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鑫
清代彩瓷在明代彩瓷的基礎之上進行傳承,并實現(xiàn)了進一步的創(chuàng)新,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審美特征與藝術風格。本文以藏家何愛群先生珍藏的三件清代瓷器為例,講述清代時期瓷器的美學特征及藝術價值。
一、清康熙款青花松竹梅紋碗
此碗高11、口徑21.2、底徑9厘米,底部落有青花款識“大清康熙年制”(圖1)。其敞口、弧腹、圈足,器型周正。胎質(zhì)細膩,通體施白釉,釉面光潔瑩潤,釉色略微泛青。碗心雙弦線內(nèi)繪松竹梅“歲寒三友”紋飾,外壁亦通景描繪同一題材,青松枝干遒勁,修竹清逸俊秀,寒梅傲然盛放,將它們的各自特征表現(xiàn)得恰到好處。整體青花色澤淡雅、濃淡相宜,具有暈染效果,與胎釉之瑩白相互映襯。
在元至清這一時期的陶瓷裝飾當中,“歲寒三友”題材甚為風靡。在中國傳統(tǒng)文化語境當中,松、竹、梅因其特性而被賦予美德,松、竹經(jīng)寒冬不凋,梅則迎寒綻放,歷來為文人墨客所傾倒。如《孤本元明雜劇》之《漁樵閑話》曰:“那松柏翠竹,皆比歲寒君子,到深秋之后,百花皆謝,唯有松竹梅花歲寒三友”,由此可見,“歲寒三友”象征著青春常在和堅強不屈的文人精神。
二、清康熙款豇豆紅釉太白尊
這件太白尊高9.2、口徑3.1、底徑12.2厘米,底部落有青花款識“大清康熙年制”(圖2)。其侈口小巧,外翻如唇,口部留白呈燈草邊;短頸溜肩,半圓形腹,淺圈足,線條流暢。器內(nèi)、器底施白釉,外壁施豇豆紅釉,嬌艷的紅釉上綠斑點點,觀之令人猶覺淡恬。腹部淺陰刻團螭龍紋。
太白尊因形似唐代著名詩人李白飲酒的酒壇而得名,為康熙朝新創(chuàng)的文房佳品?!短昭拧费裕骸疤鬃鹞┛蹈G有之,各色俱備,惟紅獨多”;《飲流齋說瓷》亦載:“此等尊無巨大者,通體不過數(shù)寸耳,以豇豆紅色或帶蘋果綠、蘋果青色為多,腹有三團螭暗花,乃淺凹雕也,除康窯外歷朝甚罕仿制”。由于此類太白尊所施銅紅釉敏感易變,燒成難度較大,幾無大件器物,其呈色亦半由天成,經(jīng)常隱現(xiàn)深淺不同的斑點,正所謂“滿身苔點,泛于桃花春浪間”“瑩潤無比,居若鮮若黯之間,妙在難以形容也”。
三、清雍正款斗彩牡丹菊梅洞石花蝶紋盤
此盤高4.2、口徑19.5、底徑13.1厘米,底落青花款識“大清雍正年制”(圖3)。其通體斗彩紋飾,盤心雙圈內(nèi)繪洞石牡丹,三株牡丹花枝招展、色彩嬌嬈、盛開怒放,吸引一對蝴蝶翩飛而至,其下襯以洞石與修竹。外壁繪秋菊爭妍、牡丹飄香、山石嶙峋、彩蝶飛舞,其中,牡丹寓意“富貴”,菊花寄志“杞菊延年”,“蝶”諧音“耋”,意蘊“長壽”?;ǖ嘤?,構成一派延年益壽、生氣勃勃的景象。
縱觀清代君王,雍正皇帝的審美品位之高,令人稱贊不已,其當政時期所出瓷器,素以精巧淡雅、清新脫俗著稱。而從彩瓷來說,其設色之難尤甚,濃艷過度流于媚俗,淡薄不足失卻本意,雍正一朝則畫筆逸麗、構圖別具,將二者巧妙融匯于一體。究其原因,乃源于雍正皇帝的審美品格,對瓷器紋飾講究“文、雅、精、細”。而雍正時期的斗彩瓷,不論其胎質(zhì)、造型、紋飾、工藝,皆一絲不茍。正是如此這般執(zhí)著追求,令雍正彩瓷以脫俗的形象大放異彩獨步于世。此外,雍正皇帝雅好花道,于牡丹、菊花、梅花等花卉皆有深刻的體味與獨特的標準,牡丹舍其俗,秋菊添其妍,皆講求祥瑞之意,故而雍正時期彩瓷深具雋永之風與吉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