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利萍
在教育界,吳穎惠是個響當當?shù)娜宋铩潜本┦泻5韰^(qū)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敬德書院院長,北京市學科帶頭人,正高級教師,中國教育學會理事,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首都師范大學國學院兼職碩士生導師。
從1988年走出北京師范大學的校門,吳穎惠已在基礎教育研究領域深耕細作了三十多年,她熱愛教育事業(yè),熱愛教育研究,將身心沉浸于其中,所有的名譽都實至名歸。
60后的吳穎惠是安徽人,成長于西安。父母就職于高校,吳穎惠在讀大學前,往來穿梭的環(huán)境除了校園還是校園,除了教師幾乎沒有接觸其他人,她認為長大以后理所應當就應成為教師。毫無懸念,在填報高考志愿時,一向成績優(yōu)異的吳穎惠選擇了北京師范大學。
大學生活充實又美好,進北京師范大學當然是為了將來成為教育工作者。在吳穎惠心中,教師職業(yè)特別平靜,相對自由,最重要的是,可以將自己的學識和思想通過言傳身教的方式來影響一代又一代人。于是大學四年,吳穎惠課外大量閱讀、刻苦學習教育學知識,她相信自己的教育夢想定能成真,機會定會到來。
在吳穎惠大學畢業(yè)那年,機會如約而至。1988年,北京師范大學推出基礎教育綜合改革實驗,為期九年。吳穎惠得知項目組需要從北師大挑選六位大學生參與實驗,馬上報名,并成為六名入選畢業(yè)生中唯一一名理科生。
就這樣,吳穎惠進入海淀教科所,全身心投入到所熱愛的教育研究工作中,研究課程、研究教師、研究學生。然而因為諸多原因,實驗只堅持了四年便戛然而止。吳穎惠感到遺憾,理想與現(xiàn)實之間的鴻溝讓她更加堅定地要在教育這條路上走下去。
為圓教育夢,一九九四年,吳穎惠考取了北京師范大學教育系研究生,開始系統(tǒng)的教育理論學習。
問起吳穎惠研究生畢業(yè)后為什么沒有選擇去更高的平臺發(fā)展而回歸基礎教育,吳穎惠的話語動情又斬釘截鐵:“中國教育體系龐大,研究領域廣泛,但是離學校最近的,就是區(qū)縣級教科研部門,能夠直接影響教師、影響學生,進而影響教育?!弊鳛橐幻逃芯咳藛T,只有從最基層做起,才能真正變革教育,發(fā)展教育,才能真正讓教育研究惠及師生,否則,研究成果可能會被束之高閣,難以影響實踐,難以發(fā)揮作用,所以吳穎惠為了教育理想,義無反顧地回到海淀教育系統(tǒng),她認為這里教育研究的沃土。
就這樣一路堅持,三十多個春夏秋冬過去了,吳穎惠從一個剛踏出校門的大學生成長為海淀區(qū)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她擎了一盞燈,或者說,她就是一盞燈,以自己對教育的執(zhí)著、工作的勤勉和韌性給予團隊能量,帶領團隊樂此不疲地沉浸在教育科學研究的沃野,并斬獲一項又一項耀眼成果。
吳穎惠很享受這種腳踏實地的研究和探索。如果將教育科學研究體系比作一個金字塔,基層教育科學研究院則位于金字塔最底層,是這個體系的基座。在這里,吳穎惠能夠直接觀察教師和學生群體,觀察基礎教育,這對她的研究事業(yè)來說太重要了。
迄今為止,吳穎惠已出版圖書20余冊,發(fā)表論文40余篇。她還創(chuàng)作了不少教育隨筆和教育評論刊載于《中國教育報》,因為有具體的事例,可讀性強,專業(yè)性高,具有實際指導意義,受到讀者喜愛,《教師減負必須與學生減負同向而行》被中國教育報評為2021年度十大教育銳評。談到這些,她非常感謝基層教育提供的環(huán)境。
吳穎惠將基層教育科學研究院定位為教育研究和教育實踐的中介,基層研究就是一個“傳聲筒”,將理論聲音與實踐聲音鏈接,讓理論有了實踐支撐,讓實踐有了思索的意義,將教育政策普及到學校,將學校實踐升華成經(jīng)驗,理念和實踐在這里得到無縫銜接。
吳穎惠說:“為了高質(zhì)量教學,教科院投入到對高質(zhì)量作業(yè)的研究中。作業(yè)設計團隊走進附近的八一學校、一零一中學,和學校老師一起研究目標性強、受學生歡迎的高質(zhì)量作業(yè)。吳穎惠指著展示柜中的一本書說:“團隊依據(jù)工作實踐編寫了《和教師共走科研路》,就是要帶著老師一起進行教育實踐與探索。這項工作的目的是哺育老師,通過老師來影響學生。我們要做的就是研究怎樣才能讓老師教得更好,讓學生學得更好?!?/p>
吳穎惠還將海淀教科院定位為海淀教育行政管理系統(tǒng)的輔助線,一條“虛實結(jié)合”的輔助性,也是海淀教育發(fā)展“隱形的翅膀”,堅持教育研究服務教育決策。提起傳統(tǒng)文化,吳穎惠眼神中注入了新的光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進教材,還要進課堂,這樣一個教育政策就要由教科院來落實?!眳欠f惠帶領團隊成立了敬德書院,專門對教師進行傳統(tǒng)文化培訓,與老師一起做課題,進行傳統(tǒng)文化課堂的目標研究、思想研究、方法研究。和吳穎惠對視過的人都會被她對教育事業(yè)的摯愛和堅定感染,寧靜無聲的能量傳遞給每一位合作者,教育在更大的范圍真正成為情懷和使命。
除了傳統(tǒng)文化,吳穎惠還對教育信息化有濃厚興趣。近年來,國家高度重視互聯(lián)網(wǎng)教育和人工智能教育發(fā)展,尤其是疫情期間,線上教育發(fā)揮了至關(guān)重要的作用。海淀區(qū)教育信息化建設工作也有海淀教科院完成,她帶領院里教育信息化團隊,深入研究線上與線下教育融合,開發(fā)中小學資源平臺,建設云課堂直播平臺,建立信息技術(shù)應用實驗室,開展人工智能教育,采取線上教育方式,為師生的教與學,提供豐富多彩、門類齊全的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充分發(fā)揮線上教育資源優(yōu)勢,為高質(zhì)量的海淀教育保駕護航。
吳穎惠說:“教科院工作的目標,就是讓學校變得更好一些,讓教師教得更優(yōu)一些,讓學生學得更懂一些。教科院是教育改革的先行探索性單位,既然大家覺得人工智能該進校園了,那我們就先以課題項目的形式,在部分學校探索,積累經(jīng)驗,然后再進行推廣?!北热绱蠹艺J為小學生學生需要編程素養(yǎng),為此教科院就專門設計了編程課程,并在部門學校內(nèi)實驗,組織學生參加編程大賽,引導教師逐步認識編程教育的重要性。
近年來,家庭教育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國家家庭教育法出臺后,為了讓政策落地,2021年12月海淀區(qū)依托教科院成立了“海淀家長學?!?。這個家長學校是個虛擬學校,課程集中于線上。同時它又是個實體,有具體的負責人和專業(yè)團隊。吳穎惠以她一貫的雷厲風行作風,第一時間請來專家編課程、編教材、編講義,家長可以自由選擇學習,在課程中受益。給家長做培訓只是第一項工作,家長學校的第二項工作就是做學術(shù)研究。吳穎惠帶領教科院同仁進行大量的學術(shù)研究后,將這些需求開發(fā)成課程,再講授給家長,受到家長的歡迎和好評。
多少年來,吳穎惠就是這樣高擎教育科學探索路上一盞明燈,帶領團隊為基層教育事業(yè)努力拼搏。她說:“很幸運能夠來到海淀這片教育的熱土觀察教育,體驗教育,服務教育。這種狀態(tài)特別好,我的職業(yè)理想在這樣的過程中不斷踐行、充實,所學知識通過實踐的檢驗不斷豐富、完善。而通過自己的努力,讓孩子們進行基本知識的學習,豐富孩子們的精神狀態(tài),提升綜合素質(zhì),這是我在海淀教育科學研究院工作的收獲感和幸福感。我相信,中國教育會越來越好,越來越有國際影響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