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福斯特的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從哲學基礎、自然生態(tài)和社會生態(tài)三重視角透視壟斷金融資本主義。在哲學基礎上,通過追蹤馬克思唯物主義發(fā)展的歷程,揭示了馬克思唯物主義與生態(tài)思想的內在關聯,有力地回擊了西方學者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生態(tài)性詰難。在自然生態(tài)維度上,基于人與自然的新陳代謝理念,從政治經濟學視角剖析了資本主義的反生態(tài)本性。在社會生態(tài)維度上,通過對金融化與經濟停滯共生性關系的分析,揭示了壟斷金融資本主義不但摧毀了人與自然的新陳代謝關系,還造成了社會生態(tài)的急劇惡化。福斯特的生態(tài)馬克思主義批判思想不僅為我們深刻認識資本主義的結構性危機提供了新視角,同時也警示我們在利用資本的同時也要在制度設計層面駕馭和約束資本,持續(xù)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之路。
關鍵詞: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唯物主義;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生態(tài)文明
中圖分類號:A8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7408(2022)03-0098-08
作者簡介:劉雅蘭(1980-),女,河南周口人,上海第二工業(yè)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研究方向:生態(tài)文明建設。
作為北美著名的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者,福斯特在2000年出版的《馬克思的生態(tài)學:唯物主義與自然》一書中,試圖通過對馬克思唯物主義思想的重新解釋重構生態(tài)文明的哲學基礎。在他看來,造成以往生態(tài)學運動、生態(tài)倫理學和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理論困境的根本原因是其在哲學基礎上依然滯留于人與自然的“二元分立”,只有從本體論視角重新闡釋馬克思唯物主義,才能真正開啟馬克思思想的生態(tài)學向度,有力回擊西方學者對馬克思唯物主義思想與生態(tài)學關系的誤判,從而進一步拓展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學思想的理論空間。依據其所建構的哲學武器,福斯特從自然生態(tài)的理論視角深刻剖析了資本主義反自然生態(tài)的本性,揭示了資本主義制度下自然資本化的病癥以及技術革命和道德革命的虛妄性,尖銳地指出資本主義制度乃是導致人與自然新陳代謝斷裂的罪魁禍首,因而呼吁通過社會變革構建人與自然的新型關系。同時,福斯特對資本主義反生態(tài)本性的揭露還是建立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基礎上的社會批判理論,他不僅考查了新陳代謝的生態(tài)學意義,還呈現出新陳代謝的社會意義,從而開啟了社會生態(tài)批判的理論視角。在福斯特看來,人與自然惡化關系的面紗下掩蓋著人與人、國與國之間在自然資源占有、分配和消費上的沖突和不平等。在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壟斷金融資本主義階段的現時代,以金融化為主體力量的虛擬經濟在進一步加劇自然生態(tài)惡化的同時,也造成了嚴重的社會生態(tài)問題,集中體現為生態(tài)危機的全球化及其合作應對機制的無力,全球流行病危機應對機制的政治化以及世界經濟危機、經濟停滯、階級體系兩極分化、貧富差距拉大等問題。在福斯特看來,社會生態(tài)危機的加劇不僅打破了新自由主義的合法性神話,而且進一步凸顯出資本主義不僅是造成自然生態(tài)惡化的根源,也是造成社會生態(tài)問題的元兇;只有徹底推翻資本主義制度,才能重建人與自然、人與人之間的新型新陳代謝關系,開啟走向生態(tài)文明的人類發(fā)展路向。
一、馬克思生態(tài)學思想之唯物主義哲學基礎的彰顯與重建
長久以來,在國內外尤其是西方思想界,馬克思思想是否具有生態(tài)學思想的理論維度和理論內涵,一直是一個爭論不休的問題。一些西方學者認為馬克思的理論關注點主要聚焦于社會批判,并未涉及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關系議題。更有某些學者甚至認為馬克思是反生態(tài)論者,指責馬克思是控制自然的盟友,是科技至上的普羅米修斯主義者。興起于20世紀四五十年代的生態(tài)倫理學致力于從倫理學的理論視角,基于人與自然關系的倫理化,試圖重構人與自然的生態(tài)關系,但由于倫理化的人與自然關系在哲學根基上的晦暗不明,一直受到理論詬病。作為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的代表人物,福斯特認為馬克思“生態(tài)思想空場論”的觀點根源于對馬克思唯物主義思想的誤讀,只有從哲學基礎上重新闡釋馬克思的唯物主義,才能展現馬克思思想的生態(tài)學向度,也才能彌補生態(tài)倫理學在哲學基礎上的軟弱性。
(一)西方學者對馬克思哲學思想的生態(tài)性詰難
在生態(tài)問題凸顯的背景下,馬克思是否有生態(tài)學思想開始步入西方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場域,并招致很多西方學者的批評與指責。
1.馬克思的“生態(tài)思想空場論”。在如馬頓耳·德·卡德特和塞爾瓦托·恩格爾蒂·莫羅等左翼學者看來,在達爾文和馬克思生活的時代,生態(tài)問題遠未像今天這樣如此嚴峻,當時主要的問題是經濟危機,“‘思考自然’還處在‘一個相對較早的時代’,很多科學技術尚未取得進步”[1]。因此,馬克思的主要理論工作是圍繞商品生產、資本邏輯而展開對資本主義的經濟批判與社會批判,生態(tài)問題尚未進入其理論視域。在他們看來,馬克思主義不能為緩解當今人與自然的關系提供理論指南。在《自然的經濟體系——生態(tài)思想史》一書中,美國當代著名生態(tài)學者唐納德·沃斯特認為馬克思恩格斯對資本主義帶來的不斷革新意識持肯定態(tài)度,但是“在他倆身上,無法找到多少對保護任何古老的自然觀的關心以及對環(huán)境保護的任何關注”[2]。在《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中,本·阿格爾也認為馬克思只關注資本主義的經濟危機理論,而沒有看到由于商品的過度生產、資本對利潤的無限追逐所造成的環(huán)境破壞、資源浪費的生態(tài)問題,而且他還認為“馬克思主義關于只屬于工業(yè)資本主義生產領域的危機理論已經失去了效用”[3]。在他看來,在壟斷資本主義時期經濟危機已經基本得到克服,生態(tài)危機已經取代經濟危機而成為主要的危機形式。作為北美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的著名代表,詹姆斯·奧康納認為,盡管馬克思恩格斯以“一種潛在的生態(tài)學社會主義的理論視域”[4]捕捉到了資本主義的反生態(tài)性,但由于歷史唯物主義主要關注物質生產方式、生產力與生產關系而忽略了自然環(huán)境的性質和生態(tài)發(fā)展狀況,“歷史唯物主義的傳統(tǒng)解釋強調的是人類如何改變自然并貶低自然對人類的影響和自然經濟的規(guī)律”,因而造成了“豐富的生態(tài)感受性在馬克思主義思想中的缺失”[5]7。
2.馬克思是“控制自然”的技術普羅米修斯主義者。與馬克思思想存在著生態(tài)思想理論空場的論調不同,更有一些西方學者把馬克思視為一個反生態(tài)的思想家。馬爾科維奇認為,馬克思關于人類解放道路的探索是建立在對自然控制的概念之上。為了充分展示人的創(chuàng)造力、實現人的自由,人類必須實現對自然的征服和改造?!耙驗檫@個原因,馬克思認識到了工業(yè)化、私有財產以及具體化(這些都是與自然環(huán)境緊張斗爭的必然結果)的歷史意義。他懂得沒有別的通往人類普遍解放的道路?!盵6]馬爾科維奇把馬克思對資本主義工業(yè)化的分析、對私有財產的診斷和對人類發(fā)展道路的探索都根植于對自然的開發(fā)和掠奪之上,并認為這是馬克思探討人類解放的唯一道路。在《生產之鏡》中,鮑德里亞對馬克思政治經濟學批判的核心范疇——勞動發(fā)起攻擊。他認為,馬克思的勞動是人“對自然加以雕琢的客觀改造活動,是對主體和客體的技術抽象”[7]。勞動的價值存在于人類支配自然的活動中,在勞動過程中人儼然是大自然的主人,根本無視自然的存在。馬克思對人類社會的探索是以犧牲自然為代價的,馬克思的勞動概念是反自然的,是人類征服自然的元兇巨惡,它與資本是同謀關系。泰德·本頓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自然界限:一種生態(tài)學批判》一書中,也對歷史唯物主義中的勞動概念進行了歪曲性分析,認為馬克思恩格斯過分夸大了勞動對自然的改造作用,并僅僅把自然視作勞動手段和勞動對象,完全忽視了自然作為先決條件對人類生活的限制作用。同時,本頓還認為馬克思對技術抱有樂觀主義態(tài)度,蘊含控制自然的反生態(tài)傾向。此外,本頓還依據《共產黨宣言》中的只言片語以及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有關“支配自然”的相關論述,譴責馬克思恩格斯的歷史觀是“唯生產力”的技術普羅米修斯主義和人類中心主義。
(二)唯物主義譜系中馬克思生態(tài)學思想的彰顯
面對西方學者對馬克思思想的生態(tài)詰難,戴維·佩珀、喬納森·休斯和福斯特等認為在馬克思主義中存在著生態(tài)學思維范式,只不過這種生態(tài)學視域被次生態(tài)的西方馬克思主義所遮蔽,只有撥開層層遮蔽的面紗,才能還原馬克思生態(tài)學思想的本真面目。在對馬克思生態(tài)思想的揭示中,福斯特以其獨特的理論視角脫穎而出。他認為,所有對馬克思生態(tài)思想的歪曲與批評都根源于對馬克思唯物主義思想及其內在生態(tài)向度的誤解與無視,因而必須首先在唯物主義的歷史譜系中彰顯馬克思唯物主義的生態(tài)意蘊。福斯特認為,在馬克思的理論中并不存在生態(tài)學思想的空場,馬克思也不是控制自然的技術普羅米修斯主義者,恰恰相反,其理論內在蘊含著豐富的生態(tài)學洞見。為了在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與生態(tài)思想之間建立起內在性的關聯,他對馬克思唯物主義進行了追根溯源,在還原馬克思唯物主義本真內涵的歷程中彰顯其生態(tài)學意蘊。
在唯物主義劃分上,福斯特比較贊成英國哲學家羅伊·布哈斯卡的觀點,把唯物主義劃分為本體論的唯物主義、認識論的唯物主義和實踐唯物主義。就本體論的唯物主義而言,福斯特把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詮釋為以自然觀為基礎的唯物主義,而且是與機械論截然不同的有機論的唯物主義,它內在地包含著生態(tài)思想的路向。那種把馬克思與生態(tài)學、人與自然對立起來,制造出馬克思生態(tài)思想空場論的片面觀點,乃是根源于把馬克思唯物主義混同于機械唯物主義。福斯特認為,機械論和有機論是近代唯物主義的兩種形式,其理論鼻祖是古希臘哲學家德謨克利特和伊壁鳩魯。德謨克利特在原子論上是唯物的,但是他否認偶然性的存在,認為原子的運動都遵循嚴格的必然性?!叭f物都根據必然生成;因為萬物生成的原因是旋渦,德謨克利特稱之為必然性?!盵8]伊壁鳩魯繼承并超越了德謨克利特的原子論思想,認為原子具有偶然性和不確定性,正是原子的偏斜運動產生了豐富多彩的宇宙生活,地球才是宇宙萬物的母親。伊壁鳩魯將目的論和決定論驅除出自然殿堂的唯物主義自然觀,是近代英法唯物主義思想的發(fā)源地,其理論痕跡不僅存在于培根、霍布斯、洛克、休謨、拉·美特利等哲學家的唯物主義思想中,而且還內嵌于康德、黑格爾的哲學范式中。福斯特在探尋唯物主義與生態(tài)學思想的關聯中,把馬克思唯物主義的思想源頭追溯至伊壁鳩魯,伊壁鳩魯的自然觀引起了馬克思的關注,并認為伊壁鳩魯的唯物主義自然觀萌發(fā)著生態(tài)學思維?!岸@些唯物主義和自由思想對于現代科學和生態(tài)思想的興起是不可或缺的?!盵5]2“伊壁鳩魯的自然哲學把‘守恒原則’作為其出發(fā)點,因此具有生態(tài)世界觀的傾向。”[5]43伊壁鳩魯唯物主義自然觀給馬克思帶來了光明和啟示,“這種啟示就是對自然宗教觀的拒斥,就是一種唯物主義,也是自然主義和人文主義的一種形式”[5]67。馬克思把這種啟示內化到自己的思想中,“他好像已把伊壁鳩魯唯物主義(很像黑格爾的辯證法)內化到他自己的思考之中,只是偶爾明確提及它”[5]69。
在福斯特看來,“馬克思與黑格爾體系的關系從一開始就存在著矛盾是至關重要的”,馬克思曾把“黑格爾體系看作是對曾經給予他如此多啟發(fā)的啟蒙思想的威脅”[5]38。博士論文后,出于對現實問題的思考,馬克思通過路德維?!べM爾巴哈對黑格爾的批判而與黑格爾哲學體系發(fā)生決裂。福斯特認為真正對馬克思思想產生影響的是費爾巴哈在1842年寫作的《關于哲學改造的臨時綱要》一書。正是在這部著作中,費爾巴哈以極其靈敏的理論嗅覺認識到黑格爾哲學的思辨神學本質,黑格爾把人和自然放到了神學的祭壇上,“黑格爾哲學是神學最后的避難所和最后的理性支柱”[9]。費爾巴哈堅持人類生活于其中的物質世界是可以感知的、活生生的存在,不論是人還是自然界,都是感性的對象性存在,人是自然界的本質,同時自然也是人的本質。正是在這部著作中,馬克思看到了費爾巴哈唯物主義把感性自然與感性的人及其感性對象性關系作為新哲學的出發(fā)點,這種具有生態(tài)學性質的唯物主義一直存在于馬克思成熟的唯物主義思想體系中。據此,福斯特認為:“馬克思的世界觀是一種深刻的、真正系統(tǒng)的生態(tài)(指今天所使用的這個詞中的所有積極含義)世界觀,而且這種生態(tài)觀是來源于他的唯物主義的。”[5]3
就實踐唯物主義而言,當馬克思把實踐作為唯物主義的又一理論基石時,他是以有機論的唯物主義自然觀為前提的。福斯特指出:“馬克思在將唯物主義轉變?yōu)閷嵺`的唯物主義的過程中,從來沒有放棄過他對唯物主義自然觀——屬于本體論和認識論的唯物主義——的總體責任。”[5]7-8換言之,作為把人與自然聯系在一起的實踐活動,它是以人與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為基礎的。只有在資產主義的工業(yè)實踐中,實踐活動才表現為以資本邏輯為基礎、以自身利益最大化為目標的對自然的掠奪和征服,才造成了人與自然之間新陳代謝的斷裂。就此而言,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依然具有內在的生態(tài)向度和生態(tài)內涵;本體論意義上的自然觀流淌在馬克思唯物主義思想中,開啟出實踐唯物主義的生態(tài)視閾;馬克思的實踐唯物主義是人與自然、歷史觀與自然觀的有機統(tǒng)一,是批判資本主義工業(yè)實踐的根本理論出發(fā)點,因而決不能把馬克思的實踐觀混同于資本主義的工業(yè)實踐。
二、以“人—自然”的新陳代謝斷裂為基礎的自然生態(tài)批判思想
福斯特致力于挖掘馬克思唯物主義所蘊含的生態(tài)學思想,旨在以馬克思的生態(tài)學唯物主義導引陷入困境的生態(tài)思潮,為人類解決環(huán)境問題提供理論指南。由于資本與生態(tài)的天然對立,一部資本主義發(fā)展史,就是一部人與自然矛盾加劇的斗爭史。隨著經濟全球化、金融化的發(fā)展,人與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斷裂日益嚴重,而造成斷裂的罪魁禍首是資本主義制度。福斯特據此剖析了資本擴張邏輯與生態(tài)環(huán)境破壞的內在關聯。
(一)資本邏輯:生態(tài)危機產生的根源
資本主義代替封建制度推動了歷史前進的車輪。相比前工業(yè)社會,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了顯著改善。當人們沉浸在資本邏輯編制的美好神話時,人與自然、資本與生態(tài)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資本的使命就是增殖,無限增殖的欲望忽視了自然的內在價值,自然異化為工具性存在。在工具主義理性主導下,自然扮演著“水龍頭”和“污水池”的雙重角色,而科技成為駕馭自然的工具性手段。當資本增殖突破自然生態(tài)的“閾限”并造成新陳代謝的斷裂時,自然不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最終以生態(tài)危機的形式對抗資本的貪欲。資產階級的理性啟蒙打破了宗教世界的愚昧統(tǒng)治,技術理性崇拜祛除了籠罩在自然之上的神秘面紗,但理性本身“卻倒退成了神話”[10]。從最早記錄在案的1930年的比利時馬斯河谷事件到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從日本福島核輻射到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無數案例以鐵的事實警醒世人,探尋生態(tài)危機的根源,尋求人與自然關系的和解刻不容緩。
基于人與自然的新陳代謝理念,福斯特從政治經濟學視角對資本主義的反生態(tài)性展開了批判。當今生態(tài)問題一方面根源于西方文化中的支配自然理念,但另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還要從資本主義制度的擴張主義邏輯中尋找答案”[11]。正統(tǒng)經濟學在為資本主義辯護中,否認商品的自然成本,甚至認為通過市場機制就可以自動調節(jié)生態(tài)平衡,對生態(tài)問題的擔憂完全是杞人憂天。福斯特認為,在有限的自然資源空間內追求無限的經濟增長,這本身就是一個悖論。資本主義生產的首要目的是追求利潤的無限增長,經濟活動的核心是賺取盡可能多的剩余價值,但卻很少關注這種盲目的經濟擴張是否以及在何種程度會給環(huán)境帶來災難。在大多數經濟學家看來,經濟系統(tǒng)是自我獨立的系統(tǒng),而不是隸屬于生物圈的子系統(tǒng)。他們或者依據“弱勢可持續(xù)性假設”,認為煤炭、森林、自然資源等自然資本的損失可以從資本價值的增長中得到彌補,或者依據“自然資本主義”的理念認為經濟增長與環(huán)境污染并無干系,并在背離熱力學基本定律的前提下通過采用新技術可以減少原材料的投入及降低能源消耗。他們幻想在不觸動經濟體制下消滅生態(tài)危機,但無論是通過自然成本外化于或是內化于經濟的方法,還是借助于技術革新的手段,都掩蓋不了資本增殖的本性及其對環(huán)境的破壞。
正如斯蒂芬·施耐德所說的那樣,最了解環(huán)境的人往往是比較悲觀和憂心忡忡的。福斯特看到,在有限的資源環(huán)境條件下,塔輪磨坊的生產方式像一只巨大的松鼠籠子籠罩著所有的自然資源,每個人、每種資源都是這個塔輪上的一個部件。在利潤的驅使下,這種生產方式為了獲取更多的剩余價值,在資本有機構成上主要依賴能源密集型和資本密集型手段以減少勞動力成本。但隨著機器運轉速度的加快和能源資源消耗的加大,人類向自然排放的污染物也就越多,環(huán)境惡化也就越嚴重。進入壟斷資本主義和金融資本主義階段后,資本主義生產急功近利的短視行為并未發(fā)生任何改變;而且,為了協(xié)調本國經濟增長與環(huán)境保護的矛盾,它們采取了輸出生態(tài)垃圾、轉嫁生態(tài)危機的卑劣手段,一方面造成資本主義國家呈現出人與自然和諧的碧水藍天景象,但另一方面發(fā)展中國家卻正在“吃下污染”的怪誕局面,從而遮蔽了生態(tài)危機與資本主義制度之間的內在關聯,使生態(tài)問題變得更加撲朔迷離。
(二)反思與診斷當代生態(tài)思潮的理論困境
首先,環(huán)境經濟學家提出通過給予自然資源以合理的市場定價來規(guī)制人們的行為,以此化解人與自然的沖突。他們繼承了新古典經濟學的市場經濟理論。認為環(huán)境問題根源于市場體系不健全,根源于自然一向被看作是上帝免費饋贈的禮物,因而沒有把自然納入市場體系。如果把自然納入市場經濟體系,給自然以合理的市場定價,就可以化解人與自然的沖突。為此,環(huán)境經濟學家提出了“三步走”策略:將環(huán)境從生態(tài)系統(tǒng)中分離出來,轉化為某種特定的商品和服務;然后通過把這些特定的商品和服務納入相應的供求曲線對其進行價格評估;最后通過設置各種市場機制和政策工具,以調整現有市場價格或完善市場體系,從而達到預想中的環(huán)境保護水平。對此,福斯特指出,按照“市場—商品原則” 構建整個生態(tài)系統(tǒng),對自然的內在價值進行成本收益分析,比如對空氣質量或美好環(huán)境進行定價,這是試圖對不可度量的東西加以度量;而且,這種做法雖然美其名曰是保護環(huán)境,但更像是為合法破壞環(huán)境而上繳的保護費。從本質上看,它不過是假借美好的修辭去粉飾破壞自然的行為,給自然資本化披上合法化外衣,從而心安理得地“出售”自然,滿足自身對資本積累的無限欲望罷了。在福斯特看來,環(huán)境經濟學家通過以自然資本化來解決環(huán)境問題的策略,不過是自編自導的一場烏托邦神話而已。
其次,科學技術萬能論者從實用主義和功利主義立場出發(fā),比較樂觀地認為科學技術是解決生態(tài)危機的神秘撒手锏,科學技術的魔杖具有驅除所有自然問題的魔力。在指認科學技術乃是破壞環(huán)境力量的同時,馬爾庫塞又認為可以通過科學技術變革,發(fā)展新型、實用技術解決生態(tài)問題,實現自然的解放。赫爾曼·卡恩認為,技術對環(huán)境的破壞是暫時的,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科技異化現象將會得到消除,“技術的進步及其價值的進一步實現,將能夠減少或根本治理污染。技術本身將是解決技術在生態(tài)自然層面的負價值的根本動力和手段”[12]。對此,福斯特認為,對于技術與環(huán)境的關系,應跳出撇開具體生產關系和社會制度而孤立談論技術的形而上學思維模式。一方面,我們不能對技術頂禮膜拜,另一方面也不能將其妖魔化,而應該深刻認識到技術本身是中立性的,并無好壞之分。技術之所以成為破壞環(huán)境的資本幫兇,是由其所屬的生產方式和社會制度決定的。在資本主義制度下,由于生產的目的不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真實的物質需要,技術被異化為資本增殖的手段,從而導致科學技術的工具理性與價值理性發(fā)生斷裂。目的與手段的倒置,使得科學技術的合理性演化為非合理性,就像保羅·巴蘭和保羅·斯威齊所說,“目的的不合理性,否定了手段的一切進步。合理性本身變成了不合理的”[13]。因此,科學技術是否是造成環(huán)境問題的根源以及它是否可以成為破解環(huán)境問題的重要手段,并不直接取決于科學技術本身,必須立足于科學技術置身其中的特定社會制度來反思科學技術的地位與作用。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技術并沒有把人從資本的奴役下解放出來,反而因科學技術的非理性使用導致生態(tài)危機的爆發(fā)。如果不把徹底解構資本主義制度作為根本前提,科學技術本身就不能被視作解決生態(tài)困境的有效手段 。
最后,生態(tài)倫理學呼吁通過道德革命建立人與自然之間的倫理關系,以生態(tài)倫理意識遏制生態(tài)危機。作為生態(tài)倫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利奧波德認為必須扭轉只是從經濟利益角度把自然視為追逐私人財富手段的思維模式,倡導將道德意識和倫理關系擴大到土地、水、動物、植物等自然領域,構建熱愛自然、尊重自然、保護自然、利用自然的倫理理念,以促進對自然資源的保護并實現永續(xù)發(fā)展。但是,在福斯特看來,雖然利奧波德正確地指出了自然商品化的經濟發(fā)展模式忽視了對土地的倫理關懷,可這種單純從倫理價值角度的“道德革命”忽視了隱藏于其背后“更高的不道德”。在資本成為社會建制的主導元素下,金錢是驅動所有自然資源的魔鬼。使用價值被交換價值綁架,一切都蛻變?yōu)榭捎秘泿藕饬康慕粨Q價值,而一切又都掩蓋在所謂的等價交換形式下。在福斯特看來,許多有識之士呼吁通過道德改革抒寫人與自然的新篇章,其根本的軟弱性就在于它忽視了更不道德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
總之,在福斯特看來,資本主義制度才是造成人與自然新陳代謝斷裂的根源,任何幻想在資本主義母體內通過“技術魔棒”“自然資本化”和倫理意識的變革等手段破解生態(tài)危機的設想,都不過是粉飾資本貪婪性本質的謊言,是緩解資本主義生態(tài)危機的權宜之計。唯有根本揚棄資本邏輯,與資本主義制度實行徹底決裂,才能發(fā)動真正意義上的生態(tài)革命,根本解決人與自然之間的矛盾與對抗,重構人與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關系。
三、以“經濟停滯—金融化陷阱”為樞軸的社會生態(tài)批判思想
新陳代謝及其斷裂不僅具有自然生態(tài)學意義,同時也具有社會生態(tài)學意蘊。正如福斯特談到的那樣,“在廣義上使用這個詞匯,用來描述一系列已經形成的但是在資本主義條件下總是被異化地再生產出來的復雜的、動態(tài)的、相互依賴的需求和關系,以及由此而引起的人類自由問題”[5]220。人與自然關系的惡化必然同時伴隨著人與人、人與社會的沖突、對抗與矛盾;而且,隨著資本主義進入金融資本主義時代,這一沖突、對抗與矛盾不僅在深度上同時也在廣度上不斷深化和蔓延。由于大量實體經濟潛在剩余的堆積,資本愈發(fā)依賴虛擬經濟的刺激,實體經濟增值空間不斷壓縮,金融化成為資本增殖的新通道。與此同時,金融資本對實體經濟的支配和奴役造成了經濟停滯與金融化的共生悖論,破壞了人類社會的新陳代謝基礎,導致全球生態(tài)危機、全球流行病危機、世界經濟危機、經濟停滯、階級體系兩極分化、貧富差距進一步拉大等一系列社會問題,進而造成社會生態(tài)的急劇惡化。
(一)壟斷金融資本主義:資本主義的壟斷金融資本時期
20世紀70年代以來,隨著經濟發(fā)展有利條件的減少,實體經濟無法吸納巨大的經濟剩余。私人非住宅固定投資值占GDP比重連續(xù)下滑,實體經濟步履蹣跚,越來越多的經濟剩余缺乏有利可圖的投資機會而無法進入資本流通通道。在這一背景下,金融創(chuàng)新工具應運而生。對此,馬格多夫和斯威齊指出,經濟停滯沒有向縱深發(fā)展,主要是剩余資本流向了經濟的金融上層建筑領域,這間接地促進了實體經濟的發(fā)展,也催生了資本積累的金融化。金融機構相繼推出保險、期貨、期權債券、股票、對沖基金等金融工具,為消化大量的經濟剩余提供了重要渠道。金融產業(yè)等非生產部門的發(fā)展,吸納了一部分從業(yè)人員,既緩解了就業(yè)壓力,也使人們在金融投機活動中以低價買入高價賣出的形式賺取價格差額,給神秘的財富數字增添了迷幻魔力。金融化倒逼著經濟的前行,但也孕育著新的危機風險。福斯特認為:“過去40多年來資本主義經濟的特征從以生產為重心逐漸轉移到了以金融為重心而產生的危機?!盵14]金融工具最初是服務于實體經濟發(fā)展的,它通過把社會閑散資本匯集為社會資本,為企業(yè)的發(fā)展提供資金便利,但金融化力量的膨脹逐漸越俎代庖,金融邏輯不再是實體經濟發(fā)展的有益補充和助手,而是日漸成為超越實體經濟的獨立規(guī)制。
在福斯特看來,壟斷資本金融化是當代資本主義的核心特征。由于資本在實體經濟領域投資積極性受挫,壟斷資產階級把越來越多的經濟剩余注入金融領域,通過金融領域的投機不斷推動“財富效應”雪球似的增長,因而金融資本是“以資本主義經濟的生產力基礎之上的相對自主的金融上層建筑的形式出現的”[15]。GDP的增長、經濟的發(fā)展越來越依賴于一個接一個金融泡沫的刺激,金融化在資本主義經濟中愈發(fā)占據主導地位,金融力量的蓬勃發(fā)展推動著資本主義進入一個新時代,即壟斷金融資本主義階段?!拔覀冊谶^去的四分之一世紀見證的是壟斷資本主義演化成為一個更加普遍和全球化的壟斷金融資本體系,這是當今發(fā)達的資本主義經濟體的經濟制度的核心,它是經濟不穩(wěn)定的關鍵原因和當今新帝國主義的基礎。”[16]
壟斷金融資本主義并不是對資本主義發(fā)展階段的超越,資本積累仍是金融資本的內在屬性。金融資本較之產業(yè)資本具有更大的靈活性、流動性。對此,威廉·K.塔布把它描述為“僅用貨幣本身就能制造出貨幣來,而無需實際生產的介入”[17]。金融機構通過金融、保險、房地產、對沖基金等金融衍生品投機的利潤成為GDP增長的主要來源,“金融利潤以火箭般的速度增長,從1995年到2007年中,膨脹了300%多”[15]。金融資本游離并成為凌駕于實體經濟的壟斷力量,金融化愈來愈成為抑制經濟停滯的依靠力量。資本家利潤來源逐漸由實體經濟轉向虛擬經濟,虛擬經濟肩負的使命是短期內為資本家賺取最大的利潤。金融資本主導資本主義經濟的發(fā)展,整個社會隨著金融化興衰而發(fā)生跌宕起伏的變化;隨著金融泡沫的破裂,經濟社會也會發(fā)生多米諾骨牌效應,經濟再次陷入停滯,居民普遍處于失業(yè)狀態(tài)。當金融市場不能自行恢復運轉時,為了避免金融上層建筑的崩潰,政府總是成為最后的買單人——政府不得不向市場注入資金,以重啟金融化之路,以至于金融壟斷資本主義經濟體制成為一個“癮君子”,即為了給經濟剩余尋找出路,只能借助金融工具的擴張,而隨著金融泡沫的破裂,整個經濟再次陷入停滯。這就是當代資本主義的金融化陷阱?!百Y本主義經濟停滯吹起金融泡沫,金融泡沫放大了經濟停滯的惡果。”[18]
(二)金融資本積累悖論與社會代謝斷裂
當資本主義發(fā)展到壟斷金融資本主義階段,貫穿于這一發(fā)展軌跡中的仍是資本邏輯主導下追逐更多的剩余價值,只不過表現出新的特征:一方面,巨型企業(yè)為維護“命運共同體”而排除了盲目的價格競爭,壟斷資本與權力階層相互勾結,不僅“加強了經濟權力與政治權力的相互滲透”[19],而且形成了一個新的統(tǒng)治階層;另一方面,壟斷資本不但控制著本國上下游的生產系統(tǒng),還借助“全球化”統(tǒng)治著外圍國家的經濟系統(tǒng)。壟斷金融資本剩余價值的來源既通過賭博式的金融化聚集財富,還通過全球勞動力套利剝削發(fā)展中國家的工人。一小撮公司和富人通過貿易、金融流、外包等攫取巨額利潤。壟斷金融資本不但破壞了人與自然之間的新陳代謝,同時也造成了社會生態(tài)的惡化。
階級分析方法是馬克思主義分析社會問題的一個重要視角。福斯特也深知階級分析法是解剖社會問題的鑰匙,并采取這一方法分析了壟斷金融資本主義對社會生態(tài)的破壞性后果。在福斯特看來,面對實體經濟利潤率下滑,金融化刺激了經濟的虛假復蘇,壟斷資本主要依靠保險、證券、債券、房地產等虛擬經濟增殖工具使財富在短期內迅速膨脹?!敖鹑诨S持并增加了頂層人物的財富,暫時從整體上緩解了經濟停滯,但這是以長期的更大程度的經濟不穩(wěn)定為代價的?!盵20]福斯特看到,在更為“理性”的壟斷金融資本主義時期,形式上自由的工人處境實際上不斷惡化。相對過剩的勞動力后備軍成為資本積累的一種手段,而工人就業(yè)極不穩(wěn)定,依據經濟形勢的好壞經常性處于就業(yè)和失業(yè)的邊緣。由于勞動力市場疲軟,越來越多的勞動力無緣就業(yè)市場,大量工人從事兼職工或短期工工作。沒有相關的法律保護,工人的權益得不到保障,他們租住在破敗的出租屋里,遭遇著饑餓、污染水源、傳染病、流行病的危機。“由于資本主義階級社會各方面條件的不平等,傳染病對工人階級、窮人以及外圍人口的影響最大?!盵21]福斯特認為,面對資本主義結構性危機的日益暴露,新自由主義試圖成為拯救壟斷金融資本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其主要戰(zhàn)略目標是將國家嵌入資本主義市場關系之中”。但是,本質地看,新自由主義下的利維坦不過是資本和市場的奴仆,其主要職能是維護資本主義再生產,國家的角色由資本的“守夜人”轉變?yōu)槭袌龅摹皳H恕?,為市場邏輯的運行保駕護航。因此,新自由主義不但沒有改善工人的處境,反而成為資本壓榨工人的幫兇。當生產相對過?;蚪洕r,國家通過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為資本和市場提供補貼,金融化工具的啟用仍未消除資本主義過度積累和經濟停滯的經濟矛盾,資本主義陷入經濟矛盾、帝國主義矛盾、政治矛盾、社會再生產矛盾和環(huán)境矛盾的全面危機中。福斯特指出:財富和收入的鴻溝進一步加劇,“收入和財富不均嚴重到無以復加的地步,世界各地的工人的經濟、社會和生態(tài)條件在惡化,人類棲居的地球也陷入了危險境地”[22]。
四、福斯特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的理論啟示
隨著資本主義進入壟斷金融資本主義時代,資本主義的結構性危機不但造成了人與自然的失衡,同時也加劇了社會生態(tài)的惡化。在“人類世”時代,壟斷金融資本主義自然環(huán)境和社會生態(tài)日益加劇的毀滅性破壞,正在急劇摧毀人類賴以生存的家園——作為自然家園的地球和作為社會家園的人類社會。只有在人與自然、人與人(包括人與社會)的雙重維度同時發(fā)生一場偉大的思想革命和社會革命,徹底顛覆資本主義的經濟制度、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tài),以馬克思的生態(tài)學思想或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為理論導引,建立起新的經濟運行機制和政治體制,才能重建人與自然、人與人和人與社會之間的新陳代謝機制。福斯特從哲學基礎、自然生態(tài)和社會生態(tài)三重視角,借助新陳代謝斷裂、經濟停滯、金融化等理論工具所展開的對壟斷金融資本主義的生態(tài)學批判和對生態(tài)社會主義的探索,既為我們認識資本主義的結構性危機提供了新視角,也為身處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當代中國的生態(tài)文明建設實踐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借鑒。
資本主義的破壞性危機警示我們,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建設中,既要充分利用資本與市場在有效配置資源中的積極作用,又要采取切實手段駕馭和控制資本,避免市場失靈,正確處理經濟發(fā)展與自然生態(tài)保護、財富創(chuàng)造與財富公平分配之間的關系,開創(chuàng)人與自然、人與人和人與社會和諧發(fā)展的人類文明新道路。同時,生態(tài)社會主義的理論探索也提示我們必須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實際相結合,堅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持續(xù)推進以人民為中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tài)文明之路。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不僅提出了作為生態(tài)文明哲學思想基礎的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思想,超越了人類中心主義與生態(tài)中心主義的思想偏執(zhí),開辟了自然生態(tài)文明的新路徑,同時還以“人民至上”為根本宗旨,聚焦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和諧社會生態(tài)的構建。因此,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不僅包含著圍繞人與自然關系而提出的“兩山理論”新發(fā)展理念,而且也包含著圍繞人與人、人與社會關系而提出的消除貧困、改善民生、共同富裕的新發(fā)展理念,同時還包含著立足于全球和人類視野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新發(fā)展理念。作為21世紀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代表著一種新的人類文明發(fā)展樣態(tài)和人類文明的新未來。正如《有機馬克思主義》一書談到的那樣:人類消除生態(tài)危機,走向生態(tài)文明的希望在中國,“在地球上所有的國家當中,中國最有可能引領其他國家走向可持續(xù)發(fā)展的生態(tài)文明”[2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走的是一條不同于西方工業(yè)文明的新型道路,其實質就是以實現人與自然、人與人和諧共生的生態(tài)文明道路。習近平生態(tài)文明思想是我國生態(tài)文明建設和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取得歷史性成就的方向指引和指導思想,是21世紀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文明思想的最新成果,具有當今世界西方國家生態(tài)理論和生態(tài)思潮無可比擬的優(yōu)越性。
參考文獻:
[1] 布雷特·克拉克,約翰·貝拉米·福斯特.二十一世紀的馬克思生態(tài)學[J].孫要良,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10(3): 129-132.
[2]唐納德·沃斯特.自然的經濟體系:生態(tài)思想史[M].侯文蕙,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9:486.
[3]本·阿格爾.西方馬克思主義概論[M].慎之,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1:491.
[4]詹姆斯·奧康納.自然的理由:生態(tài)學馬克思主義研究[M].唐正東,譯.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3.
[5]約翰·貝拉米·福斯特.馬克思的生態(tài)學:唯物主義與自然[M].劉仁勝,肖峰,譯.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6]約翰·巴里.馬克思主義與生態(tài)學:從政治經濟學到政治生態(tài)學[J].楊志華,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9(2):104-111.
[7]鮑德里亞.生產之鏡[M].仰海峰,譯.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5:38.
[8]苗力田.古希臘哲學[M].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163.
[9]費爾巴哈哲學著作選集:上卷[M].榮震華,李金山,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115.
[10]馬克斯·霍克海默,西奧多·阿道爾諾.啟蒙辯證法[M].渠敬東,曹衛(wèi)東,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
[11]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生態(tài)危機與資本主義[M].耿建新,宋興無,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6:1.
[12]郭沖辰.技術異化論[M].沈陽:東北大學出版社,2004:110.
[13]保羅·巴蘭,保羅·斯威齊.壟斷資本[M].南開大學政治經濟學系,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77:342.
[14]約翰·貝拉米·福斯特.資本的金融化與危機[J].吳娓,譯.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8(4):84-94.
[15]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羅伯特·麥克切斯尼.壟斷金融資本、積累悖論與新自由主義本質[J].武錫申,譯.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0(1):1-9.
[16]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羅伯特·麥克切斯尼,賈米爾·約恩納.21世紀資本主義的壟斷與競爭[J].金建,譯.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1(9):5-15.
[17]威廉·K.塔布.當代世界資本主義體系面臨四大危機[J].唐科,譯.國外理論動態(tài),2009(6):14-20.
[18]約翰·貝拉米·福斯特.論壟斷金融資本[J].陳弘,譯.海派經濟學,2010(31):115-121.
[19]薩米爾·阿明.新帝國主義的結構[J].陳俊昆,韓志偉,譯.國外理論動態(tài),2020(1):33-40.
[20]弗雷德·馬格多夫,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美國工人階級的困境[J].王建禮,郭會杰,譯.當代世界與社會主義,2015(3):112-118.
[21]約翰·貝拉米·福斯特,因坦·蘇旺迪.新冠肺炎疫情與災難資本主義[J].佟艷光,曹立華,譯.國外理論動態(tài),2020(5):35-44.
[22]約翰·貝拉米·福斯特.絕對資本主義:新自由主義規(guī)劃與馬克思—波蘭尼—??碌呐衃J].王爽,車艷秋,譯.國外理論動態(tài),2019(8):50-57.
[23]菲利普·克萊頓,賈斯汀·海因澤克.有機馬克思主義:生態(tài)災難與資本主義的替代選擇[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7.
【責任編輯:張亞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