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麗娟
(西寧市南川東路第二小學 青海·西寧 810000)
課堂導入是每門課程開啟的敲門磚,是課堂進行教學的基礎。為了能夠使學生快速地融入課堂,一個生動有趣的課前導入是必要的。課前導入的信息資源往往是采取學生感興趣的圖片、問題情景以及動畫等方式,或又是采取學生熟悉的事物,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講話的積極性。如學習長方形面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先計算鉛筆盒表面長方形的面積,隨之解答長方形的面積。因為鉛筆盒是學生熟悉的事物,所以在探究的過程中學生會更加有興趣,也會主動表達自己的想法。
認知沖突是指學生在原有學習的基礎上與所學新知識之間產生沖突,出現(xiàn)對立矛盾,因此學生出現(xiàn)緊張不適、疑惑不解的狀態(tài)。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認知沖突往往是指學生學習過的知識不能夠解決現(xiàn)實生活中的問題而產生一些疑惑。往往學生自己引發(fā)認知沖突就會更愿意參與學習與交流中。譬如,學生學習圓形的面積計算方法時,教師可以出示一組長方形與圓形的花壇,讓學生提出一個數(shù)學問題。有的學生會說比一比哪個更大。學生雖有學過長方形的面積計算,但是并沒有學過圓形的相關知識,因此,會更主動的去探索與解決此問題。在這種狀態(tài)下進行學習與探索,無論是個人還是小組,學生的積極性都會更高,也會更愿意將自己的學習成果進行分享與表達。
第一,教師多反問。在教學過程中,一種教學方式時教師不直接回答學生的問題,將學生的問題轉化并加以修飾轉變?yōu)閷W生自主探討的問題。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發(fā)生認知沖突后,教師要將沖突的問題再次反問學生,多問幾個為什么,注重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如學習等腰三角形的面積時,大多數(shù)的學生都能想到可以拼成一個正方形,這是數(shù)學中的轉化思想的表現(xiàn),可所謂是“溫故而知新也”。在教學過程中出現(xiàn)問題,教師也可以讓學生展開小組討論,同學之間的交流會讓學生更樂意交換自己的想法,與此同時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第二,教師多追問。所謂追問就是學生在回答完教師的問題后,教師再進行深度的提問。在追問的同時,小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能夠得以訓練。比如說是在學習三角形面積公式時,學生靠自身努力獨立算出答案后,在學生回答完畢后,要繼續(xù)追問學生是通過什么方式方法算出的,并問為什么可以計算。在追問的同時又給學生思考的機會,通過回答教師的問題又可鍛煉語言表達能力,一舉兩得。
第一,學生可自主分析題意。在數(shù)學課堂上,每個知識點學習之后都會有練習題練習的時間,我們應該打破傳統(tǒng)教師與學生分工明確的數(shù)學模式。教師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將讀題、析題、解題等的全過程都留給學生自己解決。學生在解題的過程中對問題進行解讀和列舉,并感知到數(shù)學語言的嚴謹性。最終用語言講述給老師和同學,這就鍛煉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使學生在學習數(shù)學的過程中學會更有邏輯的解決問題。
每個學生的學習習慣不同,語言表達能力也不同的,自身性格也要差別,如果對于所有的學生都采用千篇一律的練習方法,是不利于他們的個性發(fā)展的,教學效果也不會太好。所以需要對學生進行針對性的教學,這樣會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比如說將學生進行分小組練習,讓語言表達能力強的學生帶動語言表達能力弱的學生,并且教師要關注小組學習動態(tài),為學生答疑解惑,給他們提供一些語言表達技巧。是教學更有針對性,能夠讓學習效果更加明顯,語言表達能力可以更快地提升。
一個人的語言表達能力,影響因素還有兩點就是其說話之間的邏輯性和所表達的語言背后的內涵。只有做到言之有物,表達內容有邏輯性,才能更好地進行語言表達。所以,豐富自身內涵,對于提高自身語言表達能力也有著一定的影響。尤其當學生處于小學階段,所掌握的知識更是十分有限。那么教師就需要幫助學生提高自身內涵,讓學生學習更多的知識,讓說出來的話做到言之有物。培養(yǎng)他們邏輯性思維,讓他們表達的語言之間有一定的邏輯性,讓別人能夠更清晰地理解他們在進行語言表達時的思路。同時,良好的邏輯思維不僅僅有利于數(shù)學這門學科的學習,對于他們在其他學科的學習來說也是十分有幫助的。
需要提高教師自身的語言表達水平。學生每天在課堂上直接接觸的就是任課老師,任課老師的語言表達習慣,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如果任課教師本身擁有一個高水平的語言表達能力,那么這會對學生產生良性影響。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很多小學生思想還不夠成熟,很喜歡模仿大人的行為,那么教師對于他們的影響也就更大了。并且,教師沉下心去進行語言表達練習的時候,往往更能發(fā)掘出高速有效的練習方法。真正地尋找到有助于語言表達能力提升的方法。將這些練習方法與學生們分享,讓學生們達到更好的語言表達練習效果。
第一,在數(shù)學學習數(shù)與代數(shù)時,大多數(shù)的數(shù)學教師會讓學生講述具體的步驟與過程。小學階段的數(shù)學題難度并不高,往往是一位數(shù)兩位數(shù)的運算、兩位數(shù)與三位數(shù)的運算等等,學習一個點并不能說明什么,而是要學習方法,教師也是尊崇“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的心得理念,為學生授業(yè)解惑[1]。
第二,學習圖形與幾何時,教師不要一味地采取自講自答的模式,要學會讓學生講述自己的解題過程。小學階段,幾何學習大多學習的是平面圖形的周長、面積的計算方法,再難一點就是立體圖形體積的計算方法,這些內容主要靠學生進行自主學習。譬如在學習圓錐時,可以讓學生聯(lián)想圓錐和圓柱的聯(lián)系,讓學生看看是否可以利用圓柱的體積推算出圓錐的體積,并得出計算公式。一般的教學課堂采用的方法是讓學生往圓錐里倒水,再將圓錐內的水倒入圓柱,就會發(fā)現(xiàn)圓錐的體積時圓柱的三分之一。然而在此過程結束后,教師要教給學生學會表達,讓學生將自己的操作過程及結論有條不紊、井然有序的表達出來,以及將過程中的疑問說出來。這樣既培養(yǎng)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也鍛煉了學生的思維能力。
第三,在學習統(tǒng)計與概率時,學生要將在學習圖形與幾何時鍛煉的思維能力展現(xiàn)出來,在以往的基礎上,教給學生講述自己的思維過程。小學階段的統(tǒng)計與概率相對簡單,學生要對數(shù)據(jù)的收集與整理有所了解,學會看各種統(tǒng)計圖與圖表,并了解平均數(shù)的概念。這部分的邏輯思維能力相比其他部分較高,因此,大量的習題是必不可少的,這有要求教師要讓學生講述自己的解題過程,同時又訓練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復述其實是大多數(shù)學生應具備的基本能力,因為早在我們牙牙學語時,就學會了復述父母的講話。但是在教學階段不是指讓學生刻板的復述教師的話,而是讓學生一邊重復一遍思考,回頭想想老師說的話對不對。在思考的過程中進行學習和思考學習教師的思考方式及語言表達能力等等。因此,復述是鍛煉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一個有效的方法。熟能生巧,久而久之就可以將教師的語言加以自己的風格成為自己的東西,同時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又進一步得到了提升。
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通常是一個由感性到理性的一個認知過程,通過此認知規(guī)律大多使用的教學原則是直觀性教學原則。在教學中,教師可以適當?shù)睦么嗽瓌t。直觀性原則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言語直觀。在教學過程中,面對難以理解的應用題,教師可以利用自己的言語將其轉化為輕而易舉接受的口語形式,不僅有利于學生快速解題[2],也有利于學生對此題目的印象更加深刻,從而對知識點的印象也更加牢固。學生也可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將自己的理解用語言直觀的描述出來,讓自己的思維清晰明了。遵循此原則,學生學會了將自己頭腦中的知識點表達出來。
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培養(yǎng)策略探析如上講述,通過提高學生講話興趣、提供學生講話機會以及交給學生講話方法與原則三方面入手,以其裨益于我國學生語言表達能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