龐念雄
摘要:目的分析刺血拔罐+薄氏腹針在老年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LIDH)中的應用及其疼痛緩解效果。方法 將100例老年血瘀型LIDH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我院2020年4月—2021年7月期間,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2組,各50例,對照組單一實施刺血拔罐治療,實驗組予以刺血拔罐+薄氏腹針治療,分析2組治療價值。結果 經(jīng)治療后實驗組腰痛、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動受限癥狀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經(jīng)治療后實驗組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分、疼痛(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結論 老年血瘀型LIDH患者實施刺血拔罐+薄氏腹針治療可獲得顯著價值,能夠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程度,改善臨床癥狀。
關鍵詞: 刺血拔罐;薄氏腹針;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
【中圖分類號】R244.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026(2022)03--01
近年來,腰椎間盤突出癥(LIDH)發(fā)病率逐年呈上升趨勢,其主要歸結為內在和外在因素的共同作用所造成腰椎盤中髓核、軟骨、纖維環(huán)產(chǎn)生退行性病變,使髓核組織逐漸從纖維環(huán)破裂處,直接突出于椎管或后方,由此產(chǎn)生化學性刺激和物理壓迫,進而造成脊神經(jīng)根受損,誘發(fā)不同程度的腰腿部疼痛。中醫(yī)認為,血瘀屬于導致LIDH患者腰腿痛的關鍵因素,故以活血祛瘀、舒筋通絡,為主要治療原則。刺血拔罐屬于老年血瘀型LIDH患者常用治療方案,其能夠有效改善臨床癥狀,緩解一定程度的疼痛。但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單純采用刺血拔罐治療存在一定局限性,故在此基礎上配合針對性治療方案,提高整體獲益治療顯得十分關鍵。而薄氏腹針則屬于新型針刺療法之一,可通過刺激腹部穴位,達到改善臟腑效果[1]。鑒于此,本文選取老年血瘀型LIDH患者實施刺血拔罐+薄氏腹針進行分析,詳細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將100例老年血瘀型LIDH患者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均來源于我院2020年4月—2021年7月期間,按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其分為2組,各50例,女比例分別為:20:30、25:25例;年齡分別為:40—70歲、41—69歲,平均值分別為:(50.23±1.50)歲、(51.15±1.62)歲;病程分別為:2個月—2年、3個月—2年,均值為(1.58±0.26)年、(1.57±0.25)年,兩組基礎信息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納入標準:(1)符合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治指南-骨科分冊》[2]中氣滯血瘀型LIDH診斷標準;(2)臨床與影像學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腰椎骨折、骨髓損傷、骨腫瘤等病變者;(2局部皮膚破損,無法實施刺針者。
1.2方法
對照組實施刺血拔罐,具體操作方法:選取腰4棘突和腰5棘突下旁開1.5—2.0cm部位及髂上穴位主要穴位,L4/5椎間盤突出,于患側取陽陵穴位配穴;L5/S1椎間盤突出,于患側取委中穴。主穴點刺方案:實施常規(guī)消毒,點刺針選擇三號棱針,點刺5—8次,深度為3—6mm,每個穴位出血量為8—15ml。配穴點刺方案:實施常規(guī)消毒,點刺針具選擇中號三棱針,點刺2—4次,深度為2—4mm,隨后對點刺穴位拔火罐,留罐時間為8—10min,每個穴位出血量為3—5ml,治療完畢后,需對創(chuàng)口進行消毒干預,1次/d,兩日 1次,3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療程間休息3d。實驗組在上述基礎上實施薄氏腹針,具體如下:選擇關元、氣海、水分為主要穴位。針對急性LIDH患者,選擇印堂、人中為配穴;陳舊性LIDH者,選擇兩側氣血為配穴;主要癥狀以疼痛者,均選擇兩側外陵、氣血和四滿為配穴。合并坐骨神經(jīng)痛患者,需選擇健側氣旁、患側外陵和下風濕下點為配穴。針具選擇規(guī)格為0.25剩余40.00mm2的一次性不銹鋼毫針,進針時需注意規(guī)避血管、毛孔。以只捻轉不提插或輕捻轉、慢提插為原則,操作期間需動作緩慢、輕柔。留針時間為30min,1次/d,6次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療效間需休息1d。
1.3觀察指標
(1)觀察2組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臨床癥狀緩解狀況,通過我院自擬調查問卷予以評估,項目包括腰部活動受限、下肢放射痛、腰痛,每項評分為0—5分,分值越低則提示臨床癥狀越佳。(2)觀察2組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功能障礙指數(shù)(ODI)評分[3],包括行走、坐立、提舉重物、腰腿痛、睡眠狀況等,每項依據(jù)疼痛程度分為1—5分,分值越高表示疼痛越嚴重。記錄治療前、治療后1個月疼痛狀況,采取VAS評分如下[4]:0—2分無痛,3—4分輕微疼痛,5—6分中度疼痛,7—8重度疼痛,9—10極度疼痛。
1.4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分析軟件,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以(x±s)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率表示,兩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治療前后臨床癥狀改善狀況
兩組治療前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經(jīng)治療后實驗組腰痛、下肢放射痛、腰部活動受限癥狀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腰痛ODI、VAS評分比較
兩組治療前腰痛ODI、VAS評分比較無顯著差異(P>0.05),治療后實驗組評分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討論
LIDH屬于中醫(yī)“痹癥”“腰腿痛”等范疇,以經(jīng)絡痹阻為標、精虧虛為本。筋骨失養(yǎng),不榮則痛;督脈痹阻,腰部氣血瘀滯,不通則痛。中醫(yī)研究發(fā)現(xiàn),血瘀型通常由體位或腰部各種外傷勞損等因素,使經(jīng)脈氣血損傷、瘀滯不暢,經(jīng)絡氣血不通,淤血存積于腰部,最終所誘發(fā)疼痛。故臨床治療以活血化瘀、通調經(jīng)氣為主要原則。
刺血拔罐主要通過刺血術、拔罐療法為核心的治療方案,其中刺絡放血可泄血祛邪,而拔罐能夠溫經(jīng)通絡,二者相互結合實施,能夠促進瘀滯于病變位置的血液排出體外,并利用火罐的局部負壓和溫熱之氣有效改善病變部位微循環(huán),緩解病變部位缺氧、缺血狀態(tài),促進經(jīng)脈血運行通暢,通則不痛,進而緩解疼痛程度。但臨床研究發(fā)現(xiàn),由于老年患者機體各項功能逐漸衰退,加之伴有不同基礎性疾病,使單一采取刺血拔罐治療存在一定局限性,因此在上述基礎上配合針對性、合理性治療方案,積極改善臨床癥狀顯得十分關鍵。而薄氏腹針主要在傳統(tǒng)針灸療法基礎上,發(fā)展而來的微針系統(tǒng),該方案認為神闕(肚臍)系統(tǒng),可能屬于經(jīng)絡系統(tǒng)的母系統(tǒng),能夠對機體實施宏觀調控。研究證實,薄氏腹針通過體表針刺反饋實施逆向調節(jié),能夠有效調節(jié)氣血、經(jīng)絡,進而獲得氣行血暢,進而改善患者疼痛程度。同時還能有效對相關靜脈、臟腑實施改善,使主要臟腑恢復正常,穩(wěn)定機體狀態(tài)[5]。相關研究證實,刺血拔罐+薄氏腹針可促進血管擴張,提高血流量,并加快血液循環(huán),故二者聯(lián)合實施能夠充分發(fā)揮活血化瘀、通經(jīng)活絡等功效[6]。本文研究發(fā)現(xiàn),實驗組臨床癥狀改善狀況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且腰痛ODI、VAS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進一步證實老年血瘀型LIDH患者實施刺血拔罐+薄氏腹針治療效果顯著,不僅有效緩解患者疼痛程度,還能夠改善臨床癥狀。
綜上所述,刺血拔罐+薄氏腹針治療老年血瘀型LIDH患者可獲得滿意療效,值得臨床應用及推廣。
參考文獻:
[1]謝卓君,付麗珊,王婉飛.刺血拔罐聯(lián)合薄氏腹針對老年血瘀型腰椎間盤突出癥疼痛及腰椎功能的影響[J].中國老年學雜志,2021,41(4):793-796.
[2]李婷,王朋,周莉,等.腹針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研究現(xiàn)狀[J].中醫(yī)藥導報,2020,26(14):92-94.
[3]鐘遠鳴,何炳坤,吳卓檀,等.芍藥甘草湯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早期疼痛作用機制的網(wǎng)絡藥理學分析[J].中國組織工程研究,2021,25(20):3194-3201.
[4]中華醫(yī)學會.臨床診療指南-骨科分冊[M].北京:人民衛(wèi)生出版社,2009:97-99.
[5]李健輝,李建偉,王夢瑤,等.上關節(jié)突截骨導引(SapON)椎間孔鏡技術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前瞻性隨機對照研究[J].中國微創(chuàng)外科雜志,2021,21(3):215-219.
[6]李建國,范小春,王帥,等.電熱針灸拔罐聯(lián)合中頻脈沖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伴坐骨神經(jīng)痛療效研究[J].陜西中醫(yī),2021,42(12):1789-1792.
25585005203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