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維麗
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材中有著厚重的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背景,蘊含豐富的禮儀教育資源,能夠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禮儀學習情境,極大地調動學生實踐禮儀情感。[1]筆者通過認真解讀教材,深刻理解其中的禮儀教育要素,充分發(fā)揮教材特點,使其成為滲透禮儀教育的有力工具,讓禮儀伴隨學生成長。
經過研讀與梳理,筆者從統(tǒng)編版《義務教育教科書·語文》(以下簡稱“教材”)一年級的教材中提取了以下內容作為禮儀教育要點。
首先是拼音教學中的“禮”。如教材一年級上冊《jqx》一課中聲母j、q、x和單韻母ü組成音節(jié)時,ü的兩點要去掉,這是本課學習難點。為了幫助學生區(qū)分和記憶,筆者編唱兒歌“小ü小ü有禮貌,遇到j、q、x,摘掉小圓帽?!睂W生通過反復誦讀記住了拼讀規(guī)則,掌握了學習要點,受到禮儀濡染。
其次是生字教學中的“禮”。漢語文字音形意聯(lián)結,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上冊中識字“人”一課,挖掘“人”字蘊含豐厚的文化內涵,并通過生字教學傳遞禮儀文化。
師:請小朋友們看看這個“人”字,你覺得“人”在干什么?
生:人在勞動。
師:是的,人會勞動,會創(chuàng)造。
生:人在彎腰鞠躬。
師:對,古人覺得,一個人,首先得有禮,所以人們見面的時候,會相互深深地鞠一躬。就像我們每天早晨到校和老師行鞠躬禮一樣。所以,古人在造字的時候,就告訴我們,只有懂禮儀、愛勞動,才能算得上是一個人。
再次是口語交際教學中的“禮”。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一年級上下兩冊的口語交際主題豐富,貼近學生生活,共8個主題中都包含禮儀教育的因素,且內容內涵螺旋上升,層層推進,是對學生進行禮儀教育的重要載體。例如,教材中的《口語交際:我說你做》《我們做朋友》《用多大的聲音》《小兔運南瓜》《聽故事,講故事》《請你幫個忙》《打電話》《一起做游戲》計8各主題,分別體現(xiàn)了日常交往中不同場景下的禮儀要求與內涵。
最后是閱讀教學中的“禮”。一年級教材的課文以兒歌、故事為主,其中處處可挖掘禮儀教育素材,如(一)上《口耳目》中的小短文“站如松、坐如鐘。行如風,臥如弓。”教師可引導學生結合圖片和生活實際理解“坐、立、行、臥”的規(guī)范,并養(yǎng)成良好的習慣?!逗痛笕艘黄鹱x:小白兔和小灰兔》一文,教導學生使用“謝謝您”“請您”等禮貌用語;《秋天》一文通過講述大雁排隊飛行,教導學生守紀、守禮、有團隊精神;《小書包》中的兒歌“課本作業(yè)本,鉛筆刨筆刀。上課靜悄悄,下課不亂跑”,告訴學生上課時的規(guī)范和禮儀,非常符合一年級學生的學情。
課堂是禮儀教育的重要場所,教師是學生直接學習的對象。[2]因此教師在一年級語文教學中滲透禮儀元素時,要尤為注意自身的行為舉止,做好學生的表率與榜樣,通過自己的切身行動讓學生直觀學習正確的禮儀舉止,并滲透到日常生活習慣中。
其一是課堂前后問候有禮。筆者上課前主動向學生問好,下課后對學生們說再見,在此過程中教會學生正確的行禮方法。筆者在班級語文課堂的不同階段,在規(guī)范行禮要求上提出了不同的具體細則。例如,當教師宣布“上課”時,班長要喊“起立”,學生和教師立正站好,師生互相行禮問好,下課也同樣如此。
其二是待人接物有禮。在學校里,當學生幫助教師后,教師要及時表達自己的感激,說一聲“謝謝”;請學生回答問題時,要說“請”字;給學生發(fā)作業(yè)、獎狀等物品時要雙手遞物,并要求學生同樣雙手接物。
另外,教師也要用飽滿的情緒、響亮的聲音組織課堂教學,時時做好學生的禮儀表率。
活動是育人的載體,禮儀實踐活動是促使學生盡快實現(xiàn)品德成長的重要途徑和方法,是提高和完善學生禮儀素養(yǎng)的重要渠道。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教材一年級課程中禮儀教育要素較多,教師要開展多元禮儀活動,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其中,使學生在親身體驗中,將正確的禮儀行為習慣內化為品格。
其一是創(chuàng)設情境,在參與中明禮。為了更好地營造文明禮儀的教育情境,教師要注重為學生展示教材內容中的情境,從而激發(fā)學生的積極情感,真正理解禮儀精髓,進而在實際學習與生活中進行實踐和完善。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一)上《日月明》課文中,“從”這個生字表示前后相隨之意,識記不難,但是書寫有個難點,學生常常不記得將“從”字中前一個“人”當中的“捺”變成“點”,筆者就結合字意為學生進行了說明。筆者讓兩個學生到黑板前面來演示兩人相隨走路的情景,從而相機加以說明:“從”表示兩個人前后相隨,一前一后走路的時候,有一個人要適當禮讓,否則前后就有可能會碰到一起,所以,第一個“人”中的“捺”變成“點”。學生明白了這個道理后,就很容易記住了這個字的書寫要點,并且從學習寫生字的過程中受到了禮儀教育。
其二是鏈接生活,在體驗中行禮。文明禮儀教育與實際生活息息相關,具有較強的實踐性,需要發(fā)生在現(xiàn)實生活當中。[3]教師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著手,讓學生有身臨其境般的感覺與體會。這樣一來,不僅能夠讓學生對教學內容有更深層次的理解,而且還能夠使他們對禮儀教育內容的記憶更為深刻。
統(tǒng)編版語文教材(一)下口語交際《請你幫個忙》一課教學中,筆者創(chuàng)設一個真實的生活情境——借橡皮,讓學生進行語言實踐,調動學生的情感,使得學生能夠從根本上意識到文明禮儀的重要性,從而根據(jù)文明禮儀標準來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
師:哎呀,剛才我們班的小明跟我說他今天忘帶橡皮,該怎么辦呢?請同桌合作演一演這個場景。
生:喂,你可以借我一下橡皮嗎?
生:好的。
師:請一位同學來評價一下。
生:某某同學借橡皮的時候不太禮貌,叫她的同桌“喂”。
師:那請你和同桌來演一演。
生:某某,你可以把橡皮借我用一下嗎?我今天忘記帶來了。
生:好的。
生:謝謝你!
師:其他同學再來評價一下,……
除在課堂教學中融入禮儀教育外,教師也可以請家長配合,將禮儀教育延伸到課外,延伸到家庭,比如在教學《打電話》一課時,教師就可以在教學過程中現(xiàn)場連線提前約定好的家長,讓學生真真切切地體驗老師和家長“打電話”的生活情境,讓學生深刻體會到禮儀的重要性。
課堂是育人的主渠道,在統(tǒng)編版小學語文一年級教材教學中進行多層滲透,是禮儀教育落地開花的重要途徑。禮儀教育需要長期堅持,但也不能牽強附會,教師要不斷加強對教材內容的解析與運用,提升文明禮儀教育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