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馨可
(南華大學語言文學學院,湖南 衡陽 421001)
外語是國際交流與合作中的通用語言之一,具有工具性作用[1],同時也是培養(yǎng)學生語言知識和語言交際能力的重要語言形式。在外語語境教學中,經常會涉及交際法和任務型教學法的運用,正確地運用不同的教學法,對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思維拓展,具有很好的啟發(fā)效果。
交際法和任務型教學法都是教學法中兩個較為常規(guī)的教學模式和方法,兩者的產生和理論基礎、概念、特點類型以及外語教學的應用等都體現了二者在教學中的特點。
交流教學法(CLT)又名“功能法”“意識法”或“功用—意識法”。它采用語言功能工作項目為綱,用以訓練學生在一定的社會語境中使用漢語進行人際交往的基本能力的一門教學方式。交際教學法形成于七十年代初期的西歐話語共同體各國,中心城市在英格蘭,創(chuàng)立者為英格蘭語言學家威爾金斯,代表者以及英格蘭教育工作者亞歷山德里亞、威多森,以及荷蘭人的范??说?。而交際教學法其實就是以交流為目的的外語教學法,通常體現為把話語能力的基本概念、話語和社交能力,以及如何掌握這種能力的不同階段聯(lián)系在一起的過程總和[2]。
話語學理論,為20世紀60時代產生高潮的社會語言學。特別是,現代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的交際能力論和現代社會功能主義話語理論家韓禮德的社會功能語言論與話語分析論,還有威多森的現代社區(qū)話語與交流觀。交際法的現代社區(qū)話語觀念都指出,話語是人類表達意義的系統(tǒng),其最基本功能就是人類社區(qū)交流,因此語言學不應該只是研究話語的形式,更要重視話語所要實現的社會關系的基本功用,及其在人類社會交往中所受到的約束因素。
交際教學法主要反映了這樣的一些特征:(1)以提高語言交際功用為理念,主張課堂教學工作過程交流化;(2)以功用意識為綱。依據語言學習者的實際,選用真切天然的語句素材,而并非通過機械加工后的“教科書語句”;(3)以對話為教學活動的基礎單元。主張語句并非出現于單一的詞匯或句型中,而且出現于連續(xù)的語篇中;(4)單個操作技能練習與綜合型操作技能練習結合,以綜合型練習為重,終于實現在交流中綜合運用語言的目的;(5)對學習者在課堂中所發(fā)生的語言錯誤有相應的容忍度,不直接影響語言交際的對錯能不糾就不糾,并充分引導學習者調動言語交際活動的興趣與積極性;(6)交際法注重以學生為中心,注重課堂教學要為學員的交際需要提供服務,以語言功能為綱。按照學以致用的原理,面向不同專業(yè)的學習者需要進行“專用語言”的教育;(7)把語言學習者置身于情境當中,身臨其境地體驗環(huán)境氛圍,用英語進行交流,是語言交際教育的精華。
任務型教學法倡導“在做中學”。課堂活動上,有著各項任務,從而進行教學活動,在各項任務的實施流程中,以參加、感受、相互作用、交換、協(xié)作的方式,發(fā)揮學人群體本身的能力,充分調動他們已有的目的語資源,使他們在實踐中感受、理解、運用目的語,在實踐中學習,在學習中實踐。在各項任務型課堂教學過程中要堅持以下幾條原則。一是真實感原則,各項任務中所采用的語言材料應該來自實際生活,各項任務的情景及其具體活動也應該盡可能接近于實際生活。二是形式原則,把語言形態(tài)與功能之間的關系明確化。三是連續(xù)性原則,一堂課中若干各項任務之間必須是有聯(lián)系的。四是實踐性原則,盡量避免一個環(huán)節(jié)過多、程序較為煩瑣的教學任務。五是實踐性原則,教學任務設計者要努力地給學習者群體創(chuàng)造交互與溝通的機會。六是趣味性原則,通過趣味性的課堂教學交際活動有效地充分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任務型教學法的主要特征有:(1)各項任務縱貫教學活動整個過程;(2)各項任務的聚焦是解答某一社會交際提問,并與實際生活實踐緊密結合;(3)強調各項任務的實現,即對交際問題的處理;強調實際生活情景任務。
任務型教學法的流程可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個階段是Pre-task,是由老師呈現任務,學生準備的最后階段;第二是While-task,學生可以采用各種方法完成任務;第三是Post-task,是指老師對任務做出評估,并適時給出反饋。三者之間相互聯(lián)系,形成了較好的閉環(huán)效應。
如前所述,交際教學法和任務教學法各有不同的特點和教學體現形式,認識它們的優(yōu)勢和不足,揚長避短,更好地發(fā)揮外語教學的長處與優(yōu)勢。
交際教學法主要優(yōu)點有:一是關注學習者的現實需求;二是注重人際交往能力的訓練,促進學習者在特定的社交環(huán)境中正確地運用目的語進行人際交往。但它又面臨著幾個突出的缺陷:一是對功用、意念等服務項目的劃分仍不清楚;二是以功用、意念服務項目為主要線索編制教學大綱,且很難確定語言項目編排的系統(tǒng)性等。
任務型教學法是一種較為新型的教學法,高度重視教學中如何更好地發(fā)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提高學生的創(chuàng)新以及思考能力,從而促進學生的學習主動性與積極性、促進交流溝通及相互協(xié)作為目標,為現代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支持[3]。
任務型教學法的主要優(yōu)勢表現在:(1)實現形式多樣的主要任務課堂教學,能夠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2)在共同完成各項任務的自主學習實踐過程中,將不同話語知識點和不同話語技巧結合,能夠培養(yǎng)全面的話語使用才能;(3)促進學生積極參與話語交往課堂教學,啟迪想象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利于充分發(fā)揮學員的主體地位;(4)在各項任務型課堂教學中有大規(guī)模的小隊或雙人課堂教學,每人都有自己的各項任務要共同完成,能夠較好地面對全體學生開展教育;(5)課堂教學內容涉獵面廣,信息量大,能夠拓展學員的認識面;(6)從課堂教學中了解基礎知識,訓練學員人際交往、思維、策略與應變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7)在任務式教學活動中,在老師的啟迪下,每位學習者均有獨立思考、參與的學習機會,更容易保留學習的積極性,進而養(yǎng)成較好的習慣。
當然,一切的教學方式都不可能非常完善,也存在著某些不足和缺陷,比如,任務型教學法不同類型的語法結構和相應練習,以及不同任務的難易程度,是不利于訓練學習者迅速掌握學習知識,還有這種方式不看重隨時課堂糾正學生錯誤,從而也不利于訓練學生對語句的精確性的掌握,這些需要在教學實踐中摸索與改進。
交際法在外語教學中,能夠幫助學習者在相應的情境中自由地運用學到的話語等專業(yè)知識進行溝通,通過這個方式可以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營造一個融洽的師生氣氛,從而加強以溝通為目的的意義傳遞或認知。人際交往法在教育過程中也很重視對學生語言在教學實踐中的使用,同時,人際交往法也博采眾長,從當代話語學與心理學研究領域的最新成效中吸取了經驗和方法,并深受諸如現代中國社會語用學、人體、功能主義語言學、語用學、話語語言學、跨文化交流學、言語行為理論、話語變體研究等直到中介話語學說的深遠影響。交際法是中國目前產生影響較大、最具有活力的外語教學法流派,對中國外語教學與對外漢語教育都產生了重要的深遠影響。
任務型教學法屬于以學習者為中心的教學方式。這種教學法重點重視二語課程的意義認識過程和心理語言學過程,力求給學習者創(chuàng)造機遇,利用語言課程中以意義為焦點的思維活動,積極參與開放型的交際任務。其教學運行程序體現為一系列的課程任務,在任務完成過程中,所學生要獲取信息,并完成任務,其教學過程就是沿著開放的路線實現所預期的課程目標。在任務式教學中,在老師的啟發(fā)下,每位學習者均有獨立思考、積極參與活動的機會,更容易保持學習的主動性,從而形成了良好的語言教學習慣,在進行任務的過程中,把語言知識與語言技巧融合在一起,更有利于訓練學習者綜合的語言使用能力。在教學活動中掌握基礎知識,訓練人際交往、思維、判斷與應變能力,促進學生的全面發(fā)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