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樹香(江蘇省南通市北城小學)
在深化課程改革的背景下,小學科學教學獲得了較好的發(fā)展,同時也對這一學科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師應該確實轉變自身的教學理念,采用全新的教學方式,構建高效的科學課堂。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該深入剖析教學內容,充分挖掘與利用生活化資源,利用豐富多彩、形象直觀的生活化內容深化學生對科學知識的理解。通過開展生活化的科學學習,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以自身的生活經驗更好地理解與記憶所學的科學知識內容,有效突破教學難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由于科學知識具有生活化的特點,所以教師可以在教學實踐中采用以生活情境進行實踐學習的方式,讓學生能夠融入生活化的科學教學情境中,身臨其境地進行學習。例如,在教學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科學》(以下統(tǒng)稱“教材”)五年級下冊“地球的運動”這一單元中的“晝夜對植物的影響”和“晝夜對動物的影響”兩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開展生活實踐學習,觀察與分析一些生活實例,深入探究晝夜對植物和動物具有怎樣的影響。在教學“晝夜對植物的影響”時,教師可以安排學生在預習階段對比玉米植株在晝間與夜間的變化情況。晝間可以在陽光下觀察玉米植株葉子的變化情況,夜間可以在燈光下觀察玉米植株葉子的變化情況,并做好情況記錄。另外,教師還可以讓學生觀察一些開花植物的花朵在夜間是含苞待放的狀態(tài),在晝間則是呈現(xiàn)出逐漸綻放的狀態(tài),了解為什么有些植物白天開花,夜晚閉合。學生可以將所觀察到的情況記錄下來,深入、全面地學習相關的科學知識內容。在教學“晝夜對動物的影響”時,教師可以充分利用多媒體播放各種動物的影像,如展現(xiàn)貓頭鷹、蝙蝠、狗、獾、蜻蜓、壁虎、刺猬、松鼠、狐貍,并提出問題:在這些動物中,哪些是在晝間活動的動物?哪些是在夜間活動的動物?教師也可以引導學生思考:在上述動物中,有哪些動物是你在現(xiàn)實生活中晝間常見的?有哪些動物是你在現(xiàn)實生活中夜間常見的?學生可以依據(jù)自身在現(xiàn)實生活中的經驗,分析與研究晝夜對動物的影響,了解動物的“作息時間”。
在小學科學教學活動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依據(jù)教材內容,通過開展生活化的實驗教學方式,讓學生能夠通過實驗教學進行深入地探究式學習。例如,在教學教材五年級上冊“光的傳播”這節(jié)課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生活化的科學實驗學習,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首先,教師可以將班級學生劃分為若干個學習小組,用窗簾遮擋住教室的自然光,然后打亮手電筒,看手電筒的光是如何進行傳播的。學生能夠形象、直觀地觀察到光是沿著直線進行傳播的。其次,教師可以安排學生通過制作小孔成像實驗,讓學生了解我國古代學者墨子在兩千多年前發(fā)現(xiàn)了一個有趣的現(xiàn)象,即光從門上的小孔射進來,會在對面的墻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線傳播。通過開展生活化的實驗教學,讓學生能夠將科學知識融入生活中,學習與掌握更多的科學知識與技能。同時,借助各種生活化的實驗學習,讓學生能夠進行探究式學習,真切地感悟到科學探究的樂趣,進而更好地進行科學學習。
教師可以充分運用生活化的科學教學,使學生能夠融入生活化的科學情境中,深入地進行體驗式學習,讓學生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深入地學習科學知識內容。例如,在教學教材四年級下冊“太陽鐘”這節(jié)課時,為了讓學生能夠學習與掌握相關的科學知識內容,教師可以組織學生到操場上進行練習,讓學生通過生活化的科學學習,直觀地學習“太陽的位置變化對物體影子的影響”這一科學知識。教師可以安排學生認真、細致地觀察一個在陽光照射下的“雪孩子”人偶的背影,并讓學生以繪畫的方式畫出人偶的“影子”,讓學生能夠在繪畫“影子”的過程中獲得真實的學習體驗,在整個學習活動中通過手、腦結合的體驗式學習得出相關的學習結論:陽光下物體影子的長短隨著太陽高度的變化而變化,太陽位置最高時影子最短,太陽位置最低時影子最長。在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教師可以通過生活化的科學教學,積極引導學生進行深入地學習與思考,將從生活中所觀察到的科學現(xiàn)象,與科學教材中的知識內容進行緊密聯(lián)系,使學生通過生活化的科學學習方式進行深入的體驗式學習。
總之,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教師應當依據(jù)科學教學內容、學生的科學學習水平采用多樣化的教學策略,提供良好的科學學習平臺,通過對生活化資源的挖掘與利用,讓學生借助生活化的科學學習實踐活動,獲得情感體驗,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和創(chuàng)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