搶玩具對嗎?”一凡委屈的眼淚一下子掉了出來,扭過頭不看L老師,也不說話,不解釋。直到游戲結(jié)束了,L老師才發(fā)現(xiàn)一凡還在哭,于是她走過去質(zhì)問一凡,搶了別人的東西為什么還哭。一凡哭得更大聲了,L老師安慰了他半天他才哽咽著把事實告訴了L老師。L老師把澤澤叫過來,弄清楚了事情的原委,并向一凡道了歉,解決了這件事。
事后,研究者對L老師進行訪談,得知因為一凡在班上比較調(diào)皮,搶玩具的事情在他身上發(fā)生很多次,所以當看到兩個幼兒在搶玩具時,她自然而然地認為是一凡搶了澤澤的玩具。再加上當時不斷有家長和幼兒來幼兒園,L老師只想讓一凡和澤澤結(jié)束爭搶和哭鬧,防止他們的行為影響到其他幼兒。
從上述案例可以發(fā)現(xiàn),幼兒進行合作游戲時不可避免地會發(fā)生沖突,此時,教師忽視對幼兒的觀察,不了解事件的真相,可能會因為自己的經(jīng)驗或直覺而做出錯誤的判斷。教師采用單純的制止和權(quán)威的仲裁的介入方式,用語言或動作直接制止幼兒之間發(fā)生的沖突,雖然能解決一時問題,但不利于讓幼兒自己協(xié)商、解決問題,不利于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從上述案例中可以發(fā)現(xiàn),由于幼兒之間的個體差異性,一凡在日常生活中是一個比較要強、倔強的幼兒,因此即使教師誤會他,他也不會主動解釋。在幼兒園中,還有一些比較害羞或膽小的幼兒,他們也不會在教師面前表達或解釋。面對這樣的幼兒,如果教師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的方式不當,就會抑制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同時會惡化師幼之間的關(guān)系。教師可以采用教育引導的方式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讓幼兒在教師的引導下發(fā)現(xiàn)問題,并且掌握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xiàn)社會性發(fā)展。
教師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后幼兒的回應狀態(tài)可分為積極反應、中性反應和消極反應,具體情況如表4所示。
表4 教師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后幼兒的反應情況
由觀察可知,在幼兒回應狀態(tài)中,中性回應所占比例最大的原因主要是教師介入沖突是以讓幼兒停止沖突行為為目的的,不深究發(fā)生沖突的原因,不注重介入方式和介入時機。幼兒回應狀態(tài)中消極回應產(chǎn)生的原因主要有三個:一是教師以權(quán)威仲裁的介入方式干預幼兒的同伴沖突,導致幼兒不敢反駁,只能生悶氣;二是幼兒正處在沖突情境中,不愿停止爭搶等沖突行為或不愿意讓步;三是幼兒不滿意教師的介入方法或提出的解決問題的辦法。幼兒的積極回應多是因為教師把握了合適的介入時機、選擇了合適的介入方法,對教師提出的解決沖突問題的方法、建議等信服,因而才能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習解決問題以及正確的與人相處的方法。
在教師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時,會出現(xiàn)幼兒對教師的介入不回應、裝作沒有聽到、對教師提出的建議以及解決問題的方法不理睬等情況。這主要是因為教師沒有把握合適的介入時機,導致介入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合適的介入時機應該結(jié)合幼兒當下的情緒、幼兒對正在進行的活動的興趣、該活動的進行階段以及正確把握幼兒的注意力等。例如,當幼兒的沖突行為對他們進行游戲的情緒并沒有產(chǎn)生多大的影響,并且幼兒能自己解決時,如果教師介入,就會打斷幼兒的游戲進程,有的幼兒還會出現(xiàn)不耐煩的情緒。此時,教師的介入反而阻礙了幼兒的發(fā)展。如果發(fā)生了打架事件,教師就應該立即介入,避免更嚴重的情況發(fā)生。當幼兒對自己正在進行的活動很專心、表現(xiàn)出濃厚的興趣時,其他幼兒拿了他的游戲材料或者推了他,這種同伴沖突行為帶來的影響是短暫的,幼兒又會很快繼續(xù)游戲,教師則不需要介入。雖然對于沒有造成很大影響的同伴沖突,教師不需要過度介入,但并不意味著教師可以放手不管。教師應該把握介入的時機,可在游戲結(jié)束后進行總結(jié),針對出現(xiàn)的沖突進行引導、教育,避免下次再出現(xiàn)。
據(jù)觀察和訪談,教師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多以維護紀律為目的,只要幼兒沒有打起來或沖突行為沒有影響課堂秩序,教師更多地會選擇忽視,他們也不會主動發(fā)現(xiàn)幼兒之間存在的沖突隱患或正在發(fā)生的“小沖突”。教師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的真正目的是促進游戲的順利進行、促進幼兒社會性發(fā)展、培養(yǎng)幼兒解決問題的能力等。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不會對幼兒的沖突事件、解決事件的方法等進行總結(jié),錯失教育契機。教師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應以促進幼兒的成長為目的,這樣才能主動地觀察,幫助幼兒解決同伴沖突,讓幼兒慢慢積累解決問題的經(jīng)驗,不斷提升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教師在觀察、總結(jié)、反思中也可以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
教師在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時,不耐煩、激動的情緒容易使幼兒理解不了教師的意圖、提出的解決方法,同時又不敢反駁。由訪談可知,幼兒按照教師提出的解決方法去做,多是因為他們認為這是教師的要求、自己不做教師就會不理自己、教師已經(jīng)生氣了等。教師的情緒對幼兒來說十分重要,幼兒能察覺到教師介入合作游戲沖突時的情緒。在幼兒發(fā)生同伴沖突時,教師要冷靜接近,如以扮演沖突情境中的角色的方式介入,融入沖突情境,這樣,幼兒會將教師當作沖突情境中的一員,更容易接受教師的建議。冷靜接近,可以讓教師更客觀地了解沖突發(fā)生的原因,提出的解決方法也更有利于幼兒理解和接受。在告訴幼兒解決方法或給他們講道理時,教師要用幼兒聽得懂的語言,便于幼兒理解解決方法,有效地解決合作游戲沖突。在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時,教師的語言也非常重要。一方面,教師要盡可能地溫柔對待幼兒,讓幼兒處于相對放松的心理環(huán)境中;另一方面,教師要用合適的語言,讓幼兒聽得懂,理解教師所說的話。
第一,在發(fā)生幼兒合作游戲沖突時,教師可以給幼兒演示一遍正確的做法,讓幼兒知道當沖突發(fā)生時教師會做什么,以及如何處理所發(fā)生的問題,如何與同伴進行正確的溝通等。對于幼兒來說,教師具有權(quán)威性和示范性,教師的演練可以讓幼兒更加信服,幼兒也會表現(xiàn)出更多的學習行為,掌握正確的解決同伴沖突的方法。第二,教師可以用榜樣示范的方法,讓發(fā)生沖突行為的幼兒看看別人是怎么做的,讓他們發(fā)現(xiàn)別人的優(yōu)點,改進自己的不足。然后,教師總結(jié),強化幼兒正確的與人相處的方法,引導幼兒向做出正確行為的幼兒學習。第三,教師在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時可以采用角色扮演的方法,以沖突情境中的角色的身份介入,讓幼兒覺得自己和教師是平等的,從而更愿意說出自己的需求。這種方式更有利于教師了解沖突發(fā)生的原因,與幼兒建立良好的師幼關(guān)系。第四,教師可以開展主題教育活動,讓幼兒交流討論,探討解決沖突的辦法。教師要引導幼兒了解對方的需求、想法,共同交流、討論解決問題的辦法,讓幼兒自己選擇合適的解決方法,化解沖突??傊?,教師在解決幼兒合作游戲沖突時,要明確自己的身份,不能主導或命令,不能用自己的主觀感受判斷沖突情境,否則就失去了幫助幼兒解決沖突的意義。在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時,教師應將幼兒視為解決同伴沖突問題的主體,用恰當?shù)恼Z言引導幼兒游戲,讓幼兒感受到教師的平等態(tài)度,理解教師的介入目的和提出的解決沖突的方法。
在介入幼兒合作游戲沖突后,教師要進行后續(xù)的觀察,從幼兒的回應狀態(tài)判斷介入的效果。這樣,教師才能不斷地反思,在有利于幼兒成長的同時更好地解決幼兒合作游戲沖突。教師介入行為結(jié)束后,教師為幼兒提供后續(xù)支持,能促使幼兒對沖突行為進行進一步的反思,學會解決同伴沖突的辦法,產(chǎn)生新的體驗和收獲,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教師介入沖突后的后續(xù)支持應該形式多樣,可以讓發(fā)生同伴沖突的幼兒自己想一下其他解決同伴沖突的方法,與同伴討論自己想出來的解決方法;也可以讓其他幼兒幫忙監(jiān)督發(fā)生同伴沖突的幼兒,看看他們的沖突行為是否得到解決??傊?,后續(xù)支持可以將機會讓給幼兒,讓幼兒更獨立地解決問題,培養(yǎng)幼兒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合作游戲需要多人互動,這為幼兒的同伴交流提供了機會,可以促進幼兒的社會性發(fā)展。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合作游戲無處不在,矛盾和沖突也難免會發(fā)生,教師作為引導者、支持者,應該掌握正確的介入策略,靈活運用,讓幼兒獲得更好的發(fā)展,讓介入取得良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