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寧,王 剛
(南京師范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江蘇 南京 210023)
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在中國大地上書寫了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偉大篇章。可以說,中國共產黨的百年歷史,也是一部傳播馬克思主義并“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歷史”[1]。那么,中國共產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邏輯起點是什么?在傳播過程中體現(xiàn)了怎樣的邏輯進路?中國共產黨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邏輯歸宿又在哪里?探究這些問題,對解開中國共產黨百年輝煌的成功密碼,推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具有重要意義。
“在炮口的逼迫下,中國社會蹣跚地步入了近代?!盵2]而“中國向何處去”則成為近代中國人民面臨的最沉重、最為緊迫的根本問題。中國人民進行了頑強斗爭,但無論是揭竿而起的義和團運動、洪秀全領導的農民起義,還是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戊戌變法運動,甚至是以孫中山為代表的辛亥革命,都不能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性質,更不能解決“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的爆發(fā),把資本主義的弊端暴露在世界面前,進一步破滅了中國人民利用資本主義拯救衰弱中國的幻想。與此同時,俄國十月革命的勝利,向中國先進的知識分子展示了在落后的東方國家推翻封建主義和帝國主義的壓迫,以實現(xiàn)民族獨立和民族解放的新希望。通過對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也為中國共產黨解答“中國向何處去”不斷賦能。
在不同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學習,接續(xù)回答著“中國向何處去”這一時代之問。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面對一個農民人口占絕大多數(shù)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落后大國,中國革命該向何處去?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學習,中國共產黨人提升了自身解決中國革命問題的能力與水平,開辟了一條新民主主義革命道路,歷經28年的浴血奮戰(zhàn),團結帶領中國人民終于實現(xiàn)了民族獨立。中國人民成為了國家、社會與自身命運的主人。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面對著一個在戰(zhàn)爭后國民經濟遭受創(chuàng)傷而建立起來的新中國,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傳播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主義改造理論,使新中國成功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并接續(xù)探索社會主義。雖然在探索過程中,由于國內外復雜因素的影響,社會主義建設經歷了嚴重挫折,但中國共產黨最終糾正了錯誤,帶領中國人民將社會主義建設推進到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華大地由此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傳播與貫徹學習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準確把握社會主要矛盾與時代新變化,中國共產黨人團結帶領人民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到新時代,擘畫了“兩個一百年”宏偉藍圖,回答了新時代“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
百年的歷史與實踐向世人證明,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國共產黨人解答了在中國革命、建設、改革與復興的歷程中“中國向何處去”這一近代以來的根本問題,影響并最終改變了中國的歷史走向,使得“近代以來久經磨難的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迎來了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3]8。中國從此翻天覆地,換了人間。
“作為一種外來的思想文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這塊民族土壤上生根、開花、結果的過程,必然地只能是一種不斷中國化的過程?!盵4]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推動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經歷了馬克思主義被歷史和人民所選擇的“落地生根”到實現(xiàn)中國化的“開花結果”,再到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向世界的邏輯進路。
最早將馬克思主義傳播到中國的“盜火者”卻并不是馬克思主義的信奉者,也就談不上推動馬克思主義被中國人所選擇所接受。在中國的外國傳教士李提摩太、地主階級的開明人士蔡爾康、資產階級維新派代表梁啟超、資產階級革命派代表朱執(zhí)信與胡漢民、中國無政府主義者劉師培等人,都曾對馬克思主義學說的片段論述或章節(jié)進行過或多或少的譯介,但他們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動機、目的與立場和真正的馬克思主義者不同,在進行譯介評述時和原著精神存在著一定偏差,因此,馬克思主義學說只能漂浮在中國的“半空”中。只有在傳播中將作為意識形態(tài)的馬克思主義內化為自身以及廣大人民群眾的信仰并掌握群眾,才能激發(fā)出它真正的能量,從而“扎根”于中國的土壤里。
“五四運動”后,在堅定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中國共產黨人的推動下,先進的知識分子才真正站在最廣大人民立場上,開啟傳播馬克思主義“真經”的歷史進程,進而掌握了人民群眾,在實踐層面上化為物質力量,推動其成為歷史和人民的選擇,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落地生根”。受十月革命勝利的影響,李大釗最先關注俄國革命并接受、傳播和運用馬克思主義。1918年7月,他在《法俄革命之比較觀》中通過比較法國革命與俄國革命之間的顯著差異,看到了未來世界革命的新方向,指出后者“是立于社會主義上之革命,是社會的革命而并著世界的革命之采色者也”[5],其后他又在《庶民的勝利》等多篇文章中通過自身理解來向中國人民介紹馬克思主義理論。巴黎和會后,陳獨秀、毛澤東、周恩來、李達、蔡和森、惲代英等一批先進知識分子,在探尋中國出路的實踐中逐漸轉變?yōu)轳R克思主義者,成為廣泛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骨干力量。他們通過成立北大平民教育演講團、新民學會、覺悟社等進步團體開展宣傳馬克思主義或社會主義的社團活動。與此同時,《新青年》《每周評論》等諸多進步刊物也成為其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重要陣地。
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初期和大革命時期,為了推動馬克思主義著作系統(tǒng)地編譯與傳播,中國共產黨積極計劃、組織和領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翻譯和出版工作,以向廣大群眾宣傳革命思想。中國共產黨應運而生后,在上海先后秘密成立了第一個人民出版社與上海書店,相繼翻譯出版了馬克思與恩格斯的《共產黨宣言》《資本論入門》、列寧的《蘇維埃政權的當前任務》等十余種馬克思主義經典書目。與此同時,中國共產黨注重“取經”,在第一次國共合作時期就派遣了一大批黨的領導干部與學生前往蘇聯(lián)系統(tǒng)學習馬克思主義,這也為中國共產黨培養(yǎng)了一大批革命骨干力量。這些曾留學蘇聯(lián)的革命骨干為后來中國共產黨翻譯和傳播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經典著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土地革命戰(zhàn)爭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指導下,生活書店、華興書局、新知書店、讀書出版社等出版發(fā)行機構相繼成立,陸續(xù)出版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和宣傳馬克思主義的通俗讀物??谷諔?zhàn)爭時期這些讀物在向人民群眾宣傳馬克思主義發(fā)揮出了重要作用。此時在國民黨統(tǒng)治區(qū),簡稱“左聯(lián)”的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在中共中央文委的領導下,也為傳播馬克思主義文藝理論的宣介做出了杰出貢獻。隨著中共中央“落戶”陜北,延安成為此時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傳播的中心。尤其是中共中央研究決定設立“馬克思列寧主義學院”,更加推動了抗日戰(zhàn)爭時期解放區(qū)馬列著作的傳播與學習,也使馬克思主義在指導戰(zhàn)爭勝利上展現(xiàn)出巨大的魅力。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隨著新中國的誕生,我們黨成為領導人民掌握全國政權并長期執(zhí)政的黨,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更為有利的環(huán)境與條件,使其在中國更加“根深蒂固”。一大批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團體相繼成立,斯大林全集翻譯室、中央編譯局等都是推動馬克思主義經典文本翻譯與傳播的重要機構。
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的翻譯、傳播與研究也迎來了春天。中央編譯局相繼編譯出版了《列寧文稿》《列寧全集》《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等一系列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此外,人民出版社還相繼出版了《鄧小平文選》(1--3卷)、《江澤民文選》1--3卷)、《胡錦濤文選》1--3卷)等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文獻。進入21世紀,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的實施,以及全國范圍內馬克思主義學院等教學科研機構的設立,更是有效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的傳播與深入研究,一大批高質量學術著作與學術論文也相繼出版。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積極利用互聯(lián)網技術搭建“學習強國”等大型線上學習平臺,從大規(guī)模的學習馬克思主義的群眾性運動,到馬克思主義進入國民教育體系,尤其是對大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高度重視,構筑起了馬克思主義傳播較為全面的體系?!读暯秸勚螄碚?--3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綱要》《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問答》以及多個習近平總書記講話的單行本等研究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理論成果的相關著作也相繼出版發(fā)行,從而推動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梢钥吹?,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傳播下,馬克思主義在中國逐漸深入人心,推動歷史和人民選擇了馬克思主義,并使其深深扎根華夏大地,已然成為新中國發(fā)展的參天大樹之根本。
恩格斯曾指出:“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現(xiàn)成的教條,而是進一步研究的出發(fā)點和供這種研究使用的方法?!盵6]從作為一種革命的理論形態(tài)傳入中國的那天起,馬克思主義就是出于解決“中國向何處去”的問題這一邏輯起點而展開傳播的,具有鮮明的工具理性。因此,如何從中國實際出發(fā),將馬克思主義的生命力根植于中國這片土壤上并實現(xiàn)其中國化,是貫穿馬克思主義百年傳播史的關鍵,更是對中國共產黨的考驗。
一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在馬克思主義傳播中,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中國革命實際探索如何實現(xiàn)中國化。早在“五四”時期,中國早期的共產主義者在推動與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同時,就已意識到如何使馬克思主義適應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的問題。如李大釗在“問題與主義”的論爭中,針對社會主義者就曾提出:“為使他的主義在世界上發(fā)生一些影響,必須要研究怎么可以把他的理想盡量應用于環(huán)繞著他的實境?!盵7]中國共產黨成立后,馬克思主義關于革命的理論得到了更為廣泛的傳播,但由于此時中國共產黨尚處于“幼年”,未能對中國革命實際有更深一步的認識,再加之受到俄國革命模式與共產國際的影響,不可避免地“幾乎全是俄國味”[8],由此導致曾一度把馬克思主義的現(xiàn)成結論,尤其是俄國革命現(xiàn)成經驗“公式般”機械套用到中國革命中,給中國革命帶來了巨大損失。于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立足中國國情,針對怎樣才能通過學習、傳播與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創(chuàng)造性解決中國革命面臨的重大實際問題,與“左”傾教條主義展開斗爭,并作出了深入思考和探索。最終,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毛澤東向全黨同志發(fā)出了“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的號召。中共七大上,毛澤東思想被確立為“最堅固的中國化的馬克思列寧主義”[9],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次歷史性飛躍”[10]13,由此開啟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歷程。
二是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在馬克思主義傳播中,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中國社會發(fā)展實際探索如何實現(xiàn)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在傳播中實現(xiàn)中國化并不是靜態(tài)的,因為中國革命與建設本身就是一個不斷發(fā)展變化的過程。隨著民主革命的課題成為過去時,如何開展社會主義的革命與建設馬上擺到了中國共產黨人的面前。于是,中國共產黨人更加深入地學習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從重點關注與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關于革命的理論逐漸轉為關注關于如何向社會主義過渡的理論,尤其是從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于跨越“卡夫丁峽谷”的設想、“迂回過渡”的思考和新經濟政策等探索中尋求答案,與社會實際情況相結合探索出了一條獨具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改造道路??墒?,接下來又面臨一個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這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所未曾提及的。蘇聯(lián)模式雖可供借鑒,但照搬效仿卻帶來了諸多問題。由此,毛澤東立足國內國際兩個大局,強調“應該把馬列主義的基本原理同中國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具體實際結合起來”[11],從而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具體實際的“第二次結合”。從《論十大關系》中探索在“以蘇為鑒”的基礎上走自己的路,到提出社會主義社會的兩大基本矛盾,毛澤東圍繞“關系”“矛盾”“階段”等關鍵問題,立足整體,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yè)的一些基本問題做出了不少具有中國特色的思考與探索。
三是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新時期,在馬克思主義傳播中,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探索如何實現(xiàn)中國化。中國共產黨人不能“一切從本本出發(fā)”[12]143,而要審視時代特點,以實現(xiàn)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fā)展。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中國開啟了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鄧小平面對此時黨和國家發(fā)展的實際情況,反復強調“要對毛澤東思想有一個完整的準確的認識”[12]42。于是,鄧小平圍繞解放和發(fā)展生產力,提出要“始終如一地、貫徹始終地搞”[12]249社會主義建設。繼鄧小平理論之后,面對世紀之交與進入新世紀后現(xiàn)代化建設取得成就的國內社會發(fā)展實際,以及國內外環(huán)境的深刻變化,以江澤民、胡錦濤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在傳播馬克思主義特別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過程中,深入分析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階段特征,相繼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與科學發(fā)展觀,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在傳播中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實際相結合從而實現(xiàn)中國化,“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10]18。
四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在馬克思主義傳播中,中國共產黨人結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實際探索如何實現(xiàn)中國化。改革開放以來,黨和國家的事業(yè)都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時也面臨著外部環(huán)境帶來的風險挑戰(zhàn)和國內改革發(fā)展的深層次矛盾問題,黨治國理政面臨著突出的考驗。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以偉大的歷史主動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氣、強烈的責任擔當,把握新時代的歷史方位,聚焦解決“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什么樣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怎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什么樣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怎樣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建設什么樣的長期執(zhí)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怎樣建設長期執(zhí)政的馬克思主義政黨等重大時代課題”[13]10,創(chuàng)造性地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際以及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成為“中華文化和中國精神的時代精華,實現(xiàn)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新的飛躍”[13]14,在推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傳播并不斷開辟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嶄新境界的進程中,具有里程碑意義。
作為時代精神的精華,馬克思主義“深刻揭示了自然界、人類社會、人類思維發(fā)展的普遍規(guī)律”,它的傳播“為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指明了方向”[14],具有世界性和科學性的鮮明特征,同時這也要求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不僅要立足中國,而且要走向世界。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作為馬克思主義的繼承與發(fā)展,具有吸取人類優(yōu)秀文明成果的“國際基因”,這也是中國共產黨能夠推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走出去”的重要前提。
早在新中國成立前,中國共產黨就已經開始注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對外傳播,這主要體現(xiàn)在英譯版與俄譯版毛澤東著作的海外傳播,不過此時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國際傳播主要處于起步階段。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事業(yè)逐漸從“以內為主”向“內外兼顧”轉變,實現(xiàn)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國內傳播與國際傳播相結合的新發(fā)展。21世紀以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國際傳播主要以文本翻譯為主,以傳統(tǒng)媒體為主要傳播方式。如新中國成立初期,對外翻譯發(fā)行了《毛澤東選集》(1--4卷),分別以英、法、俄、西、德、日、阿拉伯等多個語種文本出版發(fā)行。改革開放后,外文出版社在1995年又對外出版發(fā)行了《鄧小平文選(英文版)》(1--3卷)。不過,此時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對外傳播仍存在文本理論解讀不足的問題,這對國際上一些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讀者來說,存在著理解與接受上的困難。進入21世紀以來,有關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讀物的解讀著作逐漸增多,一批又一批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解讀讀物不斷走出國門,走向世界。此時,隨著互聯(lián)網的興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讀物開始從以紙質為主要媒介轉向以新媒體為主要媒介,傳播范圍更加廣泛。
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更加重視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對外傳播,持續(xù)“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15],對人類社會所面臨的新問題與新挑戰(zhàn)予以積極回應,同時注重用“講好中國故事”的方式構建起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話語體系。由此,國際受眾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理解與認可度進一步提高,例如《習近平談治國理政》1--3卷)的多語種傳播,培育了一大批海外讀者,甚至在部分國家還舉辦了《習近平談治國理政》讀書會,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國際傳播不斷取得成效。
理論的力量在于其信仰的科學指引與實踐偉力的充分彰顯。中國共產黨推動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目的就在于給中國革命、建設、改革與復興事業(yè)提供富有實踐偉力的銳利思想武器?!皬倪壿嬇c歷史統(tǒng)一的角度看,邏輯歸宿的確定要以現(xiàn)實的歷史進程本身的規(guī)律為依據(jù)”[16],縱觀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傳播的百年歷程,從探尋“中國向何處去”開始,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使中國人的主流信仰發(fā)生變化,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不斷提供富有實踐偉力的強大武器,更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提供了行動指南而達到其邏輯歸宿。
信仰是一個人的理想信念與價值觀的精神內核,對人的精神生活與社會行為具有統(tǒng)攝與指導作用,而主流信仰則是一個民族的精神支柱。百年來,通過中國共產黨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中華民族的主流信仰發(fā)生了變化。
縱觀中華五千年文明史,儒家思想、佛家思想、道家思想曾在較長歷史時期占領著中國人的信仰高地,尤其儒家思想,被封建統(tǒng)治者奉為正統(tǒng)思想,影響了中國封建社會兩千多年,是中國人的主流信仰。但到了近代,在受到鴉片戰(zhàn)爭尤其是甲午中日戰(zhàn)爭的“炮擊”之后,中國人舊有的以儒家思想為代表的信仰體系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沖擊?!凹孜鐟?zhàn)爭是中華民族從整體上拋棄儒家信仰的開始。”[17]在歷經辛亥革命和新文化運動之后,儒家信仰的神圣感更是受到強烈的沖擊。于是,苦悶彷徨的中國人開始在自由主義、實用主義、合作主義、泛勞動主義、無政府主義和工讀主義等形形色色的“主義”中尋求自己的信仰。
19世紀末20世紀初,在“西學東漸”的浪潮中,馬克思主義傳入中國并開啟了其在中國的傳播之旅。由于馬克思主義有著其他“主義”所不具備的獨特思想力量,因此在與各種非馬克思主義思潮的激烈爭論中脫穎而出,為面臨內憂外患困境的中國人民提供了科學的信仰指引。馬克思主義在傳入中國之后特別是經過中國共產黨的不斷傳播、實踐與中國化的過程,其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深相契合,形成了帶有民族風格與民族氣派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新中國成立后,隨著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馬克思主義成為黨和國家建設的思想“北斗”,更為中華文化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別是進入新時代,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實現(xiàn)了對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3]303,展現(xiàn)出持久的生命力。在馬克思主義信仰的指導下,中國共產黨人帶領中國人民開辟了思想的新境界,重塑了中華民族的精神世界,用科學的理論與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推動中國人民的主流信仰發(fā)生變化,即由信仰儒家思想轉變?yōu)閳远ㄐ叛鲴R克思主義。通過在中國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共產黨人找到了中國人民最科學的信仰指引,“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性和真理性在中國得到充分檢驗”[13]12,使得“全黨全國各族人民文化自信明顯增強,全社會凝聚力和向心力極大提升”[10]46,讓廣大的中國人愈加自覺真誠地學習、接受并堅定地信仰馬克思主義。誠如毛澤東所說:“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后,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盵18]由此也凝聚起中華民族同心共筑中國夢的磅礴力量。
在世界現(xiàn)代化的潮流下,“振興中華”與實現(xiàn)“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是同一的,實現(xiàn)“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也是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題中應有之義。作為一種現(xiàn)代化的理論,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不僅為中國實現(xiàn)民族獨立與人民解放提供了科學理論指導,而且有別于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那種建立在對外殖民掠奪與對內殘酷剝削的原始積累基礎上的現(xiàn)代化道路新模式,它推動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創(chuàng)造了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道路,創(chuàng)造了人類文明新形態(tài)”[19]14,“它代表著人民的最大的利益、最根本的利益”[12]163,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實現(xiàn)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為目標的偉大實踐。
中國早期的現(xiàn)代化是后發(fā)、外生型的現(xiàn)代化,在歐風美雨的沖刷下,最開始以西方現(xiàn)代化模式作為效仿的對象,但由于歷史、社會、階級與個人等因素的影響,尤其是缺乏科學世界觀、方法論的指導,導致“中體西用”、君主立憲以及民主共和等走資本主義現(xiàn)代化道路的嘗試和探索都失敗了。幸運的是,現(xiàn)代化并不是定于一尊的單選題,在中國共產黨堅強領導下,馬克思主義為中國描繪了通向現(xiàn)代化的全新路徑與社會主義的目標和發(fā)展方向。百年來,中國共產黨通過對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不僅為中國人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巨大精神力量,而且為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提供了富有實踐偉力的強大武器。從新中國成立初期的一貧如洗到第二個五年計劃后比較完整的工業(yè)化體系的建立,從“四個現(xiàn)代化”目標的確立,到改革開放后“中國式的現(xiàn)代化”道路的探索再到“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道路”的創(chuàng)造,中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道路在馬克思主義的指導下,克服了資本主義現(xiàn)代化模式的先天弊端,在短短幾十年的時間里就走過了西方發(fā)達國家?guī)装倌瓴拍茏咄甑墓I(yè)化發(fā)展歷程,從而在擁有十四億人口的大國開創(chuàng)了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現(xiàn)代化新模式,“拓展了發(fā)展中國家走向現(xiàn)代化的途徑”[13]15。
進入新時代,當代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為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強國擘畫了宏偉藍圖。乘勢而上開啟實現(xiàn)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的新征程,要求我們將馬克思主義的傳播不斷推向前進,尤其是推動21世紀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抓住新發(fā)展階段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機遇,應對國內外環(huán)境深刻變化所帶來的新挑戰(zhàn)。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所指出的:“中國共產黨為什么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為什么好,歸根到底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行!”[19]13只有不斷推動馬克思主義的傳播,才能切實推進科學理論指導下的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偉大實踐的深入,為實現(xiàn)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凝魂聚力,從而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行動指南,這也是中國共產黨百年傳播馬克思主義的邏輯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