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斌
在順德西山小學,有一門特殊的種子課程。這門課程除了講授種子知識,還特別注意培養(yǎng)人文底蘊,包括對自然的好奇,對探索的熱情,對美好事物的分享,等等。
校園里有個種子旅行館,里面陳列著上千種各色種子。放假的時候,這些種子會被學生帶回家鄉(xiāng)“旅行”。因為這里的學生大部分是“外鄉(xiāng)人”,順德是他們的第二故鄉(xiāng)。很多孩子在這里出生、長大,對真正的故鄉(xiāng)幾乎沒有印象。通過種子的移植,可以讓他們想起故鄉(xiāng)的親人,想起在遙遠故鄉(xiāng)的爺爺奶奶。當然,最關鍵的是要在他們心底烙下一份美好的鄉(xiāng)愁。因為鄉(xiāng)愁是一種特殊的精神寄寓,是人的美好情感的恒久牽系,對孩子們的精神潤澤大有助益。
曾有一位記者問,小學教材里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傳統(tǒng)文化內容,教育部有關專家回答說,目的是讓青少年打好“中國底色”,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西山小學的種子課程也有它的底色:除了讓種子引導他們貼近自然,回到生命開始的地方,自由自在無拘無束成長,還要加上一層厚厚的人文土壤,包括好奇、樂趣、分享、公平、善良、厚道、誠信等等。這種“土壤”是孩子們成長的根基,也是支持他們幼小生命持久前行的動力之源和催發(fā)他們無盡潛能的孵化器。
我想,種子課程里種下的是植物的種子,但又絕不僅僅是植物的種子,因為它同時還是一份生命。教育,就是一個用生命影響生命,同時用生命去造就生命的過程。在這一過程里,所有的素養(yǎng)培育都必須扎根文化,讓孩子們在預設的人文“基調”下成長。如此,才能保證生命的蓬勃是基于正確的期待和健康的走向。
把種子播撒在人文土壤,生命才能泛化品質的風彩和精神的輝光。
(作者單位: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qū)西山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