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樹桃
(內蒙古化德縣林業(yè)和草原局 內蒙古·烏蘭察布 013350)
隨著21世紀的到來,我國的科學技術逐步發(fā)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社會經濟的進步,但與此同時人類卻在面臨十分嚴重的環(huán)境污染問題。化德縣鹽堿地的增加,造成了當地大量水土流失,很容易最終地土壤板結。若想從根本上解決化德縣鹽堿地的防護問題,需要根據實際的土地環(huán)境對該地進行防護林造林計劃,改善土壤結構,盡可能地恢復土壤中的植被,以此減輕當地人民的收入壓力。
從嚴格角度來說,鹽堿地是鹽化土、堿化土以及鹽堿土的總稱,從土壤分類學角度來說,不同國家對鹽堿地的劃分有著不同的原則,現如今通常根據土壤內的土壤溶液電導率以及土壤內可交換性鈉滴吸收比率作為土壤鹽堿化程度的評判準則。
當今人類在進行農業(yè)生產的過程當中,從很早以前便對鹽堿地的性狀有了深刻的了解。最遠的可追溯到公元前2400年,并且在公元前2200年大禹利用溝渠排灌達到了改良鹽堿地的目的。這也從側面說明,土壤的鹽堿化與人類活動是息息相關的,并且很有可能會伴隨著當今人類文明的不斷發(fā)展而進一步加深。當今全球的鹽堿地分布于全球各地,其中澳大利亞的鹽堿地面積占到世界第一。
由于中國地廣人稀,雖然各地都有著土地鹽堿化的現象,但由于各地溫差以及生活習慣不同,導致鹽堿地的成因也存在著一定程度的差異。西北內陸地區(qū)的鹽堿地,由于其自身屬于大陸性氣候,進而年降雨量經常在100毫米到300毫米之間,地下水位常年是3米到10米之間,這使得當地土壤的鹽分含量最高可達到4%。而松嫩平原或者是呼倫貝爾地區(qū)的土地由于年降水量高于西北內陸地區(qū),其自身的土壤鹽分含量不足1%。由此可見地域的氣候會對土壤的鹽堿化程序造成一定影響。
在大部分情況下,土壤的地下水以及表層土壤水之間的平衡若是可以維持在動態(tài)狀態(tài),就可以導致土壤當中的離子相對穩(wěn)定。當起火干旱時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土壤的蒸發(fā)量,促使土壤當中的水分含量不斷下降,進而導致地下水不斷上升。當水分蒸發(fā)之后,土壤當中的鹽分會累積在土壤表層,當鹽分達到一定濃度時,便會產生土壤鹽堿化。因此,化德縣的土壤出現鹽堿化現象,與其地域的氣候有著極大的關系。
當化德縣發(fā)生洪澇時,大量的水分會長時間覆蓋在土壤表面,充分填充土壤毛細管,進而使得土壤表層的水分與地下水進行連通,土壤地下水的水位也會不斷提高。但當洪水退去之時,土壤表面的水分會不斷蒸發(fā),進而導致土壤地下水當中的鹽分會通過土壤表層進行過量積累,最終導致土壤鹽堿化。土壤鹽堿化現象的出現很少會受到人類耕作行為的影響,受到自然氣候影響所造成的土壤鹽堿化,被稱為原生鹽堿化;若是由于人類活動所造成的土壤鹽堿化,被稱為次生鹽堿化。
化德縣位于內蒙古自治區(qū)烏蘭察布市,由于其自身的氣候影響,許多土地處于干旱的狀態(tài)下,當地居民為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農業(yè)產量,會對土壤進行灌溉耕作。若是在灌溉的過程當中,采用的方式得當便不會對土壤的地下水會產生影響,只是會在一定程度上飽和土壤含水量。但化德縣大部分居民對土地采用的是大水漫灌,這樣的灌溉方式并不適用于所有土壤,進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引發(fā)了化德縣土壤的鹽堿化。與此同時,對于土壤自身植被的破壞,會對土壤與地下水之間的平衡造成嚴重影響。
鹽堿地的土壤當中會含有大量的鹽分,這些鹽分會對于土壤當中植物的生長以及發(fā)育產生嚴重的不良影響。通過我國有關領域的不斷試驗,土壤當中的鹽分因子會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種子的發(fā)芽率,使得苗木的生產變得十分緩慢,進而降低結果量;并且嚴鳳英池塘中的部分物質會對植物產生毒害作用,嚴重的會導致植物生長緩慢,或者是出現提前死亡的現象;并且鹽堿地當中的鹽分會對植物的形態(tài)以及其自身的內部構造造成影響。
不同的植物種類在不同的生長階段,對于土壤當中的鹽分會產生不同的反應。一般在植物生長的前幾個小時,土壤當中的鹽分會對植物的光合作用產生影響,在幾天之后會使得植物的葉片無法得到完全生長,進而導致植物的死亡。鹽堿地當中鹽分在破壞植物內部構造的過程當中會減少植物對于土壤當中水分的吸收,對植物造成一定程度的生理干旱,并且會干擾植物體內葉綠體的光合作用,最終導致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不斷下降。
在大部分情況下,鹽堿地自身的土壤條件處于較差的狀態(tài)。因此,在對化德縣鹽堿地進行防護造林的過程當中,應當根據化德縣當地的天氣情況以及造林地的特點,盡可能地改善化德縣當地的立地條件。舉例來說,在對化德縣鹽堿地進行防護林造林的過程中,可以在一些地勢較高的土地進行植樹,盡可能地將土地進行整平,為了在此過程中防止土壤當中鹽分上升,可以在樹穴的底部添加類似于綠肥這樣的有機肥,并且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可以進行換土,以此促進苗木的成活率。
在合適的土地選擇相對應的樹木進行造林是造林學當中的通用規(guī)則。在對化德縣鹽堿地進行防護林造林的過程中,應當盡可能地選擇對鹽分有著耐抗力的樹種,應當充分了解樹種在鹽堿地當中的耐鹽能力,并且應當將樹種自身的狀況與鹽堿地當中的鹽分狀況進行對比。在此過程中,化德縣最好選擇造林鄉(xiāng)土樹種是旱柳、枸杞、沙柳等,這種樹木對于土壤的適應性較強,并且當地居民會根據以往的經驗對此種樹木進行妥善管理,這些樹木在運輸的過程當中,運輸距離較短進而導致運輸成本較低,這也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樹木的成活率。
合適的造林時間會對防護林的建造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春季干旱的時候,土壤的地下水位會不斷上升,因此土壤當中的養(yǎng)分也會隨著水位的上移,逐步積累到土壤表層當中;但當雨季來臨時,土壤的鹽分也會隨之下降到土壤深層。根據這樣的鹽分運動規(guī)律不難看出最佳的造林時間是在雨季。在此期間進行造林不僅可以使土壤自身擁有充足的水量,并且隨著土壤鹽分的下滲,導致土壤當中的鹽分含量不斷降低。這樣會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樹木的成活率,加快鹽堿地造林進度。
隨著我國科學技術的不斷發(fā)展,造林技術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對鹽堿地進行造林的過程當中,可以采用容器苗造林,這種造林技術可以大大提高苗木的成活率,并且可以減少苗木對于不良環(huán)境的適應時間,從根本上改善土壤結構,也可以降低當地居民的耕作量。這種先進技術可以從根本上改善化德縣的鹽堿地現狀,提高當地農民經濟效益。
在土壤條件十分惡劣的鹽堿地上進行植樹造林本就不是一項簡單的事,因此有關部門應當加大對于防護林管理的重視力度。在對防護林進行管理的過程當中,相關人員應當根據苗木的生長規(guī)律以及化德縣的氣候條件,對樹木進行及時的灌溉;當化德縣產生大范圍降雨后,應當對防護林當中的雨水進行及時排出。與此同時,在管理防護林的過程當中,應當盡可能避免樹木產生衰弱現象,病蟲害的防治也十分重要?;驴h的相關人員在對防護林進行管理的過程當中,應當時刻觀察苗木的成長狀況,盡可能地保證苗木的成活率。
土壤的鹽堿化已經成為當今環(huán)境發(fā)展過程當中最為嚴重的問題之一。鹽堿地的形成與各地的氣候以及土壤條件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鹽堿地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當地居民的經濟收入狀況,因此對鹽堿地的植樹造林刻不容緩。在防治土地鹽堿化的過程當中,對鹽堿地進行防護林造林是十分有效的舉措之一,但在此期間,應當根據不同土壤的特性進行針對性造林,從根本上降低土壤當中的鹽分含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