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永明,李旭娟,夏忠臣
(齊齊哈爾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黑龍江 齊齊哈爾 161006)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chuàng)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盵1]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以下簡稱“思政課”)的改革創(chuàng)新勢在必行。
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342”混合教學模式屬于一種翻轉課堂教學模式,它將本應在課堂教學中進行的思想政治理論學習挪到線上進行,依托學校網(wǎng)絡課程平臺建設思政網(wǎng)絡課程,讓學生在課前通過線上學習掌握基本理論知識。同時,將本應課后進行的答疑討論挪到線下實體課堂進行,通過線下實體課堂以分組研討的形式就線上所學的重點難點問題展開討論、辯論,并通過小組代表發(fā)言或者分組展示的形式表達各組學生對此問題的理解的一種教學組織形式。具體說來,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342”混合教學模式就是在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理念指導下建立起來的將線上網(wǎng)絡信息技術與線下課堂教學相混合,將移動教學環(huán)境與實體課堂教學環(huán)境相混合,將理論灌輸、分組研討式、辯論式、體驗式等多種教學方法相混合,將卷面考核、過程考核和個性化考核相混合的教學活動結構框架和活動程序?!?42”的具體內容是:“3”即課前三項任務,包括線上課程教學平臺建設,學生學習小組的劃分及建設,設定與線上學習相契合的線下研討題目等;“4”即課中四個教學步驟,包括經(jīng)典誦讀或唱紅歌導入新課,對所設題目分組研討(或者以組為單位開展辯論、進行小品表演、實踐成果展示等),借助移動教學助手進行學生提問以及教師和各小組的評判,教師的總結引導;“2”即課后兩項工作,教師以學生學習小組為單位定期面授答疑或借助線上教學平臺進行答疑解惑,開展線下課程實踐。
第一項,線上課程教學平臺建設。依托網(wǎng)絡教學平臺設計思政課理論教學模塊和答疑討論模塊,理論教學模塊分為“課前任務”“教學視頻”“教學課件”“課前測試”四個學習單元。這四個單元都要求學生在線下課程開始之前自主學習完成。
學生需要點擊查看“課前任務”中的學習任務,了解并完成本節(jié)課的線上學習任務,為線下課堂學習做好準備工作;“教學視頻”單元是思政課教師根據(jù)教材事先錄制的知識點講解微課,對于這一部分也是要求學生課前自主觀看學習,并且要通過“課前自測”單元來檢測學生微課視頻的學習效果;“課前自測”單元實則是一個自學診斷,既能夠幫助學生了解本節(jié)課的學習重點和難點,也能夠幫助教師全面掌握學生本節(jié)課的自學情況,有助于思政課教師構建有針對性的線下課堂教學;而“教學課件”單元是與本專題相關的音頻、靜態(tài)圖片、動態(tài)圖片、短視頻等各類教學資源的大集合,相較于傳統(tǒng)的紙質教材,“教學課件”是為線上學習量身設計的與時俱進的“數(shù)字化教材”。學生在前面四個單元學習中遇到的問題都可以在“答疑討論”模塊發(fā)起提問,進行自由討論?!按鹨捎懻摗蹦K中的師生、生生之間的互動交流,能夠讓思政課教師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tài),為線下課堂教學的話題設計提供思路。
第二項,學生學習小組的劃分及建設。思政課線下的教學活動并不是以教學班為單位開展,而是通過建設學習小組來進行。因此,在每學期開學前,利用網(wǎng)絡教學平臺的隨機分組功能,將教學班學生隨機劃分為12個小組,在小組內通過自我介紹的方式增進成員之間的了解,選取本組組長,為線下教學活動的開展做準備。
第三項,設定與線上學習相契合的線下研討題目。在線下課堂教學開始之前,思政課教師需要借助網(wǎng)絡教學平臺了解學生在線學習的狀況、學生對教學重難點的掌握情況、學生關注度最高的話題以及學習中遇到困惑。教師全面分析學情后,有針對性地在網(wǎng)絡教學平臺中設計線下研討項目。
第一步,借助經(jīng)典誦讀或唱紅歌導入新課。經(jīng)典誦讀內容主要是從國學經(jīng)典和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中選取。國學經(jīng)典是中華文化的瑰寶、民族智慧的結晶,其不僅蘊含著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更沉積著一個偉大民族生生不息的精氣神兒,因此,國學經(jīng)典是思政課教學的重要資源。同樣,誦讀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也是非常重要的。馬克思主義一個是博大精深、邏輯嚴密的理論體系,其要義凝結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毛澤東、鄧小平等偉大革命導師的著作之中。高舉馬克思主義的偉大旗幟,讓學生真正認識到底什么是馬克思主義,就離不開讀原著、學原文、悟原理。紅色歌曲是革命年代的特殊產(chǎn)物,感染和鼓舞著一代代中國人,唱響紅色歌曲是傳承革命精神的鮮活展現(xiàn)。因此,上課之初讓全體學生進行經(jīng)典誦讀或唱紅色歌曲不僅可以使學生接受經(jīng)典理論的熏陶,而且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素養(yǎng),增強民族自豪感,培養(yǎng)愛國愛黨的情感,樹立馬克思主義的信仰。通過上課之初的經(jīng)典誦讀或唱紅歌,還可以整肅課堂紀律、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課前誦讀經(jīng)典或集體唱紅歌要根據(jù)教學內容選取與之相關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馬克思主義經(jīng)典著作中的片段或經(jīng)典紅色歌曲。
第二步,開展多樣化的以小組為單位的研討式教學活動的設計。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的線下教學活動的組織形式多樣,然而總體來看,體驗式、研討式教學活動是最能夠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的。心理學將人的認識劃分為聯(lián)想、強化、模仿三個過程,人某種行為的形成往往是通過模仿來實現(xiàn)的。思政課線下教學開展創(chuàng)設情境、角色扮演等體驗式教學活動,通過小品、話劇等形式呈現(xiàn)思政課教學內容,不僅可以增強學生的切身感受,而且能夠引導學生深刻感悟教學內容,提升對理論知識的理解。研討式的教學活動則通過同一學習小組學生之間思想的交流、碰撞、辯論,最終形成統(tǒng)一認知,加深了學生對所研討題目的理解,促進了知識的內化。
第三步,借助移動教學助手進行學生提問以及教師和各小組的評判。以學習小組為單位的教學活動,最終通過各小組代表的發(fā)言來進行小組討論結果的展示,這有利于發(fā)揮團隊協(xié)作的力量,但不足之處是使小組的其他成員失去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因此,為了提高各學習小組成員的參與度,表達更多不同的聲音,教師可以借助移動教學助手建立討論區(qū),所有學生都可以在此討論區(qū)里就小組代表的發(fā)言進行提問和質疑,并由各小組發(fā)言代表進行回答,最終各小組根據(jù)對發(fā)言代表回答的滿意度進行打分,并與教師的打分進行匯總,作為發(fā)言小組的成績。借助移動教學助手收集學生問題并完成教師和各小組的評判,既給予了各小組充分表達自己見解的機會,也給有不同見解的同學提問、解惑的權利,充分體現(xiàn)了學生的主體地位。
第四步,教師的總結引導。所有小組分享結束以后,思政課教師要對本節(jié)課整體的發(fā)言情況進行歸納總結,對符合主流價值觀的觀點進行肯定,對創(chuàng)新性的回答進行分析引導,對出現(xiàn)偏頗的觀點進行批評指正,并在課后的輔導答疑中繼續(xù)跟進,加深學生對此問題的理解。
在“342”混合教學模式中,設置了“輔導答疑”和“社會實踐”兩項課后工作來促進學生對思政課理論知識的內化。
第一項,輔導答疑。通過實體課堂上教師與學生的互動討論、課后以討論小組為單位的定時輔導答疑以及網(wǎng)絡課程教學平臺上的線上實時師生交流、答疑討論密切了師生關系,有效解決了學生的思想疑惑,促進了學生對理論知識的消化理解,打造了師生學習共同體。這項工作,使思政課不但有理論深度,也有了“溫度”。
第二項,社會實踐。通過結合課堂所學布置社會調研、閱讀經(jīng)典著作、制作手抄報等方式,讓大學生“走出去”,走進社會,直觀具體地感受社情民意。但是在思政課有限的課時中,所有教學內容不可能都采取社會實踐的形式,所以思政課教師在進行“社會實踐”設計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以下三點。一是“社會實踐”教學內容的選取和設計一定要有針對性,必須與學生的實際需求深度結合。在組織社會實踐之前,一定要通過網(wǎng)絡教學平臺調研學生關注的問題,從而確定實踐教學的內容,讓大學生懷揣熱情,帶著問題去實踐,將理論與實際相結合,做到“學以致用”。二是注意思政課“社會實踐”與學生專業(yè)的銜接。這就要求思政課“社會實踐”的設計一定要有專業(yè)特色,不能千篇一律,如果學生能在思政課“社會實踐”中增長或者用到本專業(yè)領域內的知識,那么既能夠增強學生對專業(yè)學習的興趣,也能夠提升大學生對思政課學習的熱情。三是思政課的“社會實踐”要以重大活動、事件、節(jié)日為契機,緊緊環(huán)繞一個主題、聚焦一個時段,開展主題鮮明的社會實踐活動??傊颊n的“社會實踐”一定要讓學生對思政課學習有所收獲。
綜上所述,“342”混合教學模式是集理論學習、討論答疑、交流互動、社會實踐等于一體的新型教學模式,契合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適應信息時代的發(fā)展要求,必將為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創(chuàng)新注入新的活力。
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342”混合教學模式作為一種新型的思政課教學模式,是高校思政課改革創(chuàng)新的成果,對于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提高思政課的實效性具有重要價值和顯著的優(yōu)勢。
師生、生生之間是否產(chǎn)生有效的互動交流是影響教學效果的一個關鍵因素。國內外的眾多調查研究顯示,在教學過程中師生、生生之間的有效互動對學生的學習效果有積極作用?!?42”混合教學模式為師生、生生之間實現(xiàn)有效的互動提供了平臺,教師與學生之間單一地“教”與“學”的關系被改變,走向了互動交流。混合教學模式中的交互并不是指課堂上簡單地一問一答式的交流,而是根據(jù)目前大學生學習依賴網(wǎng)絡技術、學習工具移動化、學習時間碎片化和學習內容片斷化等學習偏好,依托網(wǎng)絡教學平臺和移動教學工具,實現(xiàn)了包括課前、課中、課后各個時段的師生、生生之間針對現(xiàn)實社會問題和思想困惑開展的實時深入交流和互動。課前依托網(wǎng)絡教學平臺回答學生學習困惑,課中依托移動教學工具進行師生、生生之間的思想碰撞,課后借助線下、線上的解惑答疑為學生進行個性化的輔導。因此,混合教學模式在延伸思政課教學時空的基礎上為學生營造了無障礙溝通交流、互動交友的多元化的學習氛圍,有助于師生、生生之間深度交互的多元化線上線下互動格局的形成??梢哉f,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在一定程度上有效突破了長久以來思政課傳統(tǒng)課堂教學將理論知識傳授作為首要教學目標、以教師講學生聽為主流的教學模式,實現(xiàn)了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溝通以及學生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學習,解決了思政課教學實效性難以得到提升的現(xiàn)實困境。
主體性是哲學領域的一個核心概念,指人在實踐中所表現(xiàn)出的自主、能動、有目的的特征?;旌辖虒W模式強調尊重和發(fā)展學生主體性,借助線上學習以及線下研討式、探究式的小組學習,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學生成為思政課的“主角”,成為教學活動的主動探究者。思政課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fā)揮著主導作用,扮演著教學活動組織者的角色。一方面,通過建設網(wǎng)絡課程平臺,為學生自主學習提供更多的渠道。教師將學習任務發(fā)布至網(wǎng)絡教學平臺,學生可以通過課程平臺接收并根據(jù)自己的實際情況,不受時空限制、隨時隨地自主完成學習任務,自主制定個性化的學習計劃。在線自主學習不僅充分體現(xiàn)了網(wǎng)絡化在線教學的優(yōu)勢,而且線上網(wǎng)絡教學資源的便捷性和豐富性也增強了學生的自主學習意愿。另一方面,以學生的成長為出發(fā)點和落腳點,結合新時代大學生的學習特點,在線下課堂上設置討論話題、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創(chuàng)造學習氛圍,通過采用情景式、辯論式、研討式、實踐式等多種互動教學方式,培養(yǎng)學生的思辨能力,促進學生與教師、學生與學生之間的思想碰撞、情感交流互動。思政課教師在做好指導工作的基礎上,在課堂應給予學生更多的表達機會,為學生最大限度地發(fā)揮主動性、創(chuàng)造性提供平臺和環(huán)境支持,調動學生學習思政課的積極性,讓學生“樂學”“真學”,讓學生成為自己學習的主人。
缺乏吸引力、說服力欠缺、實效性不強是傳統(tǒng)思政課教學的痼疾,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正是彌補傳統(tǒng)思政課教學這一缺陷的有效“新配方”?!八颊n不是關起門來的坐而論道,不是遠離現(xiàn)實的泛泛而談,而是直面現(xiàn)實問題、解開思想之惑的強大理論武器?!盵2]因此,堅持以學生的實際需求為導向,以學生關注的問題為導向是打造有“溫度”的思政課課堂的主要途徑。在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中,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網(wǎng)絡教學平臺調研學生感興趣的話題和存在的思想困惑,充分了解學生的所思、所想、所需。借此將教材上的靜態(tài)理論與學生關注的動態(tài)熱點話題有效結合,充分利用網(wǎng)絡的即時性,將學生關切的社會問題以及與學生自身發(fā)展密切相關的信息通過恰當?shù)慕虒W時機轉化為學生可便捷獲取的學習素材,及時傳遞給學生,給思政課“升溫”。
大學生思維活躍、好奇心強,他們是一個對社會問題、社會現(xiàn)象關注度極高的群體。如果思政課教學總講一些“官話”“套話”,對學生成長過程中遇到的思想困惑、認識誤區(qū)不能做出及時有效的回應,不切實解決學生在學業(yè)、就業(yè)、生活中遇到的困難,不能滿足學生個性化的現(xiàn)實需求,就很難得到學生的認可,難以激發(fā)學生對思政課學習的熱情和積極性,思政課教學的實效性便也無從談起。而線上線下混合教學模式扭轉了傳統(tǒng)思政課教學缺乏親和力與針對性、脫離學生的實際生活的“一言堂”式教學困境,改變了思政課供需之間的矛盾,滿足了青年學生“拔節(jié)孕穗期”的成長需要和期待,提升了學生在思政課上的獲得感。此外,不同于紙質教材,網(wǎng)絡教學平臺能夠為學生學習提供各種不同的豐富材料,可以通過圖片、短視頻、音頻等方式呈現(xiàn)教學內容,使思政課教學由靜變動、由平面走向立體可視化;調動學生各種感官,滿足學生不同的感知特點,使思政課的學習變得豐富多樣。
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342”混合教學模式作為一種較新的教學方法,要想使其優(yōu)勢得到充分發(fā)揮,在應用中還需要注意一些問題。
思政課線上線下“342”混合教學模式對大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只有在課前進行了深入而真實有效的自主學習,找到自己的疑惑和學習難點,才能在課中與同學、教師深入探討,做到真正的“知識內化”。為了提高大學生的線上自主學習能力,思政課教師在進行線上課程建設的時候,一定要設置“課前任務”欄目,“要求學生按照‘課前任務’中的要求完成線上學習任務,并布置思考題,讓學生查找相關資料,為線下教學活動的開展做好準備”[3]。布置“課前任務”的時候要注意兩點。第一,要能夠讓學生明確線上學習都學什么、怎么學、怎樣取得相應的分數(shù)。教師在課前設計學生學習任務單,根據(jù)實際情況有針對性地設計出學習主題,引導學生在課前按要求完成學習任務。第二,要能夠引導學生根據(jù)學習內容進行思考,啟迪學生思想的同時也有利于學生帶著問題去進行線上微課視頻的學習,這樣才能使線上微課的建設物盡其用,發(fā)揮其最大價值。
思政課線上線下“342”混合教學模式應以分組討論式教學方法為主,再輔之以灌輸式、體驗式等多種教學方法。在采用分組討論式教學方法開展教學的時候,教師要注意以下兩點。第一,教師要適時地深入各討論組與學生進行交流。在以小組為單位展開討論的過程中,學生的意見難免出現(xiàn)分歧,當小組成員就分歧達不成一致意見時,就會使討論無法進行下去,這時就需要一個權威出現(xiàn)來幫助小組成員展開分析,使其達成一致意見。因此,分組討論式教學開展時教師不能做一個旁觀者,而是要及時深入各討論組傾聽學生的交流,在學生意見出現(xiàn)分歧時進行及時的化解,使小組討論得以繼續(xù)進行。第二,討論結束后的展示環(huán)節(jié)需要教師的適時引導。分組討論結束后,應當是各組代表的展示環(huán)節(jié)。在學生代表將本組討論結果進行展示的時候,教師更不能作一個旁觀者,而是在展示結束后要以提出問題的方式對展示小組所持結論進行引導,并對學生討論的結果進行匯總分析,幫助學生理清思路并引導學生達成教學目標。
高校思政課的吸引力一方面來源于教師的教學藝術;另一方面則在于其實效性,思政課能夠解決學生的思想問題,能為學生解惑答疑。因此,“342”混合教學模式在思政課中應用時,一定要注重加強課后的鞏固和交流,注重對學生進行思想引導,使思政課程真正成為學生的貼心課。首先,教師要學會充分利用新媒體技術手段與學生溝通交流。大學生是應用新媒體技術的排頭兵,他們對各種新媒體技術了解頗多,運用甚熟。運用翻轉課堂開展思政課教學,思政課教師可以通過微信群或者釘釘群解決學生的問題和困惑。其次,教師還可以利用學校網(wǎng)絡課程平臺的答疑討論區(qū)加強與學生課后的交流答疑。學生在學校網(wǎng)絡課程平臺發(fā)布的問題如果不能得到及時的回復,將會影響學生提問的積極性,后續(xù)網(wǎng)絡課程平臺的答疑討論功能可能就成為擺設而無人問津。因此,思政課教師一定要及時瀏覽學校網(wǎng)絡課程平臺的答疑討論區(qū),對學生的問題做出及時的回復。最后,思政課教師要建立與學生面對面答疑機制,更好地解決學生思想困惑。思政課教師可以設定一個固定時間,在教研室或者其他教學場所,為學生進行面對面的解惑答疑,更好地解決學生的思想困惑。
總之,高校思政課線上線下“342”混合教學模式,一方面順應了信息化時代對高校思政課教學改革的要求,另一方面滿足了課堂教學中學生的主體性需求,而且通過及時的互動交流促進了學生知識的內化,為高校思政課建設的守正創(chuàng)新提供了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