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婉菁
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留白藝術
陸婉菁
(江蘇省昆山花橋商務區(qū)花溪小學,江蘇昆山215300)
古典詩詞不僅是龍的傳人的智慧結晶,更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凝結體。小學教育以語文學科為載體,近年來加強了這內(nèi)容方面的教學。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對學生審美意識增強、精神滋養(yǎng)浸潤、語文核心素養(yǎng)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本文在分析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xiàn)狀的基礎上,從留白藝術與教學理念的結合、留白藝術與教學氛圍的結合、留白藝術與教學方法的結合幾個方面入手,重點探討留白藝術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留白藝術
古詩詞是小學語文課堂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憑借著豐富的教育資源,日漸被教育者重視和青睞。在民族復興戰(zhàn)略落實的今天,新課改對人才培養(yǎng)目標及課程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別是“核心素養(yǎng)”概念的提出,更是指明了教學方向。古詩詞作為民族文化中的一員,需要教師和學生的重視。當前,古詩詞教學所呈現(xiàn)的效果不盡人意,因受教育理念不合理、教學方法單一等因素的影響,在學習興趣方面,學生表現(xiàn)的積極性并不高,可以積極、主動參與到這項內(nèi)容教學活動中的學生為數(shù)不多,在弱化教學效果的同時,還會有限制到學生綜合能力的全方位發(fā)展,不利于小學語文教育事業(yè)的長遠發(fā)展,不符合核心素養(yǎng)的內(nèi)在要求。因此,作為教師,就需要正視教學現(xiàn)狀,融入留白藝術,提高其效果。
小學生具備愛玩好動的特點,對新鮮的事物具有較高的興趣,但是語文古詩詞的載體以文言文為主,加之教師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運用的教學方法過于陳舊單一,學生如果僅依靠機械、呆板地欣賞誦讀則會產(chǎn)生一定的抵觸情緒。因此,在課堂環(huán)節(jié)中,學生很難會全神貫注地傾聽教師講解,學生之間交頭接耳的現(xiàn)象時有發(fā)生,還有不少學生處于“神游”狀態(tài)。特別是由于時代的跨度,加之古詩詞中一些晦澀難懂的字詞,更是無法有效調(diào)動小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在教學中,不少教師還注重對學生語文分數(shù)的提升,而對學生的能力發(fā)展及素養(yǎng)提升有所忽視。他們認為知識點掌握遠遠高于能力培養(yǎng),個別教師會將自主探究、小組討論等活動看作是浪費古詩詞課堂教學時間的一種表現(xiàn)。教師過于強調(diào)自身在古詩詞課堂中的權威主導性,很少有學生可以根據(jù)自己的想法提出觀點意見。甚至有時候在學生沒有理解這個知識點的情況下,教師就會急忙講解下一個知識點。由此可見教師在語文古詩詞教學中注重對學生分數(shù)的提高,輕視對學生素質(zhì)的培養(yǎng),教育理念的偏差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百害而無一利,使得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面臨重重困難。
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過程中,通常是教師在講臺上講課,學生在課桌上機械地抄寫和摘錄筆記,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互動交流往往停留在“是否學會了”“對不對”等諸如此類的無效提問。同時,教師強調(diào)講解古詩詞中的基礎知識,如字詞的運用技巧、寫作手法、思想主旨等,而對古詩詞中營造的意境的分析稍有欠缺。例如,在“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xiāng)”一句的課堂講解時,教師直接讓學生將其翻譯成漢語,學生雖然可以對其進行有效翻譯,但是很少有學生可以感知這句古詩詞中營造的意境。
因此,對于教師而言,往往傾向于以教學目標、課程標準設計古詩詞課堂教學方案,缺乏學生身心發(fā)展訴求的關注,忽視對學生認知能力、審美能力、鑒賞能力的培養(yǎng),過分強調(diào)自己在課堂教學中的教學現(xiàn)狀如何,關注自己教案中設定的預期教學內(nèi)容是否在課堂中有效達成。其呈現(xiàn)的教學模式,不免會具備一定的僵化色彩。而對于學生來說,在古詩詞教學中,其本身的主體性尚未得到充分凸顯。隨著時間的遞進,學生無法全身心地投身其中,在古詩詞學習方面難以有效調(diào)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最終導致古詩詞教學問題頻發(fā)的產(chǎn)生。
立足于古詩詞課堂之上,對于教師而言,其會考查學生此前所學習的知識,在此基礎上,為學生講解新的教學內(nèi)容,在課后階段為學生布置作業(yè),過分強調(diào)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力的培養(yǎng),而在學生認知能力培養(yǎng)方面卻無法獲得理想效果,限制了學生認知結構完善,在限制學生思維能力發(fā)展的同時,還會限制學生創(chuàng)新創(chuàng)造意識形成,難以充分發(fā)揮古詩詞在培養(yǎng)學生語文核心素養(yǎng)方面的推動作用。甚至在古詩詞教學過程中,個別教師會對古詩詞的每句話進行逐一翻譯,很少會從古詩詞的整體意境入手,對古詩詞內(nèi)涵及主題思想的解析認為只需要將古詩詞翻譯成白話文即可完成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任務。
近年來,課程改革取得顯著成效,教育理念及教育方法處于不斷更新?lián)Q代的狀態(tài)中,教學風氣逐步朝著優(yōu)質(zhì)良好的方向發(fā)展,可是其中依舊暴露出一定的問題。在很多家長和學生的思想觀念中,他們認為分數(shù)才是最重要的,分數(shù)往往居于主導地位。滲透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很多教師并不會對小學語文古詩詞的內(nèi)容做出鑒賞分析,在教學及能力考查方面,以考試大綱為依據(jù),學生會處于機械操作狀態(tài),強調(diào)學生分數(shù)成績的高低。而對于學生在古詩詞教學中的其他能力卻有所忽視,包括鑒賞、品味、分析等,難以有效保證小學語文古詩詞的教學質(zhì)量,對學生而言這無疑會產(chǎn)生一種排斥抵觸的情緒。
對于教授語文學科的教師而言,基于古詩詞教學課堂上,其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調(diào)整自己的教學觀點,不單單要將古詩詞教學看作是一項教學內(nèi)容,還需要對其中的育人因子做出深入挖掘,加強留白藝術與教學理念的深度融合,以賞識教育為主,對古詩詞課程的教學目標作出精準定位。
教學目標涵蓋教學難點及重點、學生能力培養(yǎng)、教學方法等多個內(nèi)容,是語文課程教學活動有序開展的導向。教學目標設置是否合理將直接影響語文課堂教學效果。因此,在語文教材中會錄入很多古詩詞。而對于教師來說,則需要對這些作品加以研究,參考多種教輔資料,對學生的現(xiàn)實情況加以分析,衡量出教學的難點和教學的重點,繼而確定教學目標,挖掘古詩詞教學的留白之處,將其與教學理念相結合,設計出科學合理的教學目標。
例如,部編版四年級上冊的《暮江吟》是唐朝大詩人白居易在赴杭州任刺史的途中寫的一首寫景詩。此詩借助對江景暮色的描繪,充分表現(xiàn)出作者內(nèi)心深處的情思及其對秀美山川的熱愛之情。教師在對此課進行講解教學時,具體的教學目標設定可以從知識、能力及情感三個方面著手:第一,在知識學習目標方面,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學習、朗讀、理解詩句的含義,并且盡可能地將自己的情感寓于古詩詞的誦讀活動中;第二,在能力培養(yǎng)目標方面,要注意培養(yǎng)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理解能力;第三,在情感體驗目標方面,要引導學生如何體會作者看到奇麗景色時的那種愉悅欣喜的心情。
教師要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意識到興趣是學生學好古詩詞的前提條件,運用多種手段加強對學生古詩詞學習興趣的引導,在興趣引導方面融入留白藝術,有效提高小學生學習古詩詞的熱情。同時,開展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的學生合作討論活動,凸顯學生在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中的主體性,在留白方面留有充足空間,提高學生參與性,為學生提供走進古詩詞、理解古詩詞的途徑,充分喚醒學生的情感共鳴,借助留白藝術的運用,打造和諧良好、互動活躍的古詩詞教學氛圍。
小學語文教材中包含眾多古詩詞,每一篇古詩詞表達的思想感情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根據(jù)古詩詞的特點,教師要做好分類整理工作,指導學生學習古詩詞基礎知識的同時,體會其中蘊含的思想情感,感受文人墨客的才華,體會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博大精深,實現(xiàn)傳統(tǒng)文化教育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的深度融合。
例如,部編版一年級下冊《靜夜思》這首絕句,似乎并沒有什么奇特新穎的想象,也沒有什么華美驚艷的辭藻。它只是詩人李白用一種淡淡敘述的語氣,抒寫一種游子深深的月夜思鄉(xiāng)情懷。在這首古詩五絕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注意作者是如何將自己的思鄉(xiāng)之情寓于自然景物之中的。當學生在學習、鑒賞、誦讀這首千古名句時,自然而然地會產(chǎn)生一種與作者共鳴的思鄉(xiāng)之情。此時此刻,教師則可以順勢將傳統(tǒng)文化中的“故土難舍”“落葉歸根”家國情懷滲透其中,教育引導學生要熱愛自己家鄉(xiāng)、熱愛自己祖國。
古詩中的“留白”藝術往往體現(xiàn)在避實就虛寫法上。詩句中并不表現(xiàn)具體的實景,而以虛為之,虛實相生。一般眼見之景為實,想象之景為虛。有限為實,無限為虛;近者為實,遠者為虛。課堂教學中這樣的留白是難點。教師要引導學生關注到這點,找出其虛寫之筆,思考其在詩中的含義。
例如,部編版二年級上冊的《登鶴雀樓》是唐代詩人王之渙僅存的六首絕句之一。其中“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這兩句詩蘊含了極其深刻的人生哲理:只有登得高才能看得遠。一個人的精神境界也正是如此。只有不斷地向上登攀,向上進取,才有可能高瞻遠矚,立意高遠。
在對這兩句詩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借助古詩經(jīng)典語句的賞析,想方設法引導學生體味目力窮盡之處的“虛”。只有這樣通過一系列課堂教學措施的落實,才有可能實現(xiàn)古詩詞教學中留白藝術的深度融合,強化良好課堂氛圍營造,才能使得學生明確只有不斷學習、努力進取,不斷攀登,方可登峰造極,開闊眼界。這對激活學生思維及學生審美情趣培養(yǎng)均具有良好作用。
對于語文教師而言,在面向小學生組織開展古詩詞教學活動時,要注重留白藝術的巧妙運用,將留白藝術與教學方法相互融合,應用不同類型的教學方法,并將留白藝術融入其中,如“情境創(chuàng)設”“自主探究”“小組合作”“經(jīng)典誦讀”等,嘗試讓學生走進古詩詞當中,在發(fā)現(xiàn)問題的同時對其進行分析解決,借助留白藝術與古詩詞教學的結合,逐步培養(yǎng)小學生的語文學科核心素養(yǎng)。
對此,教師要以教材中的古詩詞為藍本創(chuàng)設教學情境,予以學生身心最大限度地放松,使學生走進古詩詞意境之中,引導學生積極思考、主動表達、分析研究,使得古詩詞教學更加有效,強化教學活動時效性。
例如,部編版二年級下冊的《詠柳》通過對陽春三月柳樹的生動描繪,贊美了春天給大地帶來的勃勃生機。這首絕句的前半段,把春柳剛剛萌發(fā)綻放而出的鵝黃嫩綠的柳葉比成碧玉;把千絲萬縷的柳條比作一根根綠絲帶,從而生動形象地刻畫了春柳的枝條修長細柔、婀娜搖擺于和煦春風之中的迷人姿態(tài)。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在電子白板中為學生們展示有關春柳的動態(tài)視頻,也可以自己拍攝制作春風楊柳、柔條飄逸的視頻,從而將學生帶入一個春風和煦的環(huán)境當中。Flash動畫有效刺激學生的視覺感官,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凸顯良好輕松的特點,給學生留下了發(fā)揮想象的空間,一起步入詩人《詠柳》營造的情境當中。學生由柳枝輕揚、柔條飄逸景色的描寫,感受詩人對春回大地的欣喜、愉悅的心情。教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柳揚”意象之外的空白盡情想象,通過自己的生活見識補充完整的春柳意境,把無形的春風借助有形的柳枝形象而生動地表現(xiàn)出來。
再如,部編版五年級下冊的《送元二使安西》的教學,引導學生思考詩中“陽關”和“故人”的意蘊顯得非常重要,要讓同學們能說出詩人表現(xiàn)的依依惜別之情。然而,詩人只是以簡潔的一句“勸君更盡一杯酒”留白筆調(diào)。教師要引導學生再三反復誦讀,體味詩人的這種避實就虛的留白,實際上是更加深切地抒發(fā)了詩人情深意永、不悲不滯、不浮不虛的境界。
同樣,在講解一年級下冊《靜夜思》這首古詩的時候,其中對于作者思鄉(xiāng)之情的描繪深刻而又讓人感同身受。教師就可以抓住這一特點,用電腦、手機等播放音樂,讓學生跟隨節(jié)奏進行古詩的朗誦,從而營造出一個幽靜又孤獨的清泠夜晚。強調(diào)其中作者對于家鄉(xiāng)的思念。在這樣緊扣主題的教學活動開展的過程之中,學生能夠感受到古詩詞內(nèi)在所具有的韻律和節(jié)奏,以此保證音樂與詩詞相映成趣。
綜上所述,留白不僅僅是一種美術創(chuàng)作手法,也可以作為一種教學藝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過程中以古詩詞教學為載體,巧妙運用祖國優(yōu)秀傳統(tǒng)的留白藝術,可更好地提高小學古詩詞課堂教學效果。有利于發(fā)展學生的古詩詞綜合能力,有利于幫助學生理解與傳承優(yōu)秀文化、弘揚中華優(yōu)秀文化,有利于幫助學生進行情操陶冶,加深對古詩詞內(nèi)在的意蘊和審美價值欣賞及感悟。因此,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發(fā)揮留白藝術在營造課堂教學氛圍方面的作用,促進教學理念轉變,與課堂教學方法的運用等方面進行深度融合。賦予古詩詞教學的靈動氣息,提升小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素養(yǎng),強化民族文化自信,打造一個生動、活潑、高效的小學語文古詩詞課堂。
[1] 朱韶蕾.多維度延伸,在古詩詞教學中培養(yǎng)審美情趣[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1(03):27-29.
[2] 王玉靜.小學語文教學策略研究——以古詩詞教學為例[J].西部學刊,2020(22):113-116.
[3] 林加添.以“讀”促成長以“行”克難點——小學語文教師古詩詞教學探究[J].福建教育學院學報,2020,21(09):61-63.
[4] 黃耀紅.古詩詞教學的文字立場?文學場域與文化取向[J].中國教育學刊,2020(06):34-38.
[5] 李莉.淺談多媒體在古詩詞教學中的應用[J].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01):132-134.
[6] 項香女.與學生生命共同成長的古詩詞教學——以杜甫《登高》教學為例[J].語文教學通訊,2019(01):12-14.
[7] 吳惠.統(tǒng)編教材在農(nóng)村小學高段古詩詞教學存在問題及其對策探析[A];教育理論研究(第七輯)[C];2019:32-34.
[8] 李華,王玉國.小學生古詩詞閱讀狀況調(diào)查研究——以山東省部分地區(qū)小學生為樣本[J].淄博師專學報,2017(04):22-24.
G622
A
1002-7661(2022)02-009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