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嘉琪,黃幼平,區(qū)潔崧
(佛山市第五人民醫(y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yī)學科,廣東 佛山 528211)
支氣管哮喘屬于呼吸系統(tǒng)常見疾病,與嗜酸性粒細胞、肥大細胞等炎癥細胞相關,可誘導慢性、氣道炎癥疾病,該癥的特點為反復發(fā)作,且難以根除[1-2]。臨床專家認為,在支氣管哮喘患者住院治療期間輔以多學科團隊協同的綜合性護理模式,可輔助改善其肺部通氣情況及預后[3]。多學科團隊協同護理屬于新型醫(yī)學護理模式,可促使醫(yī)院多學科間協作,提升護理人員工作效率,縮短就診時間,促使護理工作更高效、更專業(yè)及更規(guī)范[4]?;诖?,本研究在支氣管哮喘患者的急性發(fā)作期施以多學科團隊協同護理干預,旨在探究其對肺通氣功能及預后改善的影響,現報道如下。
1.1 臨床資料 選取2018年12月至2020年6月于本院診療的急性發(fā)作期支氣管哮喘患者112 例,根據不同護理方案分為對照組與研究組,各56例。對照組男33 例,女23 例;年齡38~69 歲,平均(53.5±3.8)歲;病程5個月~11年,平均(5.3±0.4)年。研究組男35例,女21例;年齡37~70歲,平均(54.1±4.2)歲;病程6個月~11.5年,平均(5.5±0.3)年。兩組臨床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經醫(yī)院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
1.2 納入及排除標準 納入標準:①均符合《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氣管哮喘的定義、診斷、治療和管理方案)》[5]中相關診斷標準;②臨床表現為胸悶、痰液黏稠、呼吸困難、肺部存響亮哮鳴音等;③患者自愿參與本研究且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既往14 d 內口服或注射糖皮質激素、免疫抑制劑等;②因其他病癥誘導的胸悶、喘息等;③伴有心、肝、腎等臟器原發(fā)性病癥,或伴有其他胸肺疾??;④臨床資料不完整。
1.3 方法
1.3.1 對照組 對照組行常規(guī)呼吸科護理:定時監(jiān)護患者生命體征指標、維持病房環(huán)境整潔、控制藥物用藥劑量,同時,患者吸氧時定時查看,以免出現不良反應。
1.3.2 研究組 研究組行多學科團隊協同護理。①組建多學科團隊:組織會議組建團隊,同時建立協作護理微信群平臺。團隊由呼吸科醫(yī)師、科室護士長及??谱o士、營養(yǎng)師、心理咨詢師等共同組建。②呼吸科醫(yī)師:主要負責患者病情診斷、治療及預后評估等工作。③科室護士長及專科護士:護士長負責護理工作統(tǒng)籌,具體護理方案由護士負責。實時監(jiān)測患者生命體征指標,維持病房環(huán)境等,避免粉塵、花粉等對患者有刺激性的變應原進入病房。加強對患者的健康教育,護士可采用合適的方式(面對面溝通、講座及發(fā)放疾病相關宣教手冊等)實施健康宣教。嚴格遵醫(yī)囑用藥,正確給予藥物,同時控制好藥物劑量,定時觀察不良反應情況,靜脈滴注補液時,重視用藥順序及補液的滴注速度,且在藥物霧化吸入時,指導其正確使用,確保藥物能直達中氣道發(fā)揮藥效。為患者制定住院期間相關康復訓練,如呼吸訓練(有氧訓練、氧氣療法、呼吸體操等)。加強患者用藥及吸氧的護理工作,吸氧時嚴密觀察患者狀態(tài),一旦出現氧中毒等現象,則立刻聯系呼吸科醫(yī)師處理。出院時護理人員需叮囑患者遠離不良環(huán)境,避免接觸變應原,保持室內空氣清新,定時開窗通風,加強鍛煉,且在冬季減少外出次數,以免冷空氣等刺激,導致疾病反復,出門隨身攜帶藥物,以免哮喘突然發(fā)作。④心理咨詢師:由獲得專業(yè)資格證書的心理醫(yī)生擔任,負責患者心理狀態(tài)評估及相關心理疏導工作,同時叮囑護理人員、家屬與患者多溝通交流,告知其支氣管哮喘經過治療是能痊愈的,以免其進入疾病治療的誤區(qū),排解其憂慮、緊張情緒。⑤營養(yǎng)師:由獲得營養(yǎng)師資格證書的人員擔任,負責患者住院期間的飲食,調整其飲食結構,為其配置營養(yǎng)套餐,定期檢查其營養(yǎng)狀態(tài),給予營養(yǎng)支持。
1.3 觀察指標 ①肺通氣功能評價。通氣功能指標:使用肺功能檢測儀(北京麥邦光電儀器有限公司,型號:MSA99 臺車式)監(jiān)測1 s 用力呼吸容積(FEV1)、最高呼氣流速峰值(PFE)。②預后改善情況評價:采用急性哮喘生命質量問卷(AQLQ)評價預后改善情況。急性AQLQ 包含2 個維度(11 個條目),即癥狀、情感功能,分值為1~7分,得分越高表示患者預后改善越好[5]。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2.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據分析,計量資料以“±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n(%)]表示,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肺通氣功能比較 護理前,兩組FEV1、PFE 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后,兩組FEV1、PFE 水平均高于護理前,且研究組均高于對 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肺通氣功能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ulmonary ventilation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表1 兩組肺通氣功能比較(±s,%)Table 1 Comparison of pulmonary ventilation func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s,%)
注:FEV1,1 s用力呼吸容積;PFE,最高呼氣流速峰值
組別對照組(n=56)研究組(n=56)t值P值FEV1護理前42.65±7.63 42.71±7.49 0.042 0.967護理后58.69±11.36 69.03±17.89 3.651<0.001 t值8.771 10.155 P值0.000 0.000 PFE護理前36.78±6.35 36.82±6.41 0.033 0.974護理后47.82±10.85 59.12±12.97 5.001 0.004 t值6.572 11.535 P值0.000 0.000
2.2 兩組預后改善指標比較 護理前,兩組急性AQLQ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護理后,兩組急性AQLQ評分均高于護理前,且研究組顯著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兩組急性AQLQ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acute AQLQ scores the between two groups(±s,scores)
表2 兩組急性AQLQ評分比較(±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acute AQLQ scores the between two groups(±s,scores)
組別對照組(n=56)研究組(n=56)t值P值護理前2.45±0.28 2.48±0.31 0.537 0.592護理后3.45±0.34 5.61±0.72 20.300 0.000 t值16.990 29.880 P值0.000 0.000
支氣管哮喘臨床表現為咳嗽、胸悶、氣急、反復性喘息發(fā)作等,多數患者在接觸物理或化學性刺激、冷空氣、接觸性變應原等,會導致病情反復發(fā)作,而當急性發(fā)作時,未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可能會導致死亡[6-8]。研究表明,受環(huán)境、心理因素等影響會增加支氣管哮喘的發(fā)作次數,嚴重支氣管痙攣會致使患者產生恐懼、緊張等不良情緒[9-10]。針對上述情況常規(guī)護理難以達到理想效果,因此,本研究對急性發(fā)作期患者施以多學科協同護理方案。
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肺通氣功能(FEV1、PFE)指標水平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多學科團隊協同護理較常規(guī)護理方案能更有效改善急性發(fā)作期支氣管哮喘患者的肺部通氣情況。多學科團隊協同護理中各個科室、專業(yè)人員間分工明確施以綜合性護理,營養(yǎng)師、心理咨詢師等均給予專業(yè)性防護及支持,改善其營養(yǎng)狀態(tài)及心理不良情緒,護理人員專業(yè)化護理,上述均能輔助改善患者狀態(tài)及肺部通氣情況。另外,研究組護理后急性AQLQ評分高于對照組(P<0.05),提示多學科團隊協同護理干預的護理效果明顯優(yōu)于常規(guī)護理,分析原因為:①從多學科出發(fā)規(guī)范呼吸內科患者的整個護理流程,為其提供科學性、規(guī)范化及個性化的專業(yè)護理服務,并于科室中建立相對健全的病例檔案,做到住院期間能及時查詢,出院后能給予延續(xù)性護理,進而改善預后。②加強專業(yè)健康教育及心理疏導,在患者入院期間融合健康教育,由多學科組成的護理模式體現出多樣化,重點突出面對面健康宣教,避免從網絡或其他途徑獲取錯誤疾病治療及護理信息,提升自我護理知識掌握程度,促使樹立正確治療觀念,保持良好心態(tài)。③調整不良生活方式及飲食結構。護理人員在患者住院期間調整其不良生活方式,可降低疾病再復發(fā)率,而營養(yǎng)師則通過自身專業(yè)知識,為患者調整飲食結構,住院期間配置營養(yǎng)餐,確保營養(yǎng)均衡,提升其機體免疫力,可輔助改善預后情況[11-12]。
綜上所述,急性發(fā)作期支氣管哮喘患者在住院期間輔以多學科團隊協同護理,能有效緩解肺部通氣情況,降低疾病復發(fā)率,避免變應原進入病房,改善預后,值得臨床推廣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