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天義
俗,是一個民族的人民在長期生活和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且代代相傳,是約定俗成的風尚和習慣。中國作為一個農業(yè)文明古國,其歷史綿延數(shù)千年。釋家文化作為一種外來文化對中國包括民俗在內的中古文化影響深遠,釋家文化在中國歷史的發(fā)展過程中和其他文化相互依存,逐漸形成了以儒釋道為核心要素的文化古國。玉石作為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以玉為中心載體的玉文化,深深地影響了古人的思想觀念,成為中國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玉文化和釋家文化雙雙疊加,以玉石為材質的造像成為中國人民崇拜和信奉釋家文化的重要載體之一,成為中國民俗文化中獨特的文化現(xiàn)象。我作為一個出生在玉雕之鄉(xiāng)的玉雕創(chuàng)作者淺論民俗視域下玉雕造像創(chuàng)作,望得到同仁和同行的共鳴。
造像創(chuàng)作依賴于玉雕創(chuàng)作者的素養(yǎng)
玉雕造像的存在不受民眾個人的影響,其創(chuàng)作來源于創(chuàng)作者本身,玉雕創(chuàng)作者的創(chuàng)作不僅局限于技能和技藝水平,亦包括創(chuàng)作者自身的文化素養(yǎng)和個人經歷,甚至是創(chuàng)作時候的心境和情緒,都能對玉雕造像作品產生影響。
玉石釋家造像作為人類信仰文化的載體,有著天生的魅力,在玉雕人精雕細琢之下,使之具有實象和意象的雙重文化屬性,同時也有了物質和精神的雙重價值,成為信眾們競相追逐的對象。因此,一件玉雕造像的雕琢和生產,是對一個玉雕人技藝水平、文化素養(yǎng)、審美取向及價值觀的綜合反映和考驗。
《論語·為政》中有“三十而立”的說法,指的是人在三十歲前后建立自己人生穩(wěn)定的價值觀和做事做人的原則。作為一名玉雕人,為了錘煉好玉雕技能水平,我的玉雕學習生涯歷經了上海、鄭州、肇慶,材質涉及和田玉、翡翠、水晶,題材涵蓋山水、人物、花鳥,似乎所有的經歷都是為了讓玉雕造像創(chuàng)作更加順利。我在向中國玉石雕刻大師王東光先生學習水晶佛造像創(chuàng)作期間,老師一直教導我們要試圖掌握與玉石和玉雕造像的觀者產生思想交流的技能,做好玉雕造像本身該有的完整詮釋。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如何從釋家文化中尋求、打造玉雕造像的生命和藝術魅力,是我們玉雕人一直為之努力的方向和目的。
我國美學大家宗炳在《畫山水序》中提出了“應目會心”和“應會感神”的美學理念,意思是藝術創(chuàng)作應該從真實的生活中尋找創(chuàng)作題材,而造像并不是自然存在的事物,是人們精神世界的具象載體,如何創(chuàng)作玉雕造像,關鍵就要了解釋家文化和信眾的想象,把玉雕造像的創(chuàng)作看作開啟人們精神世界的新路徑,為玉雕造像賦予更多新的美學內涵。為此,我一直不斷地學習,不斷地創(chuàng)作,不斷地修正,在日常生活中,自我勉勵,不斷充實自己,努力增強自身修養(yǎng)和創(chuàng)造性。我在玉雕造像整體造型上的選擇偏向傳統(tǒng),根據(jù)玉石的自身情況,適當結合山子或部分花鳥等玉雕語言來表達內心的感受。
玉雕造像藏家藏的是人文精神
說起玉器,最被大家耳熟能詳?shù)氖恰包S金有價玉無價”的說法,該說法的核心是經濟價值。玉器等同于不菲的經濟價值是多數(shù)人的認知,這個認知實際上是很片面的。世界文藝理論家歌德說過,收藏家是最幸福和快樂的人。我認為收藏家之所以是“最幸福和快樂的人”,一定不是因為其擁有很多財富,當然我不否認收藏家想要收藏藝術品的前提是要擁有一定的財富,不過這僅僅是一個前提,并不是決定他成為一個“最幸福和快樂的人”的核心因素,享受收藏的過程和收藏擁有這件物品之后帶來的滿足感才是幸??鞓返年P鍵。
收藏玉雕造像的收藏家,其收藏和圍繞玉雕造像的消費自然和釋家文化密不可分。釋家文化本身屬于文化的范疇,玉雕造像具有形而上的意義和要素。民俗視域下,玉雕造像收藏一定是收藏者看中造像本身具有的精神內容和文化價值,投資價值處于次要位置。在民俗范疇中,玉雕造像前提是對民眾有用,該用途具體來說是玉雕造像本身承載了民眾對于佛教文化和佛教理論所蘊藏的精神部分。人們收藏玉雕造像的幸福和快樂來自對佛教文化和釋家文化的擁有,來自對玉雕造像收藏的過程以及時常與之對話和交流產生的情感,在玩摩與研究中得到的文化實踐,這些都是一種精神和情致的享受。
作為一個從事玉雕造像的手藝人來說,我們必須清楚玉雕造像創(chuàng)作屬于物質生產的范疇。在民俗文化中,雖然說佛教文化事項紛繁復雜,但各類民俗還是具有共性的。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普通民眾,其對釋家文化的理解和信奉的初心是相同的,其對造像本身蘊含的精神世界的追求是一致的,或許其信奉對象有異同,但之于佛教文化消費的需求與趣味是一定的。至于玉雕造像所蘊含的精神內涵與心理背景,這需要玉雕創(chuàng)作者仔細地審視造像本身所對應的民俗特性,包括階層性、地域性與變異性等。
玉雕造像的收藏本質是屬于精神消費的審美過程,玉雕造像之美在于造像神韻和靈趣的刻畫,它體現(xiàn)著人文之道、精神之道、心理之道的綜合過程。玉雕造像表現(xiàn)的是玉雕創(chuàng)作者對“佛”的領悟,是玉雕創(chuàng)作者的人格、審美與情趣的集中體現(xiàn)。
玉雕造像的創(chuàng)作要義
前文提到玉雕造像創(chuàng)作依賴于玉雕創(chuàng)作者的素養(yǎng),藏家收藏玉雕造像收藏的是人文精神,更多意義在于談造像背后的故事。我從事的是玉雕佛造像創(chuàng)作,無論玉雕造像材質是什么,要雕刻好一件玉雕造像,必須了解玉文化和釋家文化,離開這兩種文化,想把佛像雕好是不可能的。一件好的玉雕造像,必須傳遞給人們美好的正能量,否則玉雕造像消費和收藏則無從談起。所以,創(chuàng)作者如何通過作品表達思想很重要。
很多人認為玉雕造像創(chuàng)作就是師古,師古是一種價值取向,也是玉雕造像創(chuàng)作的一種方法。師古的同時,不少人也在呼吁玉雕造像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新并不是不可取,任何一門藝術,如果你不沿著古人留下的文化脈絡認真學習和傳承,所謂的創(chuàng)新有可能是另類。創(chuàng)新必須基于大量知識積淀,這是一個做加法的過程;而后期應用到作品上是簡單的幾個線條或者一個面,則是一個做減法的過程,力求作品更加簡潔質樸,使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更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觀。
一件水晶玉雕作品不僅表達了作者的精神世界和思想內涵,同時也表達了作品本身的價值和內涵,水晶是一種載體,它承載著人類的思想、信仰、宗教,作者通過對水晶作品的摸索和創(chuàng)新使得水晶作品更具靈性。要想做到用玉雕語言精準地表達思想情感,我認為在創(chuàng)作的時候,必須善待每一塊料,每一刀都有來由,每件作品都被賦予美善的寓意,在梳理、整合、感知并試圖描述內心世界的時候,也盡可能做到不偏離主旨,不做無謂的文字游戲。我對玉雕藝術世界有一種強烈的饑餓感,有一種去品嘗和吞噬世界的欲望,我十分享受創(chuàng)作的過程。近幾年,我多以翡翠為材質創(chuàng)作玉雕造像,在遵循佛教經典思想的基礎上,聽從老師的教誨大膽嘗試,有時候也以念化的處理手法,創(chuàng)造出為氣韻、為形神表達的佛造像藝術玉雕。無論是造型還是線條的處理,都遵循傳統(tǒng)繪畫中白描的方法,尤其是在大型的玉雕造像創(chuàng)作上,講究節(jié)奏和筆意,在玉石特點的基礎上,或和山水相結合,或和花鳥相結合,用寫意手法創(chuàng)作了不少翡翠玉雕造像。
總之,歷史文明發(fā)展到今天,無論是精神文化還是物質文化都在變化,但是人們對于美好的追求沒有變,在遵循佛教佛理的前提下,發(fā)揮自我玉雕技能,需要玉雕雕刻者關注玉雕造像消費市場,調整思路,打破固有思維,潛下心來專心創(chuàng)作。玉雕造像并不僅僅是一件簡單的藝術品,它在人類的精神與思想上也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