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懿
“悟此長太息,我生如飛蓬”,這是蘇軾對自己人生境遇的自述。從最初仕途順利,到后來輾轉多地,從黃州到杭州,從惠州再到儋州,最后魂歸常州,蘇軾這一生歷經人生沉浮。然而,作為一個典型的樂觀主義者,蘇軾面對生命困頓時的堅守,彌足珍貴。本文以蘇軾在黃州時期的創(chuàng)作為例,來探討其對“幽獨”生命姿態(tài)的堅守。
“幽獨”一詞最早出自屈原《九章·涉江》中:“哀吾生之無樂兮,幽獨乎處乎山中。”從字面意義上看,“幽獨”為幽寂孤獨之意,且?guī)в衅嗲逯?。而我認為蘇軾生命姿態(tài)中的“幽獨”二字不能只停留在“孤獨”之意上。蘇軾的“幽獨”是一種超越現(xiàn)實的審美姿態(tài),一種超凡脫俗的生命姿態(tài),更多地表現(xiàn)出主體心境對客觀外物的超脫,在跌宕的生命歲月里看淡人生,灑脫肆意。
“烏臺詩案”后,蘇軾被貶至黃州擔任團練副使。從北宋元豐二年十二月二十八日到元豐七年四月,蘇東坡在黃州謫居了五年?!盀跖_詩案”可以說是蘇軾一生最重要的轉折點,蘇軾從牢里出來時,當天晚上便一口氣寫了兩首詩,其中一首寫道:“卻對酒杯疑是夢,試拈詩筆已如神。此災何必深追咎,竊祿從來豈有因?!痹娨鉃榇箅y過后何必再去回想往事呢?蘇軾寫完這兩首詩,丟掉筆,喃喃自語道:“猶不改也?!碧K軾自嘲因“詩”落此下場,仍死不悔改,此時蘇軾面對人生困頓時的“幽獨”姿態(tài)已初步顯現(xiàn)。
一、“幽獨”的內涵
(一)幽寂孤獨
初到黃州的蘇軾處境并不好,他給友人章惇寫道:“黃州僻陋多雨,氣象昏昏也。魚稻薪炭頗賤,甚與窮者相宜。”黃州偏僻且天氣不好,但此地便宜的魚稻薪炭倒與“我”相稱。在自嘲中也顯示出初到黃州的蘇軾心中的孤獨與愁苦。
元豐五年,蘇軾寓居定慧院時寫下《卜算子·黃州定慧院寓居作》。在夜深人靜的深夜,蘇軾抬頭望孤月,生發(fā)出“誰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之感慨,先是點出一位獨來獨往、似有心事的“幽人”形象,隨后轉向孤鴻遠飛而留下的影子,兩個意象之間產生了奇妙的化學反應,而這“孤鴻”般的“幽人”,實則是詞人自比。接下來,詞人通過鴻的孤獨縹緲、驚起回頭、懷抱幽恨和選求宿處一系列情態(tài)后,以“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一句抒發(fā)了自己即使形只影單仍保有的“倔強”—不愿隨波逐流、不愿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
同年,蘇軾又寫下了《水龍吟·小溝東接長江》。上片“永晝端居,寸陰虛度,了成何事”寫盡功名未就,抱負難以實現(xiàn),在黃州整日虛度光陰的無奈。下片回憶起京城里“慣瑤池、羽觴沈醉。青鸞歌舞,銖衣?lián)u曳,壺中天地”的快活日子,又畫風突轉,回到“飄墮人間,步虛聲斷,露寒風細”的貶謫生活。此詞作表現(xiàn)了蘇軾愁孤獨、愁懷才不遇,欲借仙話隱道,解脫空虛愁苦的心境。
以上兩首黃州時期所創(chuàng)作的詞,都體現(xiàn)了蘇軾“幽獨”生命姿態(tài)的第一個內涵,也是最淺層的幽寂孤獨。但是,我們不能忽視在這個層面上的“幽獨”未脫離蘇軾一生堅定的樂觀信條?!恫匪阕印分小皰M寒枝不肯棲”一句表明蘇軾即使被眾人誤解,他也要“橫眉冷對千夫指”,采取積極進取、不畏他人目光的姿態(tài)?!端堃鳌分小暗z莼玉藕,珠粳錦鯉,相留戀,又經歲”一句轉變前句的消極心態(tài),從“絲莼”“玉藕”“珠粳”“錦鯉”這些尋常百姓生活中的食物,回歸平常生命中的煙火氣息,看到了一條值得留戀的人生道路。
(二)超越性
蘇軾的“幽獨”生命姿態(tài)有一層更為深刻的內涵,是超越性的自由。何為超越性自由?我將其分為以下三個方面:
1.超越自然
在黃州時,雪堂落成后,蘇軾一天中大半時間都留在東坡,走進了與大自然融為一體的空靈意境之中。在自然的懷抱中,他無憂無慮,享受著官居時不可能擁有的自在與閑適。
《西江月·世事一場大夢》中,整首詞圍繞“涼”字,以中秋這個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團圓節(jié)日為背景,通過涼風、明月與孤燈等意象,營造了一個情景交融的完美意境?!霸旅鞫啾辉品痢币痪鋵懙氖翘K軾東坡賞月實景,是自然現(xiàn)象,但其實還有更深的內涵,是在借自然之景抒寫他對現(xiàn)實人生的深沉思考。蘇軾為自己忠而被謗,謫居偏地黃州,政治才干難以發(fā)揮而深感憂傷苦悶,而此情此景,唯有對月把孤盞聊以解憂愁了。蘇軾寫自然,善于發(fā)掘與主觀情感相契合的客觀景物,借自然景物生發(fā)出自己的情感,從而高于自然??梢哉f,蘇軾詞中的“理思”,不是優(yōu)裕生活中的人生苦短之惆悵,也非離情別緒中的自傷懷抱,而是面對人生困境的超越態(tài)度、高朗襟懷。這種“理思”與幽獨情懷是息息相關的,它不僅吸收了大自然中富有詩性的分子,而且再造了一個富有暗喻色彩的符號世界。
2.超越時空
時空觀念在中國文學作品中常出現(xiàn)。中國古代文人對時間的概念有著敏銳的感知,他們的創(chuàng)作常常突出時間的有限性?!墩撜Z》云:“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笨鬃訉r間比作日夜奔流不回的江水,感嘆時間的永不止息、轉瞬即逝,對人生苦短、時間有限感到悲哀。
而蘇軾的前后《赤壁賦》,尤其是《前赤壁賦》開拓了一種全新的時空觀。
《前赤壁賦》是傳統(tǒng)時空觀和蘇軾新型時空觀的結合。首先,蘇軾以主客問答的形式,以客之口回憶當年的赤壁之戰(zhàn),他發(fā)出感嘆:當年一世豪杰,如今又在何方呢?與不斷流逝的時間、無限遼闊的空間相比,人是如此的渺小,再轟轟烈烈、慷慨激昂的人生也終免不了要灰飛煙滅。這種對往世豪杰的追憶與慨嘆無疑是對傳統(tǒng)時空觀的延續(xù)。接著,“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我們以為蘇軾要傳承前人的時空觀了,然蘇軾卻有著不同的看法。下文他談道“逝者如斯,而未嘗往也”,江水雖然流逝,但未真正流走,揭示了時間的不可逆性?!坝撜呷绫?,而卒莫消長也”,一方面指月或圓或缺,不會隨時間發(fā)生實際的改變;另一方面也指萬事萬物、客觀的世界是按照自己的規(guī)律與進程運轉,并不會自動地發(fā)生變異。“蓋將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這句話非常深刻,可以說有一定相對論的思想在里面。從事物變的一面看來,天地間萬事萬物時刻在變動,連一眨眼的工夫都不停止;而從事物不變的一面看來,萬物同我們來說都是永恒的,又有什么可羨慕的呢?倘若沉湎于對往事的追憶,執(zhí)著于對生命苦短的恐懼,則無法享受自然饋贈與我們的江上清風、山間明月。關于“變”與“不變”的這一番議論是全篇的核心關鍵所在,不僅體現(xiàn)了蘇軾關于“幽獨”之境的思考,而且是對以往傳統(tǒng)時空觀的一個超越。
3.超越現(xiàn)實人生
在黃州,蘇軾的物質生活相當貧苦,但蘇軾并未因此消沉,而是看淡苦難,超越現(xiàn)實人生的束縛,以一種寵辱皆忘的曠達胸襟來觀照現(xiàn)實人生,并始終保持著對生活的信心與熱情。
黃庭堅在自己的文集中是這樣夸贊蘇軾的:“非胸中有萬卷書,筆下無一點塵俗氣,孰能至此!”這句話表現(xiàn)了黃庭堅對蘇軾超越現(xiàn)實人生的“幽獨”姿態(tài)的高度贊賞。蘇軾的這種在現(xiàn)實人生中“幽人獨往來”的心態(tài)在《念奴嬌·赤壁懷古》有所體現(xiàn)。上片詠赤壁,主要寫景,為下文人物描寫做鋪墊。前三句寫磅礴激昂的“大江東去”之景的同時,假借“人道是”以引出下文所詠的千古英雄人物?!皝y”“穿”“驚”“拍”“卷”等動詞的巧妙運用,獨到地勾畫出戰(zhàn)場的險要形勢,寫出了它的雄奇壯麗景象,從而為下片所追懷的赤壁大戰(zhàn)中的英雄人物渲染了環(huán)境氣氛。下片懷周瑜,并吊古傷懷,以自身感慨作結,借對周瑜的仰慕,抒發(fā)自己功業(yè)無成的感慨。蘇軾從周瑜的年輕有為,聯(lián)想到自己的坎坷遭遇,故有“多情應笑我”之句,看似漫不經心,意卻沉郁頓挫。但蘇軾畢竟是蘇軾,他在察覺到自己的悲哀后,不是像南唐李煜那樣的沉溺苦海。在蘇軾看來,當年瀟灑從容、聲名蓋世的周瑜現(xiàn)今又如何呢?不是也被大浪淘盡了嗎?這樣一比,蘇軾便從悲哀中超脫了。蘇軾善于將對外在的功業(yè)成就的追求轉化為對內在心靈世界的挖掘,形成一種自洽的人生態(tài)度。這種“幽獨”的生命姿態(tài),與《莊子·齊物論》思想有相似之處。但莊子以此回避人生現(xiàn)實,蘇軾則以此超越人生現(xiàn)實。
可見,蘇軾于現(xiàn)世有一顆熾熱的心,蘇軾更在自己黃州時期的創(chuàng)作中完成了一種對自身生命的超越。他敢于直面人生的困頓,通過創(chuàng)作來擺脫自己對生命價值的困惑與疑問,完成對生命更高本質的追問,從而使自己在對歷史的思考與描述中獲得生命的尊嚴與生存的終極意義。
二、“幽獨”的形成原因
(一)思想的變化
蘇軾在黃州生活時期,思想發(fā)生了變化。
蘇軾生活在儒、佛、道三教合流的宋代。在被貶黃州前,蘇軾的思想以儒家思想為主,創(chuàng)作中常常表現(xiàn)出儒家的積極用世思想。而經過“烏臺詩案”后,蘇軾博采三家而圓通靈活地加以運用。他的弟弟蘇轍曾對蘇軾在黃州這段生活有這樣的評價:
公之文,得之于天……謫居于黃,杜門深居,馳騁翰墨,其文一變,如川之方至……讀釋氏書,深悟實相,參之孔老,辯駁無礙,浩然不見其涯也。
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蘇軾是個文學天才,他到了黃州之后,詩文創(chuàng)作上了一個大臺階,寫出了許多非常高妙的詩文。而后解釋詩文創(chuàng)作精進的原因是因為他的精神世界在黃州時期變得更開闊深邃,這其中就有儒、佛、道三家對蘇軾的影響。蘇轍說了三層原因:第一,“讀釋氏書”,讀佛教史,“深悟實相”,讀了之后對世界的本質有了更透徹的體認。第二,“參之孔、老”,把儒、佛、道三家思想融會貫通了,找到它們在更高層次相通的地方,達到了“辯駁無礙”的高遠境界。第三,“浩然不見其涯”,思想通過儒、佛、道三家匯通后,其詩文創(chuàng)作隨之出現(xiàn)大的突破,上升到了空前未有的境界。
不僅從旁人的評價中我們可以看到蘇軾在黃州時期思想的變化,而且從他在黃州時期的創(chuàng)作中我們也可以看到佛道思想的影子。蘇軾“幽獨”的生命姿態(tài)的形成與這段時期佛道思想的研習密切相關?!端蛥⒘葞煛愤@首寫于“烏臺詩案”時期的詩已經開始逐步顯現(xiàn)出蘇軾向佛、道思想的靠攏?!坝钤娬Z妙,無厭空且靜。靜故了群動,空故納萬境”,這一方面體現(xiàn)了佛教的空靜觀,空不是無,空是無窮,空是意境,空是“以一生萬”。蘇軾深刻認識到詩歌意境美創(chuàng)造的秘訣,他也正是以這種虛靜空明的心胸去展開他的“幽獨”情懷的。另一方面,這也體現(xiàn)了老莊清靜無為的思想,同時表現(xiàn)了老莊的“虛靜”觀。在莊子學說中,“虛靜”是一種根本的審美態(tài)度,一種與天地同一、與萬物合一的徹底解放的自由的精神活動。蘇軾在“幽獨”情懷下創(chuàng)造詞作的意境美正是一種“主客體潛能對應性自由實現(xiàn)”的空靈美,蘇軾的“幽獨”情懷正類似于我們常說的“虛靜”。蘇軾“幽獨”的生命姿態(tài)無疑是豐滿而深刻的,這是其熔鑄道禪而歸儒“自作一家”的結果。
(二)個人興趣愛好的廣泛
好美食、好自然、好讀書、好游山賞水的蘇軾,擁有廣泛的興趣愛好,常常能借生活情趣忘卻現(xiàn)世的苦悶,始終秉持高朗襟懷的“幽獨”姿態(tài)面對人生的困境。
對吃的執(zhí)著。面對謫居黃州俸祿少的問題,蘇軾脫下文人的長袍,穿上農夫的短打,自己動手,開墾荒地,成為一個養(yǎng)家糊口的勞動者,將難以下咽的大麥與紅豆摻在一起自制二紅飯。據說中國菜的歷史里,有六十六道菜是受了蘇東坡的影響。他在惡劣的環(huán)境中也能創(chuàng)造出美食,著名的東坡肉與東坡羹就是蘇軾在黃州時發(fā)明的,蘇軾的頌文《豬肉頌》與《東坡羹頌》可以加以佐證。
對竹的喜愛?!爸瘛币庀笤谔K軾的詩詞創(chuàng)作中常常出現(xiàn)?!皩幙墒碂o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瘦,無竹令人俗。”一句將“竹”與自己愛的“肉”相提并論,可見其愛之深。而“竹”意象在蘇軾的創(chuàng)作中也呈現(xiàn)出“幽獨”之意,在繪畫方面,蘇軾云:“與可畫竹時,見竹不見人,豈獨不見人,嗒然遺其身。其身與竹俱化,無窮出清新?!边@即指畫家保持其“虛靜之心”,進入了物我兩忘的境界。
對知識的渴望。古人曾將君子“三不朽”稱為“立德、立功、立言”。黃州這個現(xiàn)實的牢籠或許限制了蘇軾行動的自由,但限制不了蘇軾思想的自由。在給朋友的信中,蘇軾說他“在黃州閑廢無事,也無所用心,于是專心著述,在一兩年之間完成了對《論語》《周易》的注釋工作”,借以闡發(fā)自己的政治思想與學術思想。而在著書立說的同時,他博覽群書,他曾反復朗讀杜牧名篇《阿房宮賦》,每讀罷一遍,就再三感慨嘆息,一直到半夜三更還不休息。
縱觀蘇軾黃州時期,“幽獨”的生命姿態(tài)始終伴隨著他。人的一生順逆難料,蘇軾于生命困頓中堅守“幽獨”,保持超脫的人生姿態(tài),這值得我們當代人學習。
2799501186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