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圓圓
(中原科技學院 馬克思主義學院,河南 鄭州 450000)
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fā)展,對高校的資助體系也越來越完善,惠及了更多的貧困學生,保障了貧困學生的受教育權,幫助他們順利地完成了學業(yè)。但是,學生資助不僅僅是金錢幫助這么簡單,還涉及貧困學生的心理問題、成長問題等育人方面的問題。在對學生的資助力度不斷加大的同時,加強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育人功能顯得尤為重要,也成了近年來不少人爭相探究的熱門問題,引起了廣泛的關注。解決這一問題,對實現(xiàn)教育公平,構建和諧社會,培養(yǎng)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有著重大意義。
我國教育的根本目的是立德樹人,是為社會主義事業(yè)培養(yǎng)合格的接班人,使每一個人都能平等地享受到受教育的權利,擁有受教育的機會。為了這個目標,國家出臺了一系列完善貧困學生資助體系的政策,為了促進教育公平不斷建設和完善資助體系。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育人功能貫穿了一系列資助工作政策中,就是為了使資助工作能夠更好地落到實處,幫助到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在保障學生受教育權利的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的獨立意識,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使受資助的學生能夠全面發(fā)展,真正成長為合格的社會主義接班人。[1]
1.2.1 有利于提高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
大學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容易產生各種各樣的心理問題,家庭困難的學生在這個群體中更加特殊。他們行將步入社會迎接嶄新人生卻又不得不背負沉重的經濟壓力,容易導致他們樹立金錢至上的錯誤價值觀,走入思想誤區(qū)。完善高校學生資助體系,加強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育人功能,能夠切實幫助這些學生減輕經濟負擔,讓他們能夠有精力去提高自身綜合素質和思想政治教育水平,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1.2.2 能夠幫助家庭經濟困難的學生成長成才
高校學生資助工作通過經濟資助,能夠幫助經濟困難的學生減輕壓力,讓他們在學習的黃金時期能夠將更多的精力放在學習上,不必過早地為了金錢而奔波操勞。在進行經濟上的幫助時,通過加強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育人功能,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促使他們健康地成長成才。
1.2.3 有利于構建和諧校園
構建和諧校園不僅要保障學生的生命安全,更要保障學生的心理安全。家庭貧困的學生心理也會比較脆弱和敏感,容易產生一些心理問題。在進行資助工作的同時注重育人功能的體現(xiàn),能夠促進貧困學生樹立正確貧富觀,盡可能地避免學生之間的矛盾,消除潛在危險,使所有學生和平相處,共同營造和諧的校園氛圍。[2]
2.1.1 缺少心理幫扶
很多家庭困難的學生因為成長環(huán)境較為惡劣,在成長過程中心理上多多少少會產生一些問題,需要有人對他們進行心理方面的疏導,提供人文關懷和思想教育,幫助他們身心健康發(fā)展。但是,很多學校卻只單純地將資助工作理解為經濟幫扶,只重視經濟幫助,忽視了心理幫扶的作用,輕視思想教育,導致很多受助學生會產生一些被施舍之類的心理落差,容易產生自卑心理,使得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育人功能失去了原有的價值。[3]
2.1.2 育人形式單一
有的地區(qū)雖然意識到了應該展開育人工作,加強受助學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但是所做的育人工作只流于形式,對育人的理解以及對思想教育的理解非常淺顯,只是簡單粗暴地用表彰與說教進行。實際上,育人工作應該是細致的,潛移默化,潤物無聲地進行教育,應該全方位、多層次地豐富育人活動,讓受助學生在良好的育人氛圍中養(yǎng)成健康的心理狀態(tài),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
2.1.3 不能有效提高受助學生綜合素質
很多學校和地區(qū)只是將學生的資助工作單一性地理解為解決學生的學費問題,并沒有具體針對學生的需求進行幫扶,將學生的資助工作與綜合素質的培養(yǎng)聯(lián)系起來,達到真正的資助育人目的。[4]大部分資助工作都是以無償資助為主,容易讓受助學生形成嚴重的依賴思維,養(yǎng)成坐享其成的不良思想,不思進取,不主動去勤工儉學鍛煉自己的能力,嚴重影響了其綜合素質的提升。
2.2.1 資助育人理念功利化
很多高校資助工作者的資助理念過于老舊,非常功利化,導致資助工作還停留在簡單地管理學生的層面上,不注重育人功能的發(fā)展,沒有使資助工作轉向發(fā)展學生的理念,只是機械地履行工作流程,沒有與資助體系配套的育人體系。
2.2.2 資助制度不夠完善
貧困生的認定機制不夠完善,沒有統(tǒng)一的認定標準,在認定過程中存在很大的主觀性,相關貧困認定人員缺乏專業(yè)性,不能夠充分理解和貫徹相關的資助政策,采取的認定方法不夠科學。高校的資助機構也不夠完善,人員配備嚴重不足。[5]很多高校甚至沒有專門的資助機構,也沒有專門的人員配備負責資助工作,導致資助育人工作無法展開。除此之外,學校與學生之間信息不對等,也使資助工作常常產生重大偏差,育人工作無法準確到位。
想要更好地展開資助工作,強化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育人功能,就要成立一個組織架構明確的資助機構,并配備相關的專業(yè)人員專門負責資助工作,嚴格貫徹和落實相關資助政策,健全資助機制,促使資助工作科學、公平地進行。[6]
建立健全資助信息平臺,充分了解學生的具體信息和家庭具體情況,了解學生的具體需求,嚴格貧困生審核力度和認定機制,不斷提高資助的精準性、科學性和公平性,讓真正需要資助的學生都能得到資助,推動教育公平。[7]
資助學生不能只是單一地進行經濟幫扶,還要通過多種渠道體現(xiàn)人文關懷,了解學生的需求和困難,采取多種方式對學生進行關愛和幫助,促進學生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身心健康發(fā)展。
發(fā)揮育人功能才是資助學生的終極目的,因此,在進行資助工作時應當注重對學生的教育引導,充分發(fā)揮育人功能,深化資助成果。[8]
(1)加強誠信教育,培育感恩意識。在進行貧困認定工作時,應到要求學生實事求是,誠實守信,將誠信教育貫穿始終,杜絕弄虛作假、惡意侵占補助名額,建立誠信檔案,定期進行審核。再加強資助工作育人功能的同時,有意識地培養(yǎng)受助學生的感恩意識和社會責任感,促使他們能夠更積極地回饋社會。
(2)提升綜合素質,促進學生成長成才。對貧困生在進行經濟幫扶的同時還要注意心理幫扶和疏導,關注他們的心理問題,引導他們的心理健康發(fā)展,讓他們樹立正確的價值觀,身心健康地成長。除此之外,在學業(yè)上、生活上也要多多關心受助學生,了解和幫助他們的難處。
國家出臺的相關資助政策要及時宣傳到位,引導學生正確認識和理解政策內容,以便他們更好的配合資助工作的進行,提供咨詢平臺供學生進行答疑解惑,充分利用各平臺進行廣泛宣傳,共同營造良好的資助育人氛圍。[9]
總而言之,加強高校學生資助工作育人功能,能夠使資助工作落到實處,收獲應有成效,也能夠促進受助學生身心健康發(fā)展,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有利于不斷提升大學生的思想水平,構建和諧校園。通過構建完善的資助機制,將育人功能貫穿始終,營造良好的資助氛圍,不僅使更多困難學生得到幫助,同時也促進了教育公平,推動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