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筱迪
(山東省日照市莒縣文心高級中學,山東 日照 276500)
音樂與德育互為表里的密切聯(lián)系,在我國可謂源遠流長。自兩周以來,中國音樂教育就已包含有鮮明的“道德教化”因素。在“以樂育人”的思想指引下,春秋晚期儒家學說創(chuàng)始人孔子大力倡導起源自西周的“禮樂教化”制度,并為兩千多年來的歷代封建王朝所延續(xù),鑄就了我國古代獨特的“禮樂文明”。民國建立之后,沈心工、李叔同等人掀起的“學堂樂歌”運動作為新式音樂教育之代表,也同樣把“道德啟蒙”列為音樂教育的首要任務。新中國建立后,“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成為基本的學校育人指導思想,“借助音樂課教學來同時實施思想道德教育”的理念得到各級音樂教育工作者積極而堅定的踐行,已成為教育學界之共識。而近年來,“課程思政”建設(shè)理念和任務的提出,又為我們在音樂教學過程中滲透德育因素指出了新的方向。因此,下面就將結(jié)合“課程思政”建設(shè)的相關(guān)理念,來分析實施高中音樂“德育”的重要意義及原則,并立足于筆者的教學經(jīng)驗與心得,來實施開展高中音樂“德育”的策略與方法。
近年來我國教育學界及教育主管部門相繼提出了以“課程思政”為主導的教育體制改革任務。“課程思政”,即要把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因素滲透、融合到音樂教學的各項內(nèi)容、各個環(huán)節(jié)和整個過程當中去,從根本上解決思想政治教育和其它各科目教育互不銜接、各行其是的“兩張皮”現(xiàn)象,從而推動音樂課程切實發(fā)揮出“立德樹人”的思想道德教育功能。而2017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在《課程性質(zhì)》一節(jié)中明確提出:高中音樂課程“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服務?!庇纱丝梢?,“課程思政”理
念的提出,也為高中音樂教學實施思想道德教育、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指出了明確的“路線圖”。有鑒于此,在“課程思政”理念引導下通過教研改革來強化彰顯高中音樂的“德育”功能,已成為高中音樂教師的職責所系。
音樂作為訴諸聽覺的藝術(shù),其本質(zhì)的功能是給人帶來審美享受和快樂。這從“樂”字的兩種發(fā)音所對應的兩大意涵就可看出來。也正因此,春秋時代的先哲孔子提出了“寓教于樂”的主張。而這一主張放到今天仍不過時。因此,本文認為通過精心組織課堂,在潛移默化中達成“寓教于樂”“不言之教”的生動效果,就是開展音樂“德育”的基本原則與策略。下面就將結(jié)合具體案例,來從具體實施方法的層面對上述的策略、原則加以解析:
《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規(guī)定的高中音樂課基本教學任務是:“培養(yǎng)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為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fā)展素質(zhì)教育服務?!蹦敲?,要踐行“課程思政”理念,就必須立足于培養(yǎng)高中學生的音樂科目“核心素養(yǎng)”,通過滲透性地融入“思政德育”因素,來發(fā)揮音樂課“寓教于樂”的德育引導功能。2017版《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在《基本理念》一節(jié)中指出:“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包括審美感知、藝術(shù)表現(xiàn)、文化理解三個方面?!彼裕瑢τ诟咧幸魳疯b賞課來說,教師就應著重把握審美感知與文化理解兩個方面,來拓展音樂教學的思政德育功能。下面,就以花城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第三單元《音樂與民族》第一節(jié)《多彩的華夏之音》“說唱篇”《丑末寅初》的欣賞教學為例,來簡析“課程思政”背景下音樂“德育”新模式的構(gòu)建策略。
《丑末寅初》又叫《三春景》,是京韻大鼓歷代傳人進行藝術(shù)創(chuàng)作、加工而積淀下來的經(jīng)典唱段。它用朗朗上口的語句描繪了古代中國民眾一天之內(nèi)的勞作與生活場景,可以說呈現(xiàn)了“古代中國人的一天”。有鑒于此,筆者采取了古代中國畫與剪紙藝術(shù)相結(jié)合的形式,將《丑末寅初》作為背景音樂,如徐徐展開《清明上河圖》長卷一般用圖畫微課的形式演示了游歷古代中國一天內(nèi)的各種見聞景象。而后,同樣以《丑末寅初》作為背景音樂,再播放中央電視臺所錄制的《中國人的一天》系列短片。通過這樣的對比,學生就能明確意識到:《丑末寅初》雖然表面上描繪了游歷古代中國的一日見聞,但實際是為那個時代的勞動者奉上了一曲優(yōu)美的贊歌。而從《丑末寅初》──“古代中國人的一天”到今日央視《中國人的一天》,流淌著的正是“只爭朝夕、不負韶華、自強不息、奮發(fā)進取”的中華精神根脈,從來未曾斷絕過。這樣,通過引入各類可視素材重新組織音樂鑒賞課堂教學活動,不僅引導學生感悟到了《丑末寅初》一曲深厚的文化意蘊,而且從審美感知的角度體會到了以“勤勞敬業(yè)為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本內(nèi)涵,從而發(fā)揮出了音樂教育“寓教于樂”的“不言之教”這一微妙功能。從上述案例也可看出,只要我們秉持開放思維精心設(shè)計、組織課堂教學流程,就能將培育音樂學科“核心素養(yǎng)”同“課程思政”的具體要求有機結(jié)合起來,互為表里,互滲融合,打造出“滲透”型的音樂“德育”新模式。
在當前信息科技迅速發(fā)展的背景下,也涌現(xiàn)了一些依托信息網(wǎng)絡的新型教法和教學資源,而微課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以運用短小視頻的微課于2011年引入我國以來,歷經(jīng)將近十年的推廣普及,目前已成為音樂教學的得力助手,也為依托音樂教學開展“思政德育”提供了有利的基礎(chǔ)條件。下面,就以花城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第一單元《音樂與生活》第二節(jié)《情感之聲》部分《沃爾塔瓦河》這一曲目的鑒賞教學為例,來簡析如何運用微課資源打造“寓教于樂”型的音畫欣賞德育新方法。
《沃爾塔瓦河》是捷克民族樂派代表藝術(shù)家斯美塔那交響詩套曲《我的祖國》當中的第二樂章。該交響詩的主旨在于表達對祖國捷克由衷的熱愛,并從側(cè)面表達對于奧匈帝國強占祖國捷克的憤慨之情。在欣賞《沃爾塔瓦河》時,如果教師照本宣科般簡單陳述《我的祖國》所表現(xiàn)的愛國主義主旨,則必然難免失之于扁平、蒼白、枯燥。有鑒于此,筆者在講授這一部分時,引入多段優(yōu)美的捷克視頻構(gòu)建微課課件,以《沃爾塔瓦河》樂章作為背景音樂,依次展現(xiàn)了“匯入沃爾塔瓦河的純潔溪流”“大河的碧波”“生機勃勃的河岸田野和遍地野花”“河邊波爾卡舞曲伴奏下的圣潔婚禮”“靜謐的夜間粼粼的波光”“朝陽霞光中蘇醒的大河歡樂的濤聲”“圣約翰峽谷沖破巨石阻礙的驚濤”“布拉格在河岸的鬧市”“浩浩蕩蕩流向遠方”等一系列的沃爾塔瓦河兩岸自然及人文場景。促使學生獲得了視聽兩方面的極致審美享受,而后,筆者趁熱打鐵,向?qū)W生們展示了習近平總書記為《中國青年》雜志所撰《知之深愛之切》一文中深情的話語:“要熱愛自己的家鄉(xiāng),首先要了解家鄉(xiāng)。深厚的感情必須以深刻的認識做基礎(chǔ)。唯有對家鄉(xiāng)知之甚深,才能愛之愈切。”借此來說明,斯美塔那用音樂的藝術(shù)筆觸,描繪了沃爾塔瓦河兩岸的自然和人文風光,正是展現(xiàn)了他對祖國捷克的“知之深”,所以才更能見其對祖國的“愛之切”。這樣,學生不僅很容易感受到《沃爾塔瓦河》樂章中所流淌的愛國主義情懷,而且還能體悟到,“愛國”不是一個空洞的口號,愛國要體現(xiàn)在愛家鄉(xiāng)、愛家鄉(xiāng)的一草一木、愛家鄉(xiāng)的每一位同胞。于是,通過《沃爾塔瓦河》音畫交融的展示,學生就更為深刻地體會到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愛國”一詞的深刻內(nèi)涵,進而把“愛國主義”貫徹到生活中的一舉一動、一點一滴當中去,從而在潛移默化中把音樂德育的功效落到了細處、實處。
習近平總書記在2019年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曾針對思政課程與其他各科目教學的融合問題提出如下的指導方針:“要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tǒng)一,挖掘其他課程和教學方式中蘊含的思想政治教育資源,實現(xiàn)全員全程全方位育人”。而這里所說的“隱性教育”,筆者理解就是指通過創(chuàng)造特定氛圍或環(huán)境條件,在不知不覺中達成教育效果的“隱蔽課程”模式。而且,“隱性教育”同音樂的“寓教于樂”和“不言之教”也是一脈相通的。對于音樂教育來說,在課堂教學中建構(gòu)隱性教育環(huán)境的最佳方式,就是打造師生、生生頻繁互動協(xié)作的“生態(tài)課堂”模式,通過營造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來達成潛移默化的德育效果。下面,就以花城版高中《音樂鑒賞》教材第四單元《音樂與社會》第一節(jié)《音樂的傳播與交融》之《茉莉花的芬芳》教學為例,來對上述觀點加以解析。
《茉莉花的芬芳》所展示的是中外音樂交流的一段佳話。中國傳統(tǒng)民歌《茉莉花》傳入西方后,被意大利劇作家普契尼用作主題曲貫穿于歌劇《圖蘭朵》當中,從而造就了歌劇史一部不朽的傳奇名作。而《圖蘭朵》的故事框架,恰好也為課堂活動提供了切實的依托素材。有鑒于此,在本節(jié)課的教學過程中,筆者作為教師一人扮演歌劇《圖蘭朵》中的其他次要角色,而邀請三位學生分別扮演公主圖蘭朵、韃靼王子卡拉弗和侍女柳兒。這些角色雖采用類似話劇的形式來表現(xiàn)《圖蘭朵》的情節(jié)梗概,但每個演員又必須在表演告一段落之際通過演唱民歌《茉莉花》來表達自己所扮演角色的思想感情。這樣,借助角色扮演的互動協(xié)作過程,不僅促使學生深化了對于《茉莉花》文化意蘊的理解,而且更感受到了一股民主、自由的課堂氛圍。這就在無形中暗合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于民主、自由的表述,從而在潛移默化中達成了“寓教于樂”“不言之教”的理想德育效果。
綜上所述可見,借助音樂課教學來開展思政德育,不僅符合我國兩千多年來的“禮樂文化”傳統(tǒng),更是貫徹“課程思政”改革的具體要求。而音樂作為訴諸聽覺的藝術(shù)形式,就決定了通過音樂教學所開展的思想道德教育,必然是以潛移默化、潤物無聲為特征的“寓教于樂”和“不言之教”。有鑒于此,高中音樂教師就應當把培育本學科“核心素養(yǎng)”與“課程思政”的具體要求有機結(jié)合起來,積極引入微課資源,構(gòu)建“生態(tài)課堂”機制,促使“核心素養(yǎng)”教學與“課程思政”形成互為表里的融合互滲,打造音畫交融、互動共生的“德育滲透”型音樂教學新模式。這樣,就能夠積極穩(wěn)妥地貫徹“課程思政”的各項目標要求,迎來高中音樂德育暨素質(zhì)教育的新局面、新境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