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心愚 康坤全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分析我國國情及面臨的形勢任務后作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論斷。在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全面貫徹黨的民族政策,深化民族團結(jié)進步教育,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加強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同團結(jié)奮斗,共同繁榮發(fā)展”。在這次代表大會上這一重大論斷寫入通過的《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修正案)》“總綱”之中。①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次強調(diào):“做好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并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強調(diào)“要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tài)化機制”。②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事關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現(xiàn),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研究并在實踐中落實是每個民族工作者、研究者應擔負起的歷史重任。十八大以來,學界對民族、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及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都展開了研究并取得重要成果,但對怎樣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研究還不夠,成果也偏少。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③“不斷”就是不停步、不間斷,保持常態(tài)化。要認真落實習近平總書記“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要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tài)化機制”的重要指示,做到“不斷”和“常態(tài)化”,需要全社會共同努力開展多方面工作,其中包括常態(tài)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一步發(fā)揮教育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作用。常態(tài)化開展這一教育應當重視的內(nèi)容很多,結(jié)合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精神的學習及相關調(diào)查情況的分析,筆者對常態(tài)化開展這一教育有關問題進行思考并提出如下淺見。
建黨百年來,中國共產(chǎn)黨在重大歷史關頭都通過開展宣傳教育,使干部及黨員群眾了解并認識黨的重要會議作出的決定及其重大意義,引導、動員干部及黨員群眾投身到新的歷史階段的工作中去,這是十分重要且非常必要的,也是黨的傳統(tǒng)工作方法之一。比如,黨的七屆二中全會于1949年3月在西柏坡召開,在這次具有歷史性的重要會議上,毛澤東同志在所作的重要報告中提出黨的工作重心在全國勝利局面下必須由鄉(xiāng)村移到城市,提出全國勝利后黨應當采取的基本政策,并告誡全黨提出了“兩個務必”。毛澤東同志所作報告與這次會議的決定及其重大意義經(jīng)過廣泛宣傳教育,鼓舞了廣大干部及黨員群眾,推動了形勢的發(fā)展,毛澤東同志的報告也成為新中國起臨時憲法作用的《共同綱領》的政策基礎。[1]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繼承弘揚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習近平總書記自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提出在各民族中“牢固樹立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后,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及2015年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的講話中又明確指出,要“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力培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④兩年內(nèi)在重要講話中多次強調(diào)“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提出了“牢固樹立”“積極培養(yǎng)”與“大力培育”的要求,并反復闡明其重大意義,這表明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時一開始就非常重視樹立、培養(yǎng)其意識重大意義的宣傳教育。2017年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進一步強調(diào)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重大論斷也寫入十九大通過的《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修正案)》中。十九大后,在全國民族團結(jié)進步表彰大會、第七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及第三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等重要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都明確強調(diào)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并在全國民族團結(jié)進步表彰大會上首次提出“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再一次強調(diào)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黨的民族工作的主線”,并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的‘綱’”。提出“鑄牢”并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置于“主線”與“綱”的關鍵地位,這就強調(diào)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中華民族前途命運具有的重大意義,也反映出習近平總書記在治國理政中對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高度重視。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需要廣大干部及黨員群眾共同為之努力。廣大干部及黨員群眾只有在明確其意義后才能積極參與,以實際行動堅持不斷鑄牢。在常態(tài)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必須認真領會習近平總書記關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重大意義的一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深刻認識的基礎上,采取多種形式大力宣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
“我們黨之所以能夠歷經(jīng)考驗磨難無往而不勝,關鍵就在于不斷進行實踐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盵2]黨在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上也不斷進行實踐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黨中央“既一脈相承又與時俱進貫徹黨的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黨強調(diào)的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理念,并提出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都是黨在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上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這些成果,在常態(tài)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中必須作重點宣講。
習近平總書記講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黨強調(diào)的三個理念時,首先講到的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大家庭理念與中華民族概念二者存在什么關系?是在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強調(diào)的?其內(nèi)涵怎樣理解?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言,正確認識這些問題非常重要,開展這一教育首先應作為宣講的重點。
中華民族大家庭這一復合詞由“中華民族”與“大家庭”組合而成,這一理念顯然是在中華民族概念基礎上提出。二十世紀初,梁啟超在與民族、國家問題的探究中將“中華”與“民族”組合,最先提出“中華民族”概念,并在多篇文章中使用。⑤但是,這一概念在最初的使用中存在一定混亂。[3]中華民族提出后在國內(nèi)引起廣泛關注,很快得到社會各界及少數(shù)民族的認同,政府公文中也明確采用。⑥其后,更多學者對中華民族概念的內(nèi)涵外延以及形成發(fā)展進行了持續(xù)不斷的研究與討論。學者們普遍認為,中華民族在中國歷史進程中早已客觀存在,“中華民族是在中國歷史進程中形成、發(fā)展和壯大起來的。”[4]費孝通將歷史進程中的中華民族稱為“自在的民族實體”,認為近百年來中華民族在與西方列強對抗中發(fā)展為“自覺的民族實體”。[5]中國共產(chǎn)黨自建立起就高度重視民族問題,在實踐中就民族問題提出了適合國情的綱領與政策。毛澤東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章第一節(jié)“中華民族”中指出,中國除漢族還“……共有數(shù)十種少數(shù)民族……中國是一個由多數(shù)民族結(jié)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辈⒅赋觯爸腥A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對外來民族的壓迫,都要用反抗的手段解除這種壓迫的?!盵6]這一論述表明黨在抗戰(zhàn)時期對中華民族內(nèi)涵已有了深刻認識,并從本質(zhì)上揭示中華民族在外來壓迫下已為一個整體,為正確闡明中華民族含義開辟了道路。[7]新中國建立時,《義勇軍進行曲》被確定為代國歌,“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為各族人民所熟悉。⑦建國70多年來,中華民族走上了實現(xiàn)偉大復興的壯闊道路,中華民族已成為各族人民的共同身份。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使用中華民族一詞,指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這一夢想“體現(xiàn)了中華民族和中國人民的整體利益”,[8]中華民族概念影響空前增大,為黨強調(diào)三個理念創(chuàng)造了條件。這一概念提出百多年后,中華民族為中國境內(nèi)各民族的總稱,漢族與國內(nèi)各少數(shù)民族同屬中華民族得到普遍確認,已成為各族人民的廣泛共識。
黨在實踐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中深化對中華民族的認識,強調(diào)中華民族大家庭理念。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1949年9月21日在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共同綱領》。這一共同綱領的第六章在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規(guī)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nèi)各民族一律平等,實行團結(jié)互助,反對帝國主義和各民族內(nèi)部的人民公敵,使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為各民族友愛合作的大家庭?!惫餐V領中“各民族友愛合作的大家庭”為中華民族大家庭提出打下了基礎。1952年,鄧小平同志在給西南民族學院題詞中提出“團結(jié)各民族于祖國大家庭”,這一提法也有中華民族大家庭之意。⑧1981年鄧小平同志就新疆工作指示后,中央書記處明確表示“新疆各民族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員”。[9]這是中央書記處明確提出“中華民族大家庭”。費孝通20世紀90年代初曾說,“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漢族人口多,這也是長時期內(nèi)許多民族混血形成的。所以它是中華民族大家庭凝聚的核心?!盵10]也使用了“中華民族大家庭”一詞。但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作為重要理論概念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話語體系是在十八大之后。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各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里不同成員的關系”。又明確指出,“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jié)進步表彰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中華民族是一個大家庭,一家人都要過上好日子。”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diào)這一理念。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民族大家庭確定為黨強調(diào)的三大理念之一。中華民族大家庭理念與中華民族概念本質(zhì)上一致,但中華民族大家庭在強調(diào)共同性時明確成員的平等地位、突出了“中華一家親”的親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講,中華民族和各民族的關系是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在這一大家庭里各民族關系就是同一大家庭內(nèi)不同成員的關系。既然都是“家里人”,各民族理應團結(jié)起來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奮斗。實踐證明,中華民族大家庭具有親和力,易于接受,利于廣泛凝聚人心,這是黨強調(diào)這一理念的重要意義。
“中華民族共同體”也是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黨強調(diào)的三大重要理念之一。這一重要理念與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大家庭是什么關系?在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的?何時成為黨強調(diào)的重要理念?其內(nèi)涵怎樣理解?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言,正確認識這些問題非常重要,開展這一教育也必須作為宣講重點。
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復合詞由“中華民族”與“共同體”組合而成,這一理念也是在中華民族概念基礎上提出的,從中華民族到中華民族共同體提出也有一過程,成為黨強調(diào)的三個理念之一有其歷史背景。所謂共同體,即人們在共同條件下結(jié)成的集體。關于共同體這一詞,有學者撰文說有材料介紹在古羅馬的文獻中就有。[11]也有學者分析資料后提出,共同體及民族共同體是抗戰(zhàn)期間隨著斯大林《馬克思主義和民族問題》中譯本引入我國的。[12]通過資料的梳理,可肯定共同體一詞經(jīng)翻譯引入中國的時間比較晚,中華民族共同體一詞的提出時間是在共同體一詞傳入中國后。二十世紀初,中華民族概念提出后,國內(nèi)學者在對中華民族概念進行持續(xù)不斷的研究時對中華民族構成與性質(zhì)等也進行了探究。黨的早期領導人李大釗曾說,“凡籍隸于中華民國之人,皆為新中華民族矣”。[13]這一看法提出中華民國國民皆為中華民族,也就是認為中國境內(nèi)各民族都在中華民族之內(nèi)。抗戰(zhàn)期間,毛澤東在《中國革命與中國共產(chǎn)黨》第一章第一節(jié)“中華民族”中指出,“中國是一個由多數(shù)民族結(jié)合而成的擁有廣大人口的國家”,其后又言“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語中“中華民族”與“中國”所指一致,也就是認為中華民族是由多數(shù)民族結(jié)合而成。在多年研究思考基礎上,費孝通于20世紀80年代末提出“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即認為“中華民族是56個民族的多元形成的一體,是高一層次認同的民族實體”;“多元一體格局中,56個民族是基層,中華民族是高層”。[5]對于中華民族這個“56個民族的多元形成的一體”,費孝通又稱作“中華民族統(tǒng)一體”,并強調(diào),“中華民族的的確確是一個民族統(tǒng)一體是不容否認的”。[10]也有學者在分析中華民族特點后提出,中華民族是“民族集合體”或“多民族有機結(jié)合體”。[14][15]以上種種看法反映出對中華民族構成與性質(zhì)研究的不斷推進,都注意到由多民族組成的中華民族的整體性與統(tǒng)一性,但未用共同體一詞。從資料看,將中華民族一詞與共同體一詞組合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時間是20世紀60年代,最早的提出者是中國著名考古學家夏鼐。在考古資料基礎上夏鼐撰文指出,新石器時代各民族的祖先與漢族的祖先建立起緊密聯(lián)系,“今日大家一起構成了中華民族共同體”。[16]這是當時在考古研究中提出的學術概念,對國內(nèi)考古與歷史研究均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中華民族共同體”成為廣為人知的理論概念,并在此基礎上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念進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族理論話語體系是在黨的十八大召開之后。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概念,同時強調(diào)要“積極培養(yǎng)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之后,習近平總書記又在多次重要講話中使用了中華民族共同體一詞。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將中華民族共同體確定為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八大以來中國共產(chǎn)黨強調(diào)的三大理念之一。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概念明確提出來的時間雖不長,但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實體實際上早已存在。費孝通曾說,“清末民初孫中山先生提倡五族共和,實際反映了長期以來早已形成的這個民族共同實體的存在?!盵10]所言中的“長期以來早已形成的這個民族共同實體”即其提出的“中華民族統(tǒng)一體”。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jié)進步表彰大會講話中指出,“在百年抗爭中,各族人民血流到了一起,心聚在了一起,共同體意識空前增強,中華民族實現(xiàn)了從自在到自覺的偉大轉(zhuǎn)變”。講話中談到的“共同體意識”,即“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載體。這一載體存在,意識也就存在。因此,中華民族共同體至遲在中華民族由自在階段進入自覺階段時已經(jīng)存在。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與中華民族概念及中華民族大家庭理念一致,但強調(diào)了這一共同體內(nèi)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強調(diào)了這一共同體成員具有共同身份認同、共同歷史文化、共同價值追求、共同物質(zhì)基礎及共有精神家園,凸顯中華民族的共同性,突出中華民族具有的整體特點和統(tǒng)一特點。中華民族共同體是中國歷史進程中形成的一個民族共同體,是政治共同體、經(jīng)濟共同體、社會生活共同體、歷史文化共同體等多重復合共同體,但其本質(zhì)屬性為命運共同體。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概念,闡明了中華民族共同體的本質(zhì)屬性,指出:“我國56個民族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平等一員,共同構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誰也離不開誰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第七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講,要“引導各族群眾看到民族的走向和未來,深刻認識到中華民族是命運共同體?!?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要“推動中華民族成為認同度更高、凝聚力更強的命運共同體?!笔舜笳匍_之后,黨在實踐創(chuàng)新和理論創(chuàng)新中深化對中華民族的認識,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大局中加以謀劃,在分析國情及面臨的形勢任務后強調(diào)中華民族共同體理念并闡明其本質(zhì)屬性,是因為“中華民族共同體具有凝聚人心,匯集中華兒女力量和智慧,提升中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政治號召作用?!盵17]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4年5月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正式提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在此基礎上,十九大報告中提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念,成為改革開放特別是十八大以來黨強調(diào)的三大重要理念之一。“不斷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十二個必須”中明確提出的,“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也成為黨強調(diào)的重要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二者存在什么關系?是在什么樣的歷史背景下提出、強調(diào)的?其內(nèi)涵怎樣理解?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言,正確認識這些問題非常重要,開展這一教育同樣重要。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核心概念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zhàn)略全局、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兩個大局謀劃中,中國共產(chǎn)黨提出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概念。這一概念提出后,學界進行了積極探討。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內(nèi)涵與實質(zhì)的研究中,有研究者梳理并分析了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解為一種心理過程或心理意識、一種民族觀、一種國家(集體)認同的種種觀點,并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本質(zhì)是各民族對共有身份(中華民族)的認同意識。[18]這一看法強調(diào)了共有身份(中華民族)認同,對理解黨在兩個大局謀劃中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一概念有重要意義。共同體意識是對共同體這一社會存在的反映,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對中華民族共同體這一社會存在的反映。從中華民族共同體長期以來早已形成及具有的整體、統(tǒng)一特點來看,筆者認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實質(zhì)是對中華民族所具有的共同性的認同意識。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雖然至遲在中華民族進入自覺階段后就逐漸出現(xiàn),但對于一些人這一意識并未真正入腦入心,還有一些人隨著情況變化這一意識也可能逐漸淡化,遠遠未達到“鑄牢”。因此,在提出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幾年時間里,習近平總書記就明確要求“牢固樹立”“積極培養(yǎng)”與“大力培育”這一意識,之后在十九大報告中正式提出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念?!拌T”的本義指熔化金屬以鑄造器物,后來也用此字比喻造就與培養(yǎng)。“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的“鑄牢”,是指這一意識通過教育牢記于心、永不動搖。在當今世界復雜多變的形勢背景下,習近平總書記強調(diào)“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理念是抓基礎、抓根本之舉,是維護國家統(tǒng)一之基、民族團結(jié)之本。全國各族人民都鑄牢了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有了共同的心理認同,有了對中華民族具有的共同性的認同,中華民族凝聚力將得到極大增強,才能從容面對種種挑戰(zhàn),任憑風浪起,抓住新的發(fā)展機遇,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鍵在“鑄牢”。對于鑄牢這一意識的路徑,學界進行了積極研究,如提出必須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增強中華文化認同構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園,改變部分地區(qū)相對落后狀況,實現(xiàn)共同發(fā)展共同富裕;提出必須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大力推動嵌入式社會結(jié)構和社會環(huán)境的建立等。還有學者認為,語言文化認同及促進跨民族友誼是積極路徑。⑨這些看法具有針對性,所建議的是鑄牢這一意識的路徑。有關具體路徑的討論很多,在一些問題上也出現(xiàn)了爭論。實際上,習近平總書記不僅強調(diào)“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而且指出了怎樣全面鑄牢這一共同體意識。2014年3月,在看望出席全國政協(xié)會議的少數(shù)民族委員時習近平總書記講,要“讓各族人民增強對偉大祖國的認同、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這是“四個認同”的提出。2015年8月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增加“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認同”,完整提出了“五個認同”。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在強調(diào)“五個認同”的同時,指出“要引導各族人民牢固樹立休戚與共、榮辱與共、生死與共、命運與共的共同體理念”。這就是“四個與共”提出?!拔鍌€認同”與“四個與共”的提出,反映了黨對中華民族認識的深化及“中華民族共同體”理論的發(fā)展與創(chuàng)新。中華民族共同體是由56個民族結(jié)合的具有統(tǒng)一特點和共同性的命運共同體,只有不斷增強“五個認同”的認識,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的理念,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才能實現(xiàn)。因此,強化“五個認同”與“四個與共”,就是全面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根本措施與實踐路徑。
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是指中華民族共同體本體的建設。這一本體建設涉及諸多方面,堅持和完善民族區(qū)域自治制度,進一步改變部分地區(qū)相對落后狀況,加快民族地區(qū)發(fā)展及推動嵌入式社會結(jié)構和社會環(huán)境的建立等既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路徑,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本體建設的一部分。對于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本體建設的關系,有學者指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目的是為了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反過來就會進一步增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19]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存在密切聯(lián)系,二者相互作用,前者實際上也是后者的基礎階段,對后者的推進既有影響也提出了要求;后者不僅是前者推進的目標,其不斷推進也將增強前者。因此,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應結(jié)合推進,當前尤其需要做夯實基礎的工作,即常態(tài)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要按照黨中央要求,通過宣傳教育引導各族人民增強“五個認同”,牢固樹立“四個與共”理念,在不斷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扎實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本體建設。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黨強調(diào)的三大重要理念之一。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tài)化機制,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國民教育體系,搞好社會宣傳教育?!边@一重要指示明確提出,開展三大重要理念之一的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有兩個要求:一是要構建“常態(tài)化機制”,以確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tài)化開展。需要注意的是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宣傳教育”,也不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⑩這一提法,要求在常態(tài)化宣傳教育中突出“鑄牢”并落實“鑄牢”。二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要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及國民教育體系,覆蓋全社會,不是面向某一地區(qū)或某一部分民眾。這一要求與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提出的要在全社會不留死角搞好民族團結(jié)宣傳教育一致,即常態(tài)化宣傳教育要具有廣泛性,做到全覆蓋。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要求,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常態(tài)化宣傳教育是全社會的共同責任,宣傳教育的對象是全國各族人民,但其中首先要抓好對干部、黨員的宣傳教育,青少年尤其在校大學生則是宣傳教育的重點之一。宣傳與教育雖有區(qū)別,但又密切聯(lián)系,宣傳也有宣講教育之意,即所謂宣傳中教育。因此,常態(tài)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宣傳教育,其作用最終都體現(xiàn)于教育引導上。按照習近平總書記指示,常態(tài)化開展這一教育應做好以下幾方面工作。
(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納入干部教育、黨員教育,說明常態(tài)化開展這一教育并非只是民族工作的任務。對干部、黨員進行教育培訓是黨的組織建設、干部隊伍建設的具體內(nèi)容,對提高干部、黨員政治素質(zhì)、理論水平具有重要作用。在為《第五批全國干部學習培訓教材》所作序中,習近平總書記講,“黨的歷史經(jīng)驗和現(xiàn)實發(fā)展告訴我們,沒有全黨大學習,沒有干部大培訓,就沒有事業(yè)大發(fā)展”。[21]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關系整個國家今后的發(fā)展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干部教育、黨員教育也就應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作為重要內(nèi)容,使干部、黨員通過有組織的集中培訓系統(tǒng)學習黨在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上的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建議在黨委統(tǒng)一領導的工作格局下制定專門計劃,作出具體安排,依托各級黨校、干部學院以及干部培訓基地、各級黨組織舉辦各種學習班、培訓班與學習討論會,并指導、督促這一教育的推進。在注意理論性、系統(tǒng)性以及不同層次、類別的干部、黨員認知、思考及接受特點基礎上,落實培訓目標與培訓方式、課程設置與教材使用以及相關管理等方面的要求。
(2)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要納入國民教育體系,說明國民教育體系內(nèi)接受教育者都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的對象,包括職業(yè)教育和成人教育的學生等等,當然主要為小學、中學與大學的在校學生。各級學校常態(tài)化開展這一教育是學校黨委書記與校長的重要職責,建議學校根據(jù)不同年齡、文化程度以及不同接受特點擬定計劃,分別安排,具體指導。小學生由于處于心智發(fā)育階段,初中生尚未成年,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應以教師講授為主。通過講授基礎知識,不斷引導學生對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共同體建立起初步認識,以具體事例使學生真切感受中華民族大家庭的存在和“三個離不開”。高中生思想開始形成,在講授基礎上要啟發(fā)學生積極思考。結(jié)合課外閱讀與參加有關活動,使學生系統(tǒng)了解中華民族的構成與形成發(fā)展歷史,全面認識“四個共同”,理解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的內(nèi)涵及民族團結(jié)的重要性,初步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大學生朝氣蓬勃,富有理想,在青年一代中具有思想活躍、獨立思考能力強、掌握系統(tǒng)專業(yè)知識并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等特點,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全程參加者。國家的希望在青年,民族的未來在青年,但當代大學生辨別意識較弱,對一些問題缺乏理性分析與思考,認識片面。針對其認知規(guī)律、思想特點與接受特點,在政治理論課中要系統(tǒng)講授黨在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上的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重點講授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理念及提出的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要結(jié)合形勢教育與愛國主義教育,講清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中華民族前途命運具有的重大意義。在抓好課堂講授的同時,通過課堂內(nèi)外結(jié)合、校內(nèi)校外結(jié)合等形式,安排專題講座、討論座談與社會調(diào)查、走訪,引導學生分析、思考問題,在啟發(fā)中讓學生加深對中華民族及形成發(fā)展歷史與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道路必然性的認識,牢固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理解中華民族、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等概念的內(nèi)涵,增強“五個認同”,樹立“四個與共”理念,明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
(3)構建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常態(tài)化機制,搞好社會宣傳教育,說明常態(tài)化開展這一教育與常態(tài)化宣傳都是面向全社會的。既然是面向全社會,就包括機關、企業(yè)、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學校、連隊及宗教活動場所等。除機關、企業(yè)、學校、連隊由機關黨委、企業(yè)黨委、學校黨委、部隊黨委組織開展外,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及宗教活動場所常態(tài)化開展這一教育要在當?shù)攸h委統(tǒng)一領導的工作格局下制定專門計劃,作出具體安排,并分類指導。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深入開展民族團結(jié)進步創(chuàng)建,著力深化內(nèi)涵、豐富形式、創(chuàng)新方法。”在2019年全國民族團結(jié)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中,針對我國民族人口分布格局呈現(xiàn)出大流動大融居的新特點,習近平總書記講,“我們要順應這種形勢,要把民族團結(jié)進步創(chuàng)建全面深入持久開展起來,推動進機關、進企業(yè)、進社區(qū)、進鄉(xiāng)鎮(zhèn)、進學校、進連隊、進宗教活動場所等?!边@兩段話雖然是針對民族團結(jié)進步創(chuàng)建講的,但面向全社會常態(tài)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同樣是如此。社區(qū)、鄉(xiāng)鎮(zhèn)及宗教活動場所居住者年齡、民族、職業(yè)、家庭、宗教信仰及文化程度等多有不同,建議根據(jù)不同年齡、文化程度以及不同接受特點擬定計劃,創(chuàng)新這一教育的方式載體,除必要的報告講座、學習文件與座談討論外,應結(jié)合常態(tài)化宣傳及民族團結(jié)進步創(chuàng)建組織各種喜聞樂見的活動,寓教育于活動之中。通過常態(tài)化教育,使居住者了解黨在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上的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了解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理念及提出的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樹立正確的祖國觀、民族觀、文化觀、歷史觀,理解走中國特色解決民族問題道路必然性,明確在當前形勢下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的重大意義,積極參加民族團結(jié)進步創(chuàng)建,并共同維護國家統(tǒng)一與民族團結(jié)。
常態(tài)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是在廣泛調(diào)查基礎上提出的。在常態(tài)化開展這一教育中,要結(jié)合當前形勢重點宣講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大意義,宣講黨在民族理論和民族政策上的實踐創(chuàng)新、理論創(chuàng)新成果,宣講中華民族大家庭、中華民族共同體、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等理念及黨提出的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建設。在抓好這些重點宣講內(nèi)容的同時,一定要認真解決前一時期存在的影響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深入持久開展的問題,這些問題基本解決了,才能推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常態(tài)化開展。有研究者在其文中談到,“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項戰(zhàn)略工程”,并提出“應緊緊圍繞戰(zhàn)略目標,突出工作重點,講求工作策略,注意防偏,及時糾偏,持之以恒,有力有序推進?!盵24]這一重要看法很有針對性,也具有建設性。常態(tài)化開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也是一項戰(zhàn)略工程,是一項長期的任務。不能按部就班,也不能急于求成。要全面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有關指示,明確領導責任、形成工作格局并建立相關制度與機制,做好計劃安排,分類指導,檢查督促。只要持之以恒,有力有序推進相關工作,我們就能確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常態(tài)化開展。
注釋: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單行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中國共產(chǎn)黨章程(修正案)》,單行本,人民出版社2017年。前一文獻引文本文不再一一加注。
②《習近平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強調(diào) 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 推動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高質(zhì)量發(fā)展》,新華網(wǎng),2021年8月28日。這一文獻引文本文不再一一加注。
③習近平:《在全國民族團結(jié)進步表彰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9年9月28日第一版。這一文獻引文本文不再一一加注。
④習近平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wǎng),2014年5月30日;習近平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4年9月30日第一版;習近平在第六次中央西藏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新華網(wǎng),2015年8月25日。
⑤梁啟超:《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1902年,《飲冰室合集·文集》之七,中華書局1989年,第21頁;梁啟超:《政治學大家伯倫知理之學說》,1003年,《飲冰室合集·文集》之十三,第75、76頁;梁啟超:《歷史上中國民族之觀察》,1905年,《新民叢報》第65-66號。
⑥1913年初,西蒙古王公會議通電聲明:“我蒙同系中華民族,自宜一體出力,維持民國?!碑敃r的中華民國總統(tǒng)袁世凱致書亦稱:“外蒙同為中華民族,數(shù)百年來,儼如一家。”這是國內(nèi)少數(shù)民族及政府官員在文告中最早采用“中華民族”一詞。轉(zhuǎn)引自,黃松筠:《華夷理論演變與中華民族形成》,《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9年第9期。
⑦1949年9月27日,《義勇軍進行曲》在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被確定為代國歌。
⑧西南民族學院校史編輯部:《西南民族學院校史》(1951-2001),第12頁,2001年印本。
⑨馬福運:《如何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中州學刊》2019年第7期;麻國慶:《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社會結(jié)構視角》,《光明日報》2020年4月10日;胡艷霞:《增強語言文化認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大連民族大學學報》2020年第4期;管?。骸犊缑褡逵颜x: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積極路徑》,《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20年第4期。
⑩2019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全面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jié)進步創(chuàng)建工作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意見》,提出“加強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有學者撰文提出“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周智生、李庚倫:《以‘四個共同’為核心,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西南民族大學學報》2021年第7期)。中華民族共同體教育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提法意義基本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