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峰 楊曙東 俞法明
(1.嵊州市良種繁育場 浙江嵊州 312400;2.浙江省農業(yè)科學院作物與核技術利用研究所 浙江杭州 310021)
水稻是我國的主要糧食作物,產量占糧食總產量的40%。秈粳雜交稻是以秈稻為父本、粳稻為母本雜交培育出的新型水稻品種,屬于遠源雜交品種,具有更強的雜種優(yōu)勢[1]。水稻秈粳亞種間的雜種優(yōu)勢利用對于提高我國水稻產量有著重要的意義[2]。浙江省秈粳雜交稻水稻育種走在全國前列,尤其以甬優(yōu)系列為代表的秈粳雜交稻系列水稻品種的育成對浙江省及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單季水稻總體水平的提高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為加快新育成秈粳雜交稻新品種的推廣與應用,進一步滿足人們對米飯食味佳的優(yōu)質稻米的需求,提高秈粳雜交稻種植效益,以大田試驗為基礎,對長江中下游地區(qū)各育種單位新培育的14個單季秈粳(偏秈)雜交組合在生育期、產量、主要農藝性狀、抗逆性、米飯食味等進行比較試驗研究,為篩選適宜嵊州市等同生態(tài)類型地區(qū)作單季種植的秈粳(偏秈)雜交品種提供參考。
供試材料為14個已通過各級審定或正在參加各級區(qū)域試驗的單季秈粳(偏秈)雜交稻品種,分別為華中優(yōu)1號、浙粳優(yōu)17113、荃優(yōu) 610、甬優(yōu)6760、甬優(yōu) 6720、嘉豐優(yōu)2號、甬優(yōu)15、浙杭優(yōu) K202、嘉優(yōu)中科 13-1、浙科優(yōu) 1號、嘉科優(yōu) 11、浙優(yōu) 810、浙優(yōu)812,以甬優(yōu)1540為對照(CK)。各試驗品種及供種單位見表1。
表1 試驗品種名稱與供種單位
試驗在嵊州市甘霖鎮(zhèn)嵊州市良種繁育場進行。試驗田地勢平坦、排灌方便,各田塊地力均衡,土壤肥力中等偏上,前茬作物為綠肥紫云英,前茬作物秸稈全量還田。
所有品種于2020年5月25日秧盤機械播種,每畝大田用種量2 kg,疊盤育秧,立針出芽后移入秧田,6月16日機插移栽,密度30 cm×18 cm。各品種隨機排列,不設重復。
移栽前2 d翻耕,每畝施基肥復合肥(13∶6∶9)20 kg,移栽后7 d每畝施尿素10 kg,第1次追肥后15 d每畝施尿素5 kg,第2次追肥后25 d每畝施氯化鉀15 kg。采用綠色綜合防控技術,適當化學防控,盡量做到適時、適量防治。水分管理基本以干濕交替、活水灌溉為主,禾苗褪色、田面開裂時擱田,抑制無效分蘗,促進根系生長,進而提高抗倒性和抗病性。
田間觀察并記載各品種的始穗期、齊穗期、成熟期和全生育期。待水稻達到80%成熟時,采用“五點取樣法”調查各品種株高、有效穗數(shù)、穗長、每穗總粒數(shù)、每穗實粒數(shù)、結實率、千粒重等農藝性狀。水稻成熟后各品種全收實割、晾曬后測產。
組建由10人組成的食味評價團進行米飯食味評測。每個品種取2 kg晾曬后的標準樣品稻谷,同一機器碾成精米后,取適量大米樣品經過科學蒸煮成米飯后[3]進行品鑒打分,再統(tǒng)計分數(shù)。評價員根據(jù)米飯外觀、氣味、適口性、滋味等指標進行評價,以甬優(yōu)1540為對照(0分),按好壞程度分成較好(+3分)、好(+2 分)、略好(+1 分)、相同(0 分)、略差(-1 分)、差(-2分)、較差(-3分)7個等級進行評分。
由表2可知,有7個試驗材料全生育期比對照甬優(yōu)1540要短,其中嘉優(yōu)中科13-1全生育期最短,僅為127 d,比對照甬優(yōu)1540短15 d。其次為嘉豐優(yōu)3號和甬優(yōu)6760,全生育期分別為129 d和133 d;全生育期最長的品種為浙優(yōu)810,為153 d,比對照甬優(yōu)1540長 11 d。
表2 各試驗品種生育進程比較
由表3可知,甬優(yōu)15、浙杭優(yōu)K202、華中優(yōu)1號和浙科優(yōu)1號4個試驗品種每畝產量高于對照甬優(yōu)1540。其中甬優(yōu)15的畝產量在14個試驗品種中最高,達868.2 kg,比對照增產8.1%,其次為浙杭優(yōu)K202、華中優(yōu)1號和浙科優(yōu)1號,每畝產量分別超過對照甬優(yōu)1540 2.5%、1.0%和0.7%;嘉優(yōu)中科13-1的畝產量最低,為578.8 kg,比對照甬優(yōu)1540低27.9%;相比對照甬優(yōu)1540減產幅度較大的試驗品種還有甬優(yōu)8050、甬優(yōu)6760、嘉豐優(yōu)3號、浙優(yōu)810,分別比對照甬優(yōu) 1540降低 22.9%、22.4%、19.5%、8.4%;與對照甬優(yōu)1540相比,各試驗品種的日均產量變化趨勢與畝產量變化趨勢基本一致。
表3 各試驗品種的主要農藝性狀及產量比較
2.3.1 株高 適宜的株高是奪取水稻高產的重要條件[4],但株高也是影響水稻抗倒性的關鍵指標。由表3可知,華中優(yōu)1號株高最高,為137.8 cm,其次為嘉科優(yōu)11、嘉豐優(yōu)2號和浙杭優(yōu)K202,株高均超過130 cm,荃優(yōu)610株高最矮,僅為110.3 cm,其他試驗品種的株高變幅為119.6~125.8 cm。
2.3.2 有效穗與穗部性狀 由表3可知,各試驗品種每畝有效穗數(shù)相差不大,其中,甬優(yōu)15每畝有效穗最多,達17.9萬穗,比對照甬優(yōu)1540多0.1萬穗;甬優(yōu)6760和嘉優(yōu)中科13-1每畝有效穗最少,為14.8萬穗。各試驗品種中,荃優(yōu)610的每穗總粒數(shù)與每穗實粒數(shù)在14個試驗品種中均最多,甬優(yōu)8050每穗總粒數(shù)最少,嘉豐優(yōu)3號每穗實粒數(shù)最少;浙科優(yōu)1號的結實率最高,為96.7%,浙優(yōu)810結實率最低,僅為76.7%;各試驗品種的千粒重變幅為22.0~28.7 g,其中甬優(yōu)15和嘉豐優(yōu)2號的千粒重較大,分別為28.7 g和28.1 g,荃優(yōu)610的千粒重最低,僅為22.0 g。
通過全生育期病蟲害綜合防治、田間統(tǒng)一管理,所有試驗品種均未發(fā)生稻瘟病;紋枯病、螟害枯心、稻縱卷葉螟、稻飛虱均發(fā)生較輕;嘉豐優(yōu)3號有局部發(fā)生白葉枯病,甬優(yōu)8050稻曲病發(fā)生較為嚴重;浙優(yōu)810和華中優(yōu)1號發(fā)生中度倒伏,倒伏面積約25%,其余試驗品種均無倒伏發(fā)生,抗倒性較好。
由于甬優(yōu)1540米飯食味較好[5],通過評價團對所有試驗品種的米飯食味評測后發(fā)現(xiàn),嘉豐優(yōu)2號評分比對照甬優(yōu)1540略高,口感略好;除甬優(yōu)6760和嘉優(yōu)中科13-1的米飯食味口感表現(xiàn)略差外,其他試驗品種的米飯食味口感都較為接近,口感好。
本試驗結果表明,甬優(yōu)15、嘉豐優(yōu)2號、甬優(yōu)1540、浙杭優(yōu)K202、浙科優(yōu)1號5個品種在試驗所在地表現(xiàn)生育期適中、株葉形態(tài)理想、產量突出、米飯食味口感好,綜合性狀表現(xiàn)優(yōu)秀,適宜在嵊州等同生態(tài)類型地區(qū)作單季水稻種植。本試驗中甬優(yōu)8050、甬優(yōu)6760、嘉優(yōu)中科13-1等品種在抗病性、產量、米飯食味口感等某些方面表現(xiàn)一般。
由于近些年在單季水稻生產期間常有持續(xù)高溫、強臺風頻繁等極端氣候或病蟲害等發(fā)生,作為秈粳亞種雜交稻在產量上較常規(guī)水稻、秈秈交或粳粳交品種有很大的突破,但也出現(xiàn)稻曲病發(fā)生嚴重、生育期偏長等弱點[6-7],而且目前秈粳雜交稻品種的品質指標尚不明確[8],因此在本研究中,在觀察試驗品種的產量、農藝性狀的基礎上,把抗逆性、食味品質也作為綜合考評品種優(yōu)良的指標,有助于篩選和推廣綜合性狀優(yōu)良的秈粳雜交稻品種在生產上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