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海林 朱文芳
(1.北京師范大學 數學科學學院,北京 100000;2.鹽城師范學院 數學與統(tǒng)計學院,江蘇 鹽城 224002)
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重要構成。長久以來,研究者為教育公平的發(fā)展與實現進行了大量的研究,如教育公平內涵的界定、教育公平的影響因素、實現教育公平的策略與建議等。教育公平主題下的研究內涵豐富、體量龐大,通過對該主題下的已有研究成果進行知識圖譜可視化分析,能夠有效地反映已有研究的概貌,凸顯當前研究的熱點,并能夠對該領域的未來研究熱點作出進一步推斷。
中國知網(CNKI)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期刊文獻全文數據庫,知網數據庫具有數據量大、范圍廣、更新快、信息準確等特點,因此將其作為數據選取的來源?!敖逃健弊鳛橐粋€影響國計民生的重要議題一直廣受研究者的關注,因此文章體量龐大,為更好地反映該領域研究的現狀與成果,將文獻來源設定為“CSSCI”和“核心期刊”。在確定數據檢索方式過程中嘗試多種組合方式,最終確定為:篇名包含“教育公平”,來源類別為“CSSCI”和“核心期刊”,并通過將檢索時間限定為所有年份來全面顯示該領域研究風貌,在得到檢索結果后通過手動篩選方式剔除非目標文獻,最終得到1994—2021年1680篇有效文獻,對最終得到的文獻以Refworks形式下載并保存為純文本格式(TXT),按照CiteSpace運行要求建立文件夾并進行數據轉換等預備工作,為后期分析做好準備。
信息可視化是對一些非空間的數據進行處理,讓人們直觀地看出數據所呈現出來的特征和關系等。使用戶可以直接地對抽象的數據進行解讀,獲取大量的數據信息,進而對這些信息進行分析研究,得出科學的結論,從而增加人們對這些抽象數據文獻的認識。
CiteSpace V知識可視化軟件是由美國德雷賽爾大學(Drexel University)陳超美(Chaomei Chen)教授開發(fā)的一種多元、分時、動態(tài)的知識圖譜繪制工具[1],在java的平臺搭載環(huán)境下,對科學文獻等信息進行提取,生成相對應的可視化圖譜。通過對圖譜等信息的解讀識別并且顯示相關領域的科學發(fā)展的研究熱點以及新的發(fā)展趨勢和新的態(tài)勢。
教育公平研究領域一直是國內學者關注的焦點,只是在不同年代的不同環(huán)境以及社會背景下,關注的程度有所不同,因此根據發(fā)文數量按照年份對比可以分析該領域學者的關注情況并且看出不同年份文獻量變化以及總體情況。在1994—2021年份期間,教育公平相關文獻數量呈現一種“波動式增長”。其中:在1994—2004年份期間,教育公平研究整體水平處于初級階段,平均每年發(fā)文數量在11篇;在2005—2008年份期間,教育公平研究取得了重大的進步,2005—2006年份的增長率為87.5%,而平均每年增長率為49.8%,并且在2008年達到峰值,說明了該階段是教育公平研究的重要發(fā)展時期;在2009—2013年份處于波動期,文獻數量從104篇變化到了103篇,2011—2012年份,文獻數量減少35.2%;在2014—2021年份,教育公平研究文獻數量有所下降,教育公平研究逐步轉向更為具體的教學公平、學習公平研究。
對作者分布情況的分析是深刻把握某一學科研究領域及科研動態(tài)的前提,對于在相關領域有深入見解和科研成果的作者進行研究,可以有效地掌握本領域科研活動的發(fā)展進程,對研究主題的現狀分析、總結、提煉和前瞻性研究都有積極的意義[2]。
對中國知網檢索的數據分析可以看出,發(fā)文數量為11篇的李淼處于第一位,其研究主要從政策、制度等方面對教育公平進行了研究;發(fā)文數量為9篇的薛二勇,主要從學校資源、教學效能和社會和諧等方面對教育公平進行了研究;發(fā)文數量為7篇的孟萬金是該領域高產的團隊成員之一并且所屬集團占比為2%,處于合作團隊的首位,其團隊主要致力于研究殘疾兒童的教育公平問題,并且成果豐富,為該領域作出了杰出的貢獻。綜合以上可以看出,教育公平的研究在核心期刊中的作者合作關系較弱,有待加強,其中,李淼、薛二勇、孟萬金、孫新、劉玉娟、朱永坤、劉在花、錢志亮、楊東平和張繼平是研究較多的學者,以孟萬金為首的團隊是主要的高產團隊。
對主要研究機構的分析表明,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是該領域最權威的機構,其在核心期刊發(fā)文數量為43篇,排在第一位,發(fā)文數量為21篇的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排在第二位,發(fā)文數量為20篇的浙江大學教育學院排在第三位,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和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分列第四位、第五位。與此同時,從初次發(fā)文時間可以看出,前5機構中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發(fā)文最早,最早時間為2000年,浙江大學教育學院和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排在第二位為2002年,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為2006年,華中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為2007年,雖然華中師范大學起步較晚,但是崛起速度較快,很有影響力。從發(fā)文機構的性質可以看出,教育公平研究主要是一些高校,說明了高校及研究院是教育公平研究的主要力量。隨著教育公平研究不斷深入和具體推進,可望見到一些其他身份的研究群體。
關鍵詞是文獻研究主題和內容的高度總結,對關鍵詞的準確分析能夠洞悉研究的基本內容,并且通過對關鍵詞出現次數的計量能夠清楚知道不同時間段內的研究熱點[3]。根據關鍵詞共現以及動態(tài)變化圖譜可以發(fā)現高等教育公平研究、和諧社會教育公平理念研究、促進教育公平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等三個主題為其中的主要研究內容,結合對相應文獻的進一步深入分析,將以上三個主題的研究概況分述如下:
1.高等教育公平研究
高等教育是國家教育系統(tǒng)的重要組成部分,高等教育公平是21世紀關注的焦點。我國長期受到二元經濟結構的約束,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的推進,高等教育公平問題日益凸顯。優(yōu)質的高等教育資源公平成為我國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標[4],因此,在教育公平相關研究中,高等教育受到了更多的青睞。其中,張應強和馬延奇指出,我國的高等教育迅速發(fā)展與大眾化進程的提高促進了教育公平問題研究的深入,高等教育公平的實質在于它的制度性,制度完善和創(chuàng)新是保證高等教育公平的有效手段[5];陳彬強調,高等教育公平的核心在于制度或者規(guī)則公平,高等教育中公平和效率具有相互制約、相互影響的關系,構建市場、政府和高校的互促關系等[6];吳梅興指出,高等教育公平的基本內涵為“實現高等教育利益分配的公平”,并且高等教育還存在招生制度存在區(qū)域差異、高校布局不合理、不同高校之間不公平等問題[7];茍人民通過對全國高考報名、錄取實際情況匯總數據以及國家全國人口普查相關數據分析,指出了城鄉(xiāng)入學機會均等是高等教育公平中的起點公平,是縮小城鄉(xiāng)差距的重要手段之一[8];王紅等人通過實證分析的方式指出,高校學生資助制度對高等教育公平具有促進作用,但是相關的資源配置公平還有待完善[9];黃偉主要從殘疾人視角出發(fā),指出了殘疾人高等教育公平問題明顯,相關政策落實困難,期望社會更加關注殘疾人高等教育公平的問題[10]。綜合以上可以看出,不同學者從不同視角出發(fā),為推進高等教育公平的發(fā)展作出不懈的努力。毋庸置疑,高等教育公平仍將是未來研究的關注焦點,結合已有研究可以發(fā)現,通過“繼續(xù)推動經濟建設為高等教育建立物質基礎,針對不同人群確保高等教育的起點、過程和結果的公平,完善相關制度機制”等方式可以助力高等教育公平良性地發(fā)展。
2.和諧社會教育公平理念研究
公平公正是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之一,而教育的公平既是社會公平的反映,也是社會和諧的重要基礎,還是實現和諧社會的重要路徑之一。范國睿指出,教育對社會分層和社會公平的重要影響,認為解決教育公平問題,對于促進和諧社會的長期穩(wěn)定意義重大[11];解韜指出,教育公平是社會公平的具體化,教育公平的推進受到經濟、社會和制度的影響[12];胡俊生等人指出,當今社會我國教育公平問題主要體現在城市與鄉(xiāng)村、不同地區(qū)、不用階層的差別,只有不斷完善教育制度及其運行機制,才能真正實現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13];于霞指出,和諧社會建設的中心是教育,而我國目前由于政策偏差、傳統(tǒng)觀念約束等造成了教育不公平問題,政府應加大投入,加快改革[14]。眾多研究者的觀點表明,教育公平既是和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一個處于動態(tài)發(fā)展中的概念,教育公平是時代發(fā)展的訴求。
3.促進教育公平改革與創(chuàng)新研究
教育公平是社會進步的基石,社會的不斷發(fā)展需要教育的不斷改革與創(chuàng)新。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增進人民福祉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這就更加要求教育公平實現以及改革創(chuàng)新的重要性。自發(fā)表以來被引用高達140次的《教育公平與教育效率: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雙重目標 》指出,教育中的公平與效率兼顧是教育改革與發(fā)展的目標,其中,效率是針對個人發(fā)展和社會發(fā)展的一個貢獻率,其與教育公平是相互聯系的,因此現代的教育改革不能只是依靠政府或者單一市場,而是要堅持教育公平與效率并重,建設政府、市場輔助作用的混合機制[15];謝維和指出,深化教育改革和促進教育發(fā)展是當前教育改革的主要矛盾,未來的教育公平改革與創(chuàng)新應該協(xié)調二者關系[16];劉復興指出,教育改革是時代的特征,本質是教育制度不斷完善,促進教育公平的實現[17]。綜上可以發(fā)現,社會在不斷進步,教育也需要不斷地改革。在新時代背景下,發(fā)展教育公平要關注教育機制建設與完善,要關注弱勢群體,學會換位思考,從人性化角度進行改革與創(chuàng)新。教育公平改革與創(chuàng)新是一個需要不斷努力的過程,只有結合時代背景,從人性化角度出發(fā),才能更好地實現社會和諧與長久安定。
突變詞檢測(Burst Detection)算法由Kleinberg在2002年提出,是指在短時間內出現數量等突然增加,突變詞具有一種情報作用,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體現研究的發(fā)展與趨勢[18]。對突變詞的分析表明,教育公平主題相關研究從最初的入學機會均等、教學資源公平等教育公平的基本要求逐步發(fā)展為和諧社會下教育公平的追求。“教育公平”這一關鍵詞的突變強度為5.727%,突變時間為2014—2021年,說明了教育公平研究具有時代特征,是一個持續(xù)不斷的過程,并且結合新時代實際情況以及習近平教育公平思想的實踐意義,“如何真正地秉承實踐思想,將促進教育公平改革的措施落到實處,針對社會分層公平教育的機制完善運用,教育資源的合理分配和針對弱勢等群體充滿人性化的教育改革即追求實質性的教育公平,致力于構建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理念”將會是未來的研究熱點。
教育公平是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重要影響因素,在任何時代都是一個需要重點關注的問題。當前,我國強調社會的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教育領域應通過制度的改革與機制的創(chuàng)新將教育公平改革的政策和制度落實。教育公平應以受教育者為主體,應當弘揚人性化改革即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從本質上追求教育公平,構建適合時代特點的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理念與機制。
我國是一個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的國家,具有許多優(yōu)秀的先賢教育思想,因此具備良好的思想文化基礎,提供了“地利”;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彰顯了時代活力,為教育公平奠定了物質基礎,提供了“天時”;在中國共產黨英明領導下,充滿人性化的改革舉措以及堅持并弘揚了以人為本的核心價值觀為我國教育公平建設提供了“人和”。在天時、地利、人和下,我國的教育事業(yè)必將蓬勃發(fā)展,實現真正的教育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