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可房
摘 要:陶器是人類發(fā)明史上的重大成果之一,是人類進入新石器時代的標志。彩陶是史前人類營造在陶器上的精神家園,反映先民的生活和社會存在,表達先民的思想寄托和精神世界。蛙紋是馬家窯文化彩陶的主要紋飾,是馬家窯先民的氏族圖騰。
關鍵詞:史前彩陶;蛙紋;產生演變
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1.005
彩陶是史前人類編繪的一個夢幻世界。大約在一萬多年前,人類發(fā)現(xiàn)了火。在火的使用過程中,人類迫切需要耐火器物,用來蒸煮食物。人類最初是使用采摘果殼或樹條編制的籃子來盛裝器物的,在長期使用的過程中,先民們發(fā)現(xiàn)涂有黏土的籃子或果殼經火燒可以形成不易透水的容器,這種容器不易被火燒毀,還可燒煮食物。經過長期使用和不斷改造,先民偉大的創(chuàng)造—陶器誕生了。陶器的發(fā)明,對于改善人類的生活質量起到了革命性的突破作用,是人類發(fā)明史上的重大成果之一。隨著生產力發(fā)展、制陶工藝改進,陶器制作日趨成熟,大約在距今八千年左右,伴隨著人類對天然礦物顏料的發(fā)現(xiàn)和使用,彩陶應運而生。
史前社會生產力水平非常落后,人類社會是由氏族和部落組成基本生活團體,這些生活團體之間往往又相互結成親屬部落或部落利益聯(lián)盟,這樣就形成了大大小小不同范圍的利益共同體。這些共同體相對獨立,但在生產生存上又互相依賴,共同對抗來自自然和敵對部落的侵犯。在長期的生存斗爭過程中,逐漸形成了共同認知、共同信仰、共同生活習俗。這種認知、信仰、習俗以藝術化手法自覺或不自覺地體現(xiàn)在先民最早的藝術作品—彩陶上。因此,彩陶作為一種造型藝術,總是反映當時的生活和社會存在的,表達當時的思想寄托和精神世界的。
史前先民在與日月星辰、風雨雷電、山川河流等自然現(xiàn)象變遷的搏擊和抗爭中以及對花草樹木、鳥獸蟲魚的生長發(fā)育的認識與理解過程中,由具象的感知,慢慢產生幻化和感悟,從自然界的紛繁物象中發(fā)現(xiàn)和捕捉到了與自己的生命息息相關的現(xiàn)象,這些產生于大自然的現(xiàn)象激發(fā)了他們強烈的情感和旺盛的想象力。如葫蘆的大腹多子之相、青蛙的兩棲生存之相等,一旦為史前人類所認知,并被他們主觀情感認同,便被藝術化涂抹在日常使用的陶器上,表達自己的內心感受和對美好生活的祈求和渴盼。
史前河水經常泛濫成災,原始先民的家園被淹沒,莊稼被沖毀,許多親人被淹死,大家沒有能力改變這樣的情況,只能時刻生活在被死亡籠罩的氛圍中,祈求上天庇佑。這時,細心的先民注意到了青蛙在洪水來臨時可以在洪水中生存,洪水過后,又能在岸上生活,出入自由。這在無法抵御洪水的原始先民眼中,無疑是一件令他們崇拜的事情和物種。除此之外,遇到洪水災害之后,如何更快恢復生活并進行繁衍生息又是先民們最重要的愿望,而青蛙產卵量非常大,繁殖能力極強,符合先民多子多孫的心理,這是先民崇拜青蛙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不僅如此,先民注意到青蛙的鳴叫與風雨有很大的關系。青蛙這種既能預知風雨,又能在洪水中生存,還有強大的生殖能力,這些能力正是當時先民所盼望擁有的。于是,人們開始崇拜青蛙,希望自身能擁有青蛙的能力,或借助青蛙來保佑自己的氏族。慢慢地隨著原始先民認知的發(fā)展,精神世界的不斷豐富,宗教信仰意識萌芽,青蛙這個在氏族部落中深入人心的神靈形象,就自然而然地出現(xiàn)在了彩陶紋飾之中,并不斷演化為先民的氏族圖騰、崇拜偶像。
下面我們重點介紹幾件會寧縣博物館館藏馬家窯文化蛙紋彩陶,了解蛙紋的演變過程,并從中窺見先民精湛的繪制技藝和他們要表達的精神世界。
半山類型蛙紋雙耳彩陶壺(圖1),高42厘米,口徑13厘米,腹徑43厘米,底徑11厘米。20世紀70年代征集于頭寨子鎮(zhèn)牛門洞村。泥質橙黃陶,侈口,直頸,圓肩,鼓腹,平底,腹部飾對稱半環(huán)形雙耳。黑紅彩,口沿內施一圈黑色弧線紋,頸部滿飾黑色網格紋,頸部和肩部連接處飾一圈紅色條帶紋,條帶紋外又旋一圈黑色條帶文。肩腹部的主題紋飾為蛙紋和圓圈紋,蛙紋和圓圈紋中間填充三個大小不等的圓點。蛙由頭部、軀干和四肢組成。頭部為一圓圈,該圓圈由里、中、外三圈組成。最里層為黑彩繪制的菱形方格,黑色方格在陶體上留白出橙黃菱形方格,黑黃交錯,黃色菱格由上下兩層各三個共六個菱格組成,似蛙的嘴巴、眼睛、鼻子。菱格外為一圈紅色條帶,紅條帶外又繪一圈黑色條帶,紅黑條帶間留出橙黃條帶,而黑色條帶向內勾挑出黑色鋸齒,將橙黃條帶分割,美觀而不空洞。主軀干由寬厚的紅色條帶垂直繪制,剛直挺拔,至軀干末端左右各加繪黑色條帶,和頭部一樣,黑色條帶和紅色條帶間露出橙黃陶體,由黑彩向紅彩方向勾挑出黑色鋸齒,尾部更新肥碩。四肢均呈“w”形,前肢較小,后肢隨器型增大而顯肥碩。四肢由紅、黑兩色繪成,中間紅彩條帶,外加黑彩條帶,黑彩條帶向內勾挑出鋸齒與紅彩分割。四肢末端繪出指爪,除一左后肢為四個指爪外,其余每肢五個指爪。圓圈紋和蛙紋頭部繪制方法一致,由里、中、外組成三圈組成。最里層為黑色彩繪出菱形方格紋,共八層,黑色菱形方格間亦留白出八層菱形網格紋。中層為紅色條帶紋,最外層為黑色條帶文。黑色條帶紋向內勾挑出黑色鋸齒紋,鋸齒間留白與紅色條帶紋分割。蛙紋和圓圈紋下面的下腹部施一圈黑色條帶紋,最下面施一圈水波紋。
該彩陶陶質細膩,胎體極薄,器表光潔,腹部有一處向內凹陷,應為初始燒制時所致。彩繪因型而繪,先民充分利用器型上部的上小下大特點,繪制出頭部至尾部上小下大四肢分明的青蛙,青蛙旁邊繪一圓圈紋,蛙紋與圓圈紋中間空白處又用小圓點填充,小圓點根據空間,亦上小下大,恰如其分。整個彩繪畫面以蛙紋軀干為對稱軸,左右對稱彩繪出蛙的四肢及大圓圈紋,就連四肢紋和圓圈紋間填充的圓點也對稱分布,在對稱中顯示圖案的平衡與協(xié)調。仔細辨識,該彩陶紋飾又是由蛙紋圖案和圓圈紋圖案,在陶器圓形的表面構成一條封閉的紋飾帶,整個圖案便沒有了開頭,也沒有了結尾,循環(huán)往復,無窮無盡。這種連續(xù)圖案與圓形的罐體相互結合,體現(xiàn)出連續(xù)不斷、周而復始的美感。這正是史前先民利用陶罐這個有限的空間,表達出他們對生命和物象往輪回復的期盼和渴望。
平視彩陶,蛙神似自水中騰空躍起,濺起水波點點;又似蛙神從天而降,飛奔于天地之間,正在向人間播撒希望的種子。俯視彩陶,恰似在廣闊的大地上,正中間是一處深不見底的水渦(圖2)。水渦在不停地旋轉,蛙神守護在水渦旁,似在專心注視著水渦的變動,關注水渦漲落,佑護農作物安全生長。又似靜候在既便于耕種又利于灌溉的菱形小塊的大片農田旁,防范病害侵襲,守護風調雨順。這件彩陶器型端莊渾圓,構圖簡潔明快,無論是平視還是俯視,畫面都非常完美,布白均勻,黑、紅、橙黃三色組成,色彩艷麗,十分華美,令人賞心悅目,是立體造型藝術和平面繪畫藝術完美結合的典范,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是新石器時代馬家窯文化半山類型的彩陶精品。
半山類型蛙紋雙耳彩陶壺(圖3),高42厘米,口徑13厘米,腹徑43厘米,底徑11厘米。略殘,修復。泥質橙黃陶。侈口外翻,束頸,垂肩,鼓腹斜收,小平底,肩腹飾對稱雙耳。口沿內飾一圈條帶鋸齒紋,頸部飾折線紋,頸肩結合處是紅黑條帶紋,腹部飾蛙紋。蛙紋軀干由中間紅彩,兩邊黑彩條帶紋組成,四肢由中間紅彩兩邊黑彩條帶紋折線紋組成,前后肢均呈“w”形,因器型前小后大,前肢肢節(jié)、肢端皆有數量不等的指爪,后肢僅肢端有指爪。蛙紋旁邊繪圓圈紋,由兩層圓圈紋組成圓圈,由中間紅彩兩邊黑彩條帶繪成,兩層中間以條帶紋組相隔,每組或三條或四五條,每組中間又填飾圓點紋,內圓填繪網格紋。圓圈上緊接壺口,下以肢節(jié)形折線紋相托。主題紋飾下繪一圈條帶紋,最下端繪一圈水波紋。圓圈紋形似太陽,寓意深遠。
馬廠類型變體蛙紋高低耳彩陶罐(圖4),高24.5厘米,口徑10厘米,腹徑20.5厘米。完整,泥質橙黃陶,侈口,斜沿,直頸,垂肩,鼓腹斜收,小平底,肩腹飾高低耳,耳上堆塑有泥條紋。施黑、紅彩。口沿內飾黑彩弧線紋,頸飾黑彩折線紋,頸肩結合處施一圈紅彩條帶紋和一圈黑彩條帶紋,肩腹部飾寬帶紋,寬帶形似“個”字,寬帶由黑紅兩彩組成,中施紅彩,兩邊施黑彩,最下層施一圈黑彩寬帶紋。此紋飾由蛙紋演變而來,以罐口代替圓圈作為頭部,豎直寬帶紋作為軀干,折線寬帶作為肢體,線條粗獷,構圖簡潔。
馬廠類型折線圓點紋雙耳彩陶壺(圖5),高40厘米,口徑13厘米,腹徑38厘米,底徑11厘米。泥質橙黃陶,侈口,直頸,溜肩,鼓腹,平底,腹部有對稱雙耳。罐口內沿飾一圈弧線紋,頸部飾網格紋,頸肩部結合處飾一圈紅彩條帶紋、一圈黑彩條帶紋,黑紅條帶紋間留出黃陶地,肩飾一圈條帶折線紋,折線紋由兩條黑色條帶中間夾紅色條帶組成,形似三角形。折線紋下又飾一圈黑色條帶紋,緊接著又飾一圈折線紋,較上層簡略,只用黑彩繪出,這樣在陶體上形成較大的三角形陶面,三角形內飾黑彩圓點紋,最下面又飾一圈黑彩條帶紋。俯視彩陶,恰似盛開的八瓣花朵,層層疊疊,十分美觀。
蛙紋的描繪最早見于半坡時期出土的一件彩陶盆上,蛙的形象十分寫實。到了馬家窯文化時期,有大量的蛙紋彩陶出現(xiàn),延續(xù)時間較長。剛開始是寫實的,繪在彩陶盆的內壁上,到半山類型時期則變得較為抽象,將頭畫成圓形,內填各種紋飾,軀干和四肢用紅、黑相間的帶紋、條帶紋表示,上下肢向上折曲,肢端有數目不等的指爪。馬廠類型時期,蛙紋變得更為抽象,完整的蛙紋已很少見,頭部大多被完全省略,以罐口代替,身體僅以局部的變體紋樣表現(xiàn)。馬廠類型晚期有的四肢由順向演變?yōu)榉聪虺手苯乔?,進而將代表身體的寬帶也省略,簡化為肢爪紋,最后演化成三角折帶紋和折線幾何紋樣。
彩陶是史前人類營造在陶器上的精神家園,一件彩陶就是一個獨特的創(chuàng)造。上面介紹的這幾件蛙紋彩陶上的蛙紋,或具象,或抽象,各不相同,又有演化上的淵源關系。從這幾件彩陶也可以看出,彩陶紋飾都是圓點、直線、三角,以線條為主,構圖上虛實搭配、循環(huán)往復連續(xù)不斷,用色以橙黃陶胎作地,用黑與紅二色繪紋,圖案在強烈的對比中又透出艷麗的風格,極具地方特色。構圖元素多,弧線較少,常見紋飾有寬帶紋、直邊三角紋、垂弧紋和魚紋等。線條簡潔明快,圖案規(guī)整有序。
參考文獻
[1]馮先銘.中國陶瓷[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2]郎樹德,賈建威.彩陶[M].蘭州:敦煌文藝出版社,2004.
sdjzdx202203231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