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 輔
1972年,媽媽終于擁有了夢寐以求的縫紉機,這臺孔雀牌縫紉機伴隨著媽媽從中年到老年,度過了50個春秋。50年的歲月里,媽媽腳踏這臺縫紉機,利用起早貪黑的時間為我們?nèi)壹班徖锟p新補舊的情景恍如昨日。50年的歲月,多少次的搬遷,媽媽一直不舍得將它丟棄,無論房間大小,媽媽都會在顯眼的位置給它留出空間,2018年縫紉機又陪伴媽媽入住了養(yǎng)老院。隨著社會的變化,縫紉機的價值漸漸變小,但媽媽卻將它視作我家的“功臣”,十天半月,就要踏上縫紉機幾圈聽聽聲音、點幾滴潤滑油,擦擦塵土、擰緊松動的螺絲釘……這天,我來養(yǎng)老院探視媽媽,一邊看著媽媽為縫紉機滴潤滑油,一邊聆聽媽媽講這臺縫紉機的故事。
媽媽記得當(dāng)年這臺縫紉機價值147元,全家省吃儉用,母親說這在當(dāng)時相當(dāng)于賣三頭豬才能攢夠的錢。
媽媽擁有了縫紉機,全家人過年都能在大年三十這一天穿上新衣,兄妹五人都能在六一兒童節(jié)穿上媽媽親手縫制的白色襯衣、藍(lán)色褲子;擁有了縫紉機,樂于助人的媽媽經(jīng)常為鄰里縫制新衣、縫補舊衣。一位經(jīng)常與父親來往的二娃叔,居住在距我家七八公里的鄰村,他們夫婦生育了十個孩子,媽媽給二娃叔家的孩子縫制新衣成了常事,且不收取分文,因生活拮據(jù),二娃叔會幫助父親在自留地干些農(nóng)活回報媽媽。媽媽的縫制技藝也在漸漸地提升,給我們做的衣服越來越合體、舒適。勤儉持家的媽媽,還將裁剪衣物剩下的邊角料,彌補、對接成小方塊、三角形,做成書包、枕頭、坐墊等。
隨著時代的發(fā)展,自己加工裁剪衣物越來越少了,我們穿的衣物已經(jīng)不需要媽媽縫制了,媽媽的縫紉機制作最多的就是鞋墊了。十幾年前父親健在時,媽媽與父親每天早上去公園鍛煉,把制好的鞋墊隨手放在鍛煉的地方,有許許多多需要鞋墊的人總是買上媽媽幾雙鞋墊。媽媽從不貪圖賣多少錢,常常是鍛煉身體的時間結(jié)束了,也夠一頓燒麥的錢了,就收攤兒,老兩口去燒麥館沏上一壺茶,要二兩(十六個)燒麥,邊吃邊與老人們聊天。媽媽的鞋墊多的是,攢下一大包,都送給鄰里和我們兄妹的朋友和同學(xué)們。媽媽看到親朋們墊上自己做的鞋墊,會感到由衷的高興,我們在朋友同學(xué)面前也感覺到有這樣勤勞的媽媽非常自豪。
隨著媽媽年事增高,坐在縫紉機前制作鞋墊已力不從心了,縫紉機失去了原有的功能,成了媽媽身體康復(fù)的輔具。每隔幾天母親就將機頭取出,戴上老花眼鏡、舉著手電,滴上油、引好錢、鋪好布,讓眼轉(zhuǎn)起來、讓手和腿動起來,縫紉機嗒嗒嗒的聲音仿佛將媽媽帶回了那個勤勞致富的年代,帶到了那個全家人其樂融融的時代。
聽著媽媽講述著縫紉機的故事,聽著媽媽講述助人為樂的點滴,聽著媽媽講述通過勞動、通過勤儉持家過上幸福生活的往事,由衷地感謝父母培育的良好家風(fēng),感謝在父母引導(dǎo)下兄妹五人在各自的崗位上勤奮工作著、幸福生活著。
愿88歲的媽媽在縫紉機悅耳動聽的嗒嗒聲陪伴下健康長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