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秀英
摘要:在小學的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要傳輸學生文化知識和專業(yè)技能,還要注重因材施教、樹德育人的教育理念。教師可以在道德與法治課堂上創(chuàng)設各種生活化情境來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本文試總結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策略研究。
關鍵詞:小學教學;生活化教學;道德與法治
教育的根本目標是為了讓學生有更多全面發(fā)展和更多可能性,在小學這一基礎義務教育階段,教師要避免把學生培養(yǎng)為以考試成績?yōu)閷虻摹白鲱}機器”,而是要通過課堂的教學引導學生們去觀察、分析現(xiàn)實中的各種實際問題,避免學生們長期處于象牙塔的舒適環(huán)境之中而出現(xiàn)缺乏獨立自主、社會實踐技能的問題。在道德與法治課堂開展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有效改善學生對課堂活動參與積極性和學習效率不高的問題。
一、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教學現(xiàn)狀
在目前的道德與法治課程教學中,教師大多是采用獨自講解、學生埋頭記筆記的教學方式,教師很少聯(lián)系學生們熟悉的生活實際展開品德教學,學生們也覺得這樣空洞、僵化的理論講解式教學非常無趣。同時,許多家長、學生因為道德與法治課程在考試中所占的比重很少或者不考仍然將這門課程視作副科,沒有予以相應的重視。家長沒有起到有效地言傳身教的家庭作用,許多家長都對相關的法律知識和道德楷模事跡沒有相應的了解,學生們在家庭中無法得到有效地品德熏陶和環(huán)境培養(yǎng)教育。同時,許多教師缺乏相應的課程專業(yè)素質,沒有對課程教學方法進行有效更新,仍然是采用傳統(tǒng)的黑板板書加講解的教學模式,部分教師對新出現(xiàn)的多媒體、互聯(lián)網(wǎng)等新型教學手段也不能夠有效地運用。同時,學校、教師對學生們道德與法治課程的學習效果缺乏相應地評價模式,學生們自然而然地也會以考試的重難點程度來區(qū)別對待各項學習內容,這樣便容易出現(xiàn)學生們對相關知識的內容并沒有完全融會貫通的問題。如何將道德與法治課程與學生的現(xiàn)實生活互相聯(lián)系,推陳出新、有效激發(fā)學生學習熱情的教學模式需要教師、家長通力協(xié)作,將學校、教室轉變?yōu)閷W生們學習道德與法治知識的良好平臺[1]。
二、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策略探究
(一)創(chuàng)設學生們熟悉的生活情境
要開展小學道德與法治課程生活化課堂,首先教師便是要注重課堂的生活性和趣味性,學生們因為年齡還小在課堂上非常容易出現(xiàn)不認真聽講、不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等問題。如果教師不能夠有效地調動學生們的積極性,那么生活化課堂的建立也就無處談起。教師可以通過引入信息技術播放視頻、動畫,舉辦實踐活動等方式來創(chuàng)設學生們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們通過情景模擬扮演、主題分享等活動來深入學習道德與法治相關知識。例如在學習小學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學習有方法”時,教師可以讓同學們互相分享自我的文化科目學習心得,在課堂上組織一個“學習技巧分享”大會,讓同學們總結自我在學習中的相關經驗技巧,互幫互助促進學習效率的提高。有的同學分享了名著閱讀的學習方法,通過閱讀名著、寫讀后感可以有效鍛煉學生的讀寫能力;有的同學分享了自己在課后通過互聯(lián)網(wǎng)搜索各種學習資源進行拓展學習的有關方法。在學習小學二年級下冊道德與法治“挑戰(zhàn)第一次”時,教師可以讓同學們都說一說自己生活中獨特的第一次經歷,讓同學們從生活細節(jié)出發(fā),逐步培養(yǎng)學生們獨立自主的能力,例如同學們在家中參加各種家庭勞務的經歷,如第一次洗碗、第一次自己洗衣服。將課堂主體地位還給學生,以生活類話題進行課堂切入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們對課堂學習的參與積極性。
(二)開展生活情景類模擬活動
學以致用、在實踐中學習,組織開展各類生活情景類模擬活動是非常有效的一種教學手段。例如在學習小學二年級上冊道德與法治“班級生活有規(guī)則”時,教師可以通過視頻的形式先給同學們播放現(xiàn)實生活中常見的會議流程,例如在社區(qū)居委會中工作人員的會議視頻、在企業(yè)單位中員工們討論工作內容的視頻。然后教師可以再讓同學們開展班規(guī)討論大會,讓每個同學都能夠暢所欲言,針對班級內的各項管理事務提出自己的意見,讓同學們模擬生活實踐中的會議流程。在班規(guī)討論大會中,教師要引導同學們設置好發(fā)言流程、發(fā)言順序,如每個同學發(fā)言前需要提供自己的紙質文件提案供其他同學傳閱,同時每個同學有兩分鐘的時間對自己的班規(guī)提案進行深入的闡述,每個提案闡述完畢后同學們可以以提問、討論等形式進一步商討相關提案的可行性和必要性,最后教師組織全班同學一起對同學們提出的各項班規(guī)進行舉手表決,讓民主與法治的精神深入人心。
(三)踐行德育理念
不斷提高自我的思想境界一直是我們中華民族人民的不懈追求,道德與法治課程是良好的踐行德育理念的教學平臺。教師可以通過將環(huán)??茖W意識、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培養(yǎng)與課程教學互相結合,創(chuàng)設生活化的教學課堂。例如在學習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下冊“我的環(huán)保小搭檔”時,教師在教學時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們在生活中對各類垃圾進行有效分類的環(huán)保理念。教師可以組織同學們一起來識別各類生活垃圾,通過玩“垃圾分類”的小游戲來提高同學們的實踐技能水平。教師可以在幻燈片資源上展示各類不同的垃圾圖片,看看同學們能否準確地識別這些垃圾,并進行有效分類。在學習小學道德與法治二年級上冊“我們在公共場所”時,教師可以給同學們播放現(xiàn)實生活中的公共場景錄像,讓同學們指出視頻中的各種不文明行為,例如在地鐵輕軌站中人們沒有按秩序依次排隊,而是你爭我搶地互相推搡;在街頭巷尾經常有路過的行人隨地吐痰、亂扔垃圾[2]。通過這樣的生活化教學模式可以讓同學們在今后的生活中注重自我的一言一行,注重文明禮儀。在道德與法治課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踐行德育理念拉近學生們與良好品德和法治精神之間的距離。
結束語:目前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存在著教學模式單一、師生互動交流少、教學內容不夠生活化等問題。教師可以通過創(chuàng)設學生們熟悉的生活情景、開展生活情景類模擬活動、踐行傳統(tǒng)美德教育理念等教學策略來創(chuàng)設高效道德與法治生活化教學課堂。
參考文獻:
[1]黃麗萍.核心素養(yǎng)下的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策略探究[J].教育界(基礎教育),2019(06):45-46.
[2]賴雪紅.核心素養(yǎng)下的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生活化策略[J].新課程導學,2019(14):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