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蔓蔓
19世紀英國最有才學、最為杰出聰穎的詩人當屬約翰·濟慈。濟慈將自己一生的心血都獻給了詩歌,其對詩歌藝術的不斷探索和追求一度掀起了浪漫主義詩歌的浪潮。濟慈的一生十分悲慘凄苦,但他一直致力于追求美、愛美、崇尚美,試圖通過自己豐富而獨具匠心的想象力向讀者構建一個理想化的世界。濟慈認為詩人可以通過詩歌想象構建一個全新的世界,在這個理想世界里人們可以愜意地棲居在用想象力建造的家園里。濟慈的代表作《秋頌》被認為是他所創(chuàng)作的最為完美和成熟的一首頌詩,這首詩也被譽為英國詩歌史上最輝煌燦爛的作品之一,也將英國浪漫主義詩歌的浪潮推向了最高峰?!肚镯灐分校瑵韧ㄟ^想象力將所看到的美景化作不朽的詩行,體現(xiàn)了詩人對美無盡的追求和向往。
在1819年9月的一個周末,詩人濟慈在田野里散步,秋高氣爽,剛收割過的田地里明亮溫暖,詩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心曠神怡,不由得邊走邊吟唱,從而成就了此篇精彩絕倫的詩歌。詩歌一共分為三節(jié),分別描繪了不同的畫面:第一節(jié)寫秋如何與太陽“合謀”,催動果實加快成熟,精心設計了種種收獲的景象;第二節(jié)用一種速寫般的語言,捕捉了秋在田壟、打麥場、田野、小溪等場景里無所不在的身影;最后一節(jié)筆觸峰回路轉,轉而描寫秋天的聲音,羊群咩叫、鳥兒呢喃、昆蟲歌唱,共同組成了美妙的音樂。《秋頌》采用擬人化的手法,把金秋催熟果實和莊稼的景象寫得形象、喜人,呈現(xiàn)出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詩人分別從秋景、秋人和秋聲著手,繪聲繪色地塑造了三幅極具美感且栩栩如生的秋景圖、秋人圖和秋聲圖,整首詩字斟句酌、精雕細琢,構成一幅濃墨重彩的水彩畫,向讀者展示了豐富而具體的秋之美。詩歌的第一節(jié)將秋和太陽比喻成活靈活現(xiàn)的人,向讀者展現(xiàn)了一幅色彩斑斕的秋季豐收之景;第二節(jié)將秋比喻成具有坐、臥、走、站形態(tài)的一個女神形象,這四個擬人化的秋的形象猶如四尊雕像,向讀者詮釋著秋所具有的新的意義,從而達到了一種生動活潑的藝術效果;第三節(jié)將秋比擬成音樂,各種動物鳴叫聲的相互交織比擬成一首樂曲,給讀者帶來一場精彩絕倫的視聽盛宴。秋天的種種景象,在詩中得到了呈現(xiàn),但詩人巧妙地運用了擬人的技巧,將秋天本身也擬人化了,秋天就像一個勞動者,在大地之上忙碌著,勾繪出一切美景,同時也享受著秋日豐收的愜意和愉悅。
一、碩果累累的秋景圖
在詩歌的開篇,通過描寫“霧氣洋溢、果實圓熟的秋”,濟慈將整首詩的時間定格在初秋的清晨時刻,清晨的霧氣仍未散去,放眼望去萬物呈現(xiàn)出一派成熟的景象,給讀者撲面而來的愉悅之情。接著詩人提及秋的密友和伙伴,秋和成熟的太陽結成親密的朋友,“密謀”用累累的果實來綴滿茅屋檐下的葡萄藤蔓。接下來隨著詩人的描寫,我們能夠看到累累的蘋果將老樹壓彎,葫蘆逐漸長大,榛子也鼓起了它的外殼。秋天的景象形勢一片大好、碩果累累,就連小蜜蜂也片刻不停地忙碌著。當這一系列的畫面在讀者面前徐徐展開之時,我們情不自禁地隨著詩人的描寫進入到這幅圓潤成熟、喜悅豐收的秋景圖中。
在這幅繪聲繪色的秋景圖中,又處處暗藏著各種色彩的巧妙搭配,我們看到了白色的晨霧、火紅的朝陽、五彩繽紛的果實以及姹紫嫣紅的花朵等,生機勃勃的顏色搭配使得我們不禁沉醉在這色彩斑斕、碩果累累的秋日美景之中。在這一詩節(jié),我們不僅能看到一幀幀秋天萬物成熟的靜態(tài)畫面,初秋的早晨,空氣清新、花香四溢、果實圓熟,而且從這些精挑細選出來的代表秋收意象而搭配的動詞中也能感受到詩人的用心良苦。蜜蜂夏天采的蜜都已經要溢滿蜂房,而秋花又在不斷開著,竟讓蜜蜂產生錯覺,以為暖和的光景要常駐。詩人通過運用一系列動詞,將這一幀幀溫暖豐碩的靜態(tài)圖也變得靈動起來了。在這里,通過靜態(tài)與動態(tài)的圖景的巧妙結合,使得讀者能夠充分感受到初秋的魅力,進而陶醉在秋日的美景中久久無法自拔。
我們看到秋天正處于收獲的頂峰,并繼續(xù)成熟到幾乎難以忍受的強度,一切都成熟了,秋農們準備收割了。蘋果變得如此之多,以至于它們的重量使樹木彎曲。葫蘆膨脹、榛子豐滿但是為什么沒有收獲呢?為什么收割機“不小心坐在糧倉地板上”“睡在收獲一半的犁溝上”呢?為什么她不采取任何行動來收獲呢?答案是收割機或更確切地說是詩人正在拖延短暫的秋天。濟慈完全意識到如果他讓收割機收割,那美麗的秋景就消失了。因此試圖拖延時間,而收割機的一動不動無疑是防止易變性的標志,從而暗示著秋天的過去。
詩人在第一節(jié)秋景圖的描寫中運用頭韻的修辭手法,使用頭韻能夠使詩行之間的語言兼具整齊美和音樂美,通過插入聲音使得詩歌的音韻和意境能夠恰如其分地和諧相融,從而增強了語言所具有的感染力和表現(xiàn)力,同時也使得這幅成熟豐碩的秋景圖變得立體和生動起來。盡管第一詩節(jié)的言語之間處處體現(xiàn)著秋日的豐碩與成熟,讀者能夠感受到詩人看到美景后溢于言表的愉悅之情,可詩人卻用了“密謀”“背負”這樣飽含貶義的詞語。正是因為秋和其摯友太陽的“密謀”,才使得蘋果掛滿枝頭,老樹不堪重負,盡管這是成熟的象征,但也預示著死亡的來臨。因此,整首詩表面上看起來歡欣愉悅,深究背后也隱藏著詩人對秋日美景短暫易逝的淡淡憂傷。
二、喜悅豐收的秋人圖
在詩歌第二節(jié)的最開始,詩人就采用擬人的修辭手法向讀者提出一個疑問,“誰不曾遇見你經常在倉廩的中央?”這句話看似好像是在和秋對話,即任何有田野經驗的人都會發(fā)現(xiàn),你時而漫不經心又隨意地坐在糧倉的打麥場上;時而臥倒在收割了一半的田壟上酣睡;時而如拾穗人一般拾了麥穗,跨過溪水;時而就在榨果架下坐幾點鐘,耐心地瞧著徐徐滴下的酒漿。在這詩歌的第二節(jié),秋化身為四個不同的勞作者形象,或是隨意坐在打麥場上的打麥者,或是臥倒在田壟上的收割者,抑或是緩步跨越溪水的拾穗者,或是靜靜看著酒釀徐徐滴下的釀酒者。詩人通過運用四個不同的動詞坐、睡、行、立,仿擬了四個不同的秋日人物形象圖,生動形象地向讀者展示出秋農在勞作時的各種形態(tài),又充分地向讀者傳達出勞作者在秋收時那種分外喜悅的心情和心境。
在這四幅形態(tài)迥異的秋農勞作者的描繪中,看似都是靜態(tài)的人物形象,實則靜中含動,以靜襯動。從詩人充滿感情的樸實的語言中,我們能夠感受到詩人對這些秋農們勞作的樸實生活的羨慕,詩人期望能夠化身成詩歌中的打麥者,讓發(fā)絲隨著簸谷的風輕飄;化身為詩中的刈麥者,為花香所沉迷;像拾穗人一般昂首地背著谷袋越過小溪,投下一片倒影,或者就在榨果架下待上那么幾點鐘,耐心地瞧著徐徐滴下的酒漿,任由時間靜靜流淌。第二詩節(jié)動靜相稱,帶給讀者一片溫馨、祥和的秋農豐收圖。通過秋農們在田間忙碌的身影,詩人將詩歌的背景巧妙地定格在了一年四季中的秋收時分。秋農們臥倒在田壟上小憩,以此來緩解秋收的疲憊,我們能夠推測出這一節(jié)具體的時間是在秋農們忙碌了一上午之后的午憩。通過詩人這一系列的描寫,既能夠表現(xiàn)出詩人對秋收時農夫們辛勤勞動和辛勤收獲的高度贊揚,又側面表達出了秋農們在豐收時節(jié)喜獲豐收的愉悅之情,同時又使讀者感受到秋農們在勞動過后短暫休憩時的靜謐時光。
在第二節(jié)中,我們能夠明顯地感覺到詩人對時間流逝的惋惜。正如詩人在第一詩節(jié)采用含有貶義的詞語來暗示秋日美景的短暫易逝,在這節(jié)詩中詩人用時間的靜靜流淌來暗指時間的緩緩流逝,期望通過秋農們的忙碌,來暫且忘卻這秋之將末的無奈之情。秋日的一切都在成熟之中并等待著秋農們來收獲。我們能感受到詩人矛盾的情緒,既不愿去又不得不去。這種矛盾的情緒在最后一個場景中能夠看到:秋天是通過蘋果酒壓榨機,耐心地看著以小時為單位持續(xù)滲出。在這里,滲出是時間流逝的明顯象征。濟慈在詩歌的第一節(jié)運用頭韻的修辭方式來表現(xiàn)其語言運用的美感,而詩人在這一詩節(jié)中,采用擬人化的修辭手法,將秋天擬人化,賦予其生命特征,秋天在詩人的筆墨之下化身為忙碌的秋農們和豐收者,并賦予這些秋農們以行動和情感,最終切實真正達到了物我合一,并運用反問句給讀者拋出問題,表面上看似在發(fā)問等待讀者的答案,實則是通過一問一答從而在讀者和詩人之間建立起一定的溝通與聯(lián)系,引起讀者與詩人的共鳴,邀請讀者和自己一起共同感受秋農們豐收之時的喜悅之情。
三、動聽悅耳的秋聲圖
在這詩歌的第三節(jié),詩人內心的情感不斷高漲,喜悅、歡愉之情達到最高峰,甚至情不自禁地想要高歌一曲,“春天的歌去哪了,春天的歌去哪了,請不要想念春歌,你也有屬于你的秋日的歌”。盡管春日的歌膾炙人口,令人拍手稱贊,可是秋也擁有特有的、獨一無二的歌聲。在這一詩節(jié),詩人濟慈向我們展示了一幅歡樂、輕快且充滿詩意的視聽盛宴,使我們能夠聯(lián)想到充滿聽覺意象的秋聲圖。在這場精彩絕倫的視聽圖中,有河柳下的一群小飛蟲同奏歡音,它們隨著微風的起滅忽而飛高,忽而下落;有籬下的蟋蟀在輕快地歌唱,也有在園中知更鳥群起呼哨,遠處群羊在山圈里高聲咩叫,伴隨著叢飛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構成了一幅歡快的秋聲圖。
和前兩詩節(jié)一樣,這一詩節(jié)詩人同樣運用了獨特的修辭手法來表現(xiàn)秋聲。詩人使用擬聲的修辭手法,通過運用擬聲詞,活靈活現(xiàn)地模仿了大自然中動物的聲音,使得整首詩的詩行變得立體、生動起來,整個秋景秋聲變得繪聲繪色,引發(fā)讀者和詩人共同陶醉于這動聽美妙的秋聲交響樂里。這一詩節(jié)仍然是動中含靜,以動襯靜。當波狀的云把這將逝的一天映照著,在雖然已經收割完但仍然殘留麥茬的這片大地上留下如玫瑰般的余暉,這幅溫暖的秋聲、秋景圖使我們瞬間愛上了整片剛剛收割過的田野。在這里,靜態(tài)和動態(tài)、色彩和聲音巧妙地結合在一起,我們不禁陶醉在這清爽怡人的秋景圖中。通過小飛蟲同奏歡音、籬下的蟋蟀輕快地歌唱、叢飛的燕子在天空呢喃不歇這幾幅秋景圖,可以看出整首詩推移到了晚秋時節(jié),從而表達了詩人對秋天短暫易逝的無盡惋惜與留戀之情。在這晚秋的傍晚,秋農們在田壟上忙碌了一天之后,躺著靜靜享受這獨特的秋日交響曲,伴隨著這輕快舒緩的音樂聲卸去勞作之后的疲憊。“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詩人在表達對秋天的喜愛之情之外,還表現(xiàn)出對于秋景易逝的無限緬懷和眷戀。
濟慈的這首《秋頌》可以被看成一場生命的輪回,由秋高氣爽、萬物復蘇,一片祥和的秋日成熟景象,到秋農們沉浸在秋日收獲的喜悅之中,再到秋日里動物們的鳴叫聲,詩人在歌聲中表達出對秋景易逝的無限緬懷和眷戀。從初秋的一片生機勃勃,到中秋的秋農們忙于勞作豐收,再到詩人對尾秋的無限留戀,我們不僅感受到時間的交替變換,也感受到了生命的輪回。讀完《秋頌》,我們既能感受到秋天的豐碩和美好,同時也能讀出詩人對秋天易逝的淡淡憂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