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 騰
(甘肅省隴南市禮縣寬川鎮(zhèn)中心小學,甘肅 隴南 742202)
多年來,我國始終堅持基礎教育與生活化元素相結合的教育理念,小學學科教育的生活化越發(fā)受到關注。而數學學科是生活化教育落實的主要載體,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在新課程改革實施過程中,基于生活化視角下的數學教育管理邁入了具化開展階段。但是在數學教育指導實踐過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阻礙生活化教育理念落實的元素?;诖?,探究基于教材的小學數學生活化策略就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在傳統應試教育的影響下,小學數學教學逐漸陷入了過度依賴課本教材的困局。教材知識的單向灌輸,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小學生自主性、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小學生掌握的數學知識也脫離了實際生活場景。而通過開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可以推動生活元素與數學知識的有機融合,創(chuàng)設有助于小學生自主性與創(chuàng)造性發(fā)展的場景,為小學生數學能力的有效提升提供依據。
在國際數學課程改革勻速推進的背景下,將數學教育指導與小學生實際生活緊密結合也成為我國數學課程改革的重點,更是素質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素質教育強調教育指導內容應緊貼社會的進步,同時強化內容與小學生實際生活的聯系。通過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可以立足小學生的日常生活進行教育指導,滿足素質教育的要求。
生活化情境可以促使小學生在豐富的感性認識中對事物產生更加深刻的理解。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生活化情境的創(chuàng)設較完整,將數學知識與實際生活中的前因后果進行了有效聯系,可以讓小學生輕易關聯自身生活經驗。比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小數除法》的例8 中就通過兩個同學的對話構建了一個運動賽場上為冠軍加油喝彩的場景?!巴郏⊥貔i400m只跑了75 秒”“平均每秒跑多少米呢?”的設計,在點明例題條件、問題的同時,也可以將小學生帶入到熟悉的生活經歷中,體會數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有效應用。再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表內除法(一)》的例1、例2、例3 分別進行了“分糖果”“分橘子”“分果凍”等問題情境的設置,與小學生日常生活中分東西的情況較相似,教師在幫助小學生理解“平均分”概念的同時,指導小學生依據“公平分”的日常生活認知探索“平均分”的實踐方法,推動教材情境與小學生生活需求的有機整合,便于促使小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提升基本生活技能。
小學生具有注意力集中時間短、較青睞直觀、形象化內容的特點,而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配備了諸多圖片,均源于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易模仿的活動,生活化素材較多元,可以充分調動小學生的感官及知覺。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三角形》課程中出現了跨江大橋、金字塔等圖片,沒有經過剪輯加工的實物圖可以讓小學生對三角形的特性一目了然,省略猜想教材中物品的時間,為題目解析探究提供充足的時間。同時相關實物圖中隱含著諸多數學信息,相關信息需要小學生在觀察的基礎上聯系實物進行挖掘方可獲得,通過上述圖片應用,可以進一步幫助小學生感知數學知識、現實生活之間的聯系,對“數學源于生活”這一觀點產生更加深刻的認知。再如,人教版二年級下冊《數據收集整理》的例1、例2 分別出現了“老師”“同學”的卡通人物形象插圖,相關人物形象均可以從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獲取,可以潛移默化地培養(yǎng)小學生關注生活的意識,為小學生積極探索教材中與相關人物有關的知識點提供依據。
人教版教材不僅編入了各種各樣的生活素材,而且根據小學生認知需求,搭建了一幅幅生活趣味場景。多樣化的生活趣味場景可以富有效力地激發(fā)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為小學生數學探究活動逐層深入開展提供依據。比如,在人教版小學五年級上冊《小數乘法》例1就將“小數乘整數”的計算方法滲透到了“購買風箏的消費”場景中,而人教版小學四年級上冊《數學廣角》的例2 則將優(yōu)化意識滲透到了“媽媽在廚房里烙餅”場景中,人教版小學一年級上冊《6~10 的認識和加減法》將“6、7”融入了“小朋友在教室內打掃衛(wèi)生”場景中。通過源于校園生活、家庭生活、社會生活的趣味場景搭建,可以讓在校學生從真實的生活中獲得學習數學知識的愉悅體驗,主動拓寬眼界,在場景中探索,在探索的同時了解當前校園生活、社會生活、家庭生活的變化,實現數學與生活接軌。
教材是小學數學生活化的基礎,也是教育指導活動順利開展的依據,更是小學生獲取知識的源泉。在開展小學數學生活化教學時,教師應立足小學生已有生活經驗,進行教材內容的恰當調整、處理。即針對當前教材中部分知識點與小學生實際生活存在偏差的情況,增添替換一些與小學生現實生活緊密相關的內容,促使固定模式的應用題目靈活轉化,為小學生主動搜集數學信息提供依據。比如,在人教版四年級上冊《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中一道應用題為:某電器公司要獎勵工作效率高的員工,現在是其中三個員工的工作情況:王師傅制造130 臺機器需要的時間為17 天,李師傅生產108 臺機器需要15 天時間,張師傅生產150 臺機器需要18 天時間,如果你是這個公司的老板,你會獎勵哪位工人?上述題目與小學生實際生活存在較大差距,因此,教師可以將上述問題調整為“召開運動會”等與小學生實際生活距離較近的問題。即,學校要召開運動會,現在后勤部需要準備一些面包,收集了三家面包店的情況:一號面包店20 個面包56 元錢,二號面包店25 個面包65元錢,三號面包店30 個面包76 元錢,你會選擇哪家面包店?在保證原題目含義一定的情況下進行生活化內容的編排,可以賦予以往生硬應用題一些生活色彩,降低小學生理解門檻。
在教材“生活化”的基礎上,教師應主動探索教學“生活化”的策略。主動發(fā)掘教材以及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的生活元素,讓小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并應用數學知識進行相關問題的解決。同時發(fā)散思維,掌握數學學習方法,形成良好的數學學習習慣,為數學最終應用于生活奠基。
以人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多位數乘一位數》“筆算乘法”估算教學為例,教師可以結合教材創(chuàng)設具體情境,引導小學生選擇恰當的單位開展估算,并體會估算在生活中的應用。首先,為了讓小學生真正“接納”估算,教師可以借鑒教材,進行“不確定”情境的創(chuàng)設,激發(fā)小學生“不得不估”的意識。具體情境為:小剛到菜市場幫媽媽買菜,小剛需要買2盒單價20 多元的雞蛋、1 袋40 多元的大米,媽媽給小剛100 元夠嗎?通過上述不確定信息的設置,可以激發(fā)小學生深入思考意識,主動將40 多元估成50 元,將20多元估成30 元,相加后的金額為110 元大于100 元,金額不夠。在激發(fā)小學生估算意識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小學生體會“一式多估”的過程。即設置不同的現實生活問題情境,要求小學生體會同一個算式不同的估算方法。比如,對于“35+452×2”估算中,教師可以設置其中一個情境為:電吹風的單價為35 元,電磁爐的單價為452 元,1000 元購買兩個電磁爐和一個電吹風嗎?在上述情境中帶領小學生體會“縮小估”的過程,即“30+400×2”;在“縮小估”方法應用后,教師可以再次設定情境:某小學生一年級到三年級平均每個年級為89 名學生,四到六年級平均每個年級為99名學生,學校禮堂有700個座位,是否可以坐得下?在上述問題情境中,教師就可以帶領小學生體會“放大估”的過程,即“100×3+100×3”。通過不同的問題情境,開啟小學生的創(chuàng)新思維,為小學生自覺運用多種手段重塑數據、算式提供依據。
數學學科具有較突出的工具性和邏輯性,小學生自主理解難度較大。因此,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應用生活語言,將抽象的數學知識進行趣味化、生活化、形象化描述,便于小學生理解。比如,在常規(guī)數學課程知識導入環(huán)節(jié),多選擇“請打開書,翻到xx 頁”的方式,無法促使小學生體會數學知識的趣味性,也干擾了富有生機數學課堂的形成?;诖?,在數學教學過程中,教師應貫徹風趣、幽默、通俗易懂的原則,為小學生構建有趣的數學課堂。比如,在背誦乘法口訣時,教師可以通過兒歌的形式幫助小學生記憶相關知識點:“一只蜜蜂一張嘴,兩只翅膀兩條腿,兩只蜜蜂兩張嘴,四只翅膀四條腿……”減輕小學生對于數學背誦類內容的厭惡感,激發(fā)小學生學習動力。
在導入環(huán)節(jié)應用生活化語言的基礎上,教師也應該注重生活化語言在課上的應用,發(fā)揮生活化語言誘思、激趣的作用,立足于小學生生活經驗、已經掌握的數學知識,朝向小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由淺層到深層開展指導,帶領小學生經歷數學經驗形成的過程,為小學生深刻感悟數學知識提供依據。比如,在人教版二年級下冊《萬以內數的認識》“整百、整千數加減法”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通過談話勾勒一幅趣味畫面:課間同學們最喜歡的游戲都有什么呢?你都參與過哪些游戲活動?哪些是你最喜歡的游戲呢?一般小學生較喜歡的游戲活動為跳繩、踢毽子、捉迷藏等。根據小學生的答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自由設想游戲方案。根據小學生設計的游戲方案,提出問題:參加踢毽子的一共有多少人?一共跳了多少個?誰跑了第二名?同時鼓勵小學生在解決上述問題的同時,提出疑問,將加減法知識拓展到更大的應用范圍。在這個基礎上,通過多媒體軟件展示事先準備的大掛圖,結合小學生游戲活動性項目填寫表格,在簡要講述表格中各列含義的基礎上,要求小學生回答參加哪一項活動人數最多、哪兩項活動參加總人數最多的問題,逐層遞進,緊密貼合情境,讓小學生在思維深處建立模型,在模型中系統組織數學知識,為后續(xù)數學問題的解決提供依據。
在數學生活化實踐過程中,作業(yè)布置是至關重要的一項。其不僅可以進一步完善教育指導體系,而且可以鍛煉小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現實生活問題的能力。在作業(yè)布置時,教師應根據現有課后習題、練習冊,減少教材中課后習題比重,而是進行習題題目的生活化處理。比如,在人教版六年級下冊“行程問題”中的練習題為:甲乙同時從兩地相向而行,兩地之間的距離為26km,甲每小時走6km,乙每小時走5km,若甲帶一只狗和他同時出發(fā),狗以每小時9km 的速度向乙跑去,與乙相遇后返回跑向甲,往返至兩者相遇,甲乙相遇時狗跑了多少千米?上述練習題趣味較濃,但沒有考慮狗勻速跑的可能性以及狗始終往返跑的原因,與小學生日常生活存在差異,且極易引發(fā)小學生的困惑。此時,教師就可以將上述問題進行適當調整:有一座時鐘,每時較標準時間慢3 分,某天晚上10 點整,小明校準了時鐘,那么,經過多少分鐘,分針與時針第一次重合,兩者第二次重合的時間是多少?通過這一問題,可以將作業(yè)與小學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聯系起來,并督促小學生綜合利用已學的知識,真正發(fā)揮數學的實用價值。
除書面作業(yè)外,教師還可以從數學實踐活動入手,指導小學生從生活中尋找數學問題,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難題,在解決生活難題過程中提高數學實踐應用能力。比如,在關于“植樹問題”的作業(yè)布置時,教師可以設計一個數學實踐活動:操場上有5 棵并排的楊樹,現在想在每一棵楊樹的中間種上杏花樹,一共需要幾棵杏花樹呢?在上述數學實踐活動中,小學生需要利用課后時間帶著問題進行觀察,在觀察過程中體會數學知識在日常生活中的妙用,鞏固前期學習知識,為后期立足生活情境求知奠定基礎。
綜上所述,數學是一門來源于生活而服務、應用于生活的學科。在教學過程中,數學教師應創(chuàng)造性地應用教材,創(chuàng)設與小學生日常生活環(huán)境、知識背景緊密相關的學習情境。在學習情境中同步培養(yǎng)小學生的應用意識、模型思想、推理能力以及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同時將生活常識、日常事物引入到教學過程中,將抽象數學知識轉化為直觀內容,為小學生獲得適應社會和進一步發(fā)展必需的數學基本知識、技能、活動經驗提供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