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錦
(古田縣第二小學,福建 古田 352200)
所謂閱讀素養(yǎng),顧名思義就是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語文學習,能夠產生閱讀興趣和動機;掌握閱讀的方法和策略;能在合適的語境中正確表達、合理運用;擁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和閱讀方式。朗讀作為語文教學的一個支點和重點,在“閱讀素養(yǎng)”視野下的語文閱讀教學中發(fā)揮不可估量的作用。作為一名語文教師,應該也必須重視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
朗讀是一種基于書面文本的有聲語言的創(chuàng)造性活動,它所呈現出的內容在某種程度上比書面文本更“表情達意”、更生動鮮活。[1]輕松愉快的情境有利于學生提升閱讀興趣,朗讀時入情入境,提升語文閱讀素養(yǎng)。從“學習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到“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是《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2011 年版)》對小學生從低段到高段的朗讀能力的要求??扇缃?,學生要么不愿意朗讀,要么敷衍著讀,談不上“朗”讀,具體表現為三種現:其一,矯揉造作型。他們要么拿腔作勢,要么聲嘶力竭地用普通話“有感情”地讀課文,看似有感情,實則無感情。其二,唱讀型。他們是用普通話進行朗讀,可每個詞都拉長了音調,既處理不好詞語的停頓,又掌握不了標點符號的作用。其三,幫扶型。他們很努力地用普通話進行朗讀,可總是時不時中斷,需要幫助才能勉強讀完全文。
讓學生愿讀、樂讀,首先,要讓學生體驗成功。教師在朗讀訓練教學過程中,對學生及時給予科學合理的評價往往能成為學生朗讀的激情和動力。特別是小學階段,教師要敏銳地發(fā)現學生讀得好的地方,哪怕是一個字、一個詞,都要加以表揚,“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讓學生在教師潛移默化的激勵和指引下,感受閱讀的魅力,體會閱讀的快樂,形成閱讀的素養(yǎng)。陳雪英老師在指導學生學習部編版五年級上冊《松鼠》一文中,一位學生朗讀“它們面容清秀,眼睛閃閃發(fā)光……襯上一條帽纓形的尾巴,顯得格外漂亮”這句話時,能抓住關鍵詞,很好地表現了松鼠的美麗、漂亮、討人喜歡。陳老師笑著說:“詞語是有溫度的,你和作者布封一樣有一顆熱愛動物的心。”另一生讀后,陳老師贊許地點點頭:“漂亮,原來它是現代網紅的鼻祖。”溫暖的評價讓課堂氛圍輕松和諧,學生朗讀的內驅力被極大激發(fā),很快就把課文讀得聲情并茂,很有感染力。其次,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有的學生喜歡一個人朗讀,有的喜歡與同學一起讀,有的喜歡讀其中的一段,有的喜歡邊讀邊演,有的甚至想和教師一起讀……教師要給予充分的尊重,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讀,并適時進行指導。兒童的語文學習方式和成人不同,他們需要更形象化的途徑,表演性的朗讀能夠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讓學生在朗讀的過程中進行理解,將自己對文章內容的理解以表演的形式呈現出來。[2]如《月光曲》一課中兄妹倆和貝多芬的對話,就可以讓學生們分角色進行表演性朗讀,體會貝多芬對窮人的關愛,感受兄妹倆對音樂的熱愛。
“教師在教學規(guī)律和原則的基礎上,有針對性地安排教學、教育過程,自覺地、有根據地選擇具體條件下課堂教學和整個教學過程的最好方案”[3]。在小學語文課堂中,許多時候,學生做不到有感情朗讀,其直接原因是無法理解語言文字所蘊藏的美感與魅力,看似書聲瑯瑯,其實一知半解。教師要求要讀出黃山的迷人與壯觀,但學生無法理解,只能為完成“有感情地朗讀”的任務而朗讀。因此,對于語言文字的感受、理解是實現朗讀教學最優(yōu)化的必要手段。語言是語文的精髓。朗讀就是將書面語言轉化為有聲語言的再創(chuàng)造。教師要善于抓住課文中語言文字的魅力,讓學生理解、品味,從而讀出味道。
如蘇教版第二冊《春到梅花山》教學中,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盛開的梅花,你挨著我,我挨著你,像藍天下的片片彩云”時,可以先讓學生把這句話同“盛開的梅花,像藍天下的彩云”作比較,發(fā)現少了“我挨著你,你挨著我”和“片片”的修飾;然后讓學生再讀這兩句,品味這三個詞語說明了什么,當學生理解這三個詞說明了“梅花開得多”時,就引導學生朗讀這句話,讀出梅花的“多”。這樣學生在朗讀時很自然地重讀了這個詞,讀出了“多”的味道。不僅如此,在朗讀時,教師還應該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力,讓他們邊讀邊想象畫面。如教學《出塞》時,教師在指導朗讀時,結合插圖,啟發(fā)學生體會“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的悲壯,再讓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想象自己就是出征的將士,拿起酒杯,想對誰說些什么?從而深切體會遠征邊關的將士們英勇殺敵、視死如歸的豪邁之情。再出示飛將軍李廣的資料,讓學生們想想飛將軍還在嗎,為什么讓將士們念念不忘?學生在朗讀時邊讀邊想象“明月”“邊關”“人未還”“飛將”“胡馬度陰山”的不同畫面,隨著感情動態(tài)的變化,語調逐漸提高。有的同學還加上了動作,仿佛自己就是出征遠行的戰(zhàn)士。這樣的朗讀指導不僅教給學生閱讀的方法和策略,而且引導學生體會文字的魅力,提升學生的閱讀素養(yǎng)。
蘇教版教材生字量非常大,新課開講前,學生要做到讀準文中生字,讀熟生字組成的詞語,讀順長句,讀通課文,真正做到文章不熟不開講。這就要求教師沉下心來,舍得把時間花在學生的讀上。但如果只一味地讓學生自讀,缺少多樣化的朗讀方式,再精彩的課文,學生也讀不出所以然。朗讀的方式有很多,在細讀和精讀環(huán)節(jié)上,教師要設置合適的情境,讓學生充分地讀,加深理解和感悟,有所思考和啟迪,受到情感熏陶,享受讀書的快樂。
例如,在教學《月光曲》這節(jié)課時,筆者就很注意引導學生積極讀書、積極悟情、學以致用,進行知識遷移就水到渠成。其中,第一課時的教學流程如下:1.品讀《月光曲》創(chuàng)作背景,體會兄妹情深;(課文第一自然段至第六自然段內容。)(1)快速瀏覽課文,想一想課文中寫了貝多芬?guī)状螢槊す媚飶椙??他為什么要為盲姑娘彈第一首樂曲??)交流讀書感受,重點感悟兄妹對話部分,體會兄妹情深。(3)聽了貝多芬彈的第一首樂曲,盲姑娘有什么表現?品味“彈得多純熟??!感情多深?。 薄澳?、您就是貝多芬吧?”引導學生體會《月光曲》的創(chuàng)作環(huán)境,讀出理解,讀出真情。2.感悟文中的聯想部分,體味聯想部分的層次和樂曲的旋律。(1)試著用“起先、接著、后來”將聯想部分串聯起來讀一讀,讀出層次,感悟音樂的旋律。(2)去掉“起先、接著、后來”讀出層次,嘗試背誦。這一課時的教學幾乎是圍繞“朗讀”進行的,讓學生在合適的語境中正確表達并合理運用。
又如張之路的《在牛肚子里旅行》是一篇童話,以擬人的手法表現了紅頭和青頭兩只蟋蟀既神奇又驚險的冒險經歷。在教學這篇課文時,可以讓學生充分體會紅頭被卷進牛嘴時的害怕、被吞進牛胃時的悲哀、絕望和青頭目睹這一切時的著急不安。當學生入情入境分角色朗讀后,又可以讓學生戴上頭飾扮演自己喜歡的角色,把自己的經歷分享給更多的動物朋友。
朗讀是一種技能,而任何一種技能的形成都有賴于反復訓練,因此,學生要提高朗讀能力,提升閱讀素養(yǎng),就必須擯棄煩瑣分析、形式主義等做法,進行扎扎實實的訓練,除此之外別無他途。
總之,“一分耕耘,一分收獲”,一線語文教師們如果能長期堅持讓學生樂讀、會讀、多讀,學生朗讀能力的培養(yǎng)就水到渠成,學生語言文字的綜合運用能力和閱讀素養(yǎng)的提升也順理成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