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忠英
在道德與法治課的教學中,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了解消費信息,樹立正確的消費觀,做一個聰明、理智的消費者,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
一、了解購物學問,講文明學維權
學生在購買商品時,要學習并掌握購物的相關常識和技巧,養(yǎng)成良好的購物習慣,做文明的消費者。如教學《買東西的學問》一文,要引導學生學習選購商品的初步知識,學會獨立購買簡單物品,做到文明購物,樹立初步的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知道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1.學會看包裝,了解商品信息。教師要引導學生觀看課文中的插圖,并通過播放視頻讓學生了解如何購物,知道怎樣購物才能買到稱心如意的商品。如購買食品時,要引導學生仔細觀察食品的包裝袋,獲取食品的相關信息,了解食品的營養(yǎng)成分、配料、保質期、食品生產許可證編號、生產商、產地等,在分析這些信息的過程中確定自己要買的食品。
2.注意選購事項,購買合格商品。教師要讓學生知道正規(guī)的廠家的合格產品都有包裝說明,如在購買食品時,要看生產日期和保質期,盡量購買綠色、天然的產品;而絕對不要購買便宜的“三無”商品,俗話說:“便宜沒好貨”,便宜的商品往往是偽劣產品。另外,在購買物品時一定要索要正規(guī)發(fā)票,這是維護消費者的法律憑證。教師要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回家跟父母講一講,并在家長的帶領下進行購物實踐,買到自己喜愛的商品。
3.文明購物,做有禮貌的消費者。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觀看雯雯購買東西的視頻,說一說雯雯有哪些不好的習慣,這種行為你遇到過嗎?讓學生知道雯雯在購買東西時的這種行為是不講文明、不道德的,也有損社會公德。教育學生做一個講文明、有禮貌的消費者。教師要結合課文中“劉曉明購買文具盒”的事例,讓學生分角色扮演劉曉明和營業(yè)員進行購物體驗,讓扮演營業(yè)員的學生談談自己的感受,引導學生對劉曉明的購物言行進行辨析,讓學生認識到購物時一定要遵守購物的行為規(guī)范,尊重經營者的服務和勞動,做一個有禮貌、講文明的小消費者。
4.樹立維權意識,保護合法權益。在購物過程中,如果遇到一些侵犯自己權益的行為,我們要有維權意識,保護自身的合法權益。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課文內容觀看視頻,對視頻中介紹的自己權益被侵犯時的兩種做法(一種是忍氣吞聲,另一種是大吵大鬧)進行討論,認識到這兩種做法都是不妥當?shù)摹=又?,結合“買東西的學問”“購物講文明”和“維權意識不能少”等內容有效地滲透法制教育,幫助學生樹立維權意識,做一個保護自己的合法權益的消費者。
二、關心體貼父母,學會合理消費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這是古人從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來的自勉、警世之語,凝結了古人的智慧。現(xiàn)在,有些父母為了疼愛孩子,導致孩子的物資欲望不斷膨脹;有的父母以物質獎勵作為鼓勵的手段,造成孩子片面地以追求物質利益為學習動機……因此,教師在教學《合理消費》一課時,要引導學生學會辨明合理與不合理的購物要求,學會正確做出購物選擇,在認識合理消費的好處和過度消費的壞處的同時樹立科學合理的消費觀。
1.做到合理購物。在生活中有許多商品對我們具有吸引力,每個人都會有自己想要買的東西。教師要結合課文創(chuàng)設情景,在引導學生觀看課文插圖與播放視頻的基礎上了解哪些東西是自己想要買的東西,而且有合理的需求,也是家長同意購買的物品。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填寫“購物心愿卡”,填寫“購物名稱”“購物的理由”,做到按照實際需要購買,不與別人攀比,不追逐潮流,本著勤儉節(jié)約的原則購買所需要的食品、衣服、玩具等,讓父母滿意,讓自己開心快樂。
2.不要追逐名牌。教師要結合“小茜買書包”(小茜看見柜臺里的名牌書包又想購買。因為她想背著名牌書包多有面子,許多同學會羨慕)的視頻引導學生進行討論,讓學生在交流互動中知道為了滿足虛榮心而追逐名牌是不合理的要求,而且與同學進行攀比既助長了虛榮心,又增加了父母的經濟負擔,是不可取的。
3.關心體諒父母。在我們的生活中,有的學生想要買的東西,父母因為經濟困難不一定能同意購買。教師要結合“小貼士”的內容,教育學生要關心體貼父母,要想想父母工作的辛苦與難處,不要提讓父母為難的購物要求,要學會克制自己不合理的購物欲望,做一個關心體貼父母的好孩子。
4.做到勤儉節(jié)約。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與生活實際引導學生通過交流認識到無論家里經濟條件如何,都應養(yǎng)成合理消費、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樹立科學合理的消費觀。
5.開展調查活動。為了鞏固“合理消費”的學習成果,教師要組織學生走訪父母或親戚朋友,進行消費調查,如購買哪些物品是滿意的,購買哪些物品遇到了小麻煩,有沒有進行合理維權等。在學生調查的基礎上,在班級開展“合理消費的介紹會”,讓學生交流分享合理消費的好處,了解過度消費的壞處,學會科學合理的購物消費技巧。
三、反思浪費現(xiàn)象,養(yǎng)成節(jié)儉習慣
卡爾曾經說:“節(jié)儉是天然的財富,奢侈是人為的貧困”。在學生閱讀《有多少浪費本可避免》一文時,教師要引導學生調查社會上的浪費現(xiàn)象,探究浪費現(xiàn)象產生的原因、帶來的危害、浪費背后的錯誤觀念等,幫助學生達成反對浪費、提倡節(jié)儉的共識,養(yǎng)成勤儉節(jié)約的好習慣。
1.食物的“哭訴”,餐桌上的浪費。教師要結合課文內容,讓學生觀看視頻——食物的“哭訴”。引導學生結合視頻內容說一說:哪些食物會哭訴?它們會哭訴些什么?聽了“食物的哭訴”,對這種浪費現(xiàn)象,你有什么想法?讓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到浪費食物是不對的,教育學生從小養(yǎng)成節(jié)約食品的好習慣。
2.“算一算”浪費食品造成的巨大損失。教師要引導學生選擇大米、小米、小麥等糧食作物,通過“算一算”來真實地體驗浪費糧食的危害。例如,每個學生每天浪費50克大米的話,全校1000個學生每天浪費的大米就是50千克,一年浪費18250千克大米。讓學生在“算一算”中體驗到浪費糧食造成的巨大損失,知道的浪費的行為是不可取的,教育學生要愛惜糧食,養(yǎng)成節(jié)約糧食的好習慣。
3.認識浪費行為是對勞動者的不尊重。教師要通過視頻——“一瓶水背后的辛勞”(放學回家,浩浩拿了一瓶礦泉水只喝了一半,就想扔進垃圾桶。媽媽勸浩浩要喝完礦泉水,浩浩說頂多浪費五角錢。媽媽給他講了一瓶水從汲取、處理、裝罐、密封,再到運輸、進入超市等,這是成百上千人辛勤勞動的結晶),讓學生知道我們生活學習所需要的各種東西凝聚了成千上萬的勞動人民的辛勤汗水,并讓學生認識到浪費行為是對勞動者的不尊重,教育學生懂得從小要尊重勞動人民,用實際行動節(jié)約食物、反對浪費。
4.開展社會調查。(1)調查家庭里浪費的現(xiàn)象。如有的父母為了趕時髦,才買的衣服穿了一次就不穿了,又去買高檔的新衣服,實在太浪費了;而當家里有客人來時,家長為了愛面子,請客時點了許多菜吃不完,太浪費了。(2)調查同學中浪費的現(xiàn)象。如把還可以用的鉛筆、舊筆盒、舊玩具就扔進垃圾桶里。通過調查,讓學生認識到自己不僅要做到節(jié)儉,還要帶動更多的人加入“反對浪費、提倡節(jié)儉”的行列中來,為形成節(jié)約的社會風尚貢獻力量。
5.多讀書籍,傳氶節(jié)儉的美德。教師要引導學生閱讀有關勤儉節(jié)約的書籍,觀看“弘揚勤儉美德”的人物故事片,收集關于浪費與節(jié)儉的名言、警句、諺語等,在班級舉辦“勤儉節(jié)約美德”的活動中讓學生制作“采訪勤儉節(jié)約勞動者”的手抄報,促使學生在讀寫結合中感悟勞動者勤儉節(jié)約的美德,做一個勤儉節(jié)約的好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