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亮 吳在天 周公子
| 策劃人小語 |
每一位父母都會對自己的孩子抱有各種各樣的美好期待,希望孩子健康,期望孩子快樂成長,期盼他好好學習、平安順遂……
父母的期待就是對孩子最美好的祝福,也是孩子頭上的明燈、腳下的路標,無聲地指明孩子前進的方向。
但如果父母不能正確對待這份期待,也可能一不小心就讓它變成傷害孩子的利劍。“期待太過反成棒殺”的悲劇也常常令人痛心。
那么,身為父母,我們到底該不該對孩子抱有期待?又該如何把握這個度?本期策劃,我們一起找到期待的正確打開方式,助力孩子走向更幸福的未來。
過重的期待:
指望孩子一口吃成個胖子
相信很多人都聽過這5個字—別人家孩子,而且也都被這5個字狠狠打擊過,有些父母很喜歡用別人家的孩子來和自家的孩子做對比:“老王家的孩子高,你怎么就這樣矮呢?”“老李家的孩子考100分,你怎么就拿99分呢?”“老張家的孩子鋼琴8級,你怎么就學得這樣慢呢……”
孩子想要達到父母的期待,就必須集齊老王、老李、老張等家孩子的優(yōu)點,成為一個“全能神”,這樣才算“及格”。極少數(shù)孩子也許真能集齊,但大部分孩子是做不到的,對他們來說,這是過重的期待了。
過重的期待有沒有一個標準呢?我們可以把這個標準分為客觀和主觀兩種。
客觀標準相對比較容易識別,因為事實就擺在那里。比如孩子考試排名一直比較靠后,大小考試能排到年級下游偏上一點就算是非常好的成績了。結(jié)果,父母卻指望他考清華北大。再比如孩子才兩歲多,父母就期待他能夠掌握五六歲孩子才能掌握的各項技能,等等??傊?,“期待與現(xiàn)實”之間常常有明顯差距,不符合孩子的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
主觀標準相對比較難確定,因為這和孩子的個體感受有關(guān)。有些事父母覺得不難,但落在孩子身上卻覺得非常難。比如逢年過節(jié),父母常常會要求孩子叫人、問好,和親友們打招呼。父母覺得不就是張個口嗎,有什么難的?但面對不熟悉的人,有些孩子需要慢慢觀察,做好準備后才能去做,無法做到迅速且熱情地互動;有些孩子不喜歡人多,沒辦法和不熟悉的人交流,僅僅是張口叫人對他們來說都比登天還難。這時候,父母的期待對孩子來說就過重了。
所以,主觀標準不是以父母的感受為依據(jù),而是根據(jù)孩子的感受來界定的。如果父母的期待讓孩子感到壓力巨大,甚至出現(xiàn)抑郁、逃避、睡不著、頻繁和父母沖突……這時,父母就要考慮期待是不是過重了。
父母的期待和孩子的感受為什么會存在如此大的落差呢?過重的期待背后,往往隱藏著父母自己的需求,那些自身沒法實現(xiàn)的夢想全都落到了孩子頭上。
一是對自己的人生不滿。父母小時候想學跳舞卻沒有條件,現(xiàn)在就逼孩子學。孩子天天壓腿、踮腳尖,疼得死去活來,沒有熱愛,只有煎熬,但父母根本看不到,只想著“看見孩子跳舞,就像圓了我的夢”。
二是對自己的婚姻不滿。父親長年在外打工,母親一人拉扯孩子。女兒長大成人后,母親希望女兒哪兒也不要去,不要去外地讀書,不要遠嫁,內(nèi)心深處把對丈夫的期待轉(zhuǎn)嫁到了女兒身上,指望女兒一輩子陪著自己。
三是代際傳承。父母習慣了被自己的養(yǎng)育者過分要求,于是有模有樣地把同樣的套路搬到孩子頭上:考試必須進前三,“三好”年年不能落……完全沒有考慮孩子的客觀能力和心理感受。
矛盾的期待:
聽爸爸的還是媽媽的?
父母的期待彼此矛盾,孩子在中間當夾心餅干,這種兩頭不是人的窘境,相信不少人都體會過了。
育兒讀物《媽媽,請換個方式愛我》中就記錄了這樣一封女兒寫的信:
唉!媽媽,您和爸爸意見不統(tǒng)一,真是讓我左右為難啊!就拿剛才吃飯時的事情來說吧,本來我和爸爸正在說學校里發(fā)生的趣事,爸爸聽了也被逗得哈哈大笑,這時候,您端著菜不高興地沖著我倆說:‘說過多少回了!吃飯的時候別說話,影響消化。你們就是不聽!吃完飯再聊!”
我看見爸爸剛才還笑呵呵的嘴,一下子就閉上了……但是媽媽您一點兒也不讓步,堅決地讓我服從您的命令,不許我再在飯桌上說話。而爸爸還一個勁兒地故意逗我說話。
看著您和爸爸劍拔弩張的架勢,我也不知道聽誰的好了……
這個故事看起來小,卻非常具有普遍性,它展現(xiàn)出當父母同時對孩子發(fā)出不同要求時,孩子左右為難的處境,以及這份為難背后的家庭戰(zhàn)爭。
不難看出,在這類場景中,父母的焦點表面上是孩子,實際上卻是彼此。他們發(fā)動了一場針對彼此的戰(zhàn)爭,通過“對孩子提要求”來無聲角力,比試誰的期待能夠被滿足,誰說的話更管用,誰才是最有威嚴的人。
在父母暗中較勁打得熱火朝天的時候,孩子的負擔可就大了。他不得不成為一段三角關(guān)系的核心,任由爸爸媽媽兩邊撕扯。他不得不做一些艱難的抉擇:如果選擇一方,是不是要得罪另一方?這個選擇是否會讓家庭矛盾加?。咳绻池撾p重期待,讓父母都滿意,自己會不會被壓垮?
一般來講,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不一樣是很正常的,畢竟夫妻兩個人來自不同的原生家庭,成長的經(jīng)歷不一樣,對孩子的期待自然也不盡相同。只要本著尊重對方價值觀的前提去處理矛盾,商量著辦,盡量求同存異,就算父母的期待不一樣,孩子也不會出多大問題。
但如果父母處理矛盾的態(tài)度和方法不對,缺乏尊重,簡單粗暴,孩子就很容易出現(xiàn)問題。一定要堅持自己的期待,不斷否認對方、打壓對方、非黑即白、不是你死就是我亡……孩子不得不考慮自己應(yīng)該認同哪一方,放棄哪一方,而這也意味著,孩子的成長容易出現(xiàn)缺失—被放棄的父親或母親。
還有一種可能是,孩子會慢慢發(fā)現(xiàn)自己成了父母的“裁決者”,只要他站哪一方,那一方就可以一言九鼎、乾綱獨斷。如此,孩子很容易變得過分自大,而且長大后也傾向于用同樣的方式來處理問題,為婚姻埋下隱患。
沒有期待:
就如沒有方向、沒有愛
父母對自己沒有期待,孩子會是怎樣一種體驗?
在一個心理咨詢案例里,孩子說:“我媽可能不在乎我。我發(fā)現(xiàn),我考了10分,她不生氣;考了100分,她也不高興。我可能做什么她都不在乎?!?/p>
還有一個孩子雖然成績不太好,但一直很努力,想考上自己心儀的大學??筛赣H聽到后卻給了他當頭一棒:“就你那腦子還想考大學?可別做夢了,也別費那個勁了,沒用!你能讀到高中畢業(yè)就不錯了!”孩子覺得父親根本不愛自己,于是萌生了自暴自棄的念頭。
父母對孩子缺乏期待,甚至用消極的態(tài)度打擊孩子,讓孩子覺得“我什么都不必想了,我做什么都不會成功的”,會為親子關(guān)系和孩子成長帶來雙重傷害。
一方面,孩子會感到父母和自己不親,沒什么情感聯(lián)結(jié)。對于孩子的發(fā)展與未來,父母保持一種漠不關(guān)心的態(tài)度,似乎在暗示孩子:你是不值得被愛的。
另一方面,沒有被期待的孩子很容易活在迷惘之中。無論出沒出成績、有沒有努力,父母一概忽略、無視。有些父母甚至瞧不上孩子,無論孩子做什么,都得不到他們的欣賞。在這種成長環(huán)境中,孩子就會疑惑:腳下的路到底哪一條才值得走?走下去的意義又是什么?自己到底應(yīng)該活成一個什么樣的人呢?
是什么導致父母對孩子沒有期待呢?有些是對比和偏愛導致的。這種現(xiàn)象在多子女家庭中比較常見。每個孩子的資質(zhì)不一樣,父母喜歡成績好的,忽略成績差的;父母自身的喜好也不同,比如喜歡文靜的孩子,偏巧有的孩子就愛鬧騰。這些都容易導致孩子得不到父母的期待和關(guān)愛。
有一些父母因為自己面臨極大困境,比如婚姻狀況惡劣、罹患慢性疾病、長期心緒不佳等,自顧不暇,很難分出精力關(guān)注孩子,更別提對孩子的發(fā)展抱什么期待了。
還有一些是受限于父母自身的能力等,比如自己一輩子活得渾渾噩噩,走一步算一步,沒什么目標志向,就更談不上給孩子提要求,成為他們的指路明燈了。
沖突的期待:
父母說向左,孩子卻想往右
前面我們提到,父母雙方對孩子的期待不同,很容易對孩子造成撕扯,讓整個家庭陷入三角化矛盾。那么,父母對孩子的期待保持一致,是否就萬事大吉了?事實上還存在另一種沖突:父母的期待和孩子的意愿不一致。
小時候,最常見的沖突是選擇興趣班。父母想讓孩子上電腦班,但孩子不喜歡。他喜歡畫畫,要上油畫班。一聽“畫畫”兩個字,媽媽的眉頭就皺起來了:“成天鼓搗一堆顏料有什么意思呢?以后你能靠這個掙錢還是能靠這個吃飯?還是好好學電腦吧,學編程才能有好前途!”
長大后,雙方的沖突則更多表現(xiàn)在職業(yè)選擇上。父母想要孩子考本地公務(wù)員,孩子想去北漂當歌手。父母說:“公務(wù)員多好呀,穩(wěn)定,離家又近。這樣,我們老來有依靠,還能照顧你。你跑到外地,我們靠誰去?”這樣的話往那兒一放,就好像給孩子上了一道緊箍咒。如果不答應(yīng),自己心里就會有壓力;如果勉強答應(yīng),自己又很不爽,真是左右為難。
正如上面所說,父母的期待有矛盾,不一定會導致孩子出問題;同樣,親子之間的期待有矛盾,也不一定會導致孩子出問題—關(guān)鍵在于父母如何處理:是彼此尊重還是強加于人?
就拿家里要孩子考公務(wù)員的例子來說。如果父母肯放手讓孩子嘗試,結(jié)果,由于音色不好,機會不多,唱了兩三年也沒有什么成績,最后孩子可能還是回家找了份工作。外人覺得他浪費了青春,但他自己并不這么認為,因為追尋過夢想,他的內(nèi)心有過一些不同的體驗,內(nèi)心世界是和諧的。
但如果父母不尊重孩子,非強迫他聽自己的,就很容易出問題。一種是被迫順從。比如放棄北漂,考上公務(wù)員,做歌手的意愿就成了他一輩子心心念念的遺憾。怎么來彌補呢?中年時突然爆發(fā),如突然要離婚、突然要辭職等,把自己搞垮?;蛘咧貜拖嗤拿\,我不能主宰自己的人生,那就主宰孩子的人生,逼孩子做不喜歡的事,就像父母當年對待自己那樣。
另一種是激烈反叛。為了捍衛(wèi)自己的主張,毅然決然站到父母的對立面,拒絕父母的一切建議,無論是對的還是錯的……結(jié)果,不但親情受到傷害,更讓彼此活得孤單且無奈。
如此期待,才能更美好
以上總結(jié)了4種有關(guān)期待的最常見問題??吹竭@兒,有不少父母會問:“這也有問題,那也有問題,那我到底該不該對孩子抱有期待呢?”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父母當然可以對孩子抱有期待,而且也需要對孩子抱有期待,但,一個非常重要的前提是尊重和界限。
父母需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的期待是一回事,孩子的意愿是另一回事。父母可以表達自己的期待,為孩子的發(fā)展提供指導意見,但這是你的事情,孩子做不做是他的事情。最終,父母還是要尊重孩子的選擇,因為這本來就是他的人生。在這個大原則下,父母對孩子的期待才能夠傳遞出向上的美好意義。
孩子會感覺到父母的愛和在乎。父母不但在意自己當下的狀態(tài),也為自己的未來考慮,會因為自己取得成績而高興,也會為自己的發(fā)展而操心,更會期望自己能過得比從前更好……在大大小小的期待之中,孩子能夠深切感受到自己在父母心中的分量。
孩子會在父母的期待下不斷嘗試和探索未來的發(fā)展方向。父母的期待往往帶有自己的經(jīng)驗、對世界的認知,既可以幫助孩子看到更多可能性,為其提供支持,也可以在孩子遇到困境時,為其提供幫助……有父母熟悉的,也有孩子想挑戰(zhàn)的,孩子能夠在父母的支持和幫助下探索更多可能性。
孩子會在成長中變化,在期待中升華。因為父母關(guān)心和在乎自己,而且提供了盡己所能的支持和幫助,孩子更容易發(fā)展出自信,找到適合自己的方向。這個方向可能和父母的期待相似或不同,但不管是哪一種,都是孩子因為被期待而不斷努力的結(jié)果,而這就是期待的升華—過上自己想要的生活。
具體該怎么做,才能夠讓期待真正成為助力孩子成長的良藥呢?
第一,合適的期待不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愿望,而是建立在尊重孩子、契合孩子意愿的基礎(chǔ)之上。
尊重意味著承認孩子是一個獨立的個體,有自己的想法和選擇權(quán)。就算在決策的時候,父母明知道孩子可能會出現(xiàn)一些錯誤,也可以抱著尊重的態(tài)度和孩子一起探討,如果是一些小問題,大可不必太糾結(jié),放手讓孩子去試錯,也是成長的禮物;如果是一些原則性的問題,可能會觸及底線,那么就及時糾偏。不管是哪一種,都不能以破壞親子關(guān)系為代價。
父母要怎么來把握這個度,又該如何表達呢?
在表達自己的期待時,父母可以告訴孩子:“我希望你現(xiàn)在可以多學習一些編程的知識,為將來做準備,因為以前我就因為缺少預(yù)見性而喪失了很多機會。當然,這是我作為父母的想法,難免會有局限性??梢怨┠銋⒖迹唧w要不要學,你可以根據(jù)自己的興趣和想法來決定?!?/p>
當父母之間的期待有沖突時,更應(yīng)該給孩子留出足夠的自主空間,可以告訴孩子:“爸爸有這樣的想法,但媽媽的想法不一樣。你不必急著做決定,可以先來討論一下,聽聽我們的意見,有什么不明白就問,然后我們再一起做決定?!?/p>
第二,期待要和孩子的能力匹配,可以稍稍超出孩子當下的能力,但孩子通過努力能夠達成。
這里要注意兩點:一是要了解孩子發(fā)展的規(guī)律,這樣才能夠知道孩子的能力,而不會盲目提出高要求。二是能夠接受孩子不做或做不到的結(jié)果。
比如孩子不愛主動打招呼,父母給他提了這樣一個期待:今天可能會見到很多人,你不用跟每個人都打招呼,只跟一兩個人打招呼就可以了。這個要求稍稍超出孩子當下的能力,稍作努力也做到了,當然很好。但如果他就是不愿意做呢,父母能不能接受?如果不能接受,父母就會怪孩子,這時就出問題了。所以,父母要做心理建設(shè),具備一定的承受能力。
第三,保持溝通,及時調(diào)整。
在表達期待時,父母可以跟孩子多溝通交流,注意觀察孩子的反饋。如果孩子做起來感覺到了一點兒難度,但稍作努力就能夠?qū)崿F(xiàn),而且在實現(xiàn)后特別開心,也很有成就感,就意味著這個度是合適的,可以一步步往前。但如果孩子非??咕?,父母也沒有辦法將他從抗拒里引導出來,那就意味著期待可能有偏差,應(yīng)該及時調(diào)整。
以練琴這件事為例,父母可以和孩子商量:“先定一個小目標,每天一小時,你愿不愿意?咱試試?”跟孩子共同商量,看孩子的反應(yīng),同時也觀察孩子實踐的情況,在不斷的溝通和磨合中找到最合適的方式。
第四,為孩子提供必要的支持,包括物質(zhì)、技術(shù)等現(xiàn)實層面及心理層面。
和父母溝通后,孩子最終決定要去學芭蕾舞。在學習過程中,孩子難免會遇到一些困難,比如拉筋太疼、訓練太累、反復練習很枯燥等。這時,父母不能把孩子往老師那兒一推了事,而應(yīng)該及時關(guān)心孩子的身體狀況,安撫他的情緒,讓孩子感受到在實現(xiàn)期待的過程中,他不是孤單一個人。
第五,父母一定要言行一致。
有些父母嘴上說對孩子的學習沒有要求,但如果孩子考得不好或者沒有考到自己理想的分數(shù),父母就會黑臉,對孩子愛搭不理,計劃好的親子游被毫無理由地取消……孩子明顯感覺到了父母的不滿,可如果孩子問:“你們到底有什么要求?”父母又說:“你盡力就好。”這種言行不一地表達期待的方式,很容易讓孩子無所適從,嚴重影響孩子的成長。