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蔡雅蘭
文言文是中華文化的精髓,承載著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任。讓學生學習文言文,就是要在學生的心中扎下傳統(tǒng)文化之根,播下傳統(tǒng)文化之魂,讓學生從小樹立文化自信,增加民族認同感與歸屬感。在課堂教學中,教師應當如何立足課堂,緊扣語文要素,帶領學生感受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魅力呢?本文將以六年級上冊《文言文二則》中《伯牙鼓琴》為例,提升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對文言文教學策略進行探究。
在文言文教學中恰當運用音樂,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興趣,促使學生產生較為豐富的聯想,還可以較好地喚起學生的情感體驗,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積極思考的良好學習氛圍。用好音樂這一把開啟感情閘門的鑰匙,學生的身心可以隨文而動、隨境而生,在佳境中感受語言文字的精妙之處。
教學《伯牙鼓琴》時,教師在導入環(huán)節(jié)可以播放取材于本篇故事的古琴曲《高山流水》,當舒緩、輕悠的古琴旋律在教室中飄蕩時,學生的心弦已被悄然撥動,豐富的想象一觸即發(fā)。一首古琴曲,帶領學生穿越了千年,學生仿佛看到了伯牙席坐于瑤琴前彈奏曲子,子期在一旁凝神聽琴的場景,不僅如聞其聲,還如見其人,更如臨其境。課堂伊始便拉近了學生與文本的距離,做到了“課未始,興已濃”。教學中,教師還可在多個重點處巧用音樂創(chuàng)設情境,如創(chuàng)設感悟伯牙痛失知音時的悲痛情境,在音樂的浸潤下,學生的情感與文本產生了共鳴,實現了有機交融,那樂曲聲帶給學生的不僅是悠揚的享受,更是心靈的滌蕩。學生帶著這份獨特的共鳴再細讀文本,此時的誦讀體驗更加妙不可言,對于文言文學習的濃厚興趣被進一步激發(fā),讓學生在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海洋中徜徉。
“讀書百遍,而義自見。”誦讀作為學習文言文的一種重要手段,在教學中的地位至關重要,這要求教師要充分利用好朗讀,為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進行多種形式的誦讀,引導學生在反復誦讀、多種形式的朗讀中感悟品味文章的內涵,讓學生觸摸文言文背后的文字溫度,逐步提升自身的語文素養(yǎng)。
在《伯牙鼓琴》一課的教學中,可以從學情出發(fā),逐步為學生搭建朗讀的階梯。讀準字音是學生學習文言文的第一步。教學中,教師主要抓住學生容易讀錯的“弦”“為”二字,在讓學生試讀時要及時進行正音指導,做到有的放矢。學生將生字的音讀準之后,要注意的便是句子的停頓了?;趯W生前期的朗讀體驗,教師應當引導學生聚焦自讀時容易磕磕絆絆的句子,抓住關鍵字對句子進行解析,讓學生嘗試在理解句意的基礎上進行斷句,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此時學生的語感可以得到較好的培養(yǎng),也能夠為后續(xù)的學習奠定基礎。緊接著的韻律規(guī)則是需要師生共同突破的教學難點了,教師此時可以抓住本文中的重要語氣詞“哉”和“乎”,為學生進行示范朗讀,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引下讀出古文的獨特韻味———“聲斷氣連”,在抑揚頓挫的朗讀聲中進一步感受文言文的音韻美,讓濃濃的古韻味在課堂之中彌漫……朗讀指導層層遞進,層級清晰,逐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朗讀水平,提升學生學習文言文的能力。
充分利用多媒體課件,呈現去標點、豎排繁體字、小篆體等多種形式的課文,變換形式讓學生反復吟誦,在誦讀中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既讓學生了解了古今文化的表達差異,又借助這種方式讓學生體驗了古人的讀書方式,在讓文言文教學變得有趣的同時,引導學生在趣味中感受傳統(tǒng)文化的形式美。
文言文的情境,指文本中所營造渲染的情理之美和文化之美。文言文教學,不僅要引導學生讀懂文本之意,更要知曉文本之理、文本之情,借助誦讀滋養(yǎng)學生的品性,拓展學生的視野,啟迪學生的心智,從而引導學生更好地理解與傳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學《伯牙鼓琴》時,教師可引導學生融入文本的角色中,入情入境誦讀,此時文中的語言恰似自己的言語,此時的朗讀如吐心語。
文言文的創(chuàng)作背景距離現在比較遠,其中的文字寓意大多也比較含蓄,學生理解起來存在一定難度。了解與課文相關的資料,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文言文的文本內涵。教學時,教師可以鏈接作者的簡介或寫作背景等資料,幫助學生更好地閱讀課文,進一步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通過背景材料和相關資料的層層鋪墊和互相滲透,逐步降低學生學習文言文的難度,讓學生得以以一種較為輕松愉悅的姿態(tài)走近文言文,學習文言文,愛上文言文。
文言文和目前學生的現實生活存在著一定的時空距離,這導致學生容易對文本產生心理距離和情感隔閡。為了拉近距離、消除隔閡,教師在教學的時候可以選擇合適的背景資料,對文本進行拓展教學,促進學生對文本的深入理解。
編者在《伯牙鼓琴》的文后為學生提供了“資料袋”,這是對課文的有效補充,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孟浩然、李白、王安石等名家提及伯牙、鍾子期的詩句,《呂氏春秋》和《列子》等古書中對伯牙、鍾子期成為知音的記載,都給學生的學習提供了支架,為學生深入理解“知音文化”錦上添花。學生在理解文言文故事中產生對“知音”情感的共鳴,感受到“知音文化”代代相傳的魅力,最終獲得情感的熏陶。
以《伯牙鼓琴》為例,本文的教學可以拓展三次文化資源,層層遞進,讓學生對“知音文化”的理解得以逐步深入,從而將“知音文化”根植于學生心中。具體如下:第一次拓展安排伯牙鼓琴圖,讓學生初步認識伯牙和子期的關系,為后文理解二人的情感做好鋪墊;第二次拓展“伯牙與子期相遇”時的情景資料,引導學生體會伯牙與子期二人之間的相遇,實際上是心靈之間的相知、相融;第三次拓展資源,則是在理解“破琴絕弦”時補充伯牙聽聞子期去世時的相關資料,深入體會“知音”的境界。
對于學生而言,文言文的閱讀是存在一定難度的。在之前的學習中,學生已初步掌握了借助注釋、借助資料、借助課文插圖、聯系上下文等學習方法。教學時,教師要抓住契機,巧妙地將新知與舊知進行勾連,抓住二者之間的聯系,在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潛移默化地引導學生做好學習文言文過程中的日常積累,不斷實現語言文字的內化。教師的指導要基于學生已有的經驗,指向遷移和強化,學生在這樣的學習過程中會有看得見的成長,會不斷提升學習能力。
“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是提升學生綜合素養(yǎng)的必選之法,在文言文教學中遇到具有爭論的知識點時,教師可以巧妙設置辯論會,有了辯論的助力,學生在思維碰撞中進一步走進文言文,讀懂內容,感悟“知音”文化。思維提升的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可以得到有效提升。
文言文文本中蘊含著寶貴的歷史文化和獨特的語言特色,若是能打通學生想象力的“經絡”,引導學生結合文本展開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對實現學生和古人的“心靈相通”是大有裨益的。如在教學《伯牙鼓琴》中“知音難覓,倍珍惜”“知音離世,心悲痛”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想象自己就是伯牙,代入角色進行想象,體會伯牙內心的喜與悲,讓學生與伯牙產生共鳴,從而真正領悟到“知音文化”的崇高境界。
小學文言文的內容看似簡單,卻承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讀書之道、交友之禮、愛國之情、仁義之心……傳統(tǒng)文化蘊含其中,小故事含著大道理。學生讀著“之乎者也”穿越時空,與古代先賢對話,涵養(yǎng)精神,提升品格,陶冶性情。
在文言文教學中,教師應當緊扣語文要素,選擇合適的教學策略,巧借各種課程資源,在學生的心中扎下傳統(tǒng)文化之根,播下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之魂,不斷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