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省濱州市水灣鎮(zhèn)中心小學 肖向民
隨著我國基礎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化,在新課程標準的要求下,小學語文教師要充分重視基礎教學。而漢語拼音的教學是小學語文學習的基礎,也是學生學習語文的入門知識。本文針對當前小學語文漢語拼音的教學特點展開討論,分析小學漢語拼音教學的具體方法與策略,并結合實際情況與教學實踐提出應用典例,旨在為充分提高小學學生語文學習的綜合能力,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獲得更高水平的語言運用能力。
對小學生而言,各個學科的學習都需要進行充分的引導,才能更順利地突破學習的瓶頸,不斷提升自己的綜合學習能力。漢語拼音的學習是語文基礎教育的入門課程內(nèi)容,漢語拼音教學的難度相對較高。在國內(nèi)目前針對漢語拼音教學的研究中,相應的研究論述較為豐富,但是缺乏漢語拼音教學趣味性的描述與講解,漢語拼音教學方法與教學策略都需要結合小學階段學生的特點展開針對性的討論。一般而言,小學的漢語拼音教學需要以趣味性教學為主,豐富課堂活動形式,構建拼音、識字、普通話為一體的教學模式,充分提高小學階段的語文課堂教學效果,為學生夯實語文學科學習的基礎。
在新課程標準的教材內(nèi)容中,學習資源得到了充分的優(yōu)化,大量的童謠、圖片、兒歌等都成了教材中的教學內(nèi)容之一。為了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采用童謠、兒歌、圖片等資源進行教學的過程中,需要重視美育知識點的融合,重點需要在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拓展。
1.插圖的形象直觀性
教材中的圖片資源是教研組根據(jù)小學生的學習特點與習慣,通過更加直觀與形象的方面對知識點進行剖析,充分提高學生語文知識點學習的記憶能力。例如,在漢語拼音教學的過程中,將“e”比喻成在水面上的大鵝,并且輔助教學“鵝”的發(fā)音,通過表形與表意的結合手段,加強學生的記憶,讓學生能更加深刻地理解“e”在漢語拼音中的用法與含義。在新課標教材中教學知識點對童話資源的應用也較為廣泛,其中包含的各類聲調(diào)以及識字的教學內(nèi)容都利用了童話中的相關知識點。例如,教師在教學拼音聲調(diào)的過程中,可以采用上坡、下坡、上下坡、平路的巧妙運用,在很大程度上能加深學生的學習興趣,并且便于學生實現(xiàn)進一步的理解與記憶,最大化提高教學水平。
2.插圖的情境完整性
教材中選擇單個音節(jié)或者單一事物,并將它們進行組合與聯(lián)系,在大部分教學情境下能得到更加有效的統(tǒng)一,從而確保課本中的插圖能更加直觀地展現(xiàn)出來,提高教學效果、例如,在“y、W”的拼音教學過程中,教材中的河水、水草、魚構成的插圖畫面,其中就包含了課程教學的知識點。教師在實際教學的過程中,需要充分引導學生對插圖中的內(nèi)容進行聯(lián)想與構思,增強畫面感與靈動性,充分激發(fā)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與欲望,讓學生能深入了解拼音的讀音與用法,提高漢語拼音的教學效果。
3.兒歌的童趣童真性
在新課標的教材中,拼音部分包含了大量的兒歌內(nèi)容,兒歌中也蘊涵了大量的圖片。在這些彩圖內(nèi)容中,教師需要積極引導學生對圖片的內(nèi)容進行聯(lián)想與掌握,結合畫面中的直觀展示展開教學,構建以圖教學的基本方法。此外,教師需要充分引導學生主動地朗讀,拼音的韻律與音調(diào)都需要朗讀來加深記憶,提高學生對拼音的感知能力。
在開展?jié)h語拼音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對拼音中的內(nèi)容進行深度挖掘,進一步拓寬學生的思維,鍛煉學生的綜合學習能力。例如,對“b、p、q”的教學時,可以針對這幾個拼音的形狀、特點、讀音進行聯(lián)合教學,引導學生進行上述幾種拼音的組合與學習,從而達到激發(fā)學生思維能力的目的。
受到小學生注意力不集中、課堂枯燥乏味等各種因素的制約,小學中年級識字教學效率偏低,學生的學習效果非常不理想。識字學習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也是小學語文不可或缺的過程。以下將對小學語文中年級識字教學中出現(xiàn)的問題進行分析,明確中年級識字教學問題出現(xiàn)的具體原因,有助于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生字,提高課堂教學效率,為其他學科學習奠定基礎。首先,教學方法過于單一?,F(xiàn)階段,小學語文識字教學中,教師采取灌輸式教學方式,向學生傳授筆畫、字義以及讀音等,學生被動接受教學內(nèi)容。這種教學方式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難以達到預期的教學目標。其次,忽略學生個性發(fā)展。每個學生的生活背景與認知能力不同,因此,識字教學方法并不一定適用于每個學生。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并未認識到學生之間的個性與差異性,采用傳統(tǒng)死記硬背的方式,讓學生記憶所學的漢字。這種情況下將會造成學生的參與度降低,同時對識字學習喪失興趣,難以做到因材施教。
觀察記憶是小學階段各類知識點教學的重點方法,教師要結合教材中豐富的插圖內(nèi)容,讓學生自主對各個拼音字母的字形進行記憶,并且掌握不同字母的發(fā)音特點,尤其是一些容易出現(xiàn)偏差與混淆的字母,需要幫助學生進行辨別與判斷,并嘗試采用兒歌來記憶。例如,在“e”的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以鵝的形狀來記憶,并以此導入“ü”的知識點,描述水中的魚會吐出泡泡。此外,還可以對“s”進行描述,以類比“絲”進行擬物化處理,讓學生通過蠶吐絲的方式進行記憶。通過這種觀察記憶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對拼音字母的記憶更深刻,并且提高學生對各類拼音應用場景與意義的理解。
小學階段的學生在初次學習拼音的過程中,對不同的字母可能會產(chǎn)生混淆,如何幫助學生對拼音字母進行辨別是小學階段漢語拼音的重點內(nèi)容之一。例如,“f”與“t”的字形是小學階段學生容易產(chǎn)生混淆的兩個字母。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攜帶一把雨傘進行聯(lián)想比較,將雨傘向上比喻成“t”,雨傘向下比喻成拐杖,則可以看作“t”。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還可以通過自編兒歌與動作的方式加深學生的記憶:“雨傘是t,拐棍是f”,在學生誦讀的過程中,自然而然會聯(lián)想字母之間的關聯(lián),從而實現(xiàn)記憶的進一步加深。此外,在“m”教學的過程中,讀音的教學較為困難,大部分學生對“m”的讀音掌握不夠準確,教師則可以讓學生觀察教師讀“m”的嘴型變化,并進行模仿,從而掌握正確的發(fā)音。
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經(jīng)提出:兒童在學習的過程中,對形狀、聲音以及色彩的記憶更加深刻,并且兒童學習知識點都是結合實際生活經(jīng)驗進行的活動。兒童對兒歌的興趣度較高。因此,教師在漢語拼音教學的過程中可以選擇一些豐富有趣的兒歌進行教學,運用形象生動的語音編譯對應的兒歌:a是姐姐梳辮子,張口歌唱aaa;o是公雞早上起,嘴巴圓圓ooo;e 是白鵝水面游,嘴巴扁扁ooo;i 是大頭娃娃立,穿個衣服iii;u 是小鳥樹上窩,小小烏鴉uuu。通過這種兒歌的引入,可以有效豐富漢語拼音的課堂教學內(nèi)容,并且加深學生的理解與記憶,讓學生將所有的字母進行充分聯(lián)系,結合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掌握對應的拼音特點,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拼音的興趣,從而能積極主動地投入課堂學習。
小學階段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相對較為薄弱,學生的基礎語文知識主要體現(xiàn)在簡單的字詞認識方面,但是在拼音組成詞語方面的學習效果較差。因此,提高小學階段學生字音與詞語之間的聯(lián)系,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通過組詞造句的方式能大大提高教學效果。例如,通過“bá”引出拔河的概念,那么對應的造句可以按照:“我在操場參加拔河比賽”;“feī”可以引出飛翔的組詞,對應的造句可以按照:“小鳥在天空上飛翔”;“hú”可以引出湖水的組詞,對應的造句可以按照:“湖水像一面鏡子”。通過這種組詞造句的方式,可以提高學生的聯(lián)想能力,并且實現(xiàn)拼音—字—詞—句的銜接與延伸,提高學生的口語表達能力,在腦海中賦予拼音對應的情境,達到提高教學效果的目的。
為了幫助學生奠定識字的基礎,實現(xiàn)輕松識字,教師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興趣與認知能力,采用漢語拼音進行識字教學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識字效率,讓學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并促使學生能更加集中注意力。與此同時,教師需要強化學生在識字教學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從而提高識字教學效率,培養(yǎng)學生識字學習能力。創(chuàng)設情境能讓漢字具有趣味和情感。教師可以借助于生動、趣味的故事引發(fā)學生聯(lián)想,加深學生對素材的理解,并進一步鞏固識字教學效果。以《小毛蟲》故事為例,在學習前兩段之后,教師可以設計一個聯(lián)想話題,讓學生思考“小毛蟲和其他昆蟲相比那么笨拙,看著好可憐,它會有什么想法呢?”這句話,讓學生通過對“笨拙和可憐”這兩個詞組進行思考,揣摩小毛蟲的心理變化。在學習小毛蟲編織繭屋內(nèi)容時,其中出現(xiàn)了兩次“織啊”,通過這個表達方式,讓學生想象織繭的過程,借助于聯(lián)想的方式加深對語文句式的理解,幫助學生感受織繭背后的辛勞。抓住關鍵詞,可以使學生在實際的語境中進行聯(lián)想,讓學生通過聯(lián)想拓寬思維模式。同時,在這個情境中,教師順勢對“織”這個字進行注音,讓學生能產(chǎn)生更加深刻的印象。
利用一個漢字、一個詞語,產(chǎn)生聯(lián)想,并形成個性化的認知。創(chuàng)設情景閱讀環(huán)境,讓學生能在趣味性的氛圍中學習漢字,記憶拼音。中年級語文識字是一個層次遞進的過程,通過復現(xiàn)與閱讀,進行漢字的識記與理解,并在語境中應用。將識字教學滲透到整個閱讀活動中,實現(xiàn)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通過關鍵詞句,讓識字教學和閱讀教學充分結合在一起,增強了中年級語文識字教學的趣味性。
識字教學需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認知規(guī)律與性格特征,探索適合學生實際情況的識字教學方法,基于以學生為本的教育理念創(chuàng)設識字教學情境,強化學生在課堂的主體地位,有效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和積極性,創(chuàng)造更多培養(yǎng)學生的機會。以《胡蘿卜先生的長胡子》教學為例,課前,教師可以先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一個小兔子拔胡蘿卜的視頻,通過視頻的方式吸引學生的注意力。當學生的興趣被激發(fā)以后,教師可以提問學生,“誰可以描述一下胡蘿卜先生的特點呢?”此時,就有學生很快地能指出,胡蘿卜先生有著濃密的胡子,他的身體是紅色的,還有綠色的葉子,像頭發(fā)一樣。說完后,教師可以出示課題,并隨后由“l(fā)uo”字讀音引出“uo”并引導學生復習“u”的順序在“o”的前面,為什么標調(diào)在弟弟身上?”因為“uo 在一起,標調(diào)標在后”這一標調(diào)原則。借助于目前的信息技術手段,設計出符合學生情感體驗的游戲情境,從而讓識字教學更加具有趣味性,同時識字教學效率更高。再如,教師也可以采用故事教學法,以“滅(mie)”字教學為例,教師可以根據(jù)漢字的字形與字義創(chuàng)建故事情景:小馬和小羊去小兔家做客,小兔很開心地去開門,忘記鍋中的熱油,結果火越燒越猛,小馬趕緊用鍋蓋把火撲滅了。小羊感嘆,原來蓋上鍋蓋可以將火撲滅。小學中年級學生的心智不成熟,專注能力比較有限,課堂上出現(xiàn)任何的風吹草動都會出現(xiàn)走神的情況。為了避免這一現(xiàn)狀,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興趣愛好,結合學生的身心發(fā)展需求,利用生動有趣小故事,吸引學生的注意力,集中聽講,配合教師完成教學活動。
首先,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漢字圖片,把漢字轉變成趣味性的圖片,并在圖片的旁邊標注拼音,借助于圖文并茂的方式激發(fā)學生的閱讀積極性。教師可以嘗試把這個過程設計成一個小游戲,讓學生比一下誰能更好更快地找到漢字。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講解閱讀方法。課堂是學生識字與閱讀的主陣地,但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也需要認識到拓展閱讀的重要性,發(fā)揮課外閱讀對學生成長的推動作用。對此,教師需要根據(jù)學生的實際情況推薦一些趣味性的課外閱讀素材。在學生的閱讀課外素材時,面對素材中出現(xiàn)的生字,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標注讀音,并教會學生掌握查字典的方法,提高學生的自主識字與自主閱讀的能力。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組織閱讀分享活動,讓學生分享自己的閱讀感悟、積累的生字等。也可以讓學生扮演教師,講解自己閱讀中積累的漢字。當學生掌握識字方法以后,能有效地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興趣。在這個過程中,可以進一步鞏固所學過的生字。
綜上所述,隨著我國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化,小學語文教學水平得到了顯著提高,如何加強小學漢語拼音的教學水平,教師需要充分針對小學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進行教學資源的挖掘,實現(xiàn)漢語拼音教學水平的全面提高。此外,小學教師在日常教學過程中加強拼音的表形與表意的教學形式,拓寬拼音教學的生活化渠道,加強教學的實踐與運用,達到提高小學階段漢語拼音教學效果的最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