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鑫,丁曉洋,姜盼盼,張馨予
(吉林大學,吉林 長春 130012)
育人重點在于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各高校應堅持為黨育人、為國育才,落實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加強黨對思想政治工作的領導,推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內涵式發(fā)展,只有堅持問題導向,推進思想政治核心工作制度化和體系化建設,持續(xù)提高人才培養(yǎng)的針對性和實效性,才能真正擔負起培養(yǎng)德智體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使命[2]。在研究生培養(yǎng)的全過程中,文化教育是一項基礎性工程,也是一項靈魂工程。黨史教育研究與文化教育相結合,把黨史教育研究作為立德育人的必修課,實現(xiàn)學生的政治認同到理論認同,達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在“三全育人”理念下做好全員育人,構建學校、社會、家庭、學生的合作教育機制,高校教育文化中各維度要素激發(fā)研究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提高研究生教育質量做出貢獻[3]。
一是在文化育人中充分激發(fā)導師“第一責任人”的領導全局與協(xié)調各方作用。在專業(yè)教學中,導師一方面應發(fā)揮文化“軟”治理的作用,采取循序漸進的教學方式,提高專業(yè)課教學的文化感染力。另一方面要堅持理論與實踐結合,避免形式主義,讓學生在制度體驗中凝聚價值共識。在日常管理中,導師應與學生和諧相處、平等相待,有意識地進行文化教育,以正確的形式、先進的思想引導學生,增強文化治理的吸引力。
二是傳導好領導干部、思政人員的育人責任。各級領導干部應樹立正確的文化觀,挖掘文化價值,特別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價值,用偉大建黨精神、抗疫精神等中國精神增強文化自信,為實現(xiàn)文化自強奠定基礎。領導干部帶頭監(jiān)督并督促各級人員壓實責任,推動文化育人過程。思政人員應提前調查研究生關注的熱門話題,積極組織其參與文化活動并融入人文情懷,增強研究生的體驗感、幸福感和獲得感。
三是推動導師和家庭的積極參與。家庭應形成良好的學風、家風文化,將思想政治教育貫徹到日常教育中,利用如寒假在校過年的同學到老師家里過年等交流方式,采取循循善誘的方式,引導和激勵研究生形成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進一步提升綜合文化水平。鼓勵社會為文化育人提供豐富的育人資源,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形成針對研究生群體的“照顧”政策,使研究生感悟國家和社會的人文關懷,從而幫助研究生培養(yǎng)健康的人格,提高素質。
學習總結黨的歷史,堅定和秉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凝聚了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不懈奮斗的智慧和心血。這是理論創(chuàng)新、實踐創(chuàng)新和制度創(chuàng)新內在融合的偉大成果[4]。通過學習,加強對“四史”的政治認同、理論認同、情感認同、價值認同。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自信,不僅是對奮斗成就的自信,也是對奮斗精神的自信,更是對文化自信的增強。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是文化自信的源泉,也是“以文育人”的重要材料[5]。
一是加強教師隊伍建設,進一步加強教師的黨史教育意識。鼓勵教師在三尺講臺上厚植人民情懷,始終把教書育人作為初心使命,把培育好祖國的未來打造成為衡量教育工作的根本核心標準。引導廣大教師教學與科研兼顧、教書與育人兼顧、信道與傳道兼顧、立己德與樹人德兼顧[6]。以英模人物為榜樣,做好學生成長階段的人梯和渡船,傳遞屬于中華民族的文化深度,成為塑造學生品格、品行、品味的“大先生”,始終把教書育人放在首位,做黨和人民滿意的好老師。
二是深挖黨的歷史、新中國的歷史、改革開放的歷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以及學科史、人物史等紅色文化元素,發(fā)揮其古為今用、以史鑒今和育人相結合的作用。黨史教育本身就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屬性,將重大歷史事件、歷史發(fā)展過程、歷史發(fā)展規(guī)律等融入發(fā)展高校思政課教學體系,建立文化品牌效應[7]??茖W把握研究生的特點,充分利用文化引領作用,提高影響力,深耕細作,切實增強教育效果。
三是組織豐富黨史學習活動,促進文化育人深入開展。推進黨史學習教育過程中,紅色文化的運用,活化紅色資源、講好紅色故事,釋放紅色文化的歷史魅力和當代價值,組織案例分享、紅色研學、社會調查等活動[8],使研究生真正成為教學過程、教學實踐的參與者,通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助力學生把理論認知轉化為推動實踐創(chuàng)造的現(xiàn)實力量,更加深刻理解把握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更好地肩負起培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歷史使命。
全過程育人要求文化育人應規(guī)控好研究生管理的過程細節(jié),堅持以問題為導向,采取文化“軟”治理的方式解決生活糾紛,鑄牢研究生群體的共同思想基礎。
一是依托學院,建立完整的文化育人體系。學院在堅持學校要求下,應結合學院工作實際、學科特點差異制定一套本學院研究生從入學到離校的文化育人體系。在頂層設計上,領導干部要站位高遠,著力把握好培養(yǎng)什么人、如何培養(yǎng)人的問題,把控好文化育人方向。在執(zhí)行實施上,各級領導干部要率先垂范,與導師共同協(xié)商,因材施教,制定完整的文化育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教學評估、教學反饋等教育教學體系,既體現(xiàn)學院普遍性,又體現(xiàn)學生特殊性。
二是強化研究生在校專業(yè)學習內容,將文化育人貫穿在課堂教學全過程。深入挖掘和發(fā)揮專業(yè)課程中所包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素和思想政治培育功能,形成專業(yè)課與思想政治理論課更加緊密結合、同向同行的育人格局[9],區(qū)別于大學生群體,研究生群體更加注重專業(yè)性,可適當增加一些“文化+專業(yè)課”的靈活學習課程。在執(zhí)行實施上,各級領導干部要率先垂范,與導師共同協(xié)商,因材施教,制定完整的文化育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教學重難點等教育教學體系。
三是建立文化育人長效保障機制。針對全體在校研究生,要有成套的評估制度體系,把握“教書育人是主體、管理育人是保證、服務育人是保障、文化育人是靈魂”這一育人工作關鍵和學校教育、管理、服務的育人特點[10]。針對全體畢業(yè)研究生,充分利用就業(yè)信息、調查問卷、同行反饋等方式,建立長效跟蹤反饋機制,對文化育人實效進行長期追蹤,以更好改進和完善現(xiàn)有教育教學體系。
我國高等院校作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建設和人才培養(yǎng)的重要基地,作為文化傳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主戰(zhàn)場,努力做到培養(yǎng)的研究生既要學懂弄通紅色文化、黨史教育的內容,又要將其蘊含的理論轉化為目前學習生活以及以后走向工作崗位的行為準則,提高自身文化修養(yǎng),自覺地創(chuàng)造社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