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 惠
古人云:欲知大道,必先知史?!凹覈閼选弊鳛槌踔袣v史學科五大核心素養(yǎng)之一,應該是和平年代下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著力點,也應成為新課改下初中歷史教學的更高價值追求。在新時代背景下,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應從學生歷史認知的角度進行深入探索,將歷史課堂作為“家國情懷”教育的主戰(zhàn)場。在歷史教學中注入“家國情懷”理念,教師須結合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心理特點,應將“家國情懷”作為一種教育思想來進行引導和傳承,讓每一名學生都能夠在少年時期就樹立正確的人生信仰,在不斷提升個人綜合素養(yǎng)的同時,形成對國家、對祖國、對民族的文化認同感和歷史責任感。
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必須從社會發(fā)展的角度引導學生樹立民族大團結的意識,并將理論與民族團結的精神轉化為自我提升的動力。例如在“統(tǒng)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與發(fā)展”相關課程教學時,為了引導學生樹立民族團結與國家統(tǒng)一的思想與意識,教師可以通過問題引領,培養(yǎng)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比如,問題一:請在地圖上找一找,西藏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以及臺灣省分別位于什么方位?看一看這些地域的形狀像什么?問題二:請思考,在這些地區(qū)里都分別居住著哪些少數(shù)民族?問題三:結合你所學的歷史知識,總結一下各個朝代的統(tǒng)治者在這些地區(qū)都設置了什么樣的職能機構?為什么要設置這些機構?問題四:歷朝歷代的統(tǒng)治者為什么要對西藏、新疆以及臺灣的管理如此關注?隨后,教師便可以借助各地的自然資源、地理位置及其歷史發(fā)展沿革等方面,引導學生對“國家主權意識”有所理解和掌握,同時也能夠借助一些課外的史料記錄來對中國歷史上各朝代在維護國家統(tǒng)一、處理民族關系等方面所做出的貢獻與成效進行研究。同時,教師也可引導學生對西藏自治區(qū)、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以及臺灣省的歷史經(jīng)歷、滄桑巨變進行思考和研究,從思緒上“穿越”回去,對西藏、新疆以及臺灣問題的解決策略進行思考,感受民族團結與國家統(tǒng)一的重要性,以此來實現(xiàn)“家國情懷”的滲透。通過這種以古鑒今的方式有益于促進學生思維方式與認知能力的形成。
初中階段現(xiàn)行的部編版歷史教材,欄目新穎,內容豐富,史料翔實,是提升學生“家國情懷”的重要素材支撐。歷史教師應對教材的資源展開充分挖掘與研究,通過有效的滲透和拓展來做到“巧施善導”。例如在“五四運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通過挖掘大量的教學素材來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五四運動”發(fā)生的直接原因,鼓勵學生以“巴黎和會”這一主題自編、自導、自演歷史情景劇,展示“巴黎和會”中各個國家代表的真實表現(xiàn)。要將中國代表顧維鈞由內而外釋放的愛國情懷進行充分展示和表達,由此來激發(fā)學生的愛國情懷,激發(fā)他們的社會責任感、民族使命感。
初中階段的歷史教材中有較多精心選擇的歷史學習材料,其內容不僅體現(xiàn)出維護祖國統(tǒng)一的重要性,同時也從宏觀的角度來向學生們描述了什么是“家國情懷”。例如在七年級上冊的“秦統(tǒng)一中國”“西漢建立”“漢武帝鞏固大一統(tǒng)王朝”等包含了西晉短暫統(tǒng)一等教學要點;隋朝統(tǒng)一與滅亡、元朝的建立、戚繼光抗倭、統(tǒng)一多民族的鞏固與發(fā)展等教學內容,都較為充分地展示了家國情懷的重要性。在日常學習中,每個學生都會通過對這些歷史資料的總結,深刻領會到在瞬息萬變的歷史發(fā)展中,歷代精英人士為實現(xiàn)祖國統(tǒng)一所做出的諸多努力與犧牲。對于初中階段歷史教材中體現(xiàn)民族交融的教學內容,則應重點關注“炎黃時期各部落交流與融合、北方游牧民族內遷、北魏政治與北方民族交融”等內容,在分析、總結與歸納的過程中,為培養(yǎng)學生“家國情懷”素養(yǎng)而努力。
在初中階段的歷史教學中,“家國情懷”的滲透還可通過宣講一些優(yōu)秀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來實現(xiàn)。在這個過程中,不僅是展示中國歷史上有關的文明成果,同時也要從擴展教學的角度引入“史料教學”資源。例如,七年級的歷史教學中會涉及很多有關原始農耕生活、絲綢之路、青銅器技藝發(fā)展以及四大發(fā)明等內容,教師可以結合這些內容,加入一些3D教學技術的發(fā)展,從“強大才能昌盛”的角度來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而在精神文明方面,教師則可從百家爭鳴、甲骨文以及《傷寒雜病論》和司馬遷《史記》等進行教學展示。從政治文明方面,則可從堯舜禹禪讓、西周分封制以及秦朝確立中央集權制度等對學生進行教學引導。從文化認同的角度更好地提升學生的文化認同感和學習體驗,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源泉與力量”。特別是應在原有的教學材料基礎上循序漸進地滲透各種史料,并運用“通史”方式將不同朝代的教學內容進行串聯(lián),通過時空的穿越對中華民族發(fā)展史和民族文化進步史進行展示,集中反映中華民族思想與文化大一統(tǒng),不斷加深學生對華夏文明連續(xù)性的認知。
對于“家國情懷”的培養(yǎng),教師可以借助多元化的教學資源與手段加以實現(xiàn)。首先應對教材內容進行充分研讀與延伸,通過引入大量的故事和視頻資料來調動學生的主動性與積極性。特別是要充分結合一些典型的歷史故事和豐富的視頻內容來滲透“家國情懷”,提升學生的歷史認知與情感。比如對于“兩漢科技與文化”,教師可以結合學生的個性特征播放一些紀錄片和影視作品。如果課堂時間有限,教師也可以事先將這些作品進行剪接與編輯,通過預習、微課學習、課后閱讀理解等方式,鼓勵學生深入理解兩漢時期中國多民族的文化、政治領域發(fā)展。在教學設計上,教師應從多元化角度引導學生認知兩漢時期的文化文明、科技魅力,在加強其歷史文化認同感的同時,不斷增強其民族自豪感。應從情感與價值觀的角度引導學生學會整理、收集相關的歷史信息,從中找尋最為基本的史實。教師還可以結合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設置如“造紙術應用小實驗”等小組競賽??刹捎弥v述法、情境教學法、小組合作法等教學手段,指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
實現(xiàn)“家國情懷”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滲透,教師應立足于學情,適時引導學生回顧過去、立足現(xiàn)在、展望未來。應從發(fā)展的角度教育學生遵循和平發(fā)展的理念,將國與國之間的競爭、國家的富強昌盛與個人的利益前途緊密地聯(lián)系起來,深入理解當今世界的多元化政治格局。同時,教師也要設定一些特殊的歷史情境與教學氛圍,拉近歷史與現(xiàn)實、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幫助學生真實地感受和體會。應引領學生在教學情境中展開學習,從歷史的角度來感悟人生、感悟發(fā)展,增強學生的愛國信念和家國情懷。多種情境的創(chuàng)設,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愛國熱情,有利于培養(yǎng)和提升學生的“家國情懷”素養(yǎng)。
新課改下的初中歷史教學,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手段,通過“家國情懷”的引導和滲透來實現(xiàn)學生綜合素養(yǎng)與愛國情懷的提升。不斷提高學生“有國才有家、家是國的基礎、國是家放大”的認知深度與廣度;不斷強化學生的責任意識、擔當意識,讓他們從少年時代就立志為民族讀書、為國家讀書。只有這樣,才能培養(yǎng)出具有高尚“家國情懷”的綜合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