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朝霞
(甘肅省莊浪縣農(nóng)業(yè)技術推廣中心,甘肅 莊浪 744699)
地膜覆蓋技術對農(nóng)業(yè)高產(chǎn)穩(wěn)產(chǎn)作出了重大貢獻,其中小麥黑色全膜壟作穴播[1-4]栽培是莊浪縣研究出的小麥免放苗、少除草、聚水增墑的重大新技術,但由于多年地膜的覆蓋,殘留地膜清除不及時、不徹底,所面臨的環(huán)境問題越來越多。因此,以降低面源污染[5-6]、提高冬小麥產(chǎn)量為目的,于2019—2020 年開展了黑色降解地膜全膜壟作穴播對冬小麥產(chǎn)量的影響試驗。
供試降解膜為山東天壯環(huán)??萍加邢薰咎峁┑?20 cm 白色和黑色降解地膜(厚度為0.08 mm),普通地膜為天水天寶塑業(yè)有限公司生產(chǎn)的常規(guī)黑色地膜(厚度為0.01 mm,透光率<5%)。氮肥為尿素(純N 46%,劉家峽化工總廠),磷肥為普鈣(P2O516%,云南紅河化工有限公司), 復合肥為史丹利(N 18%、P2O518%、K2O 18%,山東德州史丹利農(nóng)業(yè)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及腐熟的農(nóng)家肥,參試冬小麥品種為莊浪14 號。
試驗共設6 個處理,采取隨機區(qū)組法排列,3 次重復。T1:甘肅白1 號;T2:甘肅白2 號;T3:甘肅白3號;T4:甘肅黑1 號;T5:甘肅黑2 號;T6(CK):常規(guī)黑色地膜(說明:T1—T5 分別為山東天壯環(huán)??萍加邢薰久母拭C片區(qū)降解膜代號)。采用通用模式覆蓋,一幅地膜覆蓋3 壟,播種6 行(行距20 cm),壟底寬35 cm,壟面寬20 cm,壟高10 cm 左右,壟溝寬15 cm,行距35 cm,穴距14 cm。單位面積穴數(shù)為37.35 萬穴/hm2,播量為487.5 萬粒/hm2。起壟后用地膜覆蓋,并在壟溝內(nèi)覆土,同時打滲水孔,直徑為0.5 cm 左右,用小麥穴播機將種子播于壟上,每穴播種13~15 粒,深度為3 cm 左右,播種后播種孔自然張開,不覆蓋土。小區(qū)面積30.8 m2(7 m×4.4 m),留50 cm 走道,四周設保護行。
試驗設在莊浪縣盤安鎮(zhèn)楊宋村,位于東經(jīng)106°04′46.2″、北緯35°10′20.5″,海拔1 900 m,土質(zhì)為黃綿土,年均氣溫7.9 ℃,無霜期145 d,≥0 ℃的積溫3 310 ℃,≥10 ℃的活動積溫2 690 ℃。年均降雨量514 mm,其中<10 mm的降雨占總降雨量的47.73%。多年平均蒸發(fā)量為1 289.1 mm,空氣相對濕度為67%,干燥度1.55。
試驗地選擇肥力均勻且地勢平坦的地塊,前茬作物為胡麻。于2019 年9 月20 日覆膜,9 月26日播種。施農(nóng)家肥15 t/hm2、純N 150 kg/hm2、P2O590 kg/hm2,將所有農(nóng)家肥、磷肥、復合肥和70%氮肥于覆膜時全部基施,剩下30%氮肥于返青期追施。其他管理措施與當?shù)卮筇锷a(chǎn)相同。
記載生育期,調(diào)查經(jīng)濟性狀,小麥成熟后按每小區(qū)的中間行取30 穴考種,測定其生物學性狀和經(jīng)濟產(chǎn)量,按小區(qū)收獲,單收單打。
小麥生育期降雨量438 mm,較年均值增加了130 mm。小麥全生育期土壤墑情良好,越冬返青、拔節(jié)、孕穗、抽穗、開花、灌漿正常。特別是小麥灌漿期2020 年6 月23 日單次降雨30.6 mm,十分有利于灌漿。小麥生育期氣溫正常,對小麥生產(chǎn)無明顯不利影響。
不同地膜對小麥生育期有明顯的影響(表1)。白色膜處理全生育期278 d,黑色膜全生育期280 d,白色膜生育期比黑色膜少2 d。
表1 小麥生育期
從表2 可以看出,平均有效穴數(shù)均為37.35 萬穴/hm2,基本苗均為403.05 萬株/hm2。分蘗數(shù)T3 最多,為4.6 蘗/株;T1、T2 均居第二位,均為4.3 蘗/株;T4、T5、T6 均居第三位,均為4.1 蘗/株。越冬前總莖數(shù)T3 最多,為2 257.1 萬莖/hm2;T1、T2 均居第二位,均為2 136.2 萬莖/hm2;T4、T5、T6 均居第三位,均為2 055.6 萬莖/hm2。拔節(jié)期總莖數(shù)T3 最多,為2 640.0 萬莖/hm2;T2 居第二位,為2 626.5 萬莖/hm2;T1 居第三位,為2 616.0 萬莖/hm2;T4 居第四位,為2 329.5 萬莖/hm2;T6 居第五位,為2 322.5 萬莖/hm2;T5 第六位,為2 322.0 萬莖/hm2。平均有效穗數(shù)T5 最多,為446.25 萬穗/hm2,較T6 增加3 萬穗/hm2,增 幅 為0.68%;T6 次之,為443.25 萬穗/hm2;T4 居第三位,為433.20 萬穗/hm2,較T6 減少10.05 萬穗/hm2,減幅2.27%;T3 居第四位,為406.95 萬穗/hm2,較T6 減少36.3 萬穗/hm2,減幅8.19%;T2 居第五位,為406.65 萬穗/hm2,較T6 減少36.6 萬穗/hm2,減幅8.26%;T1 居第六位,為395.85 萬穗/hm2,較T6 減少47.4 萬穗/hm2,減幅10.69%。
表2 小麥苗情及成穗情況
從表3 可以看出,穗粒數(shù)T6 最多,為30.54粒/穗;T5 居第二位,為29.20 粒/穗,較T6 減少1.34 粒/ 穗,減幅4.39%;T4 居第三位,為28.09粒/穗,較T6 減少2.45 粒/穗,減幅8.02%;T2 居第四位,為27.81 粒/穗,較T6 減少2.73 粒/穗,減幅8.94%;T1 居第五位,為27.39 粒/穗,較T6減少3.15 粒/ 穗,減幅10.31%;T3 居第六位,為27.25 粒/ 穗,較T6 減少3.29 粒/ 穗,減幅10.77%。千粒重T5 最重,為43.10 g,較T6 增加2.2 g,增幅5.38%;T4 居第二位,為41.69 g,較T6 增加0.79 g,增幅1.93%;T6 居第三位,為40.90 g;T3 居第四位,為39.33 g,較T6 減少1.57 g,減幅3.84%;T2 居第五位,為39.30 g,較T6 減少1.6 g,減幅3.91%;T1 居第六位,為38.24 g,較T6減少2.66 g,減幅6.50%。
表3 小麥經(jīng)濟性狀
由表4 可知,T5 產(chǎn)量最高,為5 385.5 kg/hm2,較T6 增產(chǎn)163.50 kg/hm2,增幅3.13%;T6 居第二位,為5 222.0 kg/hm2;T4 居第三位,為5 215.0 kg/hm2,較T6 減產(chǎn)7 kg/hm2,減幅0.13%;T2 居第四位,為4 941.5 kg/hm2,較T6 減 產(chǎn)280.5 kg/hm2,減幅5.37%;T1 居第五位,為4 893.5 kg/hm2,較T6減產(chǎn)328.5 kg/hm2,減幅6.29%;T3 居第六位,為4 762.0 kg/hm2,較T6 減產(chǎn)460 kg/hm2,減幅8.81%。經(jīng)方差分析,F(xiàn)處理=14.921 0,P=0.000 9,表明處理間差異顯著。
表4 小麥產(chǎn)量結果
通過試驗觀察降解膜降解情況,各種降解膜在小麥拔節(jié)期地上部分逐漸破裂降解。埋設試驗表明:各種降解膜地下部分均在當季未見明顯降解。
試驗結果表明:黑色降解膜適合冬小麥全膜壟作穴播種植,其產(chǎn)量和常規(guī)黑膜無顯著差異。各種降解膜地上部分在小麥拔節(jié)期逐漸破裂降解,但對小麥產(chǎn)量沒有明顯影響。埋設試驗表明:各種降解膜地下部分均在當季未見明顯降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