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福林
韓信,西漢的開國功臣,中國歷史上偉大的戰(zhàn)略家、戰(zhàn)術家和軍事理論家。司馬遷在他編撰的《史記》中,專門撰寫了《淮陰侯列傳》,敘述了韓信的身世,詳細地記載了韓信一生的豐功偉績,尤其是韓信的“木罌渡河(黃河)”一役可以稱為戰(zhàn)爭史上的經典之戰(zhàn),顯示其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但文中卻沒有提到韓信受過什么教育,也沒有提到他父母對他的培養(yǎng),那么,他淵博的軍事知識是從何而來呢?
一、韓信出生前后的歷史背景
據(jù)史料載,韓信大約出生在公元前231年,那是戰(zhàn)國末期,此時齊國、楚國、燕國、秦國、韓國、趙國、魏國各霸一方,已經形成七雄爭霸的格局,其中,秦國的勢力較強大。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30年滅了韓國,公元前225年滅了魏國,公元前223年滅了楚國,公元前222年先后滅了趙國和燕國,最后于公元前221年滅了齊國,一統(tǒng)天下,結束了春秋戰(zhàn)國以來的割據(jù)混戰(zhàn)局面。
韓信就是在這刀光劍影的歷史背景下走過了他人生的第一個10年。在這10年的童年生活中,他親身經歷了楚國滅亡,百姓遭殃,為躲避殘忍的殺戮,流離失所,漂泊他鄉(xiāng)。
從公元前221年到公元前210年是秦始皇嬴政統(tǒng)治的12年,這12年中,秦始皇立下了豐功偉績,建立了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他是我國統(tǒng)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的開創(chuàng)者,對我國后世影響深遠;他統(tǒng)一了文字、貨幣、度量衡,促進各地經濟文化交流和發(fā)展;他修筑了萬里長城,防御北方匈奴的侵擾;他興修了靈渠,開發(fā)了南疆。但是他過錯也不少,主要體現(xiàn)在他的暴政上:焚書坑儒,鉗制了思想,摧殘了文化;推行繁重的徭役、沉重的稅賦、殘酷的刑法等。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更加橫征暴斂,激起了農民起義;加之匈奴不斷入侵,內憂外患,加速了秦王朝的滅亡。公元前207年,秦王朝僅僅統(tǒng)治了14年就滅亡了。
年輕的韓信,目睹了秦王的暴政,目睹了農民起義,他認為施展自己才華的時機來了,于是他在公元前209年,佩劍從軍,投身了項梁的西楚軍。
二、從韓信家有劍,探尋韓信家世
據(jù)《淮陰侯列傳》載:韓信“好帶刀劍”,項梁渡淮時,“信杖劍從之”,說明韓信家有劍。在火藥發(fā)明之前,人類爭斗的沙場是冷兵器的世界。在中國古代的十八般兵器之中,劍,歷來被稱為“百兵之皇”。
我國古代社會,鑄一把劍是很不容易的,因此劍是很珍貴的,有貴族身份的人才有資格佩劍。那么,韓信的劍從何而來?史料記載,韓信家貧,所以應該買不起劍,由此可以推斷,他的劍是祖上留傳的寶物,這就說明韓信是出生在有貴族身份的人家,可以說他是沒落貴族的后裔。
早在春秋初期,原在山東淄博、濰坊一帶的“古寒國”的后裔,向外遷徙,其中有一支向淮河下游遷徙到臨淮(今江蘇泗洪)一帶,并在此建立了新的國家,改稱“干國”(干音同寒),臨淮成了干國國都。寒人不多,又從北方來,他們團結淮夷部落,重用淮夷有才華之人,所以很快發(fā)展壯大起來。居有定所后,國人對干字加偏旁成了“邗”字,干國就改稱邗國。邗國北與淮河下游的嬴姓小國接壤,東臨大海,南隔大江與吳國相望,西與宗、六、英、夢等淮夷國為鄰?;春优c長江之間的原東夷部落完全融入了邗國的版圖。
據(jù)許慎《淮南鴻烈解》記載:“干國在今臨淮,出寶劍,蓋為莫邪、洞鄂之形也”。著名的鑄劍大師干將就是臨淮本地人。東夷部落的人好以國名為姓,鑄劍大師干將就是以國名為姓。
韓信的祖先可能生活在現(xiàn)在淮陰到泗洪一帶,他們就是融入干國的東夷部落人,參與了干國的國家管理、劍的制造,他們家族中的人,有的可能成了武士,有的可能成了文職人員,有的也可能從事兵器制造,成了干國的貴族,擁有了寶劍。很可能他們也以國名為姓,姓干,干音同寒,韓與寒同音,后來就演變成姓韓了。
到了春秋中期,吳國強大后吞并了邗國,吳國的北部疆域一直到淮河邊。邗國臨淮鑄劍業(yè)興盛,在冷兵器時代,統(tǒng)治者都很重視兵器的制造,吳國統(tǒng)治者也不例外,他們把邗國的鑄劍生產技術帶到了江南,因此,對邗國的有關貴族和鑄劍業(yè)的有關人士,非常重視。
吳、越兩國疆土相連、風俗一致、交往密切,自古就有“同氣同俗”之說。青銅劍制作技術在吳國得到發(fā)展時,很快也傳入了越國。越國對造劍也很重視,而且不斷改進,越造越好。春秋晚期,吳越的青銅劍已經發(fā)展成熟,達到巔峰,鑄劍技術居列國之首。
公元前473年,越王勾踐為報滅國之仇,攻打吳國,吳王夫差兵敗而逃,自殺身亡,吳國滅亡,越國占領了吳國的所有屬地。
韓信家族雖然歷經了吳國、越國兩度更迭,但他們的貴族地位沒有被削弱,這主要與冷兵器的制造有關。越國同樣非常重視武器制造,尤其是對青銅劍的生產,可以相信原先被吳國重用的前邗國貴族和制造兵器的有識之士,同樣會得到越國的重用。
直到公元前333年,越楚戰(zhàn)爭爆發(fā),越國攻打楚國,結果反被楚國打敗,越國滅亡,楚國占領了越國屬地。楚國占領越國后,韓信祖輩的命運必然隨之發(fā)生變化,強大的楚國,不再為冷兵器制造操心,不再需要已淪為越人的前邗國人。楚國的統(tǒng)治者認為他們是吳人、越人,是俘獲的敵國人。
從楚國滅越(公元前333年)到秦國滅楚(公元前223年)的110年中,韓信的父親乃至他的祖父可能都是在楚國統(tǒng)治的歲月里誕生、成長的,他們得不到楚國統(tǒng)治者的信任,過著沒落貴族的生活。一百多年來形成的龐大家族開始四分五散。
公元前312年,秦楚間的大戰(zhàn)全面展開。公元前299年,楚懷王被騙去秦國,客死咸陽,楚國國勢迅速衰弱。公元前278年,秦國大將率軍攻破郢都,楚國王室不得不遷移到陳地(今河南淮陽),并且持續(xù)20年將陳地作為都城。之后,楚國在和秦國的較量中再次被擊敗。公元前253年,楚國從陳地又遷都到巨陽(今安徽阜陽北),以巨陽為都城,歷時10多年。公元前241年,為了繼續(xù)躲避秦國大軍的鋒芒,楚國將都城從巨陽又搬遷到壽春(今安徽壽縣),歷時約19年。頻繁的遷都并沒有阻擋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的步伐。公元前223年,秦國大軍又攻破楚國都城壽春,楚國正式滅亡。
從秦楚大戰(zhàn)全面展開到楚國正式滅亡的90年中,昔日強大的楚國在秦軍面前節(jié)節(jié)敗退,先后遷都四五次。在這種社會背景下,楚國人心惶惶,國民為了躲避戰(zhàn)爭的殺戮,紛紛逃遷,流離失所。
韓信的父親這一支脈,很可能就是在楚國第四次遷都壽春(公元前241年)后,由西向東逃難的。韓信是大約公元前231年出生的,他的父母很可能是在他出生后,抱著他離開故土,逃遷到邗溝邊的山陽驛淮陰市(山陽縣)落戶的,所以他們人生地不熟,無親無故。
此時,位于邗溝入淮口附近的山陽驛,自邗溝溝通江淮(公元前484年)到秦始皇統(tǒng)一中國,已存在了260多年,作為水陸交通的要沖、軍事戰(zhàn)略要地,已經發(fā)展成了一個非常繁華的城鎮(zhèn)。淮陰市是南北方物資交流的大市場,位于山陽驛西北的相家灣(今河下古鎮(zhèn))是遠近聞名的手工業(yè)集鎮(zhèn),淮河下游的重要碼頭。
三、韓信的父親和母親
《淮陰侯列傳》中沒有提及韓信的父母,史書上也無關于其父母的確切記載。
據(jù)筆者推斷,韓信的父親是貴族后裔,受過祖輩良好的教育,他從祖輩那里了解了春秋戰(zhàn)國的爭霸歷史,在吳國統(tǒng)治的歲月里,他學到了《孫子兵法》,在越國統(tǒng)治的歲月里,他懂得了什么叫“臥薪嘗膽”。他把學得的知識,全部傳授給年幼的韓信,培養(yǎng)兒子安邦治國的胸懷。
韓信的母親也不是一位普通的家庭婦女,《淮陰侯列傳》中沒有記載韓母因家貧而出外做工,因小孩子頑皮而和鄰里口角。也沒有記載韓信有任何越軌行為,韓信沒有打罵過別人,沒有欺負過別人,更沒有偷雞摸狗的行徑,說明韓母對韓信管教很嚴。韓信從三歲就開始讀書認字,每天不得隨便出外玩耍,必須完成讀史書、讀兵書的任務。他們一家人從故里遷到山陽,人生地不熟,加之家境貧寒,上不起私學,韓信的父母只好在家里教韓信熟讀他們珍藏的書籍,培養(yǎng)韓信的歷史和軍事文化知識。
韓父和韓母何時去世?《淮陰侯列傳》中沒有記載,《淮安河下志》中寫古跡“韓侯釣臺”時寫道:侯舊游歷處如淮陰市、胯下橋及韓母、漂母諸冢俱湮于水,時無遺跡可指。文中沒有提及“韓父冢”,說明韓父去世比較早,很可能是因家境貧寒,為謀生計,勞累或因病而亡。韓母去世較晚,大約在韓信13歲前后,古代孩子13歲就算長大成人了,韓信自認為自己是大人了,于是敢?guī)ι辖?,想告訴世人:我已經是大人了!如果韓母還健在,應該不會同意韓信佩劍上街的。
四、關于“胯下之辱”
據(jù)《淮陰侯列傳》載:淮陰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雖長大,好帶刀劍,中情怯耳?!北娙柚唬骸靶拍芩溃涛?不能死,出我袴下?!庇谑切攀胍曋瑐a出袴下,蒲伏(同匍匐)。一市人皆笑信,以為怯。
筆者認為“胯下之辱”事件是發(fā)生在山陽驛“淮陰市”,而不是發(fā)生在韓信的老家。如果是發(fā)生在韓信老家,韓氏家族的人是不會容忍這奇恥大辱的。在山陽驛淮陰市,韓信是外來戶,人地兩生,他帶劍上街時,已是孤兒,地方上的小人歹徒有意欺辱,來自異鄉(xiāng)的韓信忍受了,因為他懷有遠大的志向和理想,小不忍則亂大謀。
后來韓信回到下邳,召見曾經侮辱過自己的年輕人時,還任用他做中尉,并告訴將相們說:“這是位壯士。當年他侮辱我的時候,我難道不能殺死他嗎?殺掉他沒有意義,所以我忍受了一時的侮辱而成就了今天的功業(yè)。”
五、關于漂母“飯信”
據(jù)《淮陰侯列傳》載:信釣于城下,諸母漂,有一母見信饑,飯信,竟漂數(shù)十日。
我們得知,漂母不是一人,而是數(shù)人,漂母漂洗衣物不是一日,而是數(shù)十日,并且每日都帶飯到水邊吃??梢钥隙ǖ卣f,這些漂母是一幫到山陽驛來打工的農村婦女。如果是城鎮(zhèn)上的家庭主婦,不可能結幫到河邊洗衣服,不可能帶飯到河邊去吃,更不可能天天如此。
漂母“飯信”是發(fā)生在山陽驛淮陰市的事情,而不是發(fā)生在漂母的家鄉(xiāng)的事。當時的山陽驛北邊的相家灣,已經是一個遠近聞名的手工業(yè)集鎮(zhèn),紡織業(yè)已經很發(fā)達了,這幫漂母很可能就是某紡織作坊為漂洗麻衣或絲綢織品而雇傭的臨時工。
相家灣北面是寬而深的古淮河,流動的水很清潔,南面是一片湖蕩,有廣闊的水域,是漂母從事洗滌活動的良好場所。“諸母漂”“竟漂數(shù)十日”是不可能靠一眼“漂母井”來完成的。
漂母“飯信”,是韓信20歲左右發(fā)生的事情,他已經成熟,他親身經歷了動蕩的年代,有安邦治國的宏愿,他在等待時機的到來。他來到河邊,是學西周姜子牙在渭水邊直鉤垂釣,期望能遇到周文王那樣的賢君,好施展他的雄才大略。等了數(shù)十日,沒有等來周文王,卻得到一位慈善的漂母的幫助,韓信很高興,胸有成竹地對漂母說:“吾必有以重報母”。
后來,韓信果然兌現(xiàn)了他的承諾,“信至國,召所從食漂母,賜千金。”召見曾經分給他飯吃的那位漂母,賜給她千金。
六、探源綜述
韓信大約出生于公元前231年,是戰(zhàn)國末期,不是秦國末期。
韓信的祖先是東夷部落分支淮夷人,居住在淮河下游南岸,現(xiàn)淮陰到泗洪一帶。北方的寒國遷徙到臨淮建都后,接納了東夷部落,韓信祖輩參與了邗國的國家管理和冷兵器制造,獲得了貴族身份,擁有寶劍。后邗國為吳國吞并,越國打敗吳國后,邗國又成了越國的屬地。在吳越兩國統(tǒng)治時期,韓信的祖輩沒有受到歧視。直到楚國滅了越國后,在楚國的統(tǒng)治下,才淪為沒落貴族,韓信就是沒落貴族的后裔。
在秦楚大戰(zhàn)中,楚國節(jié)節(jié)敗退,為躲避殺戮,百年中形成的韓氏龐大家族,開始四分五散。韓信父親這一支,逃遷到了邗溝邊山陽驛淮陰市落戶。韓信在父母的嚴格教管下,熟讀史書和兵書,長大成人。在成長過程中發(fā)生的“胯下之辱”、漂母“飯信”等,均是發(fā)生在山陽驛淮陰市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