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郭 軍 GUO Jun 許珍珍 XU Zhenzhen 龔小燕 GONG Xiaoyan 肖 蓉 XIAO Rong
2021 年8 月,一篇標題為“死扣規(guī)范,大樓成‘悶罐頭’——設計師被罵,誰之過?”的文章在業(yè)內引起熱議,文章報道了某住宅小區(qū)住宅樓所有樓梯間的外窗都是固定窗,只透光不通風,無法開啟,大樓成了“悶罐頭”,住戶感覺“異味濃,揚塵舞,散不掉,憋得慌”。記者查看了該小區(qū)某個門洞14 層樓的14 扇樓梯間窗戶,全部被“封死”不能開啟。據(jù)稱該小區(qū)周邊的其他3 個小區(qū)63 個樓道的800 多扇窗,同樣也打不開。住戶說:“這種窗戶就是裝裝樣子的‘假領頭’,窗戶不能開,家家戶戶苦不堪言。裝修打掃時,到處是揚塵,排也排不出;樓道里,各種異味彌漫,散也散不掉;天熱時,密不透風,胸口發(fā)悶渾身冒汗?!睂τ跇I(yè)主的疑問“窗樓道異味揚塵散不掉,排風系統(tǒng)為何無法開啟?窗戶不能開啟,消防安全怎么辦?”開發(fā)商人員說,小區(qū)嚴格按照設計院的設計圖紙施工;設計院亦說,嚴格按照國家規(guī)范設計。似乎一切都合理合法,這讓居民無法接受,他們提出了一連串的疑問:這種消防的要求是必須執(zhí)行的唯一選擇嗎?是不是所有住宅樓的樓梯間窗戶都不能開啟?既然樓道設計有窗戶,為何不開窗自然排煙,而偏偏要通過機械加壓送風防煙?
居民們多方反映,得到的解釋是:樓道窗戶雖然不能打開,但樓道里統(tǒng)一安裝了排風設備。住戶逐層查看,并沒有看到相關設備,只有直通頂樓天臺的樓道頂部安裝了一臺形似中央空調的送風設備,但該設備悄無聲息,沒有送風,居民說從沒有看到設備開啟過。許多人認為,與悶熱和異味相比,萬一樓道里出現(xiàn)火情,窗戶不能開啟,濃煙無法排出,才是最讓人提心吊膽的。據(jù)稱,居委會和物業(yè)公司做了測算,如果重新改造窗戶,需要設計院出正式設計文件,經(jīng)相關部門審查備案,改造費用不菲。目前,小區(qū)入住率等條件還未達到成立業(yè)委會的要求,無法動用維修資金,居委會、物業(yè)公司暫未落實相關改造。對于改造經(jīng)費一事,居民們也頗多質疑:明明是開發(fā)商設計有缺陷,為何卻要動用維修資金?然而,業(yè)主并不知道,按照現(xiàn)行的國家規(guī)范,這里的固定窗戶是不能改為可開啟窗的。
只有良好的自然通風,才能保持室內空氣新鮮,保證居民的生活健康。住宅的通風不僅僅是指戶內的通風,公共部位的通風同樣不可忽視。充分合理地利用自然通風,始終是節(jié)約能源和改善室內空氣質量的重要措施。新買的房子樓梯間不通風,其他空間也無法借助樓梯間通風,這讓住戶難以接受,類似情況也多次見諸于多地不同媒體報道(圖1),業(yè)主投訴樓梯間窗戶不能打開的情況屢見不鮮,不少住戶據(jù)此要求退房。
圖1 媒體報道樓道窗戶全封閉的樓盤
在現(xiàn)行相關住宅設計的規(guī)范里已沒有單元式住宅的術語,不再區(qū)分單元式、塔式或聯(lián)廊式,統(tǒng)稱為住宅單元。
根據(jù)現(xiàn)行的《住宅設計規(guī)范》(GB50096—2011)和《建筑設計防火規(guī)范》(GB50016—2014),建筑高度為33~ 54 m,12~ 18 層(層高2.8 m 時可為19 層)的住宅,每個單元需要設兩臺電梯(一臺消防電梯,一臺可容納擔架),并需要設防煙樓梯間,每層開向同一前室的戶門不應大于3 樘。
圖2 是18 層住宅單元最為常見的樓電梯組合,一般以樓梯間對稱的形式,一個單元兩戶為主,戶型也基本以交通核為對稱,與套型聯(lián)系最直接,缺點是電梯廳(防煙樓梯間前室)沒有直接對外的窗戶,沒有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風,需要人工照明和機械加壓送風,圖2b 更多是用在強調電梯私廳的情況,將電梯廳隔成兩個空間,以私家電梯廳的形式做銷售輸出。圖3 的電梯廳有自然采光和通風,但是因為攤分面積較大,在單元兩戶中采用得不多,圖3a 多用于三戶及以上的戶型。
圖2 18 層2 戶單元常用交通核平面圖
圖3 18 層2 戶單元不常用交通核平面圖
對于樓盤的開發(fā)與設計,開發(fā)商、設計師和業(yè)主關注的重點各不相同,有時意見分歧難以調和,在已有的此類住宅工程項目中,還缺少一種能讓開發(fā)商、設計師和業(yè)主都感到滿意的交通核設計方案。
窗戶無法開啟,開發(fā)商和設計師被罵,上述文章中將責任歸咎為設計院生硬執(zhí)行規(guī)范。設計師之間亦引發(fā)論戰(zhàn),建筑師說暖通專業(yè)的規(guī)范編的不合理,暖通設計師說建筑的方案先天不足。
遭到業(yè)主質疑的多是2018 年8月實施《建筑防煙排煙系統(tǒng)技術標準》(GB51251—2017)(以下簡稱《新標準》)后設計開發(fā)的樓盤,《新標準》增加了舊標準里沒有的“當機械加壓送風口未設置在前室的頂部或正對前室入口的墻面時,樓梯間應采用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的條款。
建筑防煙系統(tǒng)根據(jù)建筑高度和使用性質不同,分為自然通風和機械加壓送風兩種系統(tǒng),機械加壓送風要增加送風井,送風口的位置有要求,樓頂還得設置送風機房。設計師一般都盡可能采用自然通風,但是,如果確定的建筑方案無法滿足自然通風的要求,暖通設計師就只能采用機械加壓送風來補救。
《新標準》第3.1.3 :“……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00 m 的住宅建筑,其防煙樓梯間、獨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除共用前室與消防電梯前室合用外)及消防電梯前室應采用自然通風系統(tǒng);當不能設置自然通風系統(tǒng)時,應采用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狈罒熛到y(tǒng)的選擇,尚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當獨立前室、共用前室及合用前室的機械加壓送風口設置在前室的頂部或正對前室入口的墻面時,樓梯間可采用自然通風系統(tǒng);當機械加壓送風口未設置在前室的頂部或正對前室入口的墻面時,樓梯間應采用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p>
第3.1.5 條:“防煙樓梯間及其前室的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的設置應符合下列規(guī)定:……建筑高度小于或等于100 m 的住宅建筑,當采用獨立前室且其僅有一個門與走道或房間相通時,可僅在樓梯間設置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當獨立前室有多個門時,樓梯間、獨立前室應分別獨立設置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當采用合用前室時,樓梯間、合用前室應分別獨立設置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
防煙樓梯間及前室的防煙形式:有窗的通過可開啟的外窗自然排煙,無窗的采用加壓送風防煙。加壓送風使樓梯間或前室形成正壓以阻擋煙氣進入,這種防煙的級別要高于自然排煙,用于不滿足自然排煙條件的情況和比自然排煙更高一級要求的50 m以上的公共建筑和大于100 m 的住宅建筑。采取加壓送風時的外窗是不能開啟的。
從《新標準》可以看出,對于高度小于100 m 的住宅,其樓梯間、前室等的防煙設計應首選自然通風系統(tǒng),如果采用了機械加壓送風則是因為不滿足自然通風的要求。
文章中提到的住宅為14 層樓,需要做防煙樓梯間。防煙樓梯間本可以采用自然通風卻采用了機械加壓送風,其原因還是前室設置的問題?!缎聵藴省穼嵤┮院螅芏嘣O計還是沿用以往的戶型,為了符合《新標準》,對原戶型最小的改動就是對不滿足自然通風的前室增加機械加壓送風。當前室加壓送風時,受層高和結構梁的影響,送風口通常難以設在頂部,如果送風口正對著樓梯間的門或者沒有正對開向前室的門,起不到很好的阻擋煙氣的作用,還會幫助煙氣進入樓梯間,這時候就需要對樓梯間進行加壓送風以阻擋煙氣進入,當機械加壓送風的部位設置外窗時,往往因為外窗的開啟而使空氣大量外泄,保證不了送風部位的正壓值或門洞風速,從而造成防煙系統(tǒng)失效。為了保證機械加壓送風的效果,《新標準》3.3.10 規(guī)定:“采用機械加壓送風的場所不應設置百葉窗,且不宜設置可開啟外窗?!?/p>
當火情發(fā)生,居民逃生時,正壓風機系統(tǒng)會加壓送風,使室內煙霧不能抵達樓梯,給逃生創(chuàng)造條件。但該系統(tǒng)只在發(fā)生火情時開啟,居民無法自行開啟,所以無法解決樓道平時的通風問題。居民認為,這樣的設計沒有考慮到居民的日常需求,健康性應是住宅建筑首先要考慮的問題,住宅建筑的健康與否直接影響到居民的身心健康,任何忽視或者犧牲健康性,片面追求規(guī)則的設計都應該避免;防火逃生固然重要,但畢竟是偶發(fā)事件,設計應該綜合考慮選取最佳解決方案。
在《新標準》實施以前的相關規(guī)范中,對于需要加壓送風的前室沒有送風口正對前室入口的要求,在《新標準》實施以后,很多設計繼續(xù)沿用原有的建筑方案,其中有不少方案無法滿足送風口正對前室入口這一要求。住宅設計一般平面都很緊湊,面積控制得也很嚴,很難將原來的送風口調整為正對入口,這種情況下,很多設計選擇對樓梯間增加機械送風。
圖4 為某地產(chǎn)集團常用戶型,是在《新標準》實施以前就頻繁采用的戶型。交通核采用的是圖2b 的一種變體,把電梯廳(前室)分為兩個電梯廳(前室),兩個前室以私家電梯廳為營銷手段,對客戶產(chǎn)生了很大誘惑,在《新標準》實施以前,樓梯間沒有送風井,兩個前室各有一個送風井?!缎聵藴省分螅驗檫@兩個送風井都沒有正對開向前室的戶門,不滿足《新標準》的要求,也難以把風井調整到正對戶門的位置,于是采用對樓梯間進行加壓送風,因為左邊前室是非合用前室,且只有一個戶門與前室相通,可以僅在樓梯間設置機械加壓送風系統(tǒng),樓梯間窗戶是不可開啟的。
圖5 方案中的電梯廳也沒有對外窗戶,前室需要加壓送風,因為前室里的送風井正對戶門,所以樓梯間不需要加壓送風,樓梯間的窗戶可以開啟。
圖4 與圖5 追求的是私家電梯廳的設計,設計上刻意將兩臺電梯分開,兩個電梯廳名義上以私廳的概念做營銷輸出。在這種前提下,要做到電梯廳或前室都能夠直接采光和通風相當困難,在已有的工程中還沒有很好的解決方案。
圖4 某地產(chǎn)集團戶型庫140 戶型平面圖
圖5 某地產(chǎn)集團戶型庫125 戶型
圖4、5 中的兩個私家電梯廳實際上都屬于公共空間,作為防煙樓梯間和消防電梯前室,在設計上都有嚴格的規(guī)定,是完全的公共空間,不應該作為私用空間使用,兩個前室都沒有直接對外的窗,沒有自然采光也無法滿足自然通風的要求。兩個前室需分別滿足最小面積4.5 m2和6.0 m2的要求,兩個加壓送風井凈面積之和為1.4 m2,通常對應風井在屋頂設置兩臺連接消防控制中心的正壓送風風機系統(tǒng),并設置風機房。
私家電梯廳讓業(yè)主在潛意識中認為這是私人領地并加以利用,例如擺放大量私人物品,甚至是可燃物品,而實際上這些私廳是毫無爭議的公共空間。私廳對于其他業(yè)主而言是非必要不進入的私人領域,業(yè)主亦可能會對偶然進入的陌生人產(chǎn)生心里防備甚至恐懼,對和諧的鄰里關系產(chǎn)生不好的影響。
2018 年實施的《城市居住區(qū)規(guī)劃設計標準》(GB 50180—2018 )中,新建住宅小區(qū)的容積率和可建高度控制指標都有所降低,其中,高層Ⅰ類住宅最大控制高度為54 m(18或19 層)、高層Ⅱ類住宅最大控制高度為80 m。
2021 年5 月,住房和城鄉(xiāng)建設部等15 部門正式發(fā)布《關于加強縣城綠色低碳建設的意見》的通知,就推進縣城綠色低碳建設提出意見,其中,對縣城民用建筑高度進行了限制:“……縣城新建住宅最高不超過18 層?!?/p>
塔式高層,因其占地少、容積率高的特點,在土地稀缺、建造成本高的地區(qū)有很好的走向,但因為它的朝向、采光、通風等不能均好,隨著人們對居住品質愈加關注,其發(fā)展受到相當影響;而連廊式高層,通常中間戶型的私密性要差一些,防火方面也有缺陷。二者均難以成為未來高層住宅的主導發(fā)展方向。單元板式高層的優(yōu)勢在于互相干擾少,通風、采光等各方面條件都比較好,從市場的趨勢來看,單元拼接板式住宅更有理由成為未來發(fā)展的重點。
越來越多的住戶開始選擇容積率更低的小區(qū),今后,預計18 層單元拼接板式住宅所占市場份額將增加。因此,改進這類住宅的交通核設計,提升住宅品質顯得極為迫切。
住宅建筑不應單從戶內空間來評判其優(yōu)劣,垂直交通是否高效便捷,公共空間是否舒適明亮,能否提供交往便利,是否有助于鄰里關系和諧,綜合指標是否經(jīng)濟,綜合評判是否綠色環(huán)保,等等,都是需要考慮的因素。
住宅工程量大面廣使用壽命長,在設計上應該采取被動式技術優(yōu)先、主動式技術優(yōu)化補充的策略,以最節(jié)約能源、最有效利用資源、最低環(huán)境負荷的方式和手段,營造安全、健康、效率及舒適的建筑空間,達到人和建筑與環(huán)境共生共榮、永續(xù)發(fā)展的目標??梢杂迷O計解決的就不用材料解決,可以用建筑構造優(yōu)化的就不用機械設備來補充,例如,爭取自然采光,減少對人工照明的依賴,爭取用自然通風來改善空氣質量,減少對風機的依賴,以及采取適當?shù)恼陉帯⒄陉柕?,這些措施的采用不能只關注戶內空間而遺漏了公共空間。
相比其他住宅,高層住宅內部的公共空間占有面積比例更大,高層住宅設計的優(yōu)劣,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內部公共空間與住戶居住空間功能組織及相互配置是否恰當,內部公共空間的設計不但影響到人們日常生活的便利性及舒適性,更間接影響到小區(qū)居民的精神面貌,公共空間設計的成功能促進良好的小區(qū)人文氛圍,小區(qū)的居民更容易形成集體向心力,居民會有更強的歸屬感和安全感,進而影響到整個社區(qū)的文明程度。關注住宅內部公共交往空間,是為了滿足人們更高層次的精神需求。
隨著我國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老人家庭住戶越來越多,在住宅設計建造過程中,有許多細節(jié)值得我們注意和思考。例如,在寬敞明亮的公共空間里,人們更容易得到鄰里的關注與幫助。
在住宅公共空間設計中,將公共空間集約化整合,通過合理設計,盡量避免空間的浪費,可減少業(yè)主的公攤面積。明確歸屬,減少模糊空間的出現(xiàn),可減少鄰里糾紛并方便物業(yè)管理,有助于鄰里關系的和諧、促進良好社會風氣的轉變。將壓縮的模糊空間面積規(guī)劃進戶內,可在很大程度上改善戶內的布局和房間尺度。入戶位置的良好設計可以明顯改變空間效果,增強隱私性,亦能方便組織套內空間。公共交通空間是樓內居民每天經(jīng)過、短暫停留和發(fā)生際遇性交流的場所,因此,公共交通空間的設計,除了應符合各項規(guī)范,滿足為客戶服務的要求外,還應爭取自然采光及良好的通風,優(yōu)化等候空間及入戶空間,合理設置設備管井,以提高整個住宅的設計品質。
交通核的設計是住宅設計的重要環(huán)節(jié),滿足規(guī)范僅僅是最低要求,還要爭取綠色節(jié)能、流線便捷、環(huán)境舒適,能夠有利于鄰里的交往。
公共空間意識指人們對于公共空間的范圍、功能、權屬等觀念的心理認知,是一種公民意識和權利義務意識,是建設法治國家、法治社會不可缺少的條件,也是現(xiàn)代文明的標志之一。
業(yè)主對住宅公共空間的權利主要包括其使用權、收益權和修繕改良權。業(yè)主對公共空間的義務則主要包括:①按其本來用途正常、合理地使用,只有在對建筑物不造成影響,并且不違反所有權人共同利益的情況下,經(jīng)過業(yè)主決議同意,可以不按照其本來用途使用;②分擔共同費用和負擔;③維修和保存公共空間的義務;④不得單獨處分公共空間。
住宅樓里的公共空間是居民在任何時間都可進入的場所,由集體負責對它的維護;私有空間是由擁有人決定可否進入的場所,并由其負責對它的維護。
近些年來,私家電梯廳的設計與營銷比較流行,具有很好的市場。這種“私家電梯廳”的概念日益強化人們對私人空間的重視,所謂的“私家電梯廳”難以避免住戶擺放私人物品甚至是可燃物品,并且對比和從眾的心理可能會使這種情況愈演愈烈。而實際上這些“私家電梯廳”是毫無爭議的公共空間更是防煙前室,這給物業(yè)管理帶來不必要的麻煩,也給消防安全帶來隱患。
私家電梯廳對于其他業(yè)主而言是私人領域,習慣上由對應的業(yè)主負責維護,當某一私家電梯廳需要牽涉集體利益進行維護時,可能得不到其他業(yè)主的積極響應。
私家電梯廳的概念帶來公共空間范圍的模糊,權利和義務界限的不明確,同時,私家電梯廳亦會日益強化人們對私人空間的重視,原本的公共空間逐漸被私人化的情感和心理所取代。居民認知中公共與私人的概念,隨著日常居住行為所產(chǎn)生的經(jīng)歷和觀察角度的改變而逐步變化,公私的界限將日趨模糊,甚至相互交融。這會逐步造成百姓公共空間意識的缺失,進而對人的意識和行為產(chǎn)生更廣泛的影響。政府有關部門和相關立法應當合理劃分公共空間和私人空間的范圍,明確界定公共空間各方的權利、義務以及違反義務應當承擔的責任,保證所有公共空間不被私人占有,確保每個相關業(yè)主和使用者的合法權利得到平等尊重和保護。
公攤部位為全體業(yè)主共有,現(xiàn)代文明提倡嚴謹?shù)墓椒置?,住宅設計和開發(fā)應防微杜漸,尤其應該注意不為個人侵占公共空間提供便利,這不僅僅局限于私家電梯廳的設計,也包括走廊、屋頂?shù)葹闃I(yè)主共同所有的空間。
公共空間意識的養(yǎng)成除了規(guī)則的約束,還要靠道德的引導。以社會輿論、風氣的正確導向來抑惡揚善,當百姓的公共空間意識得到大幅度提升,會促進鄰里關系的改善,減少社會的無序和混亂,還能激發(fā)越來越多的正能量,有利于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與進步。
家是安全的港灣,通常人們在進入單元門時會產(chǎn)生真正的安全感。居民在住宅中的基本行為心理需求,既有舒適性要求也有安全感的需求,甚至安全感更強于舒適性。舒適性側重于功能上的方便、生理上的和諧與舒適,比如足夠的面積、完善的設施和良好的物理條件(隔聲、隔熱、保暖、光照和通風)等客觀的物質需求;安全感指空間有利于預防犯罪行為和各種破壞行為的發(fā)生,空間應具有可防衛(wèi)性、能減少心里不安的特征。沒有安全感則很難體驗到舒適感。
調查資料顯示,高層住宅的作案率高于多層住宅,部分原因是因為高層住宅內部空間具備一些易于犯罪的環(huán)境特征,例如,一些不經(jīng)常使用的公共空間:平時多因乘坐電梯而較少使用的樓梯間、不為大家共同使用的私家電梯廳和只為某一兩戶使用的轉角走廊等,這些部位都因為具有隱秘性而可能會產(chǎn)生一些不安全因素。
在住宅設計中安全性的體現(xiàn),主要來自于住宅內部公共空間的合理創(chuàng)造,以此提高住戶的心理感受。顯然,開敞明亮的空間,少有轉折和穿套,一覽無余,更有安全感。
高層住宅內部公共空間良好領域的建立有著重要的意義,公共空間的領域感可以促進人們良好交往活動的發(fā)生,如果居民能夠把日常頻繁使用的空間看成大家共同擁有的領域,便會形成領域感和責任感,從而共同維護良好的環(huán)境和秩序,加強對公共空間的監(jiān)視和控制,及時發(fā)現(xiàn)不良事端并加以防范。設計中應注意轉化消極空間,創(chuàng)造積極空間。積極空間是指那些舒適并能夠被更多人使用的空間,這些空間大多一覽無余且少有拐角及穿套,沒有隱密性,陌生人無處可藏;反之,那些沒有被大家充分使用的空間會逐步變?yōu)橄麡O空間。
就私家電梯廳而言,住戶會過度關注本家的私廳,對其它私廳里的人和事缺乏必要的關注。減少類似于私家電梯廳這種刻意的模糊空間,讓鄰里對公共空間具有共同的領域意識,讓公共空間保持更多的人員流動,有利于創(chuàng)造更加安全的防衛(wèi)環(huán)境。
公有和私有是極端對立的概念,幾乎任何人都想更多地擁有獨屬于自己的空間,如果沒有明確的界定,公共空間就有可能被侵占,而擁有一個良好的、可交流的公共空間是文明社會交往所必需的。因此,如何在住宅設計與開發(fā)中處理好這種關系而不是去模糊概念,需要引起多方重視。
作為高層住宅內主要交通性公共空間的電梯、電梯間是居民見面比較頻繁的區(qū)域。很多住宅樓的電梯間較分散或面積偏小,尤其是光線昏暗,空氣質量較差,當少有的交往行為發(fā)生時,人們也會感到不快,難以進行正常、友好的交往。如果能夠改善這些問題,例如,將電梯間外置,以通透的形式向戶外院落空間開敞,引入直接自然的光線、保持空氣清新,在等電梯的時候也可以欣賞到戶外優(yōu)美的自然風景,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增加居民停留與短暫交流的機會。
要從根本上解決樓道窗戶不能開啟的問題,不是爭取送風口正對前室入口,而是要爭取自然通風而不是機械送風。實際上,對于低于100 m 的住宅工程,其防煙樓梯間、獨立前室、共用前室、合用前室及消防電梯前室,都應首選采用自然通風系統(tǒng)。
通過上述案例分析,筆者認為,要做到既契合綠色建筑設計理念,又能滿足住戶各方面需求,并能被業(yè)主接受,比較有效的途徑是放棄私家電梯廳這一營銷概念,將電梯成組布置,候梯廳集中設計,以爭取直接采光通風,將壓縮下來的公攤面積用來完善入戶門廳和戶內的布局(圖6、7)。
圖4、5 中,兩臺電梯分別對應一個私家電梯廳(防煙前室),所以無法聯(lián)動,所有電梯廳都沒有采光與通風,每個電梯廳都通過樓梯間與另一個電梯廳連通,這樣有了更多會引起心里不安的未知隱秘空間。在圖6 的改進方案中,公共空間就是純粹的共用空間,幾乎沒有角落可以擺放私人物品。電梯面對面聯(lián)動設計,最大限度地整合了候梯空間,電梯使用效率得到提升,減少了候梯時間。
圖6 對圖4 的修改方案
成組布置能把分散的電梯廳集中在一起,集約化設計能夠整合并節(jié)約空間,使空間沒有過多的轉折及隱蔽性,只有樓梯間與之相連,減少了心理上不安的感覺。同時,候梯廳直接面向花園綠地開窗,公共空間舒適明亮。這是一個符合綠色建筑理念,采光優(yōu)良、空氣清新,有助于際遇性交往的積極空間。
在晴好天氣,電梯廳不需要人工照明,電梯廳和樓梯間的窗戶都可以開啟,因此,不需要通過住戶的門窗,即可獨自產(chǎn)生通風,并且?guī)缀鯖]有死角。由于無需依賴機械加壓送風,也不需要設置送風井、風機及風機房,這樣,既減少了工程造價也減少了施工圖設計工作量。
部分高層住宅會出現(xiàn)電梯候梯時間長、擔架進出不便等問題,電梯成組布置可對此有所改善,方便聯(lián)動,提高使用效率。這樣的組合還有一個優(yōu)點,與住戶相鄰的電梯可以定時設置運行,例如,在夜間使用頻率低時,可以只運行與住戶不相鄰的另一臺電梯,這樣既節(jié)約了運行成本也避免了對戶內的干擾。
單元一梯兩戶的住宅,如果不是私家電梯廳的設計,最為常見的就是戶門相鄰或相對。戶門相鄰,客人的到訪很容易影響到鄰居;戶門相對,在戶門處對戶內一眼望穿,缺乏私密性。圖6 將戶門分列電梯兩側,入戶位置的良好設計可以明顯改變空間效果,增強隱私,亦能方便組織套內空間。
玄關設計要滿足出入戶時各種使用要求:能夠保證套內的私密性,在入口處不會對室內空間一覽無余;要保證客廳、餐廳等居室空間不會直接看到鞋子擺放的混亂狀態(tài),并考慮老人、孩子的需要設置坐凳,其位置能夠方便從鞋柜中取鞋;入戶處可設置冬季掛置外套的空間;門廳處需要有寫字空間,方便快遞簽收、抄表等需要;新冠疫情后,有居民提出希望在入戶位置設置簡易洗消,在改進方案中可以很容易實現(xiàn)這一要求。
將壓縮的模糊空間面積分給戶內,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戶內的布局和房間尺度。圖6 與圖4 戶型標準層面積都是283 m2(表1),圖6 比圖4 的公攤面積減少了10.6 m2(采用同型號電梯減少9.72 m2),戶均增加了套內有效使用面積5.3 m2,得房率提高了4%,有條件設計一個完整的入戶玄關,讓兒童房成為適應性更好的一間臥室,其他房間也可以根據(jù)需要適當增加尺度。因為調整了房間尺度,避免了圖4 方案中增設的柱子,客廳的一面墻能與餐廳的墻面對齊,空間感覺更為舒適,每個單元有更多的橫墻對齊貫通,使結構體系更加簡潔,結構剛度分布均勻,這樣的結構體系顯然造價更低并且抗震性能更好。
表1 圖4~7 戶型面積指標
圖5 兩臺電梯也是分別對應一個私家電梯廳(防煙前室),是一個緊湊型的戶型,它沒有如圖4 的戶型那樣設置入戶玄關,如果禁止在前室擺放私人物品,該戶型的鞋柜很難找到合適的位置。南向次臥室的門開在客廳盡端,一方面,進入臥室要穿越客廳產(chǎn)生干擾;另一方面,臥室的門窗無法形成臥室的有效通風。如果用圖7 的交通核替換圖5 的交通核,這些問題都可以迎刃而解。
圖7 對圖5 的修改方案
圖7 與圖5 相比較,標準層的面積減少了6.5 m2,套內使用面積不僅沒有減少還有所增加,得房率提高了3%,住戶花更少的錢買到了更多的使用面積。有條件設計一個完整的入戶玄關,由此解決了圖5 戶型無處擺放鞋柜的問題,避免了戶門正對主臥室的門,次臥室的門可以設在窗戶相對的一側,可以形成良好的通風,進出這間臥室不再穿越客廳,圖5 中間戶的主臥室是暗衛(wèi)生間,圖7 的兩個衛(wèi)生間都是明衛(wèi)。
據(jù)統(tǒng)計,現(xiàn)今建筑的運行能耗約占總能耗的25%。有資料顯示,2006—2017 年,我國新建住宅面積92 億 m2,在建面積55 億 m2,要達到碳達峰、碳中和的目標,綠色建筑是減碳最大的行業(yè)之一,推行綠色建筑可以減少大量的碳排放,節(jié)約能源。同時,推行綠色建筑能提高我們的居住品質,推進健康住居的發(fā)展。
在所有建筑類別中,對人影響最大的莫過于住宅,人的一生至少有1/3的時間是在住宅中度過,住宅不應該僅僅是一種“容器”,住宅還應該是一個安全、健康的,可使人內心安穩(wěn)、愿意長期停留的場所。那些不注重提升公共空間品質的住宅,既不符合綠色住宅和健康住宅的理念,又使住戶缺乏基本的相互往來,造成社會關系網(wǎng)絡在最基本交往層面的破壞,居民一旦適應了這種生活方式,就使原本有可能發(fā)生的交往行為,變成了彼此消極回避,這將直接影響到鄰里關系,也必將潛移默化地影響到整個社會風氣和文明的進步。住宅內部公共空間品質的提升,不僅需要功能上的完善,還應注重創(chuàng)造人性化的居住及行為空間,來滿足住戶物質和精神層面的雙重需求,使之呈現(xiàn)多元化的發(fā)展。
(圖6、7交通核設計已申請專利,未經(jīng)授權不可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