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 路
(天津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天津 300041)
回望黨的百年歷史,黨中央在每次歷史轉(zhuǎn)折的緊要關(guān)頭,總會呼吁全體黨員干部和青年讀歷史、學歷史,使青年學生加深對黨的認識與理解。例如,在中國共產(chǎn)黨成立92周年之際,習近平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時強調(diào):“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學習黨史、國史,是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把黨和國家各項事業(yè)繼續(xù)推向前進的必修課”。高校是培養(yǎng)青年干部、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主要陣地,在進行黨史教育方面進行了一系列的積極研究。眾多高校的思政課程包含了黨史教育的內(nèi)容,在黨史教育普及的背后,我們應該深刻地認識到黨史教育的目的不在于廣度,而在于深度,即高校的黨史教育應該對高校青年起到正向的引導作用。因此,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的黨史教育進行回望,從中汲取經(jīng)驗與教訓,非常必要。
歷史、現(xiàn)在、未來是緊密聯(lián)系的,回望新中國成立后的黨史教育,有利于從中汲取經(jīng)驗和教訓,在建黨百年之際更好地開展高校黨史教育。從新中國成立至今,高校黨史教育經(jīng)歷了70多年的發(fā)展變化,培育了一代又一代的優(yōu)秀青年,其中的經(jīng)驗與教訓是值得總結(jié)并借鑒的。
從1949年到1959年,是高校開展黨史教育的初創(chuàng)時期。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教育主管部門推動全國各高校形成了思政課程體系,教育部明確規(guī)定要把“中國革命的歷史特點,中國新民主主義的革命史,新民主主義的政治,新民主主義的經(jīng)濟,新民主主義的文化,中國革命的前途”當作新民主主義論課程的主要教學內(nèi)容,體現(xiàn)了對黨史教育的高度重視。1953年6月17日,在原高教部的安排下,“新民主主義論”被“中國革命史”代替,“中國革命史”通過對“五四運動”以來的史實的分析,不僅證實了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科學性,還加強了各高校的黨史教育。但是這時期的黨史教育存在明顯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兩點:一是師資力量和教材相對不足,教學方式比較單調(diào)。新中國成立初期,不僅黨史資料相對貧乏,而且教師隊伍的質(zhì)量有待提高。因為這些主客觀條件的限制,所以當時的高校開展黨史教育是十分困難的;二是初創(chuàng)時期的黨史教育具有不穩(wěn)定性。1957年全國反右擴大化,黨史教育被迫中止,中國革命史等思政課被停課。社會主義教育運動破壞了學校的正常教學秩序,使高校的黨史教育偏離了正確軌道。雖然高校黨史教育在初創(chuàng)時期受到了社會背景、師資力量、教材等方面的限制,但是這時期依然取得一定的成果,強化了高校青年對黨的理解和認識,為后來的高校黨史教育奠定了基礎。
從1959年到1976年,是高校黨史教育曲折發(fā)展的時期。一方面高校黨史教育得到了恢復和發(fā)展,即教學秩序自1959年教育大革命高潮過去之后得到了恢復,高校的思政課內(nèi)容也逐漸豐富起來。1959年4月到7月,馬列主義課程教師學習會在北京舉辦,教育部不僅將“中共黨史”加入高校的思政課程體系,還組織成立了中共黨史教材編寫小組,“中共黨史”這門課程在全國各個高校逐步開設。另一方面高校黨史教育遇到了困難,即這時的高校黨史教育重點宣傳黨內(nèi)的路線斗爭和毛澤東思想,在加強高校青年對毛澤東及毛澤東思想認同與理解的同時,導致了盲目崇拜毛澤東個人的現(xiàn)象。例如《中國共產(chǎn)黨歷史講義》一書中介紹毛澤東著作的篇幅占到了三分之一。當時的眾多高校采用這本書作為黨史教育的教材。這樣的黨史教育嚴重破壞了教材的科學性和嚴謹性。
從1978年到1985年是高校黨史教育的重新建設時期。由于“文革”的影響,這時期的黨史教育存在諸多遺留問題,高校的黨史教育就是在這樣困難的背景下重新建設的。1978年4月,教育部發(fā)布了《關(guān)于加強高等學校馬列主義理論教育的意見》,再一次明確了思政課在高校黨史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并明確了高校黨史教育的教學目標,即幫助高校青年科學認識、掌握毛澤東思想,加深其愛黨情懷。盡管這一時期的黨史教育仍然存在教條、呆板等教學方法上的問題,但是這一時期的黨史教育在解決高校青年對于“文革”的困惑,并使其重新建立對黨的信任方面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從1985年至今是高校黨史教育的改革發(fā)展時期。高校黨史教育隨著我國改革開放進程的加快進入了改革階段,先后完成了以下三個改革方案:一是“85方案”,即在教育部的領導下,于1985年對高校黨史課程進行的變革,這次變革重新調(diào)整了高校的黨史課程,將“中共黨史”變?yōu)椤爸袊锩贰薄Un程的變化并不代表黨史教育地位的削弱,而是為了更好地開展黨史教育。部分高校青年出生于“文革”時期,沒有經(jīng)歷過中國革命,因此,需要用“中國革命史”加強這部分高校青年對于中國革命的認識與理解,使其看到中國共產(chǎn)黨為領導中國革命取得勝利做出的奉獻和犧牲;二是“98”方案,即1998年教育部對于高校黨史課程的變革,在這次變革中,教育部更傾向于對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教育,開設了“鄧小平理論”“毛澤東思想概論”等課程。這彌補了“中國革命史”這一課程的缺陷,使高校青年學習到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后形成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彰顯了鄧小平理論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指導思想的重大價值。雖然刪減了部分史實,但“毛澤東思想概論”這門課程依然能夠起到十分重大的黨史教育意義。三是“05方案”,即2005年教育部對于高校黨史課程的變革,這次變革確定了新的教育理念,即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中國社會現(xiàn)實和中國歷史融為一體展開教育。因此,各高校開設了“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和“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這兩門課程,使高校青年在了解國情和國史的前提下,感悟中國共產(chǎn)黨人選擇馬克思主義的原因。高校黨史教育在三次改革中有了新的發(fā)展,不僅更加科學,還使高校青年更容易接受,并進行有效的學習。
在新時期加強高校黨史教育依然面臨著教師隊伍水平不高、教學方法有待創(chuàng)新、黨史教育普及性不強、容易受到網(wǎng)絡上歷史虛無主義的攻擊等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于2018年9月在全國教育大會上強調(diào)“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對教師隊伍建設提出新的更高要求”?!懊總€教師都要珍惜這份光榮,愛惜這份職業(yè),嚴格要求自己,不斷完善自己?!备咝=處熤挥芯哂胸S富的知識儲備和良好的專業(yè)素養(yǎng)才能對高校學生進行黨史教育,并幫助高校學生樹立科學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但是,綜合目前各高校的情況來看,一方面部分承擔黨史教育工作的高校教師由于擔任較多的公共課課程教學,沒有時間和機會進行更深層次的學習,教學內(nèi)容和教學方式不能緊跟時代的發(fā)展,跟不上高校學生的心理變化,使高校黨史教育的效果不盡如人意。另一方面我國黨史專業(yè)畢業(yè)的博士生數(shù)量相對較少,師資力量和教研力量滿足不了高校加強黨史教育的要求。
黨史教育的普及性不高是目前高校黨史教育面臨的主要問題之一。一方面黨史教育的受眾面不夠廣泛,一些高校只是對入黨積極分子和預備黨員進行黨史教育,這就縮小了高校黨史教育的受眾面,高校黨史教育不應該只局限于入黨積極分子和預備黨員,應該擴展到每一位學生。另一方面黨史教育在時間上的缺失,大部分高校僅僅在節(jié)日時為了慶祝而進行黨史教育,這就使高校的黨史教育只能在短時期內(nèi)起到作用,而不能傳承下去。
歷史虛無主義是一種唯心史觀,不經(jīng)過科學謹慎的思考和實際考察就否定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在根本上是一種具有反動性質(zhì)的社會思潮,不僅反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和黨的領導,還有著極其混亂的研究方法,是阻礙黨和社會發(fā)展的毒瘤。否定黨的領導和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要害之處,隨著科學技術(shù)的發(fā)展,歷史虛無主義思潮經(jīng)網(wǎng)絡在高校蔓延,部分高校學生受網(wǎng)絡上歷史虛無主義的影響,對中國共產(chǎn)黨的歷史缺乏客觀實際的認識與考察,沒有社會責任感與使命感。歷史虛無主義的攻擊對高校的黨史教育產(chǎn)生了不利影響,應該受到教師的關(guān)注與重視。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我國高校開展黨史教育的課程經(jīng)過了5次變動,即1953年把“新民主主義論”課程改為“中國革命史”課程,1959年把“中國革命史”課程改為“中共黨史”課程,1985年又把“中共黨史”課程改為“中國革命史”課程,1998年把“中國革命史”課程改為“毛澤東思想概論”課程,2005年把“毛澤東思想概論”課程改為“中國近現(xiàn)代史綱要”。這5次高校黨史教育課程的變動,反映出了高校黨史教育是隨著實際情況不斷變化調(diào)整的,是從不完善走向完善、從不成熟走向成熟的過程。2021年是“十四五”規(guī)劃的開局之年,各高校需要在建黨百年之際加強黨史教育,發(fā)揮好教育的基石作用。
通過對新中國成立以來高校黨史教育演變的回顧,高校黨史教育課程只是在歷史范圍上有了擴展,卻在課程安排上減少了時間,因此,要在課內(nèi)外都開展黨史教育,加大高校黨史教育的比重。一方面要在高校思政課內(nèi)開展黨史教育,高校教師要把黨史知識融入教學,結(jié)合當代學生的思想特點和時代使命進行黨史知識的講授,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和能動性,激發(fā)學生為國家奉獻、為人民服務的意識。另一方面要在高校思想政治課課外開展黨史教育,具體有以下兩種形式:一是在校園文化建設中融入黨史知識。學生是校園文化建設的主要參與者,高??梢酝ㄟ^校園文化建設活動,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將黨史作為主題,開展班會、文化節(jié)等校園文化活動,使學生調(diào)查了解黨史;通過召開飽含黨史知識的講座,使學生感受到我黨的魅力。二是通過實踐使學生感悟黨史。高??梢越M織學生進入黨史教育基地,開展以黨史為主題的宣講活動,通過社會實踐,不僅能夠加深學生對黨史知識的學習,而且能夠使學生深刻感悟到個人命運與黨的命運是緊密相關(guān)、不可分割的。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高校黨史教育在很長的時間里一直沿用古板的教學方法,高校學生被新奇的網(wǎng)絡技術(shù)吸引,直接造成網(wǎng)絡上歷史虛無主義對我國高校黨史教育的沖擊。因此,高校教師要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利用多媒體技術(shù)開展高校黨史教育。新媒體是對高校學生開展黨史教育的有效工具,要充分利用新媒體傳播速度快、傳播面大的特點加強對高校學生的黨史教育。具體可以分為以下幾個途徑:一是利用微信公眾號加強對高校學生的黨史教育。微信公眾號是新媒體最常見的運營模式,可以通過運營以黨史教育為主題的微信公眾號加強對高校學生的黨史教育。二是利用微博來加強對高校學生的黨史教育。微博不僅具有轉(zhuǎn)發(fā)功能,而且流量非常大,可以利用這一特點加強對高校學生的黨史教育。鼓勵在微博上具有高流量的博主發(fā)一些反映黨史知識的視頻或者自創(chuàng)作品,充分利用大博主的影響力加強對高校學生的黨史教育。三是利用短視頻平臺加強對高校學生的黨史教育。我國目前具有多個短視頻平臺,影響力比較大的平臺有抖音、快手、小紅書和B站等。這些短視頻平臺的受眾面廣,傳播力度大,可以加強對高校學生的黨史教育。比如在這些平臺上規(guī)劃進行黨史教育的區(qū)域,增強黨史教育的針對性。
師資力量和教研力量直接關(guān)系著高校黨史教育的效果,要想加強高校的黨史教育,就必須加強高校師資隊伍建設。一方面要增加高校黨史專業(yè)的教師數(shù)量,一是增加“馬克思主義骨干人才培養(yǎng)計劃”中中共黨史專業(yè)的招生數(shù)量,用我國最雄厚的教育資源和最高端的學術(shù)平臺培養(yǎng)黨史專業(yè)高校教師;二是激勵有條件的高校開展博士層次的研究生教育,積極探索培育高質(zhì)量黨史專業(yè)人才的路徑,使其教育資源發(fā)揮最大作用。另一方面要提高高校教師的道德水準,一是要嚴格貫徹實施教師的綜合考核評估機制,依照新時期的人才觀、教育觀、質(zhì)量觀的要求,對高校教師進行教學業(yè)績和教學過程的雙重考核;二是要成立正規(guī)考核領導小組,在德、能、勤、績等方面對高校教師進行考核,并進行歸納總結(jié),以使高校教師適時反省督促自己;三是要實行優(yōu)秀黨史教師選拔機制,學??梢愿鶕?jù)每學年的年度考核結(jié)果,評出優(yōu)秀教師并讓其擔任教研組組長等需要領導力的職務,使其為高校的黨史教育出力。
主旋律影視作品指能夠宣傳主流意識形態(tài),具有積極進取的總基調(diào)的影視作品,可以借助主旋律影視作品普及黨史。一方面要在建設和諧校園文化的過程中傳播主旋律影視作品,既可以改變流行文化在大學生文化選擇中的主導地位,又可以促進黨史教育的生活化。如可以在重大紀念日、慶祝日適時播映“主旋律”電影;組織具有黨史教育意義的電影講座,或者開設以電影為主題的黨史教育課程;另一方面要引導高校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宣傳黨的歷史。如在觀看與黨史題材相關(guān)的電影后,可以組織高校學生開展宣講活動,將影片中的黨史知識傳遞給更多的人;在觀看與英雄人物相關(guān)的電影后,可以鼓勵高校學生在現(xiàn)實生活中學習模范人物的光輝事跡,在實踐中宣傳普及黨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