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筱雅
(南京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新冠肺炎疫情的暴發(fā)是一場系統(tǒng)性的危機。它不僅僅是一次醫(yī)學病毒的肆意蔓延,對全球的經濟、政治、文化、環(huán)境帶來前所未有的傷害;更是對全人類的身心健康造成極大的威脅。此次新冠肺炎疫情從社會諸多方面引發(fā)人們對公共衛(wèi)生危機事件的關注,人們在此次戰(zhàn)“疫”斗爭中,最可貴的就是認識到了生命的價值和奉獻,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抗疫表彰大會上所說,“生命至上”“人的生命是最寶貴的,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不會再來”[1]。因此,在高校的教育工作中,生命教育需要再次被提出來并加強宣傳。正是因為公共衛(wèi)生危機的突發(fā)性、廣泛性、群體性、復雜性、易變性及危害性的特征,對高校的生命教育帶來巨大的挑戰(zhàn),但與此同時,在抗疫過程中,相比較其他公共衛(wèi)生危機的影響力,加之主客觀環(huán)境的巨大變化,自然對教育工作,特別是生命教育的發(fā)展指明了另一條道路,換句話講,疫情的暴發(fā)讓人們對生命的關注增強,為高校的生命教育創(chuàng)造了新的發(fā)展機遇。
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再一次提出“健康第一”的號召,更加強調了健康對所有人的重要性。而且,健康不只是生理的健康,還有心里的健康。當然,在疫情暴發(fā)前,我們注重的多是個體的身心健康,強調的多是個體的安危。那種狀態(tài)下的生命教育更多是源于對各類公共危機的后期防御回應,都是一種短暫的、運動式的教育,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工具性和滯后性,從而使得生命教育實踐更注重于對個人安全的防護,在此意義上,強調對安全知識的學習、對生命本身的期望以及對防御能力的訓練都是基本的教育內容,然而這只觸及到生命教育的一小部分,可以說是最淺顯的內容,遠達不到對生命真諦的思索。所以說,危機下對生命教育的探索,要從所謂的追求自然生命的層次上升到追求精神生命乃至社會生命的高度,讓學生從此次危機中深刻感悟到在個體生命健康與社會公眾健康權益的選擇中,在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的抉擇中生命的價值真諦,理解危機下生命共同體的價值內涵,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的蔓延,讓我們看到了生命不只是人類的生命,還有世間萬物的其他一切生命體,讓我們看到了生命體之間的聯結,我們身處嚴重疫情下,身心與全球所有人類都聯系起來了,面對病毒的肆意傳播,我們對生命的把握已經超越了個體,對生命認知教育有了新的理解角度。高校也因為此次疫情的發(fā)生,對大學生的生命教育內容進行了更加全面且有價值的補充,從社會現實背景、學科交叉的角度、多元化的思維視角等重新定義大學生的生命教育。正如此次新冠肺炎疫情賦予了生命教育新的內涵,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的生命共同體教育,強調要尊重自我生命,尊重他人生命,尊重大自然的所有生命;它是一種體現人生價值與幸福質量的生命教育,強調我們要提高生存能力,把握幸福,更要為社會作出有價值的貢獻。所以說,新冠肺炎疫情從另一種角度上延伸了高校生命教育的深度。
此次重大疫情,作為公共衛(wèi)生危機事件的典型,對政治、經濟、文化等造成重大影響,教育顯然也在其中。疫情的長期性從時間和空間上限制了人們的學習與生活,特別是疫情面前,為了有效地實現教育的持續(xù)性進展,社會、高校教育者利用網絡技術突破地域、場域阻礙,將危機的威脅變?yōu)槠鯔C,以達到最大化的資源共享,開展生命教育,切實有效地做好重大疫情下的教育學習工作。其一,各種媒介傳播陣地循環(huán)播放、投送疫情下的生命教育相關的事實案例,為教育者的教學內容準備開辟了新的素材積累,同時也為受教育者認知理論接收提供了真實資源的對照,更有利于認知深化。其二,由于疫情的影響力波及范圍較廣,在往常教育資源的收集過程中加大了阻礙力度,但也正是因為疫情不能停止對教育學習的影響力度,各種網絡渠道逐步開展,最大限度地為受教育者提供豐富的教育資源,例如各種學習課堂的應用與推廣,更多的教育者通過學習平臺推出生命教育課程。更有高校借助軟件平臺推出自己特色的課程,方便疫情下大學生選擇。總之,重大疫情對于生命教育內容來講,就是一次“生命反思課”,除此之外,也由于疫情對人們的條件限制,看似阻隔了很多學習機會,從另一個角度將講,倒逼社會尋找更多方式擴充教育資源,使大學生共享資源便利。
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發(fā)生,與以往任何一次公共衛(wèi)生危機事件不同,其傳染性極其嚴重,破壞性極大,在黨中央的嚴格防控之下,全國所有人民都遵守國家防疫要求,居家隔離。在全國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也是采取停課不停學,特殊情況時居家線上學習的方式。在這一段特殊的時期里,相信所有人都對教育有了更深的認識,疫情一定程度上對教育的發(fā)展帶來了極大影響。疫情的出現倒逼教育要在短時間內在時空上做出改變,在線教育的蓬勃發(fā)展,既是對當下教育困境的應對,也是對未來教育新形式的探索和嘗試。從這個角度來講,此次疫情雖然給教育教學帶來了巨大影響,但是整個疫情防控對所有的教師和學生來說,無疑不是一節(jié)前所未有的生命教育體驗課。加之疫情防控要求的限制,高校在進行生命教育的過程中也不再是傳統(tǒng)的教育模式,不再是線下定期的主題安全教育等方式,而是選擇利用網絡平臺開展教育教學工作,服從黨中央疫情防控要求,成為每一位師生疫情期間的健康守護。于此可見,疫情打破了傳統(tǒng)教育途徑——課堂授課學習,因為時間空間受限于疫情,對教育者與受教育者來說,是一種學習方式的革新,一定程度上發(fā)揮網絡平臺教學的優(yōu)勢,讓高校生命教育不再停留于理論說教、死板空洞的傳授,反而是可以隨時隨地、形式多樣地參與生命教育教學?!熬哂姓f服力和感染力的教學內容會吸引學生的關注,充滿理論性但又具有故事性的教學內容也會形成視覺與聽覺的沖擊力”[2]。生命教育課程不能局限于理論認知的學習,生命本身就是一種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狀態(tài),對生命的領悟需要情感的投入和身心的體驗。各種教學軟件、社交軟件等開始與教育進行高效率的結合,這是在疫情背景中尋找新的教育途徑來彌補疫情帶來的各種不便。從教育領域講,不能受制于疫情帶來的種種挑戰(zhàn),而是應該尋求突破,從挑戰(zhàn)中找到機遇,這不僅是對重大疫情的適應,也是對生命教育發(fā)展的創(chuàng)新。
高校之所以開展生命教育最根本的當然是時刻重視學生們的身體健康狀況,而且公共衛(wèi)生危機嚴重關系到每一位大學生的生命健康權益,更是深刻的生命反思課。所以高校重視本次疫情防控,積極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端正學生們對生命的認知和態(tài)度,引導大家做到基本保護自己生命安全,并再次深刻認識到生命群體間的聯結和守望相助,感悟到全世界生命聯系在一起的意義。大學生作為國家未來肩負重任的引領者,其生命健康素質關系著國家未來的發(fā)展和民族的希望。因而高校要提供安全、穩(wěn)健、綠色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來保障學生們的身心健康。在疫情防控戰(zhàn)役中,大多數學生的生命認知狀態(tài)是積極的,在學校老師們的教育下也逐步走向成熟,但是仍然有少部分學生無法正確地面對此次疫情,在一定程度上還存在著自控力較差、情緒波動顯著、生理狀態(tài)不穩(wěn)定等狀況,再加之疫情對社會各方面的劇烈影響,比如面對學業(yè)的壓力、人際交往的復雜、就業(yè)艱難的影響等,增加了學生們的心理負擔。通過對其進行危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生命責任教育等,幫助其理性地看待危機與生命,引導他們做出合理的理智的行為。面對極具恐慌、情緒不穩(wěn)定的學生,給予更多關愛,幫助其樹立科學認知,緩解心理矛盾。
生命教育是教育的本初,是育人的根本。高校的根本使命就是為黨和國家培養(yǎng)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培養(yǎng)有著完善人格的新青年。無論是通過教書育人、環(huán)境育人、管理育人、服務育人,歸根結底都是關注“人”本身,著重于人的主體地位,滿足人的成長需求,促進人的健康成長和全面發(fā)展。我國著名學者葉瀾老師說過:“教育應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過人的生命、為了人的生命質量的提高而進行的社會活動”[3]。僅僅重視知識的科學性教育,忽視人文性與價值性的培育,少了人文關懷,多的是急功近利的取勝心理,不能積極引導學生們的個性發(fā)展,忽視學生們的實際思想道德水平,極有可能使學生們盲目追求生存技能,反而誤解了生命本身的價值與意義,導致學生們出現漠視他人生命、對自己生命不負責任、隨意揮霍青春,無法理智處理人際交往、情感關系、工作就業(yè)等關系問題,甚至出現一些惡劣的極端行為。高校為了實現育人目標,應該積極向學生們宣傳正確的生命教育,畢竟大學生作為發(fā)展中的人,對生命的認知還不充分,對生命的情感還不夠深刻,對生命的意志還不夠堅定。學校理應將生命教育通過多種形式生動地完整系統(tǒng)地教授給學生,幫助他們塑造科學的生命倫理觀,在生命實踐活動中關愛生命、尊重生命,在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之間樹立生命共同體意識??傊?,高校進行生命教育是實現育人目標的充分條件。
在此次疫情防控期間,在黨和國家防控政策的號召下,廣大師生也嚴格遵守高校的具體防疫要求與規(guī)定,居家隔離,不隨意外出與奔波,在家借助互聯網平臺及教育學習軟件,開展線上教學,堅持跟進學習進度和教學質量。正是因為居家線上上課還存在一定的不可控因素,高校管理無法完全做到全面監(jiān)控,所以在這樣的特殊時期,更是要加強對學生的生命教育,尤其是生命健康教育、生命責任教育,教育學生們理性對待重大疫情的防控工作,遵守規(guī)定,保護自己與家人的健康,特別是增強對生命本身的認知和生命情感的諒解,理解每一個個體都肩負著重大的責任。這也是重大疫情防控取得勝利的重要手段。針對部分意志不堅定、生命責任意識淡薄的青年,積極采取正確的應對策略和科學的預防措施。首先,在生理健康方面,大力呼吁學生們加強運動,鞏固身體素質,抵抗病毒侵襲,保障自己的健康。其次,在心理健康方面,要強化學生們面對危機的心態(tài),基于對疫情的恐慌與不安以及對生命安全意識、生命責任意識的淡薄,有小部分學生私自隱瞞行程、聚眾參加團體活動、隨意出入公共場合,無視政府防疫政策規(guī)定,給疫情防控工作增添負擔。正是因為存在些許反面教材,在疫情形勢嚴峻的時刻,才更應該加強生命教育,幫助每一位學生理解與感悟危機下的生命存在,全身心地體驗生命間的守望相助,學會承擔屬于自己的責任,在重大危機時刻理解生命的綿長與價值。
以往的生命教育課多趨向于對安全事故、生命危機的防御指導和心理教育,比較片面化,不系統(tǒng),通常是即時性教育,且形式單一,重復性較強,對學生的教育效果不高,導致學生不能夠重視每一次的生命教育課。這種教育現象體現了生命教育需要具體化、課程化、常態(tài)化。首先,高校要將生命教育作為獨立課程展開,不僅僅是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項內容,從教育深度上提升生命教育課程的地位,具體來講,生命教育課程的設立要有鮮明的教育目標、豐富的教育內容、有效的教育環(huán)節(jié)、多樣的教育方式等來支撐,它是系統(tǒng)化的、全面的。其次,高校要將生命教育課程持續(xù)性開展,成為與思想政治教育相同的常態(tài)化模式,即要在育人目標上深化拓展,注重融入日常、抓在經常,從學生生活中挖掘生命教育素材,強化學生的生命體驗,制定長期的、生活化的課程。所以說,生命教育課程是融入常態(tài)化教育模式中的,最終目的都是讓學生在日常生活中、教育學習中感悟生命情感、認知生命價值。
1.生命危機教育
在人與整個世界相互發(fā)展過程中,免不了人際交往中的各種利益糾紛,更何況在重大疫情背景下,生命間權益的交纏危機也逐步顯現,生與死的對立危機也一直存在,各種生理心理挫敗危機時有發(fā)生。首先,疫情危機這場“大考”正強烈呼喚我們強化危機教育,我國自古以來都有“居安思?!钡睦碚搨鞒校怯捎诮逃砟畹膫戎?,享樂主義的不斷滋生,危機意識逐漸淡化,危機教育是引導大學生增強公共危機意識的途徑。但是危機意識并不是絕對的保持壓力,主要是強調人們對危機心態(tài)的理性控制,更能泰然處之地去面對危機。其次,面對生命的危機,我們應該學會正確地直面災難與死亡。“作為一切人生——不論偉大還是平凡,幸福還是不幸——的最終結局,死是對生命意義的最大威脅和挑戰(zhàn),因而是任何人生思考絕對繞不過去的問題”[4]。生死在疫情面前本就是轉瞬即逝,疫情的巨大破壞力給我們帶來了最為直接的生死威脅,在個人生死與集體利益的選擇上,生死教育無疑是一堂深刻的必修課。通過對疫情下死亡的認識貫徹生命的偉大價值,實現生命的社會價值;通過對每一個個體的生命健康保護實現對社會公共健康利益的守護,站在全社會、整個集體的角度,正視生命與死亡的價值。
2.生命責任教育
重大疫情下開展生命責任教育,目的是為了讓大學生在危機面前理性地審思生命間的關系,能夠合理地看待自己與他人、與社會、與國家的聯系,認識到自己肩負的責任,從而做出正確的選擇?!摆吚芎κ侨说谋灸埽话l(fā)事件由于事關社會成員的切身利益,且具有一定的危害性,往往會激發(fā)人們自我保護的本能?!盵5]新冠肺炎疫情期間,為了整個社會能夠快速消滅病毒并防止病毒繼續(xù)擴散,對大學生進行封閉隔離、線上教學等,從人身自由上有所限制,與此同時,少部分人為了守護自身自由權利而違反防疫政策造成了更大的恐慌。所以說在自己與他人、社會的健康權益上,以一定程度犧牲自己的自由來守護整個社會的和諧既是對自己的生命負責,也是對他人及社會負責。這就需要我們對大學生進行相關理論教育,正確認知公共健康生命權益與個體自由權利的關系,在疫情下,維護絕大多數人的生命健康權是首要原則,否則一味地放縱自己的權利,不遵守規(guī)定,會加劇疫情的危害與影響。疫情面前,對每一個個體生命的責任、對他人與社會生命的責任、對整個大自然生命的責任都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內容,這種生命責任教育是關乎倫理道德行為的選擇,幫助大學生清晰地認知生命與責任的倫理關系,從而在疫情下做出符合道德準則的實踐行為。
3.生命感恩教育
生命教育能否取得實際效果,離不開對學生的感恩教育。感恩教育和生命教育在教育目標上是一致的,只有心存善念、懂得感恩,才會欣賞生命。何況社會中的每一次際遇,都伴隨著其他生命體的呵護,我們都是和社會中的其他個體一起共同成長的,彼此之間或多或少有著各種意想不到的聯系,比如此次疫情期間,我們居家隔離,是那些可愛的志愿者、辛勤的外賣騎手、堅持不懈的醫(yī)護人員、堅定站崗的警察等,一直為我們保駕護航,他們看似是一群陌生的人,但在危機面前卻是最值得我們敬佩的人,是我們不能割舍的聯結,這一刻我們就是生命共同體,我們彼此守護,我們需要感恩,感恩更多為了我們的生命健康而奔守一線的人群,從這些鮮活的、有價值的生命中欣賞他們的奉獻和付出,理解他們生命的美好。我們需要生命感恩教育,感恩是對生命的敬畏與認可,是對生命的尊重與呵護,能使我們更加熱情地擁抱生命,發(fā)揮生命的余熱。在疫情面前,在任何一場危機面前,能夠實現生命的價值,珍惜生命。
4.生命和諧教育
疫情的常態(tài)化也開始讓人們反思生命,反思自己與社會、自然的倫理關系,追求生命和諧發(fā)展是當代人們所要堅持的價值取向。疫情爆發(fā)的公共性特征牽扯了越來越多生命間的利益矛盾,不僅是中國內部,甚至是世界各國之間都有了休戚與共,命運聯結。習近平總書記在不同的國際場合,多視角、多維度、多意蘊,全面系統(tǒng)地闡釋了這一重要思想,即十九屆五中全會指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深入人心”。這一共識也逐漸匯集其他國家和人民的一致認可,在此次戰(zhàn)“疫”中也發(fā)揮著巨大的精神力量。其次,認知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面對疫情危機的挑戰(zhàn),要協(xié)調人與自然界的各種聯系,明確和諧共生的重要性,孤立發(fā)展是片面的,也是不符合現實發(fā)展規(guī)律的。生命和諧包括人與自我、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與儒家學說“以和為貴”有共同的思想內涵,通過生命間的和諧關系構建,促進疫情的應對與適應。
專業(yè)的師資能力建設對于生命教育的開展必不可少,在高校,專職的生命教育理論教師相對稀少,甚至可以說,多數是通過思政課教師進行生命教育的知識傳授,在大學生的思修課上會教授個體生命價值的理論,從內容與方式上普遍較為單一。在重大疫情面前,強化整體的師資隊伍能力,更是能考驗一名教師自身的生命道德精神,從而體現大學生群體的生命認知與情感的現狀。首先,教師隊伍在進行生命教育的過程中,理應順應時代變革,適應疫情的背景特征,推動生命教育理論與實踐的同步創(chuàng)新,顯然不能固守傳統(tǒng)的生命教育理念,傳輸狹隘的內容,忽視生命教育的實效性發(fā)展。其次,教師隊伍應積極回應重大疫情危機,提高教育的現實關切能力,特別是在疫情嚴峻的挑戰(zhàn)下發(fā)揮主動性,增強對大學生生命教育的積極性,并以身作則,發(fā)揮榜樣力量,推動生命教育發(fā)展。最后,教師隊伍自身在生命教育的話語表達能力方面要有所提升,即面對重大疫情背景下公共話語空間的擴大、多元話語議題的出現,在契合危機公共場域的基礎上,創(chuàng)新生命教育途徑,完善生命教育內容,鞏固生命教育話語的時效性。
此次重大疫情給教育行業(yè)帶來了巨大的挑戰(zhàn),同時也推動了教育方式的革新,提升了線上教育方式的發(fā)展速度與變革。線上教學給疫情背景下的師生提供了新的教學機遇,互聯網平臺給師生創(chuàng)造了新的教學環(huán)境,讓知識的傳播突破了傳統(tǒng)的課堂教學,過去在教室里面對面教學的場景在網絡這個中介的影響下,轉變?yōu)榫€上學生與老師視頻、語音的教學模式。同樣是面對面的授課,形式上已經發(fā)生了改變,無論是老師還是學生,線上教學都會是一種新的教學體驗,雙方在線上可以更大化地利用網絡資源,更便捷地分享教學內容,極大豐富了學生的課堂內容;最重要的是線上教學不會因疫情的持續(xù)擴散,影響教學進度安排,師生可以隨時憑借互聯網平臺進行教學反饋,能夠及時地掌握學習進度。此外,還要有效把握顯性教育與隱性教育的關系,一方面通過開設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由專業(yè)的教師全面、系統(tǒng)地講授生命教育的重要性,引導高校學生正確認知生命的意義及其價值;另一方面通過將生命教育與其他專業(yè)課程、通識課相融合,甚至通過高校管理部門、科研部門、后勤部門等宣傳生命責任教育、生命健康教育、生命感恩教育等等,用潛移默化的方式向學生滲透,達到隱性教育的效果。
高校開展系統(tǒng)全面的生命教育離不開教育環(huán)境的優(yōu)化與支撐,對于大學生這樣的群體,其獨立性極強,具有鮮活生命力,但是自我控制力與自制力又不強,他們需要來自社會、學校、家庭環(huán)境的教導與愛護。首先,在重大疫情背景下,家庭中父母是危機中最為親密的角色,父母正確的生命價值觀念以及整個家庭和諧友愛的氛圍會給予學生心理上最有力的保障,畢竟,家庭教育是學生教育的起點,家長有責任配合學校共同進行生命教育,指引學生科學地認知公共衛(wèi)生危機,以積極的生死觀看待疫情下的生命。與此同時,父母應當主動地學習危機對大學生生命教育所產生的影響及有關知識,這樣既能進行家長的自我教育,又能通過自身言行影響孩子。其次,學校是大學生生命教育的主陣地,重大疫情下,大學生的心理極易受網絡上社會不良思想的誤導,對危機下的生命認知缺乏科學的引導,高校整體上下都要貫徹正確的生命教育,在理論教育方面,一方面開設獨立的生命教育課程,另一方面結合“課程思政”育人模式,合理挖掘各學科中的生命教育資源,通過課程教學對大學生進行生命教育;在學校管理方面,積極建構校黨委領導、各個行政部門相互配合的生命教育領導機制,尤其發(fā)揮學校黨組織的引領表率作用,發(fā)揮好各級管理人員的教育指導功能;在科研教學方面,生命教育本就是高校育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應設立相應的生命教育教研室,對生命教育進行新的理論鉆研與實踐研究;在后勤設施方面,一方面提升后勤人員的生命理論認知,端正疫情背景下后勤人員的心理,另一方面,穩(wěn)定并保障各項設施的正常運行;在校園文化渲染方面,積極宣傳生命文化教育,通過各種文化活動的開展?jié)B透科學的生命價值觀,并在校園加強生命教育輿論宣傳陣地的建設。最后,社會教育環(huán)境也發(fā)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社會各界也應當自覺承擔其相應的職責,積極為高校開展大學生生命教育工作營造濃厚的生命教育社會氛圍,并給予相應的支持和幫助,尤其是國家相關政策的出臺、各類媒體平臺的宣傳,以及社會團體、社區(qū)組織的鼓勵與引導等,都是大學生生命教育的重要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