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德娥
高中歷史教學中有很多“人物”是對學生進行生涯教育的典型素材。筆者嘗試在高中歷史人物教學中通過情景模擬、分析活動軌跡等,凸顯歷史人物的“閃光點”和“榜樣力量”,用歷史人物的遠大人生目標、高尚精神品質、偉大歷史擔當、人生重要抉擇等感染學生,引導他們汲取歷史智慧和人生經驗,客觀理性地認識自我、評價自我,促進了學生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堅定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明晰人生的成長目標。
許多學生存在“發(fā)展無方向、生涯無規(guī)劃、專業(yè)無意識”的問題,對自己的人生基本沒有什么規(guī)劃,對自己“能干什么”“想干什么”感覺茫然。即使是高考填報志愿,要么聽從家長安排,要么花錢找機構填報,個人的意愿、興趣和愛好無從體現。很多學生的態(tài)度是學什么都行,報哪個專業(yè)都可以,甚至對自己的人生走向都從未思考過。因此,加強生涯教育不僅有利于引導學生認識自我,明晰未來的發(fā)展方向,增強人生規(guī)劃的能力,更能夠為社會培養(yǎng)優(yōu)質人才。教師可以結合課程目標和教學要求,積極開發(fā)和拓展課程資源,合理創(chuàng)設情境,從歷史人物教學入手,積極創(chuàng)設歷史情景,深挖歷史人物的高光時刻,以人感人、以事育人、以情動人、以理潤人,充分展現歷史人物的人格魅力和深遠影響。
例如在講《新民主主義革命》一課中,可以利用陳獨秀的人生經歷創(chuàng)設情景,輔以視頻、圖片、創(chuàng)作的作品或現代學者的研究等多種手段,再現當時的情景。學生會有一種角色歸屬感,會不自覺地將自己代入到歷史人物這個角色中,與歷史人物同呼吸、共命運,去感悟人物的選擇,感受歷史發(fā)展的軌跡。
以陳獨秀為例進行解釋。
第一部分是身份轉變、與時俱進。通過材料展示陳獨秀的身份從一個傳統的封建文人,到資產階級維新派,到資產階級革命派,再到新文化運動的領軍人物,最后轉變成馬克思主義者。通過梳理人物年表,感知人物變化,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時空觀,也加深了學生對人物的了解。
第二部分是時代產物、關鍵抉擇。通過提供恰當的時代背景材料,再現歷史情景,來探究是什么原因促使陳獨秀成為新文化運動的發(fā)起者、五四運動的總司令、馬克思主義的積極傳播者、中國共產黨最主要的創(chuàng)始人、黨的第一代領導集體的最主要領導人和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深刻總結、反思蘇聯和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經驗教訓的人。材料的展示方式、方法可以多樣化,在這些情景的再現中,學生會深刻感知陳獨秀在關鍵時刻做出人生重大抉擇,與時代同呼吸、共命運。作家、編輯、學生運動的領導者、黨的領袖,無論陳獨秀是哪個角色,從事哪種職業(yè),都體現了他對當時中國現狀的思考,為拯救中國而做出的努力。
第三部分是歷史貢獻,彪炳千秋。利用唯物史觀來評價人物,如何看待陳獨秀對中國革命和中國共產黨所做的貢獻,我們從中有哪些感悟?
然而,在第四部分中,晚年的陳獨秀不僅晚景凄涼,還脫離了中國共產黨。同時,還可以展示1921年中國共產黨第一次代表大會13位代表的人生走向。他們曾是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第一批傳播者和踐行者,是最進步的青年,最終卻走上了不同道路。有的人將革命進行到底,如毛澤東;有的人為黨的事業(yè)犧牲了自己,如何叔衡;有的人卻退黨叛國,如周佛海。13個人曾抱有共同的夢想,堅守到最后卻只剩下毛澤東和董必武。是什么導致了他們最后如此不同的結局呢?
在整個教學環(huán)節(jié)中,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問題設計、大量史料的展示,再現了時代背景下“立體”的陳獨秀。時空觀、史料解釋、唯物史觀和家國情懷等核心素養(yǎng)悄然落地,同時也利用人物把《新民主主義革命》各個事件緊密結合起來,這也是對新課改的嘗試。在此過程中教師也在引領學生感悟陳獨秀的家國情懷和職業(yè)追求,從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自己的人生態(tài)度和人生選擇。特別是第四部分的處理,由個體人物命運到群體人生抉擇,13位中共一大代表的人生經歷和命運走向—所謂“大浪淘沙”,意味著只有那些信仰堅定、一心為民的人,才是真正的革命者。教師要積極引導學生反思人生應該如何選擇,才能順應時代潮流;引導學生樹立崇高的信仰,堅定信念,心有所信,方能行遠,進而增強學生跟黨走的決心,努力成為立大志、明大德、成大才、擔大任的時代新人。
很多學生對歷史高考選做題《中外歷史人物評說》一題情有獨鐘,如何利用這一資源,構建高效課堂,既提高學生的高考分數,又從中汲取人物智慧,幫助高三學生理性認識自己,并“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的發(fā)展,為學生適應社會生活、高等教育和職業(yè)發(fā)展作準備,為學生的終身發(fā)展奠定基礎”。
在高三復習備考時,筆者依托練習題,根據題中人物的典型事跡,進行有意識的生涯教育滲透。如某題材料呈現的是鄧小平同志對中國科學技術發(fā)展的貢獻。筆者追加了兩問:第(3)問,簡述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在科學技術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第(4)問,在這些成就中有哪些與你的學科組合緊密相關,你是否愿意從事這些行業(yè)?
試題本身的立意是重視引導考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增強考生的“四個自信”。注重筑牢考生愛國主義信念,增強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引導考生堅持將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立志聽黨話、跟黨走,立志扎根人民、報效國家,立志肩負起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時代重任。在此立意下,筆者第(3)問的設置考查考生的基礎知識,這是高考沖刺的必備能力。第(4)問與考生的當下緊密相關,能夠引起足夠的重視??忌鷮ψ约旱膶W科組合就業(yè)方向是否了解,對自己是否了解,是否做到了“認識你自己”。教師在實現學科課程教學目標的同時,引起學生的深度思考,把高考與人生規(guī)劃結合起來,以潤物無聲的方式增強學生的學業(yè)發(fā)展和生涯規(guī)劃意識與能力;同時對緩解當下生涯教育的困境也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高考綜合改革既要求培養(yǎng)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也要求凸顯生涯規(guī)劃教育的重要性。“由于開課頻次、教師專業(yè)素養(yǎng)和課程資源等原因,不少地區(qū)和學校(尤其是縣級中學和農村學校)的生涯規(guī)劃指導偏離初衷,被窄化為選科指導,選科指導又被窄化為追求未來高考利益最大化的技巧性輔導。僅憑學校開設幾節(jié)生涯規(guī)劃課程已無法滿足社會、家庭和學生的需求,探討學科教學中滲透生涯規(guī)劃將成為高中學校教育教學的新熱點。”所以筆者認為,就歷史學科而言,歷史人物教學是把這兩者結合起來的最佳方式。2019年全國Ⅰ卷第47題對劉源張的考查,通過歷史偉人或時代楷模的經典事例,啟迪考生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幫助考生認識到良好的品德修養(yǎng)是心靈成長與價值養(yǎng)成的過程,從而努力成為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同時,通過歷史上眾多艱苦奮斗、團結協作、樂觀向上的集體或個人事跡的再現,激勵考生爭做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時代先鋒,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擔當的新時代奮斗者。教師在進行教學時通過歷史人物的引領,激發(fā)學生活力,樹立遠大目標和奮斗方向。引導學生對自己的未來進行有效的規(guī)劃,使學生樹立可持續(xù)的學習觀點,從而受益終生。
新高考改革方案帶來的多元選擇是綜合性的,不是簡單的學業(yè)匹配或者職業(yè)匹配,而是基于整個人的綜合考量。因此,生涯規(guī)劃教育的開展需要與學科教學相融合,需要在學科教學中對學生進行潛移默化的滲透。這種滲透既對高中歷史人物教學進行有效的探索,又符合當今時代的需求,落實高考評價體系和育人機制的要求,更重要的是對學生全面發(fā)展和長遠發(fā)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