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 圻,吳河饒,陳美麗,葛智文,王熙富,楊雪梅,廖寅平,陸舒婕,陳志平,陳濤林*
(1貴州大學茶學院,貴州 貴陽 550025;2柳州市綠化建設發(fā)展中心,廣西 柳州 545001;3柳州市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廣西 柳州 545003;4柳州市林業(yè)科學研究所,廣西 柳州 545300;5融水縣農(nóng)業(yè)農(nóng)村局,廣西 柳州 545300)
【研究意義】茶樹[Camellia sinensis(L.)O.Ktze]原產(chǎn)于我國西南地區(qū)(張文駒等,2018),是我國重要的經(jīng)濟作物。茶樹品種是茶葉生產(chǎn)最基本、最重要的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資料之一,也是茶產(chǎn)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重要保障。茶樹種質資源是茶樹品種選育和茶葉新產(chǎn)品開發(fā)的物質基礎,也是保障茶產(chǎn)業(yè)高質量發(fā)展的戰(zhàn)略性資源。近年來,隨著茶產(chǎn)業(yè)的轉型升級和茶葉消費需求結構的不斷變化,茶產(chǎn)業(yè)對茶樹品種的需求正在不斷改變。同時,由于現(xiàn)有品種中除葉色變異(白化、黃化和紫化)和高茶氨酸等新品種外,其他類型的專用、特異品種較少,導致茶產(chǎn)業(yè)同質化競爭的現(xiàn)象也在不斷加劇(金基強等,2021)。因此,特異性茶樹新品種尤其是滿足茶葉深加工和多元化消費需求的品種,如低咖啡堿、高表沒食子茶素沒食子酸酯(EGCG)等功能成分特異的品種以及具備特殊品質特征的品種已成為當前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的迫切需求。廣西位于我國華南地區(qū),地處熱帶向亞熱帶過渡的氣候區(qū),土壤肥沃,多為紅壤或紅黃壤,氣候極適宜于茶樹生長,轄區(qū)內(nèi)茶樹種質資源十分豐富,蘊藏了一些極其特異的資源(王新超等,2010;莫懷鴻等,2016)。其中大苗山地處廣西北部,其主峰元寶山和九萬山與云貴高原接壤,屬于茶樹次生起源中心之一,野生茶樹資源極為豐富(陳愛新,1995)。對廣西大苗山區(qū)65個茶樹新品(株)系進行品質化學成分和多樣性分析,篩選出當?shù)貎?yōu)異的茶樹種質資源,對茶樹新品種選育、茶葉新產(chǎn)品開發(fā)和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均具有重要意義?!厩叭搜芯窟M展】我國作為茶樹的原產(chǎn)地和最大的茶葉生產(chǎn)國,歷來重視茶樹種質資源研究和茶樹品種的選育及應用,種質資源的豐富度和多樣性也為世界之最。據(jù)統(tǒng)計,在2016版《種子法》頒布前,我國育成國家級審(認、鑒)定茶樹無性系品種117個,有性系品種17個,共134個,此外省級審(認、鑒)定品種200余個。自2017年實行品種登記制度以來,包括此前已通過審(認、鑒)定的品種在內(nèi)的一大批茶樹品種通過了非主要農(nóng)作物品種登記,截至2022年1月,共計128個品種獲得了登記證書。這些品種的育成對推動我國茶產(chǎn)業(yè)發(fā)展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雖然育成品種數(shù)量多,但生產(chǎn)推廣品種數(shù)量少,主要是因為很多品種綜合性狀表現(xiàn)一般,缺乏特異性,難以被市場接受(王新超等,2022)。對茶樹種質資源的研究目前主要集中在茶樹種質資源收集保存、起源馴化、優(yōu)異資源鑒定評價、優(yōu)異基因發(fā)掘和種質創(chuàng)新利用等方面,而生化成分多樣性的研究則是茶樹種質資源鑒定評價和研究茶樹種質多樣性的重點。陳正武等(2015)對貴州28份茶樹種質資源進行了生化成分多樣性分析,這批種質資源存在豐富的多樣性和變異,平均遺傳多樣性指數(shù)達2.31,平均變異系數(shù)達25.45%,初步篩選出高氨基酸的特異資源和適制紅茶、綠茶的優(yōu)良資源。潘宇婷等(2019)對119份河南地方茶樹種質資源的氨基酸、咖啡堿、水浸出物和茶多酚含量進行了遺傳多樣性及親緣關系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其遺傳多樣性指數(shù)和變異系數(shù)分別為2.02和23.16%,篩選出了一批適制綠茶的資源。劉玉飛等(2021)鑒定評價了66份云南野生大理茶種質資源的生化成分多樣性,篩選出高兒茶素指數(shù)(CI)、高苦茶堿、低咖啡堿等特異種質17份。瞿秀明等(2021)鑒定評價了重慶30份茶樹種質資源,其中在氨基酸、咖啡堿含量等方面存在較豐富的遺傳變異類型。20世紀80年代,廣西桂林茶葉科學研究所針對轄區(qū)內(nèi)62個縣(市)進行了茶樹種質資源的調(diào)查,共收集了地方茶樹資源70多份,其中野生茶樹資源30多份,罕見茶樹資源5份,到20世紀90年代收集了地方茶樹資源150多份(韋柳花等,2017)。目前對廣西地區(qū)茶樹資源生化成分的多樣性研究報道較少,主要有王新超等(2010)對國家種質杭州茶樹圃保存的98份廣西茶樹資源進行了主要生化成分鑒定和多樣性分析,以及葛智文(2017)、鄭丹琳等(2017)對廣西柳州市地方茶樹資源生化成分進行多樣性分析?!颈狙芯壳腥朦c】廣西大苗山區(qū)地方茶樹種質資源在漫長的自然選擇和進化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遺傳變異,蘊藏著大量優(yōu)異基因,是茶樹品種選育的優(yōu)異材料。鑒于當前茶樹品種結構無法滿足茶產(chǎn)業(yè)轉型升級發(fā)展對茶樹新品種需求的現(xiàn)實問題,亟待對廣西大苗山區(qū)地方茶樹種質資源進行鑒定評價,但目前鮮見相關研究報道。【擬解決關鍵問題】本研究以廣西大苗山區(qū)地方茶樹種質資源篩選培育出的65個茶樹新品(株)系為研究對象,采用常規(guī)生化分析方法和高效液相色譜分析方法對其主要品質化學成分及指標進行分析及評價,以期了解其品質化學成分及指標的特征和茶類適制性,為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茶樹新品種提供參考。
本課題組自2012年以來在廣西大苗山區(qū)所在的柳州市等地收集保存了大量野生茶樹種質資源,經(jīng)過篩選擴繁,從中篩選培育了65個茶樹新品(株)系,其中有31個正在進行品系比較試驗,另外通過擴繁形成34個株系。對收集野生茶樹種質資源進行篩選鑒定時,根據(jù)每份資源的采集地點或表型性狀特征進行編號。65個品(株)系的編號分別為CY14、CY11、CY05、CY01、CY04、CY06、CY08、CY13、CY09、CY03、CY15、CY07、CY10、CY12、CY16、CY02、CY17、Z14、A01、RN061、B02、CG22、Z02、Z06、RN038、Z01、Z12、RN131、RN005、L01、RN023、RN046、CK2、RN150、GXC、HH06、RN024、Z04、HH04、RN109、RN002、B01、HL07、RN055、RN035、RN020、TC18、HH09、CK1、Z09、RN056、A02、Z08、HL04、HL01、Z05、RN113、HH07、RN131+、RN009、HL03、HL02、Z03、RN074和HH03。其中CK1為福鼎大白茶,CK2為桂綠1號,Z代表早春發(fā)芽早,CG代表果比較多,B代表白毫多,A代表嫩葉是花葉,CY代表指茶園采集地點;RN是代表采集地點(資源圃英文單詞的縮寫);L代表嫩葉葉色特別綠;HH代表嫩葉形態(tài)為紅梗紅葉;HL代表嫩葉形態(tài)為紅梗綠葉;GXC代表采集地點在高顯村;TC代表采集于當?shù)赝敛枞后w的原始單株。
咖啡堿和兒茶素組分[兒茶素(C)、表兒茶素(EC)、表沒食子兒茶素(EGC)、表兒茶素沒食子酸酯(ECG)、EGCG、沒食子兒茶素沒食子酸酯(GCG)]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譜法進行測定(楊金川和白雪梅,2020)。常規(guī)生化成分的測定方法:水分測定參照GB 5009.3—2016;水浸出物測定參照GB/T 8305—2013;游離氨基酸總量測定參照GB/T 8314—2013;茶多酚測定參照GB/T 8313—2018。酯型兒茶素=EGCG+ECG;非酯型兒茶素=EGC+EC+C;兒茶素品質指數(shù)=(EGCG+ECG)/EGC×100;酚氨比=茶多酚含量/氨基酸含量。
采用SPSS 26.0對測定數(shù)據(jù)進行描述性統(tǒng)計、主成分分析及聚類分析。計算遺傳多樣性指數(shù)時,先對所有數(shù)量性狀進行10級分類,分別賦值1、2、3…10,1級<X-2s,10級≥X+2s,中間每級間隔0.5 s,其中X為平均值,s為標準差。Shannon-Weaver遺傳多樣性指數(shù)(H')計算公式:H'=-ΣPjlnPj,式中,Pj是某性狀第j個代碼出現(xiàn)的頻率。利用Excel 2016繪制散點圖和柱狀圖。采用Origin 2021繪制主要生化成分分布圖和相關性熱圖。
由表1和圖1可知,65個茶樹新品(株)系的茶多酚含量為9.55%~25.18%,平均為16.75%,最低的是Z02,最高的是CY07;水浸出物含量為15.08%~50.55%,平均為37.04%,最低的是Z06,最高的是CY17;氨基酸含量為1.94%~4.81%,平均為3.09%,最低的是CY17,最高的是RN113;咖啡堿含量為1.51%~3.94%,平均為2.71%,最低的是Z01,最高的是CY07;65個茶樹新品(株)系的兒茶素總量為6.80%~19.69%,平均為12.22%,其中,EC含量均值為0.74%,EGC含量均值為1.34%,ECG含量均值為2.50%,EGCG含量均值為6.78%,C含量均值為0.25%,GCG含量均值為0.60%;酯型兒茶素含量平均為9.29%,非酯型兒茶素含量平均為2.33%;兒茶素品質指數(shù)平均為1078.20;酚氨比平均為5.76。綜上所述,65個茶樹新品(株)系內(nèi)含物質豐富,具有培育成地方特色的茶樹新品種的潛力。
圖1 65個茶樹新品(株)系的主要品質化學成分及指標分布圖Fig.1 Distribution map of main quality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indexes of 65 new tea plant strains
表1 65個茶樹新品(株)系的主要品質化學成分分析Table 1 Main chemical components of 65 new tea plant strains
由表2可知,65個茶樹新品(株)系的15個品質化學成分及指標的變異系數(shù)為17.37%~97.70%,平均為36.75%,由大到小排序為:GCG(96.85%)>C(72.21%)>兒茶素品質指數(shù)(71.23%)>EGC(64.00%)>非酯型兒茶素(48.49%)>EC(43.80%)>酚氨比(34.83%)>ECG(27.89%)>水浸出物(21.27%)>氨基酸(20.55%)>茶多酚(19.35%)>EGCG(18.97%)>兒茶素總量(18.38%)>酯型兒茶素(18.16%)>咖啡堿(17.36%);影響茶葉品質的4種基本生化成分(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堿、茶多酚)中,咖啡堿的變異系數(shù)最小,水浸出物的變異系數(shù)最大,為21.27%,說明水浸出物開發(fā)利用前景最大,咖啡堿開發(fā)利用前景最??;遺傳多樣性指數(shù)為1.45~2.07,平均為1.88,遺傳多樣性指數(shù)由大到小排序為:EC(2.07)>咖啡堿(2.02)>氨基酸(2.01)>茶多酚(1.99)>脂型兒茶素(1.98)>酚氨比(1.97)=兒茶素總量(1.97)>水浸出物(1.96)>EGCG(1.91)>ECG(1.88)>非酯型兒茶素(1.86)>EGC(1.84)>兒茶素品質指數(shù)(1.68)>C(1.53)>GCG(1.45)。綜上所述,廣西大苗山區(qū)65個茶樹新品(株)系具有豐富的生化成分遺傳多樣性。
表2 65份茶樹新品(株)系品質化學成分變異系數(shù)和遺傳多樣性指數(shù)Table 2 Descriptive statistics and genetic diversity index of quality chemical component of 65 new tea plant strains
基于品質化學成分及指標對65個茶樹新品(株)系進行聚類分析,結果如圖2所示。當遺傳距離為14.5時,可將65個茶樹新品(株)系分為六大類群。第Ⅰ類群包含45個茶樹新品(株)系,分別是RN109、RN002、CK1、Z02、B02、Z04、A02、RN046、Z09、RN131+、CY04、A01、Z03、B01、CY12、HH07、CK2、RN131、HH06、RN113、CY02、RN023、HL04、CY09、HH04、RN005、RN055、HL01、HL03、HL02、Z05、CY14、CG22、CY13、GXC、CY06、RN009、Z14、CY05、L01、HL07、CY11、RN020、CY10和CY01。第Ⅱ類 群 包 含9 個,分 別 是RN061、RN150、CY03、RN074、RN035、RN056、HH09、HH03和RN038。第Ⅲ類群包含7個,分別是CY07、CY17、CY16、Z12、RN024、Z08和Z06。Z01單獨聚為第Ⅳ類群。CY08和CY15聚為第Ⅴ類群。TC18單獨聚為第Ⅵ類群。從以上聚類結果可看出,編號“HL”的新品(株)系聚為第Ⅰ類群,可能與其紅梗綠葉的表型性狀有關,TC18單獨聚為一類,與其他新品(株)系存在較大差異,可能是由于其采集于當?shù)赝敛枞后w,與其他資源不同。
圖2 65個茶樹新品(株)系的聚類分析結果Fig.2 Cluster analysis of 65 new tea plant strains
由表3可知,在第Ⅰ、Ⅱ、Ⅲ、Ⅴ類群中,除了水浸出物和咖啡堿含量差異不顯著(P>0.05)外,其他品質化學成分存在顯著差異(P<0.05,下同)。在第Ⅰ類群的EGCG含量最高,酚氨比平均為5.56,為適制綠茶類。第Ⅱ類群的氨基酸含量和兒茶素品質指數(shù)最高,酚氨比平均為4.45,為適制綠茶類。第Ⅲ類群的茶多酚、水浸出物、ECG、C、GCG和酯型兒茶素含量最高,酚氨比平均為8.18,為紅綠兼制類。第Ⅴ類群的咖啡堿、兒茶素總量、EC、EGC和非酯型兒茶素含量最高,酚氨比平均為7.42,為適制綠茶類。
由表3和圖3可知,在第Ⅰ、Ⅱ、Ⅲ、Ⅴ類群品質化學成分及指標的變異系數(shù)存在明顯差異,其中在第Ⅰ類群中存在的變異較其他類群更為豐富,其變異系數(shù)為13.18%~98.19%,平均為33.32%,尤其是EC、EGC、ECG、C、GCG、酯型兒茶素、非酯型兒茶素、兒茶素品質指數(shù)和酚氨比的變異系數(shù)均高于其他類群;第Ⅱ類群的變異系數(shù)為6.46%~63.03%,平均為23.34%,茶多酚、咖啡堿和EGCG的變異系數(shù)均低于其他類群;第Ⅲ類群的變異系數(shù)為8.40%~32.34%,平均為21.33%,該類群水浸出物的變異系數(shù)高于其他3個類群;第Ⅴ類群的變異系數(shù)為2.19%~26.95%,平均為12.27%,其中EGCG的變異系數(shù)稍高于第Ⅰ類群,明顯高于第Ⅱ、Ⅲ類群。
圖3 4個類群主要品質化學成分的變異系數(shù)比較Fig.3 Coefficients of variation of chemical components of the 4 taxa
表3 六大類群主要品質化學成分及指標的比較Table 3 Comparison of major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statistical parameters among the six taxa
為了探明各個品質化學成分及指標之間的關系,對65個茶樹新品(株)系的15個品質化學成分及指標進行相關分析,結果如圖4和表4所示。呈顯著正相關的有12對,分別是咖啡堿與茶多酚、水浸出物;ECG與茶多酚、水浸出物;EGCG與水浸出物、咖啡堿;GCG與水浸出物;酯型兒茶素與EC;非酯型兒茶素與ECG、EGCG;酚氨比與水浸出物、非酯型兒茶素。呈顯著負相關的有5對,分別是EC與氨基酸、咖啡堿;EGC與氨基酸;C與氨基酸;兒茶素品質指數(shù)與酯型兒茶素。呈極顯著正相關的有34對,分別是水浸出物與茶多酚;兒茶素總量與茶多酚、水浸出物;EC與兒茶素總量;EGC與兒茶素總量、EC;ECG與兒茶素總量、EC;EGCG與茶多酚、兒茶素總量、EGC;C與茶多酚、兒茶素總量、ECG;GCG與茶多酚、C;酯型兒茶素與茶多酚、水浸出物、兒茶素總量、EGC、ECG、EGCG;非酯型兒茶素與兒茶素總量、EC、EGC、酯型兒茶素;兒茶素品質與GCG;酚氨比與茶多酚、兒茶素總量、ECG、EGCG、C、GCG、酯型兒茶素。呈極顯著負相關的有14對,分別是氨基酸與茶多酚;兒茶素總量與氨基酸;ECG與氨基酸;EGCG與氨基酸;GCG與EC、EGC;酯型兒茶素與氨基酸;非酯型兒茶素與氨基酸、GCG;兒茶素品質指數(shù)與兒茶素總量、EC、EGC、GCG;酚氨比與氨基酸。
表4 15個品質化學成分及指標間的相關系數(shù)Table 4 Correlation of 15 quality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indexes
圖4 15個品質化學成分及指標的相關性Fig.4 Correlation of 15 quality chemical components and indexes
對65個茶樹新品(株)系的品質化學成分及指標進行主成分分析,結果如表5所示。根據(jù)初始特征值大于1.000,提取了前4個為主成分,其方差貢獻率分別為37.794%、23.905%、11.801%和7.302%,前4個主成分的累計方差貢獻率達80.802%。因此,提取出4個主成分包含原始變量的大多數(shù)信息。
表5 總方差解釋Table 5 Total variance interpretation
根據(jù)各成分的得分系數(shù)矩陣(表6)可計算出每個茶樹新品(株)系的品質化學成分在4個主成分中的因子得分和綜合得分,計算公式如下:
表6 65份茶樹新品(株)系的4個主成分得分系數(shù)矩陣Table 6 Coefficient matrix of component scores of 65 new tea plant strains
綜合得分=(a1F1+a2F2+a3F3+a4F4)/4a
式中,F(xiàn)1、F2、F3和F4為各茶樹新品(株)系的品質化學成分在各主成分中的因子得分,Z1~Z12分別為原始變量經(jīng)過數(shù)據(jù)標準化后的值。a1、a2、a3和a4分別為4個主成分的方差貢獻率,a為4個主成分的方差累計貢獻率。
表7的成分矩陣顯示了各原始變量與各主成分之間的關系,絕對值越大,其關系越密切,若成分矩陣中某一原始變量的絕對值大于0.500,則將該原始變量劃分與該主成分中。由表7可看出,第一主成分中茶多酚、氨基酸、兒茶素總量、EC、EGC、ECG、EGCG酯型兒茶素、非酯型兒茶素、兒茶素品質指數(shù)和酚氨比這11個化學成分絕對值均大于0.500,且除氨基酸和兒茶素品質指數(shù)以外,均呈正相關,說明第一主成分與多酚類含量密切相關。第二主成分包含茶多酚、EC、EGC、C、GCG、非酯型兒茶素、兒茶素品質指數(shù)和酚氨比,其中EC、EGC和非酯型兒茶素呈負相關,C、GCG、兒茶素品質指數(shù)和酚氨比呈正相關,說明第二主成分與兒茶素組分密切相關。第三主成分包含咖啡堿、EGCG和C,除C以外均呈正相關,分別為0.558和0.631,說明第三主成分與茶葉苦味密切相關。第四主成分貢獻率較大的是氨基酸、ECG和酚氨比,絕對值均在0.400以上。
表7 65份茶樹新品(株)系的成分矩陣Table 7 Component matrix of 65 new tea plant strains
從綜合得分(圖5)來看,得分較高的新品(株)系中茶多酚、水浸出物含量和兒茶素總量較高。得分最高的2個茶樹新品(株)系TC18和CY14茶多酚含量均在23.00%以上,其中CY14的茶多酚含量高達23.22%;水浸出物含量在40.00%以上的得分普遍較高,其中CY17的水浸出物含量高達50.55%;兒茶素總量高的新品(株)系得分均相對較高,尤其是TC18和CY14,分別高達19.69%和16.73%。
圖5 65份茶樹新品(株)系化學成分因子得分Fig.5 Chemical component factor scores of 65 new tea plant strains
品質化學成分及指標是影響茶樹品種適制性的重要因素,酚氨比是目前普遍認可的判斷茶樹品種適制性的重要依據(jù)。一般來說,酚氨比小于8.00的適制綠茶;酚氨比為8.00~15.00的適制紅茶和綠茶,大于15.00的適制紅茶。從表1可看出,供試的65個茶樹新品(株)系中,適合制綠茶的新品(株)系有55個,包括HL02、GXC、Z08、RN150、CG22、RN023、RN009、Z12、HL04、CY16、CY02、HL01、CY01、RN005、CY10、CY06、CY04、HH04、RN020、RN024 、CY08、RN131+、CY03、CY12、Z04、RN061、RN055、CK2、Z09、A01、CY11、CY09、HH06、Z03、HH03、HL07、B02、L01、HH07、RN035、RN131、RN046、RN074、RN002、RN113、A02、CY05、B01、RN056、CK1、RN109、Z01、RN038、HH09和Z02。紅綠兼制的新品(株)系有10個,為CY17、Z14、CY07、TC18、CY15、Z06、CY13、Z05、CY14和HL03。兒茶素品質指數(shù)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綠茶品質的好壞,兒茶素品質指數(shù)越大,茶葉持嫩性越好(李慶偉2014),因此,可結合酚氨比初步判斷所制綠茶的品質優(yōu)劣。由表1可知,制綠茶品質較好的新品(株)系有CY03、RN061、RN038、RN150等。此外,酯型兒茶素苦澀味重,收斂性強,非酯型兒茶素有回甘,收斂性較弱,較爽口,酯型兒茶素適量減少,有利于綠茶滋味醇和爽口。
參照陳亮等(2011)的方法,將茶多酚含量≥20%或氨基酸含量≥4%的資源判定為優(yōu)良種質資源。由表8可知,供試的65個茶樹新品(株)系中,具有成為優(yōu)良種質潛力的品(株)系有Z08、GXC、HL02、CY14、Z05、Z06、CY15、TC18、CY07、Z14、CY17、Z02、HH09、RN038、Z01、RN113,共16個。其中CY14、CY07和CY17同時具有高茶多酚和高水浸出物的品質。
表8 茶樹優(yōu)良種質資源的鑒定Table 8 Identification of excellent tea germplasms
通過對廣西大苗山區(qū)65個茶樹新品(株)系進行主要品質化學成分測定及分析,結果發(fā)現(xiàn)廣西大苗山區(qū)茶樹資源的主要化學成分有較高的遺傳多樣性和變異,遺傳多樣性指數(shù)均值為1.88,變異系數(shù)均值達36.75%,遠高于云南51份茶樹地方品種的平均變異系數(shù)16.53%(蔣會兵等,2013)、湖南17份城步峒茶資源的平均變異系數(shù)24.43%(寧靜等,2019)。廣西大苗山區(qū)65個茶樹新品(株)系的主要品質化學成分(茶多酚、水浸出物、氨基酸、咖啡堿)的變異系數(shù)平均為19.63%,高于江西省茶樹種質的變異系數(shù)13.38%(王治會等,2020)、浙江省茶樹種質的變異系數(shù)15.61%(婁艷華等,2020)??傮w來說,廣西大苗山區(qū)的65個茶樹新品(株)系有很大的選擇潛力和豐富的多樣性。
本研究基于品質化學成分進行聚類分析,在遺傳距離為14.5時,可將供試的65個茶樹新品(株)系分為六大類群,其中Z01和TC18分別單獨聚為第Ⅳ類群和第Ⅵ類群,這2個茶樹新品(株)系在兒茶素含量及部分組分存在極差,與其他茶樹新品(株)系相比,TC18的兒茶素總量、酯型兒茶素和EGCG含量均最多,而Z01均為最少。兒茶素是形成紅茶所需茶黃素和茶紅素類物質的前導物質,在制茶過程中賦予茶葉的色、香、味(楊春,2013),說明TC18更適制紅茶,而Z01更適制綠茶,但TC18的酯型兒茶素過多會導致苦澀味重、收斂性強,而適制綠茶的Z01滋味則會更醇和爽口。除此之外,TC18的EGCG含量最高,EGCG不僅是決定茶葉品質的關鍵因素之一,而且具有抗病毒、延緩衰老、抑菌、預防心血管疾病、防輻射等功效,且無法通過人工合成(唐曉波等,2010)。因此,TC18具有開發(fā)成高EGCG茶的潛力。
在適制性方面,根據(jù)65個茶樹新品(株)系的酚氨比判斷,適合制綠茶的有55個,紅綠兼制的有10個,無適制紅茶的新品(株)系,但這與課題組前期在篩選培育這些新品(株)系過程中對各品(株)系的實際適制性研究結果相差較大,其原因可能是由于目前慣用的判定茶類適制性的酚氨比范圍是在舊版茶多酚測定方法(GB/T 8313—1987和GB/T 8313—2002)的條件下制定的,不適合新版茶多酚測定方法(GB/T 8313—2018)下的適制性判定。舊版茶多酚測定方法(GB/T 8313—1987和GB/T 8313—2002)是采用酒石酸亞鐵比色法測定茶多酚含量,而新版茶多酚測定方法(GB/T 8313—2018)是采用福林酚試劑氧化茶多酚中-OH基團并顯藍色,用分光光度法測定茶多酚含量。二者顯色原理不同,在測定由多種化合物組成的茶多酚含量時測定結果存在明顯差異。研究表明,對于同一樣品,酒石酸亞鐵比色法測定結果明顯高于福林酚氧化法測定結果(賈有青等,2014)。因此,同一樣品按新國標測得的酚氨比要低于按舊國標測得的酚氨比,因而沿用舊國標制定的酚氨比大小判定茶類適制性是不科學的。在篩選具有優(yōu)良品種潛力的種質資源方面,本研究只根據(jù)主要品質化學成分的含量初步篩選了16份,后期需結合加工成成品茶后進行感官審評,進一步篩選出具有優(yōu)良品種潛力的種質資源培育利用,以促進當?shù)夭璁a(chǎn)業(yè)的發(fā)展。
廣西大苗山區(qū)65個茶樹新品(株)系的品質化學成分多樣性豐富,存在明顯遺傳變異,具有培育優(yōu)良茶樹新品種的潛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