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悅
(南京傳媒學院,江蘇 南京 211172)
情感心理學教育問題一直是我國學校的重要研究方向,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下,學校學生在學習和就業(yè)方面面臨著十分嚴峻的形勢,如何利用情感心理學教育幫助大學生緩解壓力,培養(yǎng)他們形成良好的成熟心態(tài),正確對待壓力和情感問題是主要的教育方向。在學校思政教育過程中,教育內容更傾向于培養(yǎng)大學生良好的思想價值觀,尤其在網絡環(huán)境下,良好的政治導向能夠幫助大學生培養(yǎng)正確的是非觀念,從而為自身未來的發(fā)展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礎。由此可見,情感心理學與學校思政教育內容在本質上具有密切的聯系,思政教育能夠從長遠的、根源的問題上對大學生的情感心理給予正確的指導,情感心理教育的正確引導也能夠為大學生良好的思政價值觀提供重要的理念引導和行為表現,將兩者相互融合展開教育,是學校教育體系創(chuàng)新發(fā)展和完善的一個重要著力點。[1]
將情感心理與思政教育相互融合既是彰顯學校育人特色,創(chuàng)新工作形式的有效表現,也是體現以人為本教育理念,塑造學生正確價值觀的根本路徑。在當前社會環(huán)境下,網絡技術的飛速發(fā)展給大學生的生活環(huán)境與學校教育方式都帶來了顛覆性的改變,網絡意識形態(tài)紛亂復雜,各種喪文化的興起給大學生追求個性化的心理帶來了發(fā)展契機,直接導致很多大學生在個體理想信念與未來發(fā)展上缺乏明確的目標規(guī)劃;同時,就業(yè)、學習以及各種評獎評優(yōu)活動也為大學生活帶來了更多的壓力,稍有不慎便會出現各種心理問題。因此,面對復雜的社會環(huán)境和網絡環(huán)境,將情感心理學教育與思政教育進行融合發(fā)展對于指導大學生的生活與發(fā)展具有重要的價值,能夠從情感交流與心理疏導的層面逐漸強化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價值理念,融合教育一方面能夠保障學生直接認識和了解自身的情感與心理問題,在遇到生活壓力和心理阻礙時積極主動去尋求幫助,另一方面,也能夠保證思政理論在大學生生活和發(fā)展中給予相應的指導作用,幫助大學生走出生活困境,提高對環(huán)境的適應能力,從而提升高等教育教學質量。由此可見,兩種課程教育背景的一致性是促進融合發(fā)展的重要因素,能夠以構建意識形態(tài)價值理念為基礎推動學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質效提升。
思政教育和情感心理學教育從本質上看都是為大學生解決生活和行為上的問題,是學校德育教學體系的重要組成,且在教學內容與教學理論上具有很大的交叉性,均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情感心理學著重強化對學生情感、心理的教育與培養(yǎng),旨在培養(yǎng)學生形成積極的人格特質,思政教育則強調對大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指導與培育,從而使學生個體的行為規(guī)范與社會環(huán)境相適應,而讓學生積極主動接受思政教育的關鍵和前提在于培養(yǎng)學生健康的心理和情感狀態(tài),兩者的融合是促進學生情感與行為有機統(tǒng)一的根本教育保障。
兩者教育主體的一致性使得情感心理學能夠以多種形式融入思政教育的實踐工作中去,一方面,學生的情感表達與心理問題是影響思政教育效果的重要因素,積極的情感心理能夠培養(yǎng)學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品質,而思政教育工作則是在健康人格品質的基礎上逐漸強化對大學生思想價值觀的正確培養(yǎng),兩種教育具有系統(tǒng)性,都是以大學生身心發(fā)展與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為目標來展開實踐教育工作的,教育內容與教育體系的有效融合與銜接能夠進一步增強學生的身心健康發(fā)展與素質全面提升;[2]另一方面,思政工作開展的主體是學生,就需要考慮學生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以有效的情感交流和心理疏導為基礎強化學生對思政課程的理論及實踐認同,從而保障學生情感表達與行為實踐的有機統(tǒng)一。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與情感心理教育從本質上看都是為了塑造大學生良好的心理品格與綜合素質,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價值功能,但在實際工作的開展過程中,兩門課程具有不同的教育方向,在教育功能上沒有引起學生的足夠注意和重視,從而導致學生的學習觀念與教師的教學觀念從根本上產生偏差,改變了課程的教育初衷。因此,將情感心理學與思政教育實踐進行融合的前提是要將兩種課程的教育觀念進行融合,依托現階段學生發(fā)展中的心理與情感要素,因勢利導,轉變當前思政教育課程的角色定位,充分提升情感心理教育在思政教育課程體系中的比重范圍。
觀念的融合轉變是強化融合效果,保障思政教育實效性與情感心理教育引導性價值的重要保障,更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目標的重要實踐途徑。[3]
思政教育與情感心理學教育都是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為目的的,在兩者的雙向融合過程中,建立全面協同,知行合一的教育體系是根本保障,需要學校在遵循育人客觀規(guī)律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情感與心理教育的優(yōu)勢,引導學生在思想和行為上形成一致,真正強化學生的情感與心理建構,并以此為契合點,推動學校思政教育實踐的質效提升。
新時期條件下,學校思政教育面臨著多重多樣的問題,網絡環(huán)境意識形態(tài)紛亂叢生,各種復雜的社會事件頻頻發(fā)生,這些帶給大學生的不僅僅是道德層面的問題思考,更多的是心理健康和情感問題,因此,單純的思政教育工作無法從根本上保障大學生的健康成長與良好生活環(huán)境,需要將情感心理教育與思政教育相融合,在教育體系中不斷運用和滲透情感與心理要素,優(yōu)化學生在面對各種問題時的情感心理建構,通過教育體系的相互融合來推動教學實踐效果的不斷提升。一方面,要對思政教育目標與情感心理的教育目的進行協同管理,堅持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強化學生在理論與實踐活動中的知行合一,使思政教育的宏觀性與情感心理學教育的微觀性優(yōu)勢互補,達到共同育人的教育目的;另一方面,體系的融合還需要強化內容協同,健康的心理觀念和情感表達是思政教育工作開展的重要前提,尤其是在學校教育體系中,大學生面臨著社交、工作以及學習等多方面的壓力,這些情感心理因素的轉變需要以思政教育工作為基礎進行有效疏通,從而保障學生的健康發(fā)展,因此,在心理教育課程與思政教育課程中要堅持內容的連貫性與互補性,例如在思政教育課程中融入學生心理問題的疏導內容,在情感心理教育課程中強化對大學生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有效引導,兩種教育體系的相互借鑒和互相滲透形成的融合體系在學校教育中的應用與發(fā)展是滿足學生情感和心理需求,促進學生健康心理架構的重要保障,也是推動思政教育效果不斷提升的有效探索。
教育方法的融合是確保思政教育與情感心理學教育效果最優(yōu)化的直接實現路徑,必須將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和方向作為根本指導思想體現在融合階段的方方面面。情感心理學的應用首先需要激發(fā)學生的情感,再從心理學的角度進行相應的引導,從而加強思政教育的價值效果。尤其在當前教育發(fā)展模式下,學校教師與學生之間缺乏有效的溝通與交流,思政教師與輔導員的引導作用產生質化分離,導致學生在理論認識與實踐發(fā)展中缺乏有效的情感共鳴和思想引導,因此,在教育方法的融合中,必須要將化解教師與學生之間的心理鴻溝作為重要的著力點。
在具體的實踐過程中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展開:首先,以個體咨詢與談心談話等方式融合來強化教師與學生之間的情感交流,學校輔導員作為保障學生思想方向的重要引路人,不能將工作僅僅局限于對學生的管理上,而是要拓展和創(chuàng)新工作形式,以談心談話和心理咨詢等方式來了解學生的思想狀態(tài)、心理生活以及情感思維,促使學生與教師之間形成平等有效的溝通關系,實現兩方情感與心理方面的共鳴,從而保障思政教育在學生間的良好開展;其次,以班級團體活動與主題班會相融合等方式來保障情感心理交流與思政教育的融合。[4]在團體活動中展開心理輔導與情感交流活動能夠形成積極的心理作用,促進學生與教師之間的溝通和交流,切實增強人際溝通,豐富心理健康教育方式,在班級主題活動中增強思政教育的有效性;最后,以人為本還要求注重家校融合,家庭環(huán)境以及家長對孩子的成長起著十分重要的榜樣作用,同時,家庭環(huán)境也對學生情感心理的形成具有重要影響,家校融合的協同教育模式,實現學生在家庭環(huán)境與學校環(huán)境的情感、心理與行為模式的統(tǒng)一表現,從而有利于更好地開展思政教育實踐工作,促進學校思政教育與情感心理教育的有效融合,真正實現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發(fā)展融合是保障教育體系實效性,拓展教育教學方法的重要保障,也是落實情感心理教育與思政教育融合目的的根本途徑。因此,在融合工作的展開中,要在發(fā)展中不斷創(chuàng)新,在創(chuàng)新中堅守教育原則和本質,做好基礎教育體制的有效銜接,真正實現動靜協調。從動態(tài)層面來看,融合工作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需要實現教師與學生之間關系的平等發(fā)展,形成互動模式,以提高思政教育親和力為目的強化兩者之間的情感交流與心理引導。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需要教育工作者與教育對象之間形成互相溝通和平等促進的動態(tài)互動關系,既要求教育工作者在教育過程中積極探索創(chuàng)新融合路徑,強化與學生的情感心理交流,促進思政教育的實踐效能,與教育對象構建積極互動的關系,也要求教育對象在理論學習和實踐發(fā)展中形成正確的學習觀念,與教育工作者形成正面的情感認同和積極的心理溝通關系,在思政學習中結合教育內容及時反饋學習效果,推動教育雙方之間有效關系的構建;在靜態(tài)層面來看,兩種課程的開展需要以促進和推動學生綜合素質的全面發(fā)展為目的,以落實立德樹人為根本任務,堅守教育初衷。在情感心理教育中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問題與社會發(fā)展情況強化對學生主流價值觀的輸出,在思政教育課程體系中結合現實環(huán)境與學生的發(fā)展情況注重對學生心理和情感的引導功能,在提高思政教育親和力的同時不斷拓展情感心理學的研究范圍,在教育體制上做好兩者的內容與關系銜接,真正做到對學生思想、心理和價值觀的全面引導,落實三全育人的教育模式。[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